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上一主题 唵嘛呢叭咪吽
下一主题 密宗手印
搜索

关于人天科学重大问题的综述

  云南省人体科学研究室 李成志 夏世金 艾成发

  摘要气功科学的崛起,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但在有些地方出现了" 造神" 的现象,其主要的问题就在于人们对于气功产生神奇效应的根本不清楚。本文旨在汇集信息,把握本质,正本清源。

  万法归宗即“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从气功科学而轮,无

  论什么功法,产生何种功能,它都离不开根本。这个根本既是全部气功的本质,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的核心和焦点。正如传说耶和华曾用变乱天下人的语言,让人们的语言彼此不通的办法。而使巴比伦的通天塔无法建成一样,对于这个根本的语言表达不同,称呼各异:

  佛家称为“佛性”、“圆觉”,或“不二法门”;

  道家称为“先天一气”、“金丹大道”或“玄之门”;

  儒家称为“天理”、“太极”或“道义之门”;

  武家称为“丹田之气" 、" 浑圆" 或" 功夫" ;

  医家称为" 真气" 、" 元气" 或" 阴阳五行" ;

  俗家称为" 鬼神" 、" 神灵" 或" 灵魂" ;

  气功界称为" 功能" 、" 神通" 或" 特异功能" ;

  现代文化又将上述根本统称为" 神秘主义" 或" 意识本体" 即释、道、儒、武、医、俗气功之本源。

  尽管称谓各异,谁也无法否定这个根本的客观存在,所以说:

  " 三教同源,万法归宗" 。

  一、佛家唯论见性

  佛家对于本源的论述是" 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之称也,其道虚玄,固以妙绝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象测。同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域;处言教之内,而止无言之乡。非有而不可为无,非无而不可为有。寂寞虚旷,物莫能测,不知所以名,故强谓之觉" (《维摩经注》),除此之外别无他佛," 世尊曰:惟此一事,余二即非真" (《大成捷要》)。东土佛教三祖僧粲在(《信心铭》)中说:"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也就是说宇宙万物的本源就是佛。"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南怀谨《禅海蠡测》),其内容有以下特征:

  1、佛即本体

  释迦牟尼在成佛时说"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宗教界便有人不满,世人难解其意。其实,这句话的本义并不错。他的意思是说,生天生地的宇宙本体至尊,并非说让世人独尊他本人。与常人无异时的释迦牟尼与大彻大悟后释迦牟尼所代表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自大自尊与争比高低皆非本体之心,释迦牟尼有此心,便不为佛;世俗之人有此心,便是不识佛。

  2、佛即智慧

  释加牟尼成佛时感慨地说" 奇哉!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求执著,不能证得" (《楞伽经》)。人与佛的区别就在于知否" 如来智慧" ,昧者为人,悟者为佛。如来就是本来,智慧就是本体意识。" 如来智慧" 就是" 本心" ,并不在人心之外" 三界所有,唯在一心" (《华严经》)。世人皆有,只因外求,有而不知,人与佛由此分界,迷时为人,悟时即佛。

  3、佛即法门

  佛是宇宙万物本体意识的名称。佛名、佛寺、佛像、佛经、佛僧以至佛祖等皆非万物本体,故只能称名而不能为佛,只能看作是佛的象征,获得佛意的信息,而不是真佛所在。名可异,可虚,可生,可灭,而佛体却万古不变,永存不移!佛寺可有千万座,佛经可有万卷多,法师可有无数个,但法门无二,这就是本体意识的人心," 心为法本,心作天堂,心作地狱。一切诸法,随意生形" (宗炳《明佛论》)。

  二、道家唯道是从

  道家对于本源的论述是"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也,苞裹六极" (《庄子、天运》)。其内容有以下特征:

