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上一主题 军用刀刺
下一主题 兵器篇 斧
搜索

冷兵器

  冷兵器是一种只用人力和机械力操持的作战器具,构造一般都是很简单,适宜于近战杀伤和白刃格斗。

  冷兵器种类繁多,按其用途可分为进攻性兵器、防护装具和攻守兵器械三类。而在进攻性武器中,又分为格斗兵器、护身兵器和远射兵器。冷兵器出现于太古时代,从上古到五代这一历史时期,火药还没有应用于军事,属于冷兵器时代。冷兵器最初是用木、骨、石,后来用铜、铁等材料制造,其种类和质量,也随着生产水平提及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从公元十世纪初火器发明以后,冷兵器仍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与火器并用。直至清末,新式军队的出现,冷兵器才退出了战争舞台。

  石制(夏代以前)

  刀

  戈

  矛

  铜制(商代、西周和春秋)

  刀

  剑

  戈

  矛

  戟

  钢铁制(春秋末期开始)

  格斗兵器

  格斗兵器又称长兵器, 一般是在长柄上安上锋刃,使其具有杀伤功能。如矛(用于直刺和扎挑),戈 (用于勾、啄),戟(将戈的勾、啄和矛的直刺功能结合的兵器),殳(用于撞击)等,格斗兵器是冷兵器时代最基本的攻击性兵器。

  刀

  1*偃月刀(掩月刀) 三国时期关羽所用,又称"关刀"。其刀身狭长,形如偃月,刀背有青龙图案,又称"青龙刀" "偃月刀",刀头有回钩,钩尖似枪,锐利无比,刀背有突出锯齿状利刀,故名"冷艳锯",其柄因人而制,一般人直立,左手握住刀盘之下刀柄处,左臂向左侧伸直,刀鐏靠着左脚掌侧。刀盘的高度应与左肩齐。刀刃之长度,应是刀柄的五分之二长。其刀法相传是三国时期关羽所创。用法有十二字诀:劈、砍、磨、撩、削、裁、展、挑、拍、挂、拘、割。

  2春秋大刀 其刀术主要有劈、砍、斩、架、截、云、挂、挎、挑、拦、扫、抹、托、拨、压、绞、错、捣、随、扇等。弹腿门之春秋大刀主要流行在河北、河南、黑龙江等地。其特点是刀法灵活,变化多端,气势雄伟,劲力贯注,快速迅猛,一招一势,动作紧凑,舒展大方。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含虚抱气,气易相融,身法传神,刚柔互用。

  3钩镰刀 刀背中部有一突出侧钩,有刃,可供钩割之用。刀法用劈、砍、钩、割等,临阵时十分方便。

  4*乾坤日月刀 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奇异兵器。全长六尺(2米),两端各有相同长度的月牙形刀。刀背上部各有三个小铁环,舞动起来沙沙作响。刀柄为坚硬木料所制,握手处在刀柄中段,上扎彩带,并有两个突出的月牙形利刀。利刃后为握手处。使练时,两手均在月牙形利刃下握住刀柄。握法有左阴右阳、右阴左阳和双阴法三种。此兵器前后可用,变化多端。主要用法有:前后扎刀、正反扎刀、斩劈刀、上挑刀、横扫刀、舞花刀、上下截刀、里外绞刀、撩挂刀、云拨刀、格拦刀、推架刀等。

  5陌刀 长刀的一种。陌刀为一种两刃的长刀,较重,大约50斤。唐代军中大量配备。唐代以后陌刀逐渐消失。

  刺身兵器

  刺身兵器又称短兵器,一般柄较短,适宜单手操持,有刀(单面侧刃,用于劈砍)、剑(直身两刃尖锋,用于刺劈)、匕首(短小型双刃刺杀)等。其功能用于护体防身,或作为辅助性的进攻兵器。

