故事创作八要素与故事母体
创作一部动画电影故事,可以从任何要素开始,比如奇幻的世界观设置、动画角色、事件、矛盾、冲突、场景、主题、风格等。但随着故事的完善,还是要回到故事的结构,用结构来规范故事。适合电影的故事结构,前面我们讲了“起承转合”四分法,“建置-对抗-结局”三幕式结构以及“激励事件-进展纠葛-低谷-高潮-结局”五部曲结构。
除了故事结构,再简要介绍一下故事创作八要素,以期从创作方法方面帮助我们创作、完善未来的故事。
一、故事创作八要素
故事创作八要素实际分属于三大故事要素,这三大要素分别为人物、事件和主题。
首先,人物。人物又可以分为三个子要素,分别为身份、欲望与动作。
身份,主要指主人公的身份,即主人公出场时的身份、地位、现状等处境特征。举例说明,《小蝌蚪找妈妈》,人物(主要指主人公)是一群小蝌蚪,它们的身份是一群没有妈妈陪伴且从来没有见过妈妈的可怜孩子。首先从身份上赢得了观众的同情。
欲望,主要指主人公贯穿整部故事的欲望动机。比如,小蝌蚪们的欲望便是找到自己的妈妈;《功夫熊猫1》阿宝的欲望是美梦成真,成为功夫大侠。
动作,即主人公发出的贯穿整部故事的核心戏剧动作,比如小蝌蚪们的动作就是找妈妈,找啊找,找错了继续找;阿宝的动作就是学功夫,不管是主动学还是被动学,贯穿整部影片的动作就是练习武功,增进武艺。
以上便是关于人物的三要素,需要注意的是,故事要想好看,通常身份和欲望要有所落差,或者说对应主人公的身份,欲望很难达到,这样才具有戏剧张力。
然后,事件。事件也可以分为三个子要素,问题、阻力及结果。
问题,又可以被称为悬念,即主人公通过“动作”能否达成他的“欲望”?小蝌蚪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妈妈?肥胖、慵懒、不被看好的阿宝能否成为神龙大侠?
阻力,即主人公通过“动作”达成“欲望”,会面临哪些阻力?这里的阻力往往不止一个层面,有对手置于自己的阻力,环境的阻力,自身的不足或缺憾带给自己的阻力……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它们所面临的阻力主要有几方面:一方面,从来没有见到过自己的妈妈,不知道妈妈长什么样;另一方面,它们还是不成熟的孩子,能力有限;再一方面,它们的妈妈不同于别的小动物的妈妈,长相确实与自己有所差异。有了这些阻力,就会产生很多矛盾,故事才会有内容、有意思。同理,阿宝面临的阻力也是多方面的,自身先天条件的不足,家人的反对,世人的嘲笑,同行的排挤以及内心的犹豫与不自信。
结果,即故事的结局,无外乎两种,达成了“欲望”或没有达成“欲望”。大部分的主流故事都是达成了“欲望”,少部分的批判性故事则是没有达成。《小蝌蚪找妈妈》和《功夫熊猫》属于前者,动画短片《父与女》《老人与海》则属于后者。
完成了上面两大要素中的六个子要素,故事的情节已经完成,或者说故事在外在动作层面的内容已经完成。但在主题精神层面,还没有完成任务。
最后,第三大要素,主题,即故事所传达的精神价值。主题包含两个子要素,正价值与否价值。
正价值,即故事所要传达的主题,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母子情深”与“成长”主题,《功夫熊猫1》中的“梦想”主题。
负价值,与之相反,与正价值相矛盾、相对抗的主题,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知难而退”“母子情薄”,《功夫熊猫1》中的“自暴自弃”“甘愿平庸”。
正是正负价值的一路对抗,最后才能更深刻地彰显故事的主题;缺少正负价值的对抗,最后主题的传达就容易沦为说教。对于电影级别的复杂故事,正负价值通常会在情节的低谷有所翻转——负价值暂时战胜正价值,然后再经过“灵魂的暗夜”,主人公最终觉醒,正负价值再次翻转,主人公在正价值的支撑下,完成“高潮”段落,最终达成“欲望”,并明确宣示正价值的正确。
下面再以动画电影《虫虫危机》为例,剖析故事创作中的八要素。