  1、道即本体

  " 道者,万物之原也" (《道法》)," 道者,万物之极也。万物之所由也。道为天地万物之体" (吴澄《无极太极说》),将天地万物所由来的终极实体称之" 大道" 。道不是空无,不是虚构,不是想象。"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独立不改,以观其妙;周行不殆,以观其徼。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道德经》)。道是在没有世界之前,即没有人类,当然也就没有人心之前就存在的万物本体,既使没有人类、地球,它依然存在,所以并非" 唯心" ,而是彻底的" 唯物" 。其特点" 惟恍惟惚" ,是人类先知对于道的认识。说其有,却无形无象,无声无息,无物可以比拟;说其无,又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其永恒不变,不生不灭,实在是妙;其有规律可循,有变化可查,道家便将这宇宙万有的本体称名为道。因其道大不可极,故又称为" 太极" ," 太极者何?道也。道也,理也,太极也,名虽不同,其实同一" (《无极太极说》)。

  2、道即元气

  已知宇宙万物的本体称作道,称作物,称作太极。这种名异实同的具体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王充《论衡》)," 天地之初,一气而已矣,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至尊而无上,至极而无以加,则谓之太极。太极者,以此气之极至而言也。太极,一气耳。气即道,道即气。非有所谓之道者别为一物,以并出其间也。道者,以此气为天地人物所由以出而言也,非有二也" (吴廷翰《吉斋漫录》)," 老庄谓道生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此改易而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愚谓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具则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 (王廷相《雅述》)," 道也者,果何谓?一言以定之曰气也" (《性命圭旨》)," 道即元气也" (《云芨七签、元气论》)。

  3、道即本心

  对于宇宙万物本源的认识,不是靠眼睛、耳朵、双手以及思维,而是靠人的本心。本心就是和万物本源同体的自然心境。" 大哉心乎!与天地一本。道不远人,本心即道。人生天地之间,所以超然独贵于物者,以是心耳,心者,人之大本也" (《禅海蠡测》)。此心在人体就是属于自然性的生理之心和属于精神属性的心理之心,二者同称为心却" 差之丝毫,遥之万里" 。后者符于前者即是道心,违于前者即是俗心。人类科学史以及全部人类文化发展史无一不是心理精神之心的产物,却无一不契合生理物质之心的筛选。因此,前者称为主体" 元神" ,后者称为客体" 识神" 。道心以本心而立,人心同本即道。故老子曰" 道以心得之" 。" 人之本心即道。故曰道心。道心无外内,外心即内心。人之天性即天道,动于意则为人欲,动不以意是谓道心。苟动于意,即失乎道。意为人心,意不作为道心" (《杨氏易传》)。人心七情六欲,道心" 取将坎内中心实,点化离宫腹中阴;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 (《悟真篇》)。

  三、儒家一以贯之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号称大成至圣先师,其学称为孔孟之道。夫子曰"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夫道一而已矣" (《孟子》),此一就是先圣尧、舜、禹治世的十六字心传真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充执厥中" ,其内容有以下特征:

  1、一即天理

  " 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圣人本天,释氏本心" (《遗书》)。圣人把私欲之心称为人心,人心险恶;把天理之心称为道心,道心吉善。二者的关系是" 人心如船,道心如舵,任船之所在,无所向;若执定舵,则去信在我。有道心,则人心力所节制,人心皆道心也。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乃善也。大抵从心,道心只是交界,不是两人物。心,主宰之谓也,动静皆主宰,非是静时无所用,乃是动时方有主宰也。心固是主宰的意,然所主宰者,即是理也" 。近代学者梁启超认为" 经万古而不变,真理之为物,又纯一而无杂也。其间必有一大理之贯注,而几百之理皆结如是"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

  2、一即本心

  什么是本心?" 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人得之遂为人心,物得之遂为物之心,草木禽兽得之遂为草木禽兽之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吾之心即天地之心" 。本心以天地之心为心这本体、本质、本性," 心之本体即天理也" ," 心之本体,与天地同大也" 。" 虚灵,自是心之本体故人之本心其体廓然亦无限量" 。圣贤所论,都是以后天之心(识神)而对应先天之心(元神),所以历代开明君主治世讲本心,圣贤传教讲本心,老百姓为人处事讲本心(良心),修练气功的根本仍是靠本心。

  3、一即本性

  "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并非指人后天品行,而是与天理、本心、天地之心同义的万物本源," 吾之性本与天地同其性" 。儒家" 吾道一以贯之" ,一即本性,本性即一。后天品行关善恶是二而非一,即非本性,行善合于本性,作恶离于本性,圣人、贤人、智者与常人,修炼者与不炼者的差别,就在于是否" 一以贯之" ,是否一如本性。

