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唯恐天下不乱,乃作家职责所系,责无旁贷。

  「如何设置矛盾冲突」,一直以来是作者们广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冲突与悬念——小说创作的要素》这样评价矛盾冲突的地位——

  对于小说来说,冲突是引擎。

  即,对一部小说而言,「矛盾冲突」是决定其情节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

  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矛盾冲突?

  行文过程中,又该「如何设置」矛盾冲突呢?

  我们不妨从「矛盾冲突的种类」开始谈起。

  01 内在矛盾冲突

  人类内心冲突是真正且唯一值得书写的对象。——威廉·福克纳

  内在矛盾冲突,主要指人物内心与「自我」之间的矛盾。

  这是在小说中极难描写,但描写好了能相当出彩的一种「矛盾设置方式」。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不是自己的自己。

  内在矛盾冲突将「发生冲突的双方」投射于一个客体,即「人物心理」上。

  其目的在于,通过着重描写「人物面对内心冲突时的作为」,突出人物性格,深刻揭示人物内在品质,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首选。

  来看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托尔斯泰的《穷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

  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穷人》讲述的,是一位贫困的妻子,因见邻居死亡,不忍邻居的孩子无人抚养,在「可能遭遇丈夫责难」的巨大压力下,依然坚持将孩子抱回自己家的故事。

  妻子桑娜的「善良形象」,因为她面对的「压力」,因为她面对压力下的「坚持」,体现得非常真实动人。

  你瞧,他们已经在这里啦。

  非常真实动人的,还有这一位——

  【“然后呢!”

  顾飞也吼了一声,站起来转身走到他面前,跟他脸对脸地瞪着。

  “然后呢?丞哥,然后呢?你知道我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吗?你知道我从记事开始到现在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吗?你知道吗!”

  “你想让我知道什么?知道我有多好,我有多优秀,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多聪明多有才?然后呢?”

  顾飞声音放低了。

  “丞哥,跟这里格格不入是什么感觉你是知道的,对么?”

  “我睡着了,我就什么也不知道,”顾飞声音里有很轻的颤抖,“为什么一定要叫醒我?你可以走,你也必须走,我呢?”

  “我呢?丞哥。”顾飞轻声说。

  “我就在这里,我身上有镣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拿掉,也许永远都拿不掉,然后我就这么醒着,睁眼看着,我会不甘心,我会痛苦,你懂吗?”

  “我知道我明明可以不像那些人那样活着,但我现在只能那么活着。”

  顾飞蹲回了河边,重新点了根烟。

  “这些我不想跟你说,谈恋爱嘛,我就希望你开心,简单些,没必要把这些改变不了的事儿说出来一块儿心烦。”

  蒋丞没说话,在兜里摸了摸,没摸到烟。

  顾飞的这些,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

  他只觉得顾飞像一只被拴在了细铁链上的鹰,却从来没想过顾飞自己也是这样觉得的,所以他闭着眼,蒙着头,扔掉了保持平衡之外的任何想法。

  也就是在现在,在顾飞说出这些话之后,他突然发现从那天讨论异地的时候就总觉得哪里不对却总也想不出是哪里的问题,有了答案。

  那就是顾飞似乎并没有挣扎的愿望。】

  整个故事直到这里,顾飞这个人物形象才算真正「立体丰满」了。

  他的内心冲突源自于他「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的处境。

  在「挣扎」与「逃避」之间他选择后者,或者说他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他就像一只被拴在了细铁链上的鹰。

  他一味蒙蔽自己,他相信只要他足够坚强、足够麻木,有朝一日他终能适应钢厂的生活,他终能像钢厂的大多数人一样无望而堕落地活着。

  可是当他看到骄傲的、闪着光的蒋丞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被压抑的不甘却再一次被唤醒。

  他明白自己对蒋丞的羡慕,也清楚自己肩上扛着家庭的重负。

  那头困兽其实一直都在假寐,蒋丞只不过终于让他睁开了眼。

  作者用这番自白,把人物的表面剖开,露出他血淋淋的痛苦的心来。

  所以我们「看见」的,是一个鲜活的、真实存在着的顾飞。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发现:

  在一个故事里,真正能让人物「活」起来的,不是他的外貌神态、举止谈吐,而是他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

  虽然是在梦里,但我已经好久,没有想象过「明天」了。

  如果一个故事里,人物没有面临过压力,没有面临过两难的抉择,对其「情节」的起伏、「人物」的塑造是非常不利的。

  反之,如果能把人物在压力之下的「矛盾心理」刻画出来,读者对「剧情」的参与感更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会更丰满鲜明。

  你可以走,你也必须走,我呢?