首先,故事的人物(即主人公)是菲力,身份是蚂蚁王国一只不起眼的小蚂蚁(小人物);欲望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推翻蚱蜢对蚂蚁王国的欺压(大梦想);动作是外出寻找更厉害的虫虫帮助蚂蚁打败蚱蜢。
前三个要素即已确定了故事的类型——“小人物大梦想”励志片。
然后,故事的事件——菲力寻找更厉害的虫虫帮助蚂蚁打败蚱蜢,所包含的问题——菲力能否成功吗?阻力——同样是多方面的,蚱蜢强大,蚂蚁弱小,实力悬殊;即使找到更厉害的虫虫,它们愿意帮助蚂蚁吗?此外,主人公菲力本身也不靠谱,他天真单纯,抱有侥幸心理,习惯撒谎,做事也不靠谱,能担当如此重任吗?事件中包含的阻力构成故事中的重重矛盾,阻力越大,“问题”中包含的悬念越大。最后,结果——菲力成功了,带领大家彻底打败了蚱蜢,为蚂蚁王国赢得了自由。
最后,关于主题的正负价值。正价值——梦想、勇敢、公平、正义、团结、成长;负价值——委曲求全、恐惧、退缩、一盘散沙、自欺欺人、得过且过。《虫虫危机》的正价值主要体现在菲力和支持他的雅婷公主、小不点以及马戏团昆虫身上;负价值主要由大反派霸王和蚂蚁王国的保守角色承担;除此,菲力自身也具有正负价值的对抗,比如勇敢与懦弱,梦想与现实,坚持与放弃,自我欺骗与正视自己。
二、故事母题
故事创作八要素偏重于故事的内生结构,而故事母题则偏重于对故事题材内容的分类,即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将古往今来的故事归属于不同的模式类型。
20世纪初期,法国戏剧家乔治·普罗第研究了1200余部古今戏剧作品,归纳整理出36种戏剧模式——求告、救援、复仇、骨肉间的报复、追捕、灾祸、不幸、革命、壮举、绑劫、释迷、取求、骨肉间的仇视、骨肉间的竞争(为了爱恋)、奸杀、疯狂、鲁莽、无意中的恋爱的罪恶、无意中的残害骨肉、为主义牺牲、为骨肉献身、为情欲不顾一切、必须牺牲所爱的人、两种势力之争、奸淫、恋爱之罪、发现所爱的人之不荣誉、恋爱被阻、爱上仇人、野心、人与神之争、错误的嫉妒、错误的判断、悔恨、骨肉重逢、丧失所爱的人。并认为,所有故事的创作只是这些已有剧情模式的交融组合。
除此,当代剧作理论家布莱克·斯奈德在《救猫咪》一书中又将电影故事划分为十种常见类型,依次包括:
1.“鬼怪屋”型(Monster in the House)
“屋子”必须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比如海边小镇、太空船、有恐龙的迪士尼乐园、一套房子等。且必有可耻之事发生,通常是贪婪(金钱或肉体)促使超自然鬼怪的诞生,比如复仇天使杀掉罪人并放过悔改之人。然后在这一有限空间内,上演怪物与人之间的追杀与躲藏。这种母题类型的故事通常为怪兽片、惊悚片或恐怖片。
2.“金羊毛”型( Golden Fleece)
“金羊毛”类型适用于探索类神话片、公路电影、强盗片等。大致剧情为主角“上路”寻找某物,历尽艰辛最终发现别的东西——他自己。
主题精神通常为内心的成长。故事重点不在于走过的路程,而在于在前进过程中主人公因种种冲突带来的渐进式转变,即整个路程中主人公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成为其成长的转折点。故事成功的关键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主人公从这些事件中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主人公在“路上”经历的一切事物帮助主人公实现转变,最终找到自我;而一开始要寻找的对象“金羊毛”在结局时已经不再具有原来的重要地位。
3.“如愿以偿”型( Out of the Bottle)
由于某种原因主人公“如愿以偿”,但时间不会太久,最终还是要回复到原本的状态,但在这短暂的“如愿以偿”中,他必须收获了或领悟了什么,表现出人物的某种优良品质。
4.“麻烦家伙”型( Dude with a Problem)
一个普通人由于某件“麻烦事”,致使自己身处某一特殊环境中;然后不得不竭尽全力去挑战困难,最终使出浑身解数战胜了更为强大的反面力量,彰显出自己身上潜藏的某种优秀品质。
