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情节转折] 写小说,如何“转折”打动人心?


  转折

  写小说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以下几个情况:

  到了故事转折点转过了头,别说读者,连自己都找不到北。

  到了故事转折点横插了一杠子,生硬地杵在地上再也起不来。

  到了故事的转折点,哎?我不是转了吗?怎么还是北?

  转折失败

  一、转折点应该发生在什么地方?

  转折适当,就像四两拨千斤,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打动一片人;转折不适当,就像戴眼罩耍大刀,写的再多也是瞎糊弄。

  而对于,转折而言,那个点则是重中之重。如果小说中,情绪还没积累到一定地步就宣泄出去,那叫“早泄”;如果小说中,故事还在一片迷蒙就突然换了个方向,那是没有“方向感”;如果小说中,一个故事还没讲完紧接着就转到另外一个故事,转着转着就蒙了,那叫“转圈圈”。对于小说转折写作,最忌讳的就是这几点。

  小说情绪转折点在哪里?怒极而笑,这其中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极”,如何写到极致,把控这个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发怒的人,我们都会说:现在正在火头上,别触触霉头。而小说中情绪的火头,也是如此。

  譬如人物情绪:

  例1,他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要离开我?

  她说:因为我不爱你了......

  他哭了......

  这个男生有点娇气,累觉不爱。

  例2,他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要离开我?

  她说:因为我不爱你了......

  他抓住她的手,撕心裂肺地吼道:为什么,我做错了什么?你竟然选择和那个男人在一起。

  她看着他的眼睛,平静地指着远方:因为,你给不了我未来。

  听到这句话,他突然垂下了手,失声抱头,蹲在地上。是啊!我一无所有,穷的连自己都养不活了,何必难为她?

  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怒极而转,才可显得如行云流水,毫无滞涩。

  莫言《枯河》,依靠人物情绪的累积,叙写小小的“他”,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看不到希望和光芒,只能慢慢看着自己一点点褪去生色,披上死亡的妆。天亮时的呼喊,一下子把最心痛的部分宣泄出来,像是报复,又像是呐喊,此时无声却仿若惊天霹雳。

  父亲挥起绳子。绳子在空中弯弯曲曲地飞舞着,接近他屁股时,则猛然绷直,同时发出清脆的响声。他哼了一声,那句骂惯了的话又从牙缝里挤出来。父亲连续抽了他四十绳子,他连叫四十句。最后一下,绳子落在他的屁股上时,没有绷直,弯弯曲曲,有气无力;他的叫声也弯弯曲曲,有气无力,很像痛苦的呻吟。

  父亲把变了色的绳子扔在地上,气喘吁吁地进了屋。母亲和哥哥也进了屋。母亲恼怒地对父亲说:“你把我也打死算了,我也不想活了。你把俺娘们全打死算了,活着还赶不上死去利索。都是你那个老糊涂的爹,明知道共产党要来了,还去买了二十亩兔子不拉屎的涝洼地。划成一个上中农,一辈两辈三辈子啦,都这么人不人鬼不鬼地活着。”

  哥哥说:“那你当初为什么要嫁给老中农?有多少贫下中农你不能嫁?”母亲放声恸哭起来,父亲也“唁唁瞎哈,唁瞎唁哈”地哭起来,在父母的哭声中,那条绳子像蚯蚓一样扭动着,一会儿扭成麻花,一会儿卷成螺旋圈,他猛一乍汗毛,肌肉缩成块块条条,借着这股劲,他站起来,在暮色苍茫的院子里沉思了几秒钟,便跳跃着奔向柴门,从缝隙中钻了出来……

  天亮前,他又一次醒过来,他已没有力量把头抬起来,看看苍白的月亮,看看苍白的河道。河堤上响着母亲的惨叫声:虎——虎一一虎——虎儿啦啦啦啦——我的苦命的孩呀呀呀呀……。这叫声刺得他尚有知觉的地方发痛发痒,他心里充满了报仇雪恨后的欢娱。他竭尽全力喊了一一声,胸口一阵灼热,有干燥的纸片破裂声在他的感觉中响了一声,紧接着是难以忍受的寒冷袭来。他甚至听到自己落进冰窟窿里的响声,半凝固的冰水仅仅溅起七八块冰屑,便把他给固定住了。

  小说的故事转折点在哪里?