  刀

  1笔刀 刀尖锐利,刀背斜阔,柄下有鐏。

  2掉刀 刀身直,刀尖向上,尖锐有刃,柄后有鐏。

  3屈刀 刃前锐利,刀后斜阔,长柄,柄末端有鐏

  4凤嘴刀 刀头呈圆弧状,刀刃锋利,刀背斜阔,柄下有鐏。

  5眉尖刀 刀身狭窄,单刀,刀尖锐利,其后斜阔,木柄,后有铁鐏。

  6戟刀 戟刀全长五尺,其中刀尖长四寸,边锋长一尺。刀柄粗可盈把,柄尾有一三棱形铁鐏。戟刀在对敌作战时可发挥前尖边锋的特点,声东击西,虚实多变,

  7三尖两刃刀 刀尖分为三支,似"山"字形,中支形似剑状略高,两翼支稍低,两面开刃,锋利无比。刀柄后端有一三棱形铁鐏其用法以扎、绞为主。

  8*乾坤日月轮刀 短双器械。轮呈日月相交状并有五把刀向外展开。

  9鸳鸯刀 双刀,属步战用刀。此刀一鞘两刀,其刀把各呈半圆形状,二刀合拢其刀把合成圆形,如同一刀。

  10少林雪花亮银刀 全长三尺。少林俗家弟子使用。

  11盾牌刀 指演练者双手所握持不同的双兵器,一般是左手持盾以防敌方远射之箭或隔挡其他兵械之用。右手持刀为乘虚攻敌之用。

  12单刀加鞭 两手握持不同双器械,一手持单刀,另一手持九节鞭同时舞练,难度很大。

  剑

  *“越王剑”(湛卢、纯钩、胜邪、鱼肠、巨阙)

  *干将、莫邪

  *玄铁剑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以重胜轻,以拙胜巧。

  射远兵器

  射远兵器又称抛射兵器,一种远距离杀伤敌人的兵器。有弓、矢、弩(装有张弦机构的弓)等,在冷兵器时代,弓弩被广泛地用于战争。

  蹶张弩(一把用脚力踏开弓弦的弩)

  *元戎(诸葛亮在原有连弩的基础上加改进而制造的。这种连弩在一个弩槽里,一次放进十枝箭,张开弓,扣一下扳机就射出一支箭。接着,弩槽里的箭又落下一支。再上弦,再发、再落,可连续发射十次。"元戎"不仅比过去的连弩的射程快,而且十分轻巧灵便。它的不足是射程近,杀伤力小,只能用来守城。

  防护兵器

  防护兵器,有甲(防护身体)、胄(防护头部)、盾(手持防护械具),它用以避免被敌兵杀伤。它们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是军队中必要的装备。

  甲(铠)

  *鱼鳞甲:西汉的鱼鳞甲是札甲的登峰造极,整套甲所用甲片超过2200片,甲片叠压密似鱼鳞。

  胄

  盾

  其他

  防护兵器

  甲(皮甲)

  攻(守)城

  攻守城器种类较多,为了攻城,就制造木车、木牛车、尖头木驴以及通过城壕的壕桥;接近城墙后,就挖地道,这就有了挖掘械;为打开城门,就有撞击器;为了攀登城墙,就有了各利云梯、多层攻城塔、攻城车;为了从远处杀伤守城士兵和摧毁城上防御措施,就有了抛石机、巨型弩等等。守城器械中,有撞击云梯的撞车;有对付攻城士兵的飞钩;也有侦听敌人挖掘地道的侦察器材"地听"。用以登高辽望侦察的巢车,在攻城战中,为了侦察城内敌情,便在一辆坚固的大车的底盘和中央,树立一根高达四到五丈的大望杆,顶部造一个方形的木屋,屋外包上一层生牛皮,用来抵挡矢石,墙壁上开有辽望孔观察城中的情况。木屋可以用转动的轳辘上下升降。攻城战虽然起源很早,但限于早期战争的特点,春秋的时候作战仍不攻城,到战国的时候攻城战才逐渐增多。

  火器(宋开始)

  霹雳炮。1126年年底,北方的金军围攻北宋王朝的京都汴京,尚书右丞李纲指挥守城的宋军用火箭和一种叫霹雳炮的火球,焚烧金军人马,打退了金军的进攻。

  突火枪

  1259年,在安徽寿春府,有人制成了突火枪。突火枪的枪筒是用竹子做的,枪筒里安放着火药和子窠(子窠就是当时的子弹),然后利用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推力,把子窠射出去杀伤敌军人马。

  火铳

  火铳都是用铜或者铁铸造的。有大有小,大的叫碗口铳,一般安在水军战船或者城关险要的地方,后来的炮就是由这种大的火铳发展来的;小的火铳叫手铳。因为火铳比火枪使用方便,发射速度快,射程远,使用寿命长,杀伤威力大,所以很快就被元朝的军队用来作战。洪武十三年(1380年)规定,各地卫所驻军要按编制总数的10%装备火铳;到了明成祖时期,又创建了专门装备枪炮的新兵种神机营。

  。

  红衣炮

  明代末期,困为吸收了外来枪炮铸造的科学技术,促进了新式枪炮的发展。象明末大学士徐光启,就曾经奏请朝廷批准购买和仿制英国铸造的加农炮,当时人们把这种炮叫做红衣炮。后来明将袁焕在宁远之战中,就是利用红衣炮打退了后金军队多次进攻。