5.“变迁仪式”型( Rites of Passage)
所有生活变迁的影片都属这个类型。
“变迁仪式”型是关于痛苦和折磨的故事,生活变迁中的痛苦经历会让人们产生共鸣,比如青春期、中年危机、老龄时代、浪漫分手、爱人死亡等。
这一类型故事通常要有屈服,主人公通过屈服于比自身强大的力量来获得胜利,结局回归人性。即主人公对于“生活变迁”中出现的无法控制或理解的自然力量不情愿地接受,最终能力获得提升,取得新的胜利。
6.“伙伴之情”型( Buddy Love)
一开始伙伴之间是互相厌恶的,但通过共同的经历彰显出一个事实——谁也离不开谁,彼此是一个整体中不完全的另一半。
通常这类故事在接近尾声时会出现至暗时刻,发现这一事实后,反而引起更大的冲突,斗争,分开,庆幸摆脱彼此!但又不可能真正分开,最后彼此放下自尊,重新聚和。
“伙伴”关系不仅指朋友、兄弟、姐妹、偶遇的陌生人等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爱情,甚至“男孩和他的狗狗”的关系。像《海底总动员》中父子关系与情侣关系都属于这一类型;动画短片《远在天边(Lost and Found)》中小男孩与小企鹅也属于这种关系。
另外,“催化剂伙伴电影”《E.T.》中,其中一个人(外星人)进入另一个人(小男孩)的生活中,产生影响,然后离开,也属于“伙伴之情”类型。
7.“推理侦探”型(Whydunit)
跟“金羊毛”型不一样,优秀的“推理侦探”型影片重要的不是主角的变化,而是观众发现了人性中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在“犯罪事件”发生及“案子”开始之前并没有被意识到。
让观众成为侦探,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挖掘人性深处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通常是阴暗丑陋的。与侦探片的区别是,侦探片更注重过程,重点讲解“谁干的?怎么干的?”最终结局不一定有对人性的挖掘;而这种类型的更注重“为什么干?”最终要展现人性的黑暗面。
8.“愚者成功”型( The Fool Triumphant)
从表面看,愚者或许只是个白痴,但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愚者是最聪明的。
受压迫的愚者(矮个子、傻瓜、被忽略的人)与强大的坏蛋(经常是权势集团)对抗,最后愚者由于幸运、勇气和决不放弃的特性而成功达成目标,给所有人带来希望,并嘲笑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谨慎遵守的“正确”的律例。
9.“被制度化”型( Institutionalized)
“被制度化”型讲述的是关于团体、组织和“家庭”的故事。
通过一个体制外的人闯入体制内的视角带动叙事,重点在于表现体制对这个人的影响。一般有两种结局,要么被体制化组织所同化,成为牺牲品;要么逃离体制成为边缘人。
10.“超级英雄”型(Superhero)
“超级英雄”型和“麻烦家伙”型正好相对, “麻烦家伙”是普通人进入他应付不了的“超人环境”,而“超级英雄”则是超人发现自己身处凡人世界。
“超级英雄”不一定是来自特殊世界的人物,也可以是平凡世界里具有特殊才能的凡人英雄。主要故事是讲述具有高尚品德和同情心的“超级英雄”,在凡人世界面临的问题以及他的处理方法。通常能引发人们的幻想、同情与敬佩。
对于电影故事创作而言,了解所写影片的类型非常重要,因为在剧本写作过程中,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正是影片的类型。因此,当你在构思故事时,需要多多观摩同类型的影片,了解故事的母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情节元素组合方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