  我们在真实的生活中,都曾经历「与自我的矛盾」。

  我们会对曾经伤害过的人怀有「愧疚」,会因为自己做过的某些错事产生「自我厌恶」,会因为信仰被毁而造成「心理崩溃」。

  内在矛盾的根源在于人类「对自我的不认同」与「对事物的永恒怀疑」。

  作者借人物心理所描述的「内在矛盾冲突」,可认为是一部作品「深度」的具体体现。

  02 外在矛盾冲突

  相较于「内在矛盾冲突」而言,「外在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更多样复杂,其作用也更多地指向「情节」而非「人物」。

  「外在矛盾冲突」分为「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如果发生了无法解决的事,我随时都可以帮你。

  「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又分为「单对单」、「单对多」、「多对多」三种。

  其中,「单对单」的形式,主要目的是在两个人物之间「建立复杂联系」。

  在实际运用中,为使冲突的表现更加剧烈,作者往往会选择以亲人、情侣、朋友、师徒等亲密关系作为冲突双方的「关系基础」。

  比如这对相爱相杀的兄弟——

  【早在江澄上乱葬岗之前,魏无羡便料到,这次他来,绝不会是来闲谈的。

  两人心中始终有一根弦紧紧绷着,故作平静这么久,终有爆发的弦断一刻。

  “你知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盯着你那只阴虎符?被他们逮到这个机会,你有理也变没理!”

  江澄用三毒指着地上的温宁道:“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温宁焚毁,把这群温党余孽都清理干净,如此才能不留人话柄!”

  说着举剑欲刺。

  魏无羡却一把牢牢抓住他的手腕,愠道:

  “江澄!你——你说的是什么话!你别忘了,是谁帮我们把江叔叔和虞夫人的尸体火化的?当初被温晁追杀,又是谁收留了我们?!”

  “是!他们是帮过我们!可现在温氏残党是众矢之的。无论什么人,姓温就是罪大恶极!维护姓温的人,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有人都恨姓温的,恨不得他们死得越惨越好,没有人会为他们说话,更不会有人为你说话!”

  “我不需要别人为我说话!”

  江澄怒道:“你到底执着个什么劲?你要是动不了手就让开!我来!”

  魏无羡将他抓的更紧,指如铁箍:“江晚吟!”

  “魏无羡!”江澄道,“你究竟懂不懂?你站在他们这边的时候,你是怪杰,是奇侠,是枭雄,是一枝独秀。可只要你和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你就是丧心病狂,是罔顾人伦,是邪魔歪道!你以为独占山头,就可以游离世外,独善其身逍遥自在?没有这个先例!”

  魏无羡喝道:“那我就做这个先例!”】

  「云梦双杰决裂」是《魔道祖师》里最让人扼腕叹息的一处。

  当初的兄弟情谊有多真心默契,如今的决裂就有多让人动容惋惜。

  自以为心若顽石,却终究人非草木。

  直到最后,魏无羡与江澄也并未和好,文中的交代,也仅仅以江澄的几句自白告终——

  【要说什么?

  说,当年我并不是因为执意要回莲花坞取回我父母的尸体才被温家抓住的。

  在我们逃亡的那个镇上,你去买干粮的时候,有一队温家的修士追上来了。

  我发现得早,离开了原先坐的地方,躲在街角,没被抓住,可他们在街上巡逻,再过不久,就要撞上正在买干粮的你了。

  所以我跑出来,把他们引开了。

  可是,就像当年把金丹剖给他的魏无羡不敢告诉他真相一样,如今的江澄,也没办法再说出来了。】

  而以「单对多」、「多对多」形式表现的矛盾冲突,更注重于描写一场「群体」事件中,「个体」所遭受的迫害。

  比如校园暴力——

  《悲伤逆流成河》

  比如战争——

  《敦刻尔克》

  在这种具有群体性的矛盾冲突中,「个体的悲欢与生死」被推上顶峰,场面宏大且极难把控,但对于主人公的塑造往往有突出效果。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再来看「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其中,又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类别。

  只是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环境」带给人们的影响越来越不被重视。

  人与「自然环境」产生的矛盾冲突在当下的网文作品里非常少见,所以我们并不建议轻易尝试。

  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参考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冯小刚执导,改编电影,《1942》

  而对于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设置,则要相对常见得多。

  其中典型当属这一位——

  【她就只是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地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不得不说,初读《祝福》时,我的确觉得「祥林嫂」是个令人生厌的人物。

  那时我坐在一间容纳了五十多人的、狭长又不透气的教室里,对校园外面斑斓世界的憧憬多过于恐惧。

  我不愿去懂什么是「封建礼教」,不想去管什么「吃人的社会」,只觉得祥林嫂这人活得好没意思——

  她那么努力去服从规则,却白白糟蹋了自己一生。

  鲁迅创作短篇小说,《祝福》,后收入《彷徨》

  然而时隔多年,当我终于认识到社会的残酷本质,终于体会到许多人生的无可奈何,终于以一个「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这个故事时,我只觉得触目所见,是满纸的悲哀。

  社会是水,每个人都必须受它影响,被它推动。

  祥林嫂一生挣扎,却从不曾挣出牢笼。

  有人说,未经历过困苦生活的人,读不懂鲁迅的文章。

  我想他说对了。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是永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这一生,就是在适应社会的途中慢慢变得复杂成熟的过程。

