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是暗,铺垫为明,相辅相成。
“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花月痕》第五回‘回评’中的这段话其实将伏笔与铺垫说的通透。
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讲的是结构。
草蛇灰线,马迹蜘丝,讲的是目的。
隐于不言,细入无间,讲的是写法。
……
首先,想要写一本小说,必然先得有有一个故事。
不论此时这个故事在你脑海中是详细,还是笼统。
这个故事本身是一条线。
起因,经过,转折,高潮,结尾。
如果在这个故事线中单独和拎出来两个点,彼此可以联系在一起。
前一个点就是伏笔和铺垫。
后一个点一般文学上称之为‘呼应’或‘照应’。
伏笔是照应揭晓前不能叫人察觉的点。
铺垫是从一开始便预示了照应的点。
所以,如果你的脑海中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线,从后一个点逆推前一个点,自然会很容易找到伏笔和铺垫的机会。
注意,照应不一定非得是结局,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事件,场景,剧情,都可以是照应。
但这仅适用于中短篇小说。
一部小说的篇幅越长,所要考虑的问题便越多,脑海中的故事线就越模糊。
单凭逆推,无法做出超长线的伏笔与铺垫。
第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切割和分配你的故事线,将一个超长篇的故事划分成不同的短篇故事。
第二点在于随机应变和经验积累,许多时候埋伏笔是一件凭直觉的事情,一段剧情落于文字,可能暂时用不到,但未来却犹未可知。
第三点还是长线布局思维,你脑海中的故事线可以是模糊的,但起码有许多关键场景和情节作为支撑,这些场景和情节,都可以作为可能的照应去对待。
……
写书就像下棋,每落一子,都要想到后面几步该如何走,优秀的作品更是如此。
新人写伏笔的时候,往往先看照应,往回填补伏笔。
老人写伏笔的时候,恰恰先看机会,随时埋下伏笔。
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
乍看起来,伏笔是对情节的推导能力。
但实际上,伏笔是对故事细节的处理能力。
伏笔的核心,一个在‘隐’,一个在‘细’。
隐字很好理解,不能露馅。
细字则是指细心,细致,细腻,细微。
伏笔要带给读者的感觉是‘竟然如此’。
铺垫要带给读者的感觉是‘原来如此’。
仔细琢磨这些读者的阅读感受,如此才能知道究竟该怎样遣词造句,排兵布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