  靠什么认识本性?" 性,天下之大本也。心也者,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也" (《胡子知言释义》)," 本然者谓之性,主宰者谓之心。功夫须从心上做,故曰尽其心知其性" (吕祖谦《东莱集》)," 诸君要具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王守仁《传习录》)。此心不是识神之心,分辩之心,善恶之心,思维之心,而是元神之心,无执之心,佛道之心,天地之心。前者皆为外心,后者方为内心。

  四、武家神为武魂

  中国武学,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高深莫测,堪称神拳。神在何处?" 此神亦谓本性,亦谓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 。本性、真意就是佛性、道心、本心。可见武术与佛家、道家、儒家的本源意识有着" 本是同根生" 的内在联系。" 真我" 就是以神为核心,以气为基础,以内功外功为妙用,所谓" 拳禅如一" 。

  神为核心,就是知其武学本源;气为基础,就是养炼丹田之气"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丹田,丹田气足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镇信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还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金刚体" (《拳经》)。武林巨星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在《自志》中说," 本拳之所以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统而言之,使人体与大气相结合;分而言这,以宇宙原则原理以为体,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练成触觉之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力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 ,中华武术的真谛仍然在于本体意识的贯注。

  武术妙用的实义就是" 懂劲" ,也就是将精气凝聚用到好处。"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王宗岳《太极拳论》)。由此可知,可见,可证,武术之宗仍是以释、道、儒本体意识为其灵魂。因此,中华武术与佛道多有联系,许多电影电视、武侠小说多有描述。

  五、医家本于阴阳

  " 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黄帝内经》)。祖国医学把万物的本源称为阴阳。从《易经》论阴阳" 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即萌,随含万物" (《河洛原理》),"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 太极是理,阴阳是气" (《周子全书》),阴阳与太极的关系是" 元气浑沦,阴阳未分,谓这太极;太极既分,谓之阴阳。舍阴阳以求太极者,无太极;舍太极以求天地者,无天地" (杨万里《诚斋易传》)。统而言之,道、元气、太极为一;分而言之,阴阳、乾坤、男女为二,阴阳生五行为三,三生万物。

  从生命来源论阴阳" 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 (《周易集解》)," 人之生死,亦只在阴阳之气,屈伸往来耳" (《周子全书》)。

  从人体周期论阴阳"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部、生气通天论》)。

  从人体结构论阴阳"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素问》)。

  从人体元气论阴阳," 真精未泄,乾体未破,则外肾阳气至子时而兴;人身之气与天地之气相吻合。精泄体破,而吾身阳生之候渐晚;有丑而生者,次则寅而生者,又次则卯而生者;有终不生者,始与天地不相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阴阳神灵谓之心" (《天隐子》)," 何谓醒,曰明如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灵枢、病传》)。

  从气功修炼论阴阳" 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 (李时针《八脉考》)," 神仙妙用,只是采取先天真阳之气,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己身阴气,以变纯阳之体。既有此物,一点先天在人身,个个不无,人人本有,世人迷真顺情……先天气生,即一阳动时更生天地,别立乾坤,回阳换骨之时。道身阴浊尽化纯阳" (《太玄宝典》)。" 夫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故曰,仙人服六气,此之谓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气,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 。生气即阳气,死气即阴气。" 因此凡服气皆取丑后午前" 。" 阴阳只是一气,阴气流行即为阳;阳气凝聚即为阴,非真有二物相对也" (《周子全书》)。

  六、俗家归于神灵

  俗家就是大众文化,俗称敬神尊鬼,请神拜佛。将现代科学文化所不能解释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以及不可知的事物统统称为" 神灵" 。对于" 神灵" 的本源变化、形成既无所知,也不相信可知,即一味地信,并认为" 不信不行" !其中合于本体意识的属于人天科学范畴,离于本体的属于封建迷信,愚昧无知。

  什么是" 神灵" 呢?