  只是我们需要记住,适应并不代表妥协。

  就像鲁迅写下《祝福》,并不是为了「屈服」,而是为了「抗争」。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说起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还是不能不提《撒野》。

  《撒野》算是近几年来最热门的「现实主义」耽美小说。

  很多人都惊叹于《撒野》这个故事的真实,而它的真实主要就反映于它的「人物」与「环境」。

  上文已说过,「人物」的真实,源自于它对「人物内心冲突」的细致刻画。

  而「环境」的真实,则在于它对「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的真实描写——

  【“丞哥,”顾飞起身从冰柜里拿了瓶啤酒,用牙咬开喝了两口。

  “你跟这里的人不一样,你根本不知道这些人如果惹上了,会有多少麻烦。”

  蒋丞看着他。

  “你打一架,输了,会有人觉得你好欺负,赢了,会有人觉得你臭牛逼,无论你怎么做,总会被缠着,”顾飞说,“这些人,离得越远越好,你懂我意思吗?”

  “……嗯。”蒋丞闭上眼睛吸了口气慢慢吐了出来。

  “你不是王旭,不是江滨,更不是猴子,你是个好学生,”顾飞说,“上你的课,学你的习,然后考你的试,去你想去的学校,别把自己扯到这些事里来。”

  “我不让你去,不是要替你扛什么事儿,”顾飞说,“我就是怕你陷在这儿了,换了谁我都不会管,因为没有谁跟我说过‘我不会烂在这儿’这样的话,只有你说了,你说了就要做到,别觉得我帮了你什么,跟我也不用讲什么义气。”】

  我是南方人,也从没去过东北三省。

  只是在《撒野》的描写里,我能无比清晰地了解并感受到「钢厂」的生活,以及它所不能容忍的、蒋丞顾飞的优秀与独特。

  「钢厂」像是一个终年被乌云笼罩的小镇,萧索,逼仄,压抑,一到冬天总有下不完的雪。

  这里的人们活得混沌、麻木、癫狂且不知所谓,仿佛打架、赌博和喝酒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向上是迷茫,我向下听见你说,这世界是空荡荡。

  它就像一片沼泽,许多人都曾挣扎过,但更多人都还是烂在这里。

  但蒋丞是个特例,顾飞也是个特例。

  他们一个拼了命地想要离开,一个十多年如一日的咬牙忍耐。

  我喜爱《撒野》这个故事,是因为我从这两个人物身上能感受到「希望」

  ——这比我在这个故事里学到的任何东西都要来得可贵。

  我欣赏并心疼着他们与「钢厂」的格格不入,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独自对抗这个世界活得会有多辛苦。

  跟这里格格不入是什么感觉?从火车下来,踏出车站第一步他就感受到了。那种无望,满眼灰暗,他现在都还清楚记得。

  所以其实《撒野》是本很难复刻的小说,许多模仿者总是「得其形而未得其神」。

  他们拙劣地模仿市井环境,模仿人物性格,却不知道《撒野》真正出彩的地方,是在于其中对「人物内心冲突」与「社会环境冲突」的描摹。

  包括作者自己,可能都很难写出第二本《撒野》来。

  因为《撒野》里蕴藏的力量,是作者从「真实生活」与「自身经历」中汲取出来的、最纯粹的激情,用完就完了。

  要去珍惜每一个真诚的写作者。

  因为他们无不是在用心尖上一点干净的血,喂养读者干涸的灵魂。

  太宰治:一切都破坏掉然后再写。

  同样以「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写作闻名的,还有这么一位——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段文字节选自J·D·塞林格所著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故事里,作者借用主人公霍尔顿的自白,书写了自己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心理抗争。

  五十年代的美国,青年人以酗酒、吸毒、群居等方式对现实进行反抗,被史学家们称为「垮掉的一代」。

  而霍尔顿,本质上也是「垮掉分子」的代表。

  他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物,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

  他看不惯这个世道,却只能在苦闷、彷徨中,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

  一边「痛恨」现实,一边却又不断「妥协」于现实,这正是这个人物的悲剧所在。

  他妈的金钱,到头来它总会让你难过得要命。

  人们从一出生,就会被慢慢打上「社会环境」的烙印,那是怎么挣也挣不脱的枷锁,是一辈子逃不开的桎梏。

  而我们透过祥林嫂、蒋丞顾飞、霍尔顿身上看到的,是作者内心仿佛与生俱来的反叛与不认命,是笼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勇者们不屈的灵魂。

  ——这就是他们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03 小结

  无论内在还是外在,「矛盾冲突」都是一个故事的精髓。

  它们在为故事「挑起波澜」的同时,也向读者传达着作者对人生的见解与思想。

  人们总有一天会回归于阅读经典。

  而我们,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也时刻都与「自我」、「他人」及「这个社会」产生着矛盾冲突。

  它无法避免,但并不可怕,只要活着,总会经历。

  矛盾冲突构成故事,也构成你的人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