  作为整个架构中最为严谨的地方,故事的转折点可谓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小高潮还大高潮,都离不开故事的转折。所谓“起承转合”,一定切记文章的“起”,空穴来风的画风突变是无法解释的,所以事出有因便是如此;更要重视文章的“承”,第二步的“承”恰恰是“起”的完满和融洽,无论是情感还是故事的饱满,都要有中间的过渡,这个过渡或许可从别处入手,但所向势必是“转”。

  故事的高潮因此而来,所以在准备写转折点的时候,前期的铺垫一定要做足。

  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做文章更是如此。

  作文,尤其是写小说,一定要先写出故事的框架。对于很多写作者而言,框架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大多数人写作都是即兴而来,也可能有人循着大纲创作。

  对于即兴而来的创作,这里只建议一点,如果故事将要在这里转折,不妨翻看一下之前的内容,可以在脑海里回味每一个场景,如果你能写出每一个场景的内容,并合理的推演成一个故事,并且到了一个不变不通的地步,那么此时才可以转折。

  对于循着大纲创作的新人来说,那么你们需要一本细致的大纲。这本大纲里的内容就是判断“转折”恰当性的关键部分,所谓转,目的是什么,怎么转,转折之后的强化如何合理安排都是非常关键的地方。

  对于十万字的中篇小说,一般不推荐太多的转折点,如果能在七八万字处安排转折,一定是一本可读的小说。对于二十万字以上的小说,大大小小的转折点很多,可以根据每一段故事的完整度去安排转折点,千万不要前几章就迫不及待的YY起来。

  厚积薄发,才更有力度。

  人物

  二、人物的“转折”怎样才算合理?

  人物形象的转折在大多数小说中都会存在,毕竟作为文章最具形象立意的地方,就是“人物”。

  但是,可见的是,大多数小说在人物转折这一块却是格外不利索。有的人,写小说的时候,一个好端端的人物因为一件事而丧心病狂,一个纯真的人物因为一次的挫折而偏执堕落,仿佛,一个人可以从仙子瞬间切换大魔头,也可以从正经人儿瞬间变为浪荡汉子。所以读起来,格外的不顺畅。

  读过余华的《活着》的人,都有一种深呼吸的思考。

  徐福贵,一个地主的儿子,放浪形骸,为人轻薄。但是经历了败尽家产、被逼上战场、疯狂大跃进、还有文化大革命。这一系列的故事发生,就像命运边线的导火索,一次次点燃了他作为一个人的思考,一次次引爆了他对生命的渴望,直到最后,他蹲在庄稼地里,拄着铁锹。一个悲伤而沉重的老人,成了那个时代最好的镜子,鞭笞着每一个烙印。

  所以,人不是瞬间转变。事出有因的重要性便是来源于此,而人的变化,也并非极端两向。所以如何设定人的变化,如何表达人的变化,也是需要放长线钓大鱼的功夫。

  沈从文的《边城》,落笔都恰在好处,翠翠的纯真、天保的敦厚、傩送的真挚,无一不是这部小说的亮点。

  但是这部小说中,难就难在如何表达“爱”和“真善美”,尤其是“人性的美”。而作者不慌不忙的着笔描写风土人情,不慌不忙的表达人物情感,慢慢地将故事浮出水面,慢慢地开始让人纠结难断,慢慢地成全“翠翠纯真而美好的幻想”。当这一切被打破的时候,像是迎面而来的一场场暴风雨,洗刷着这个故事里面的每一分纯真,纯真变成了忧伤,故事的蓝色画面染上了灰色的风格。

  爱的人远去,最亲的人离开人世,翠翠孤独的守在渡口,坚强而执着,等着,他归来......

  这一笔重墨,渲染了整篇文章的色彩,纯真愈发的纯粹,爱情愈发的高尚,善良愈发的温柔。

  所以说:

  普通小说,最忌讳的就是不断地设定故事转折点,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回切换,最终,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至于悬疑和YY小说,作为国内第一批火起来的《盗墓笔记》等,虽然文章本身更强调悬疑和故事性,但是人物的转变也需要一点点而来。因为一下子这个点,可能需要更多的“蒙太奇”手法去有效恰当的拼接故事链,一个弄不好,写的乱七八糟也是常见。

  所以,刚刚起步的写作者,可以尝试细水长流。也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如何防止“人设”崩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