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强作品的情绪表现。有些作品看起来很平淡,感受不到情绪起伏。想改善这个问题,却不知道要怎样入手。今天就来探讨一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我从“局部”和“整体”两个方向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所谓的“局部”是指,在某一个章节场景里怎样表现出情绪爆发力;“整体”是指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如何通过人物设定和故事安排达到情绪爆发的效果。
“局部”上的处理
大家先看看下面的截图,相信大家对这个表情图已经非常熟悉,也有不少人看过这部电影。
从我个人观影感受来说,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的情绪会被带动起来,我认为这个镜头很有情绪爆发力。要在小说场景中带动起读者情绪,一般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
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
“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 这一点大家可以理解为 “镜头捕捉”。用上面的电影截图来举例,在这个电影情节中,当时人物的对话很有火药味,人物说话的语气挑衅又不屑,还流露出报复的快感。当时人物的动作是拿着枪指着自己的仇人,人物的神态显得非常夸张。当时周围的人物都显得惊慌失措,这也算是一种环境渲染。而在小说创作中,我们在环境渲染上还可以加大力度。简单来说,情绪表达首先要在“画面感”上下功夫。
觉得作品情绪平淡的朋友,常常没有在“画面感”上做到位。人物在愤怒状态下说出来的话并不让人感觉到愤怒,行文并没有刻画人物的神情和动作,甚至将这些内容一笔带过。这种情况就像是人物在镜头之外发火,读者又怎能感受到他的愤怒呢?
对比影视作品,小说在情绪表达上还有一项优势,那就是心理描写。影视作品主要通过声音来画面进行表现,可以通过记录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来带动情绪。小说还可以直接写出人物的心理状态,用文字把人物心中的想法很直白地展现出来,读者可以更容易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
我发现有些朋友的作品很少出现心理描写,也许是不习惯采用这种方式,也许是不知道还可以这样做。这是一种很常见也很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在影视作品中也会不时出现人物内心对白,我们在小说创作中更应该用好这种表现手法。
在点评作业过程中,我看到有些同学在场景处理中既没有表现出“画面”,又没有心理描写。只是简单交待一下人物很生气,或者很难过,然后马上转到另一个场景中。我不太喜欢这种“点到即止”的处理手法,这样做不容易产生代入感,读者无法走入人物的内心,只能隔着一段距离,远远地观望。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朋友担心写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会显得煽情,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手法,大家不必担心遭到读者批判。哪怕有一些人不喜欢浓烈的情绪渲染,但也肯定会有别人喜欢。如果大家觉得某个场景的情绪表现不到位,你可以在表现上稍用力一些,如果光凭画面展现还不足够,你就再加上心理描写。
到这里作一下小结,在场景中表现情绪,通常用到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展现人物的神态动作,在对话中融入情绪。如果觉得效果还不足够,可以再加上心理描写。这是操作上的大方向,细节上大家可以自由发挥。
“整体”上的处理
我个人挺喜欢沧月的作品《七夜雪》,当年我看到结尾的某个场景突然泪目,感觉那一段内容的情绪气氛特别到位。我当时上网搜过书评,发现不少人跟我一样,都表示那一段内容写得特别好,让他们直掉眼泪。后来我把这一段内容分享给喜欢写作的朋友们,他们觉得那段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也没有很特别的画面感,在心理展现方面似乎也没有那么催泪,他们对这段话获得高赞评价显得很不理解。
后来我再细看这一段话,我发现单独把段话拿出来看确实不太特别。那为什么当时我会受到那么大的情绪触动呢?因为前文交代了很多内容,女主角在临死之前看到了男主,但男主并不知道那是她。这个场景表现的就是男主突然意识到这个事实。他们本来有机会见最后一面,却错过了。跟前文连接下来,读者会感受到一种生离死别的深沉伤感。但如果只把这一段话单独拿出来,并没有表现出相关的信息。这个场景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前文的铺垫,如果没有之前那一个离别的场景,这个回忆的场景就发挥不出力量。