  附录

  车之五兵

  "车之五兵",指的是一辆战车上装备的五种或几种兵器,这里的"兵"当武器讲。当时战车兵是军队的主力,每一辆战车编制的战车兵和附属的徒步兵,是一个基本的作战单位,它的装备是有一定格局的。射远兵器有弓箭,配用青铜或者石、骨制的箭镞;格斗兵器有青铜制的长杆戈、矛、斧、钺和大刀;护身兵器有青铜制的小刀和短剑;防护器具有青铜胄、皮甲、盾牌等。车战时代的作战方式大致是,当交战双方的车阵相对进行着的时候,就用长杆格斗兵器来拼杀,由于当时战车的车身高大,两个车子之间的距离相对较长,所以长杆兵器的长度一般相当于人体高度的三倍,短了就没办法杀敌,短柄刀剑只在近战扭杀的时候才使用。

  步兵五兵

  "步兵五兵"。从战国时期开始,随着钢铁冶炼业的发展,铁制兵器和弓劲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战场上,徒兵开始分化成独立的步兵,废车用马又促使了骑兵的出现,步骑战开始取代车战,新的铁制组合兵器"步兵五兵"也就随之出现了。战国时期一个步兵的基本编制单位叫"伍","步兵五兵"就是这个伍的兵器装备。它包括铁制的矢、殳、矛、戈、戟五种。作战的时候,一伍士兵在方阵队形中成纵深排列,第一、第二名手持戈、戟短柄护身兵器,和敌人短兵相接;第三、第四名手挥矛、殳长杆兵器,掩护助战,由于步战的距离小,所以这时的长杆兵器只比身高稍长一点;第五名手持射远武器弓箭在后面连续射击。这样,一个伍的士兵在作战中能发挥多种兵器协同作战的威力。

  骑之五兵

  "骑之五兵"综合使用的原则和步兵五兵是相同的。骑兵的射远兵器有弓箭和马稍;短兵刀和盾配合使用;护体兵器是匕首,防护器有铠。

  攻城战

  除了车战、步骑战以外,还有攻守城使用的兵器。除了以上说的各种手持兵器外,又增加了许多专用兵器和器械。比如在攻城战中,为了侦察城内敌情,便在一辆坚固的大车的底盘和中央,树立一根高达四到五丈的大望杆,顶部造一个方形的木屋,屋外包上一层生牛皮,用来抵挡矢石,墙壁上开有辽望孔观察城中的情况。木屋可以用转动的轳辘上下升降。为了攻城,就制造木车、木牛车、尖头木驴以及通过城壕的桥;接近城墙后,就挖地道,这就有了挖掘械;为打开城门,就有撞击器;为了攀登城墙,就有了各利云梯、多层攻城塔、攻城车;为了从远处杀伤守城士兵和摧毁城上防御措施,就有了抛石机、巨型弩等等。攻城战虽然起源很早,但限于早期战争的特点,春秋的时候作战仍不攻城,到战国的时候攻城战才逐渐增多。

  火器

  同冷兵器一样,火器的创制和发展,大体上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宋代火球、火箭与火枪等初级火器的创制阶段;二是元代到明朝嘉靖以前,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的创制和发展阶段;三是明朝嘉靖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新式枪炮的传入和原有各类火器的发展阶段。

  十八般武器

  刀

  刀是一种用于劈砍的单面侧刃的格斗武器,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薄刃厚脊。太古时代,就有石刀,它是用坚硬的石块磨制,平泽锐利。呈长圆形,背侧有双孔,可捆扎在木棍上,一侧为刀刃。随着冶铜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小刀。我国发现最早的铜刀,距今已四千多年。这种铜刀与石刀相仿,可应用于作战。西汉以后,钢铁制造的刀成为军队主要兵器之一,就是在最早的石刀、青铜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剑

  剑是一种既可以砍又可以刺的兵器。它由剑身、剑柄构成,剑身修长,两侧出刃,顶端收聚成锋,后安短柄,便于手握。由于在格斗中其功能以推刺为主,故又称为"直兵"。为了便于携带,还发明了剑室(鞘)。。剑成为步兵手中的利器,则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吴国和越国相继崛起,铸剑的水平远远超过中原诸国出现了一批驰名于世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风胡子、莫邪、干将等,有名的如"越王剑",代表了青铜剑制造技术的最高的水平,同只作佩带、表示等级身分和防身的早期剑已有很大不同。

  戈

  戈是一种主要用于钩挽、啄刺敌人的格斗武器,它由长柄和横装的戈头组成。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太古时代。上古时代,人们为了有效地杀伤敌人或猎取野兽,往往在木柄上装上石刃,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石戈。在距今三千五百年前,我国已出现了青铜戈。商代已普遍使用青铜戈。戈是从殷周到春秋时期的主要武器之一。到了战国时期,铁兵器广泛使用,铁戟逐渐取代了青铜戈,戈在战场上逐渐被淘汰,而成为仪仗、门卫的装饰物。

