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人物塑造
人物描写: 景物

景物与人物心理的关系

前言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写景是手段,是方式,写心理写感情才是目的,才是重点。

这样的景物一般带有感情色彩,带有人情味,因而既有主观性,即作者的主观意图比较明显,又有转移性,即将某种心理感受转移到景物上,还有寄托性,即不直接表露出心情,而是把某种情感寄于景物上,并通过景物来折射出心理活动。

可见,这是一种比较巧妙省力的心理描写方法。

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就景物与人物心理的关系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运用一

 一、借助景物的反衬来描写心理。

就是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心情与所写景物色彩相反,心情是美好的,而景物却是恶劣的;或者心情是不好的,而景物却又是优美的,从而产生描写效果。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客观性,有一定的悬念。

请看《挖荠菜》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鸟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这段文字,具体写“我”在田野游荡不敢回家而所见到听到的景象。

这里,有远景有近景,有天上景有地上景,有植物景有动物景,有视觉景有听觉景,有动景有静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静穆的“晚归图”,应该说,景物是比较美好的。然而这些,与“我”此时的心情是极不相称的,“我”连乌鸦之类的动物都不如,尽管听到妈妈焦急的呼喊,可是“我”却不敢答应,不能回家。这种强烈的反差,揭示了“我”此时恐怖、害怕的心理状态,景物描写对心理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运用二

二、借助景物的正衬来描写心理。

就是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心情与所写景物类型相同,心情是美好的,景物也是优美的,或者心情是不好的,景物也比较恶劣,从而达到提高心理描写效果的目的。

这种景物带有主观性,与文中人物心情一致,甚至就是通过主观制造出来的。例如鲁迅的《高老夫子》这篇文章,对文中的主要人物高尔础,就有一段景物性的心理描写。

  他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不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屋顶是白而转黄的洋灰,中央还起了一道正圈形的棱线;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使他的眼睛有些昏花。他豫料倘将眼光下移,就不免又要遇见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只好再回到书本上,这时已经是“淝水之战”,符坚快要骇得“草木皆兵”了。

  这段文字,主要是写高尔础在女学堂里讲课受窘的情景,通过他的视觉,来写主观色彩很浓厚的景物。他不学无术,在学生们众目睽睽之下大出洋相,因而在他的眼里,不变的景物忽然都活动、变幻起来,先后涉及屋顶、棱线、眼鼻等景物,并赋予人为的色彩,这就揭示了他的窘迫、紧张和慌乱,不敢正眼直视学生的心理。

  运用这种方法,要根据心理倾向的需要来选定恰当的景物,不是所见的景物全都写出来,要有所取舍和详略,并寄于一定的情感,使景物具有一种人的灵性,这样的景物描写,才能对人物的心理乃至心理描写产生积极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