  从物质属性来讲," 宇宙间一气而已" 。神就是阳气,鬼就是阴气。

  从精神属性来讲,所谓请神拜佛,仍然是请道教之神,拜佛教之佛,而无其它文化产物可请可拜。然而诸神诸佛只是一种象征,其本源不明,或因盲目迷信,自欺欺人;或因素质低下,没人慧根;或因缘分未到。未识本心。基中最为主要原因就是本体意识思维难及" 本然者,至玄至妙,无始无终,不着声色,不容思虑。盖人之聪明智慧,文字语言,惟施于声色有无之间,若超越诸品之外者,虽参悟所及,终觉渺茫" (《真诠要录,参悟章》),故称" 不可思议" !

  从心理特点来讲,因为不知" 万法归宗" 之本源,又不知释、道、儒、武、医、俗之本质所在,便将亲眼目睹的一些神秘现象归于神灵,并自甘充当神灵证人,以讹传讹,越传越象,越传越神。其内容包括以下持征:

  1、本于神话

  " 古代民族是在神话幻想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神话是由民族生活的特点而产生的,是古代人类精神活动的智慧之果。是全民口头传承的原始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和创造,它所体现有是人的真善美的心灵。神话的内在意识,是民族意识最古朴最直率的形象体现。古今中外都流传着大量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中有情节和形象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心灵,广泛流传于人们的口头或文字传承之中。从人与神话的实质关系而论" 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仙;宅神于内,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也,故神仙亦人也" (《天隐子》)。是宇宙本源生人,人生社话,除此之外神话的形象、功能、神通,多为塑造、虚构或夸张的艺术。

  2、本于梦境

  古时候,梦被看作是神的启示。人们相信善良的或凶恶的精灵可以钻入睡眠者的躯体,用梦境告诉他各种信息,预言凶吉的发生,应验之事物便是" 神的启示" 。

  例一:元素周期的问世

  1869年的一天,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由于过度疲劳睡着了,一张日夜思虑的元素周期表突然出现在他的梦中,他醒来立即把梦境中出现的这张表写在纸上。这一年,著名的元素周期表公诸于世,在全世界引起世大的轰动,其产生制作的过程也令世人震惊。

  例二:苯分子结构的形成

  德国化学家开库勒为了绘出苯分子结构而绞尽脑汁却无结果。一天晚上,他在炉前打瞌睡的梦境中,看见原子在火焰中作蛇行舞状。忽然,那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圆圈,开库勒醒来依此绘出了六角形的苯结构。

  例三:客船倾覆有人幸免

  1921年,泰坦尼克号轮船因撞于冰山而倾覆震惊世界,许多乘客遇难。而英国商人坎农·采德尔却因在一周前梦见此事,他取消了已订船票和旅行而幸免于难。

  例四:波兰少女梦境救友

  1920年4 月,波兰捷尔那克少女梅娜,多次在梦中见到一个塌崩城市及男友的呼救声,她按照梦境寻找实地,果真在热窝台的一个小城市救出了压在大石下的男友。

  这样的例子在人们的生活中时有传闻,这种" 神灵启示" 的神秘现象确实存在。" 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基础。潜意识是个较大的圆圈。它包括了'意识'这个小圆圈,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事实' " (弗洛依德《梦的解析》)。东方文化将此称为" 神秘经验" ,人体科学称为" 人本潜能。此种潜在功能的本质仍是" 天人相应" 的体现。也就是万物本体与人体潜能的有意无意沟通的超前预见。

  3、本于见闻

  从古到今,有一些令人不得不信,使人惊心动魂,毛骨耸然的请神、跳神、下阴等等传闻。有的来自宗教,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来自自然,有的来自法术,有的来自修炼,确实能产生一些神秘的现象,以使信神者见神,信鬼者见鬼。例如阴灵不散,鸡蛋跳舞,板凳打架,意念搬运,无医祛病,料事如神,平地飞升等神奇现象,施术者、见闻者都认为是" 神灵" 的作用。这些神秘现象,除了弄虚做假的效果之外,皆属于人天科学的探索内容,不能一概迷信,也不应全盘否定,有的正是东方神秘广义的典型特征,如果从知识、科学、思维中去研究,终无结果,仍需从现象中看本质,探本寻源,以象觅宗。

