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伏笔
首先,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什么是伏笔。
铺垫和悬念在设置的时候都是摆在明面上的,是一眼就能让读者看到的,“显性”的。
伏笔不同于铺垫与悬念,它是提示,是暗示,大多是“隐形”的。
伏笔的主要作用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目的是以求前后呼应,情节合理。
在笔墨上,铺垫和悬念往往会用较多地进行描述,而伏笔基本都是一两句,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虽说伏笔多是隐形的,但有些时候也会有显性的伏笔,显性伏笔是能让读者看出来的钩子,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反常与重复。
有句话,叫事出反常必有妖,当一个事物不符合常态的时候,这里面定要有猫腻。
再说重复,当作者将一件事物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就会产生一个记忆点,重复的次数多了,读者自然就会猜到,这是作者暗示,是伏笔,需要引起注意。
隐性伏笔一般都藏的比较深,少数读者会隐约感受到。最好的隐性伏笔是只有作者自己知道,直到剧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直到揭开真相的那一刻,才让读者恍然大悟。
二、如何设置伏笔
1.通过对话设置伏笔
在人物对话中理下暗示后文剧情的线索。这一种算是比较常见的,最普遍的就是人物在前文中说了一句肯定的话,但却是结局却是相反的。
以各种影视剧为例,一般情况下,当人物说出“打完这场仗我一定回来娶你”,出现这种对话就说明,这个人物基本上就活不过这场战役。
还有一种对话比较隐秘,可能看到最后也很难发觉,需要重新回顾前文才能看出,例如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项链》,女主提出要借项链的时候,朋友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可以啦”,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这条项链并不贵重,这也为后文朋友指出这条项链是假的,并不值钱而埋下了伏笔。
这一种伏笔设置难度较高,一般新手不建议用,而且如果不能让大多数读者在看完了整个小说后还看不出来这一处伏笔,那此处的伏笔意义就不大,毕竟我们写的是网文,而不是莫泊桑这种严肃文学,不需要设置特别高的阅读门槛。
2.通过道具设置伏笔
这一种在小说中也比较常见,通过某件物品来设置伏笔,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曾说话一句话,大意是“第一幕挂在墙上一把枪,在第二幕或者第三幕时,它绝对会发射。”也就是说前期出现的某种关键道具,在后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是推动剧情的发展,否则它的出现将毫无意义。
例如我吃西红柿的《盘龙》,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林雷无意中从祖宅拣到一枚戒指,一开始并没有在意,只是随便戴在了身上,但是后文就发现这枚戒指有着奇幻无穷的作用,成为了整篇小说最关键的道具。
3.通过环境设置伏笔
这一种比较特殊,即通过环境的描写或渲染设置伏笔,环境一般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比如雷雨。放在言情文里可以为男女主同处一室做伏笔,放在悬疑文里就可以为案件证据不足做伏笔。或者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一场大风暴,我们常说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这个道理。
社会环境,就可以暗示时代背景,或者人物处境在埋伏笔的时候,我们可以正向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
以曹禺经典的话剧《雷雨》为例,整个戏剧的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这种伏笔又带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最后强调一点,其实伏笔就是我们常说的“坑”,设置伏笔就是在“挖坑”,回应伏笔就是在“填坑”。
所以大家在写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每一个伏笔都要有所回应(除非你这篇文打算出番外或者后续),非常不建议挖坑不填,如果不将伏笔坑填了,会导致读者的大量流失,他们会认为你没有能力去填自己挖下的坑。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过多的留伏笔,伏笔是为故事服务的,处处都是伏笔会造成主线模糊、剧情混乱。
再有就是不要用坑去填坑,这样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坑没法填,最终“恶性循环”!
看完之后有没有对“伏笔”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学会的话就赶快去实践吧,但是一定要记住梨晚强调的几点哦,不要为了“伏笔”而“伏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