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上一主题 击针后装枪弹
下一主题 早期火枪的历史
搜索

[装备] 古代海战中的水中兵器



  早在12世纪,在我国就出现了水下攻击的武器.名为“木老鸦”。这种“木老鸦”是由人潜入水户.将火药包挂企敌人船底,并位其燃爆。以后又出现了一种叫“混江龙”的漂雷,它是利用水流将炸药包漂送至敌船处起爆.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漂雷。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唐荆川编纂的《武论》一书,在火器“章中记述了用来在水个歼灭敌人舰船的方法是移胞子水中,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水底雷,书中记载“水底雷”,以大将军(即火炮)为之。埋伏于各港口,遇贼船相近,则动其机(其击发装置用一根绳索联接,拉到岸边,内人控制发火),镜发于水底,使贼莫沏,舟揖破,而贼无所逃矣。”又说水底雷的构造是“用大木作箱,油灰粘缝,内宿火,上用绳绊,下甩二铁锚坠之”。上述记载表明,我国早在1549年以前已经研究、制造和使用了水雷。


  明朝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施永图所著的《心略》一书中,心略武备火攻卷记载了我国用香作为定时引信的原始漂雷——水底龙王炮”


  它的构造是用牛的尿泡做雷壳,以保持水密,内桨黑火药,以香点火作引倍,牛牛的尿泡联接在俘于水面的木板和雁翅下面,用雁翅管和羊肠进行通气,木板随波浪上下,水不能灌入,以保证香能正常燃烧。牛牛的尿泡;面坠食石块,位它有一个向的力.以保持漂流时的平稳。在使用时“量贼舟泊处,入水浅深,将重石坠之,黑夜顺流放下,香到火发,炮从水底击起,船底粉碎,水卜贼沉,可坐而擒也”。可以看出,这种水中武器的引信是根据到达敌人舰船酌距离和水流的速度来确定香的燃烧时间,它利用水流作为推动力,当接近放船底时,“香到火发,炮从水底市起”,出其不意地从水下轰击敌舰。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总兵王鸣鹤所著的《火攻答》一书中,记载了将地雷中采用的“走线”方法(即击发装置用绳索牵住,当绳索被拉动时发火引起爆炸的方法)应用于水雷,即在水雷上安装一根或几根绳索,任其横浮于水面,当敌船航行时,挂上这些绳索,就会拉动击发引信,引起爆炸,把敌船击毁。当时把这种水雷称之为“海底呜雷”。到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又把用香作定时引信的漂雷“海底龙王炮”和采用“走线”方法的水雷“海底呜雷”改进为触线式漂雷一“诲炮”。 明朝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记载了一种与今日的人操鱼雷相仿的“联环舟”,“其舟约四丈许,外视之若一舟,分则为二舟,前半截三之一,后半截三之二,中联以环,前截载火炮、神烟、神砂、毒火等器,首装大倒须钉数枚,锐向其利,后截二夯施数桨,载兵士”。


  这种“联环舟”在作战时“遇碱乘顺风或自上流,以首钉撞于敌舟之上前环自解,后载则回”,钉于敌人船体上的“联环舟”前截中的火器起爆后,敌人“船体破裂,进水而沉”。前后两截之间的联结环是由两个大铁环和两个铁钓组成。铁环固定在前截,铁钩装在后截上钩住铁环,“撞于贼船,则放其钩,而后截即回本寨也”。


  清朝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爱国志士袁祖礼编著了《战守罗盘炮指南仪五雷各法图说》一书。书中对“独雷”、“阴阳雷”、“梅花雷”、“悬雷”、“飞雷”等轰船五雷,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和说明。“独雷”足单个使用的水雷,其“力最猛.能碎极坚极大之铁甲船”;“明阳雷”、“梅花雷”是双连和五连的水雷,与现代战争中常见的水雷群形状相似;“悬雷”乃是一种锚雷,“不浮于水面,不沉于海底,悬于水半空,敌船一到雷上,而雷自发,铁船沉矣”;“飞雷”则是“随渐飞去遇船一撞即发”的漂雷。其小“悬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所见性能较优越的机械引情触发水雷。在《设雷利弊说—“文中.袁祖礼对水雷的使用作了如下叙述:“悬雷或百余具或数百具,正当夷舱来往线路.排布海中……,悔花雷设于口外,阳阳雷设于口内,独雷设于当口.飞雷或在口内上游不拘远近,择一急流之处,修库收布,一闻敌船入口,遂将飞雷掷于河中,随流飞去,遇船即发。”他还在《雷炮守口利弊总说》—文小提出”谷口岸上皆设十万斤大炮,水内皆设五雷,五雷攻于水内,大炮办于水外……夷船虽快亦难飞入”。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已出现f雷炮防御体系。


  中国古代战船


  中国古代为作战目的制造或改装的武装船舶。 古代战船一殷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大型的是主力战舰, 称为“舰”或“楼船”,有2层、3层、4层、甚至4层以亡 的。中型的是用于攻战追击的战服如“蒙冲”、 “先登”等。 小型的是用于哨探巡逻的快船.如“游艇”、 “赤马舟”等。为 适应作战时能抢上风和追歼敌船的需要大多数战船是专为作战 而设计制造的,以保证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操纵性能和较高的 速度。也有一些战船是采用渔舶或商船的船型加以改进后制造的, 或临时用渔船或商船加以改装,使其能符合作战的需要。战船乘 人多少以米重为标准计算,每人以重2石为准。