  矛

  矛是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格斗兵器。早在太古时代,人们就把石头或兽骨经过加工磨制,装上长柄,制成石矛和骨矛。商代出现了青铜矛,形体宽大,制造精良,形式美观,雕镂精致,既是实战的兵器,又是艺术珍品。西周春秋时代,矛的形体向细长演变,锋部厚重,锋刃有双隅、三隅等数种。长柄矛为战车上的车兵使用,短柚柄矛则是步卒的刺杀兵器。到了战国,出现了铁矛。楚国南阳的铁矛十分锋利。西汉武帝时期,由于铁矛的迅速发展,青铜矛被铁矛取代而退出了战争舞台。其形体也在发生变化。汉代除长柄矛外,还有"双矛"和"手矛"等短柄矛。到了晋代,出现专供骑兵用的长矛,称为槊。火器出现后,矛仍是军中必备的冷兵器,一直与火器并用到清朝后期。

  戟

  戟,又称作孑、镘、或棘,是一种将矛的直刺功能和戈的勾、啄结合为一体的格斗兵器,其柄前端安装直刃用以刺杀,旁边枝生横刃用以钩啄。它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到南北朝时逐渐脱离实战。戟比戈的杀伤效能高,自出现后,很快取代了戈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战国时,它是车战的主要格斗兵器,为"车之五兵"之一。汉代后,出现了铁戟,成为骑兵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后汉以迄晋代,戟仍然盛行于军队。南北朝以后,由于重甲骑兵的发展,盔甲的制作日益精良,戟的勾啄杀伤效力减小,成为只表示官员身份等级的一种仪仗器物,而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枪

  斧

  钺

  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的时代,钺的式样与斧相同,惟较斧为大。钺比斧头大三分之一,杆长一尺半。钺杆末端有钻。钺在斧头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长约六寸。使钺之法合斧、矛、枪三者为一体。其用法除有斧、矛和枪之外,还有刺、拨、点、追四法。钺有长杆之钺和短杆之钺,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鸳鸯钺,就是一种短双器械。

  钩

  叉

  棍

  鞭

  锏

  锤

  抓

  盾

  弓

  "弓"、"箭"(又叫矢)是一种抛射兵器。早太古社会,就已使用弓箭。原始的弓比较粗糙,弓身是用树枝或竹材弯曲而成,即"弦木为弧"的单体弓。用削尖头部的木棒当箭,利用细绳的弹力将箭射出。到春秋战国以后,弓的制作已有了一套完整的经验,选材、配料、制作程序和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据说做一张好弓,有的竟要三年才能完成。最早的箭,只是一根削尖了的树枝或竹子,后来将尖的石块或骨、贝作为箭镞,安在箭杆的头部。战国之后,箭镞不仅用铜、铁制作,而且形式和用途都有分工,名目繁多。晋代唐代的箭镞用钢制成,能穿坚甲。为了保持飞行方向,在箭尾安装了箭羽。根据不同需要,箭身长短,箭镞材料和重心都有明确规定。弓箭不仅是冷兵器时代的主要兵器,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是火器出现以后,仍然是军队主要兵器之一。因为弓箭轻便,射击速度比火绳枪快,有训练的射手命中的精度比早期火器要好些。从北宋初开始,弓箭又与火箭结合使用,成为火箭。元代的蒙古兵和清代的八旗兵,专精骑射,主要武器是弓箭,直到清军腐朽,骑射之风衰败,火器效能提高后,铳枪才逐步代替了弓箭。

  弩

  战国时期,有个叫楚琴氏的人发明了弓弩,即在弓上安臂,弓臂上装上弩机。弩机安装在弩臂后部的沟槽内,由青铜制作,四周有郭,像一个匣子。匣内有钩住弓弦的"牙",又称机钩。匣上有"望山"(瞄准器),用以瞄准和带动"牙"扣住弓弦。"牙"下连结着"悬刀"(又称机拨),作为扣发用的扳机。射手使用时,先拉"望山",使"牙"升出,钩住拉开的弓弦,把箭放入弩臂上面的箭槽内,使箭栝顶上的弦上,然后通过"望山"瞄准目标,扣动扳机(悬刀),"牙"即缩进郭内,弓弦弹回,把箭射向前方。不需要什么技巧,稍加练习,就可掌握。它射程远,威力大,有的可射一千步。有一种连弩还可连续发射。但弩没有弓轻便,发射速度也较慢。因此,弓的作用仍为历代兵家所重视,两者取长补短,都是主要兵器。而与弓弩配套使用的箭,随着弓、弩的演进而变化。在战斗队形排列上,总是把弓箭手放在重要位置。横队队形,一般是"左骑、右步,中列强弩",而纵队队形,则前面是弓箭手,中间是长兵器手,后面是短兵器手。战斗时先以弓弩发射,接着长兵器刺杀,最后是短兵器投入格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