栋笃笑大师黄子华说过这样的话,在他的表演生涯中他创造出很多金句,那些金句如果单独拿出来看,会显得苍白无味。而在表演过程中,通过上下文的铺垫,那些句子才会变得与众不同。这就是所谓的点睛之笔,把十几分钟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引导出来。说到底,让读者触动的是表演者的想法,如果这些金句脱离了想法的支撑,它们就不显得有趣。
再说回七夜雪的例子,那个回忆的场景也只是点睛之笔,把故事的伤感气氛一下子拉高,打动读者的是故事本身,并不是这么一个镜头。
在“整体”上要处理好情绪表达,我们在故事设计上要做一些功夫,最好要想到一个情绪爆发点。我们需要通过上下文的铺垫,让某个场景获得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这方面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制造反差。比方说,如果一个人前期表现非常懦弱,他受到很多不公的伤害,他的愤怒逐渐累积,到了某个点愤怒让他变成了另一个人,跟原来的懦弱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可以体现出情绪的爆发力。
“爆发力”这个词给人直观的感受是突然扩张,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迅速,二是幅度比较大。如果能够一下子感受到比较大的反差,就能让读者感受到爆发力。积累了一段时间的逆境和难过,突然走到顺境,读者就会有振奋的感觉。如果看过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男主角流泪那一幕,相信很多人都会被触动内心。
五六年过去,我再看到这个镜头还是会感触
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光看上面这个镜头很难会有情绪上的触动。而当你把电影从头看下来,你会知道男主角经历过哪些痛苦,他付出大量的努力,好不容易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产生情绪。你至少会有同情的心理,也会有期待的心理。当你看到这一个镜头,它会把你积累起来的情绪引爆。
要看一部作品好不好看,不能光看一两章就下定论。故事情节和情感气氛上的起伏也很重要。有些作品文笔很平实,但情节和气氛的起伏处理得很好,看下来也会觉得非常有吸引力。
一些补充
讲完局部和整体上怎样处理情绪表达的问题之后,再补充一下跟作品情绪相关的感悟。在课程内容和写作分享中,我常常建议大家写出真情实感。具体实现上,大家可以把自己过往中的真实感受写进作品中,不必担心煽情,真实的感受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有时候情绪爆发点真的就是神来之笔,它突然出现,并不是作者冥思苦想获得的结果。我试过好几次,写到某些片段突然把自己写哭,又或者突然把自己逗乐。这样的经历强求不来,如果你遇上了,只须好好享受。
如果作者本身的情绪比较饱满,在写作过程中这种情绪也会很容易融入作品中。先说我自己的例子,我在情绪比较压抑的阶段,我在写作过程中不自觉把这种情绪带入到作品中。当时看不出问题,几个月之后心情平复下来,再看这些内容就能感受到明显的情绪气氛,有些地方过于压抑沉重,连自己都不想看,这些内容会被重点修改。
这些年来我看过不少小说作品,有些作品看起来很欢快,有的很压抑,跟文风成熟与否无关,就是一种感觉。我一直觉得,作品跟人一样,有自己的个性和气质。作品的气质是作者赋予的,它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往往跟当时作者的心境对应上。有时候我看到某些作品,文笔和故事都不错,明明找不到不对劲的地方,但读起来就是感觉不舒服;相反,有些新人作品带着很多新手期常见的瑕疵,但读下来会感觉很舒服。我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气场,人和人之间,人和作品之间都会受这种气场的影响,有的气场容易互相接受,有的气场容易互生抵触。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感悟,欢迎留言跟我分享。
在写作初期我特别看重作品的情绪气氛,为了让作品整体气氛一致,很多时候我会使用一些手段,强迫自己尽可能长时间停留在某种特定的情绪状态中。我主要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这本书的文字气氛特别浓郁。我在写作之前会先阅读这本书,感受行文中的情绪气氛,然后带着这种情绪去写作。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音乐来保持。在我写作过程中,我会反复循环某几首音乐。这些音乐能把我的情绪调动到特定的状态中。在写打斗情节的时候我会听大气磅礴的音乐,写悲情场景的时候会听忧伤的音乐。如果大家偶然听到某些歌曲让你产生画面感,你可以保留这些曲子。在下一次写作过程中试试播放这些曲子,也许能激发灵感,让你想到预期之外的有趣情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