  什么是" 神灵" 呢?就是天地万物本源的总称。" 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 。可见,此神不在思维之中。:信则有,不信则无" 是人们对" 神灵" 的通俗说法。

  " 神灵" 灵与不灵的奥秘何在呢?" 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君,无疑则心正,心正则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善当心之所以" (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海琼白真为语录》),说明" 神灵" 施术者根本得于心,此心当然我九" 识神" 之心,而九" 元神" 之心,即九" 佛心" 、" 道心" 、" 天个之心" 。

  " 神灵" 人基础与法术人关系如何呢?" 法呀赼之是,非专于符,非泥于咒,先这七之正气合将之灵,吾这神气相贯合将,喔将则万病消,万邪宾服" (《清微丹决》)。可见," 神灵" 人基础得于" 正气" 、" 神气" 。" 法饿出于同门者,其符同,其诀同,而用之则我灵者,诚我至也。苟无所一,气散神昏,行持之际徒持符咒这喔灵,岂见侥幸于万一,吾见其不得矣" (《清微元降大法》)。可知" 神灵" 的本质是" 神气" ,否则不灵。

  " 符者天地之真信也,人都假之以朱墨纸笔,吾独谓一点气通天彻地,精神所寓,何者非符,可虚空,可水可火,可瓦砾,可砂石,可草木,可饮食,可有可无可通可变,是谓道法" (《清微元降大法》),可证" 神灵" 的天机仍是" 心" 、" 正气" 、" 神气" 、" 灵光" ,仍是宇宙万物之本源。" 气乃符咒灵验之法本" (《道藏》)。

  七、气功就是意功

  气功源于释、道、懦、武、医、俗大门传承,并繁衍派生出无数种功理功法,然其根本却是一个" 要研究本质的东西,例如'意念'问题,可能也是根本" (国家人体科学工作组长伍绍组《要科学地对待气功》)。著名气功家王安平认为" 气功实际上是意功" (《修真心语》)。其内容有以下特征:

  1、气功的根本是意念

  意识是人类对宇宙本体认识的理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念是气功修炼的根本,栽什么树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气功意识的来源归根结蒂仍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即佛性、道心、天理、浑元、神灵之称谓,名异实同,一通百通。气功意念就是思维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调整、检索和运用,符合本体意识的为正念,干扰本体意识的为邪念。不讲意念,一是否定了人与动物、植物、生物的区别和思维标志的特点。万物皆是气,无意不是人。气功" 人为万物之灵" 的产物,而不是天生所得。" 气功就是通过以意念为核心的调息和调形,最大限度的增大人体气场的场强,这种大自然能场的全息能量的超额存储便是气功修炼的意向" (《藏密气功》)。否则,何须炼功,何必炼功,何来气功?不讲意念。二是不明万物本体,靠什么炼功?本体意识只能靠自己领悟,不能由别人给予,修炼什么?不明万物本源又不讲意念,无须意守,又要炼功,岂不是自相矛盾,逻辑混乱?有史以来,不明本性,成佛成仙者无证可查,无人可灵!没有听说过哪一宗教没有思想意识,没有记载哪一门正派没有思想理论,没有见过哪一个天生或糊涂的修炼者具有非凡的功能。嘴上不讲意念不等于心中没有意念,说不清的意识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不讲意念。三是不千宗教如何来,功法如何出,功能如何修,炼什么,有何用?不撒种子,何求发芽。没有根本,何求结果?

  2、气功的本质是元气

  宇宙万物本体的物质就是" 元气" 。修炼气功的目的就是元气输入、积累和储蓄,以此健身祛病,以此五眼六通,以此为人生妙用。然而元气的修炼只有本体意识才能起到修炼作用。以本体意识积累人体元气,就是气功的意识;符合气功意识的必要操作方法就是气功的意念。以此意识为体、为用,而积蓄的元气以及产生的功能,就是修炼的目的和结果。意识不明,方法无用;意念不立,意识难明。符合本体意识的意念,越修功能越高离于本体意识的意念越炼越有危险。故称" 功本无法,万法归宗" 。