  发展与演变 大约7000年前,先民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商 朝的甲骨文中已经明确地记载了水上活动,至周朝已有水战的记录,但舟师和战船的制度不祥。据《左传》记载‘鲁裹公二十四年(公 元前549)“楚于为舟师以伐务…“无功而还’。鲁昭公十七年(公 元前525),吴伐楚战于长岸(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楚师败吴,获吴王乘舟“余皇”,吴复袭楚师,取“余皇”去。说明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乘船作战已很频繁。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吴“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左传》),这是历史亡有记载的中国舟师第一次沿海活动。这一时期,水军已有相当规 模。吴越之战,越军4.9万人中有习流2000人。后来,越水军出 海北上攻齐有戈船300 艘,死亡8000人。战舰的种类及形制已相 当齐备。当时大的战船为“大翼”,长12丈(24米)宽1丈6尺(约合3.2米),可容战士20余人,桨手50人。河南 省汲县屿镇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钢鉴,形象地描绘了名时驾船作战的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出,战韶是桨55,分上下两层,止 层为战七下层为桨手(图1)。 汉朝水军的规模更加巨大,战船更趋完备。当时既有4层舱室的巨型楼船(图2),也有200 以下的艇。在汉魏时期不仅船型众多,船舶装具也相当齐备,出现了橹、舵及其他舱具,帆亦迅速发展。至此,中国古代船舶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在有名的越之战中,双方使用的船舶数以千计,足以说明当时水战的巨大规模。


  南北朝时,人们认识到水战时风力大小无常.不可恃以作战,因而重视发展人力推进的战船.出现了多桨快艇,并可能已经发明了车船(轮浆船) (图3)。隋朝杨素造“五牙,,大舰,起楼5层。高100余尺(约合29.5米),能容战士800人.有6个拍竿,高50 尺.用以击碎敌船。唐代的海鹘舱是模仿海鸟而创制的海船,两侧 有浮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适应海上作战的要求。在唐代.车 胎被进一步应用于水战。 到了宋朝,车船在战争中得到巨大发展,都科匠高宣所制 巨型作战车船长20~30丈(约合60一90米).有23—24个车轮桨。 在其所制十几种车船当中,双车船和四车船是常用的中小 型作战车胎。王彦恢所制“飞虎战舰”,旁没4轮,每轮8揖(叶片), 十分轻捷、是常用车船的典型。当时水军装备的战船还有鳅 (模仿海鱼形状的战船)、双车、十槕、防沙平底等备类舰艇, 供江、海防御调遣之用。南宋水军统制冯湛综合几种船型之长, 造成“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的多桨船.长8丈3尺(约 合25.5米),用桨42支.裁甲士200人.江河湖海均能适用。南 宋秦世辅刨制的铁壁铧嘴平面海鹃战舰,长10文,宽1丈8尺,船底厚1尺,10橹,水手 42人,裁战士108人。张贵 所制的无底船,是—种方 形战船,船后截当中无底, 只有两舷和站仇加以伪 装,引诱敌军跃入溺死. 当时还有一种仞鱼船,船 头方小,尾阔底尖、尾阔 可以分水,头小底尖使阻 力大力减少。这种长5丈. 能乘50人的仞鱼舱足效早 见于记载的用渔船作战船一 的实例。 进入明清时期以后,中国古代战船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多用于锤击敌船的拍竿已经消失, 而改以战船本身犁沉敌船,这说明船舶制造和驾驶技术的进步; 二足从明韧起,战船k配备广火炮。 宋朝的海舟以福建船为止,明朝的海舟则以舟山的乌艚船为 首,而浙直间多用沙船御矮、后来用沙船、福仓船和东莞船守舟 山。大号福船势雄力大,便于冲犁敌船,即所谓斗船力不斗人力。 大福船舵楼三重.底尖上阔,首位高昂,能容百人,福船的行制 规格最称完备。而广船主骨架由于用铁力木制版.其坚固性又胜过届船.们铁力木难得,维修不便,后来游击将军候国弼加以改 进,底用广船式,上用福船面。叫朝在江浙一带作战时往注使用 两头尖的鹰船先行.它行驶敏捷.进推裕如;沙船随进,战无不胜。尤其是浙江的十橹苍山船、原是太平县渔船,曾公抗倭战争 巾发挥重大作用, 号称“苍山铁”。后来战场南移又多用福船御 敌。嘉靖四十年(1561)的‘宁台温之捷.戚继光、胡震等所部战 船近战候船,犁沉敌船10余艘.挠残敌船5艘。从这一战例中可 见当时明军的战舰占有较大的优势.舰舱结构强度和航行速度均 优于敌舰。明朝制造了两头有舵进退神速的“两头船”,以 及特种战船联环舟和于母舟。联环舟舱体长4丈(约合)2.4米)、 分两截,前截占1/3.装载爆炸火器,后截占2/3.乘战士。 冲撞船时.舟首例髯钩钉牢敌船.火器爆炸后与敌舶同毁.撞击 时.联结前后截的铁环自解.后截得以在爆炸前N驶(图4)。 子母舟长3文5尺(约合11米).前2丈是舰船.后1丈5尺只 有两边帮板.腹内空虚,藏一子身,母舱发火与敌船并焚.军土 可驾于舟回营。 清朝前期.中国水帅一船以70—108尺(约合22.4—34.5米) 长的赶缯为主力战舰,次则以长50一70尺的沙船和双逐居古船 用于攻战追击,再次为长20-50尺的唬船和哨船用于追逐哨探。 乾降六十年(1795)福建水师因赶缯、赶居等船笨重.按泉州同 安梭两船式改造,嘉庆五年(1800)又仿照广东米艇添造战船, 分大、中、小3等(各载米2500石、2000石、1000石),嘉庆十一 年(1806)又添造大横洋梭船式作为战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