  气功三要素是调意、调形、调息。调形就是摆正人体结构,以对应天体结构;调息就是接通天地之气,以对应天地动静;调意就是调心,以对应万物本性" 心在身也,为人身之至灵,可以参赞天地,故天地之心也" (康有为《礼运注》)。调意即调整人的心量,不为世俗意识束缚。"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 。此等心量方为调意,这才是心之本体。" 心之本体,与天地同大也。" 心之本体的容量不是假设、夸张、想象,而是圣人,贤人、智者参悟的人心之性," 吾之心,即天地之心" (朱熹《语类》)。人之本生和天地本性是一个,不二差别。" 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 (邵壅《观物外篇》),理解此意者方称" 人为万物之灵" ,才可以神通"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集》)。除此之外,佛乏以立,道无以存,儒无以以理,武无以魂,医无以灵,俗无以鬼神。从气功而论,不明本体意识,气无以炼,意无以调。心之本体即为宇宙万物不生不灭之本体。一言以蔽之," 练功就是意守,意守就是练功" " 说意仍是说心,意不在心外也,心只是一个浑然体,就是指出端倪来曰意,即惟微之体。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止言心则心只是径寸虚体耳,著个意字,方见下了定盘针,有子午可指,意之于心,只是虚体中一点精神,仍只是一个心。心之主宰曰意,故意为本" (刘宗周《问答》)。人皆有心,为什么有气功意识的人才炼功,才得功,才用功?其区别所在" 意之所向,虽金石莫隔" (苏轼《保光法师真赞》)," 念为万行之要,是事皆由此发,一念之诚,可以得贯金石,超越古今,包罗万象" (《正教真诠》)。"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 ,因此,可以说,气功就是意功。

  八、万变不离其宗

  综上所述,佛家唯论见性,道家唯道是从,儒家一以贯之,武家神为武魂,医家本于阴阳,俗家归于神灵,气功即是意功,由此千变万化为各种修炼方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的共同根本,即名异实同的觉、金丹、太极、武魂、阴阳、神灵、都是本体意识的产物,神秘主义的体现,人类智慧的结晶。

  " 神通的境界,也都是由于从心理生理入手,加以严格的禅定方法锻炼而成,是把人类与众生身心性命的本能效用发挥到最大与极限的功能。便知纵使修炼禅定的工夫,得到神通的境界,仍然没有离开心意意识的作用。而以这个身心的根本功能来说,生理和心理意识所有的作用,都是涅妙心的功能,古今中外,所有宗教、哲学、科学所要追求宇宙人生最后最高的目地,也就是要求证到这个。我们姑且借用哲学的名词来说,它就是个宇宙万有和人生性命的形而上的本体,确认从哪个立场,哪个角度,命名它为佛,为天,为主,为上帝,这神,为物,为心,以及以种种的形容,取予种种的名称,无非是指这个。" (南怀谨《禅宗与道家》)。

  对于这个宇宙万有的本体的探索,认识、形成,从古至今争议不休,所有真才实学的人无不极为关注。" 物理学家说科学,只是所谓自然,不涉及到心灵,显然是不完善的,我们应该在心灵问题与自然科学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当初把人体与心灵分开是不适当的,我们应该把认识扩充到心灵在内的整个宇宙中去,不考虑意识状态与心灵问题,要真正认识微观世界与整个宇宙是不可能的,因为意识状态毕竟是一个终极实体"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E、wibner)。

  对于这个宇宙万物本体的认识" 无数英雄竞折腰" ,但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气功科学终于在祖国的怀抱中生根、开花、结果,登上了科学的大雅之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 我当年所以叫人体科学,这个叫法是不得已,严格地讲,它不叫人体科学,叫人天科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孤立的人,是一个不脱离社会,不脱离宇宙的人,是活人。因此,在系统学上讲,他是一个巨系统,宇宙呢,是一个超巨系统。因为当时我如果提出来叫人天科学,容易被人误解,所以叫人体科学,其实这个名字不恰当。它实际是研究人与宇宙的关系" (《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会刊》1994年第5期)。" 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可以说,全部气功" 万物归宗" ,即归于" 东方神秘主义" ,归于" 本体意识" ,归于" 人天科学" 的客观意境、功能和效应。

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