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疑问句误用问号
例: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条路谁能走通”虽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关系的陈述句,不能用问号。应改问号为逗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误用问号
例: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这是一个选择问句,“今天去呢”并非一个完整的问句,应该用逗号。
3、到装句中问号、叹号前置之误
例:到底怎么办?这件事。
这是一个倒装句,“这件事”是全句的主语。凡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语气。不能一看到发问便加问号。倒装句中叹号也应置于句末。
4、概数误用顿号
例:一天才走五、六里。
“五、六里”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路程。既然是概数,便不能用顿号,因为一加顿号便成了“五”和“六”并列。这就不符合原意。
5、连词前误用顿号
例: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是“及”,是“与”均不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例:他留给我的印象依然如故:天真中透示着纯真、活泼中蕴含着稚气。
“天真中透示着纯真、活泼中蕴含着稚气”不是联合词组,而是两个分句,分句间应用逗号。
7、集合词语误用顿号
例: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工、农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集合词语,不能用顿号来隔开。
8、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误用顿号
例: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湖北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湖北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应将“淮剧”后的顿号和“黄梅戏”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9、句中未用逗号径直用分号
例:任弼时同志一生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多用钱。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然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未用逗号直接用分号。
10、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例: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经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11、冒号提示范围不清
例:我不讳言:前两年,我们确有过相当困难的时期,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的提示,还包括最后一个分句。可将冒号改为逗号。
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例:昨天开大会,王厂长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一是持证上岗,二是下岗分流。
一句话中两个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在同一个句子中,一般只能用一个冒号,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13、某某说,在引用的话中间,误用冒号
例:“这样做对不对?我看,”刘主任大声说:“不对。”
凡是一段引语的中间插“某某说”,这“某某说”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14、句中短暂停顿误用冒号
例:他为什么总是说:“我痛你,我要保护你”之类的话?
“我痛你,我要保护你”充当“话”的定语,并一起充当“说”的宾语,动宾之间停顿小,不应用冒号,也不能用其他点号。
15、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
例:王局长说:“咱不能把功劳当资本,向党和人民捞好处”。
这里的引文是完整独立的话,句末的点号应置引号内。如果引文是作者的话的一个部分,本身不独立,句末的点号应置引号外。如: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16、省略号和“等”“等等”同时使用之误
例:一起去的有十七八个人,有我姐姐、表弟、表妹、同学……等。
省略号和“等”“等等”不能同时使用,或去掉省略号,或去掉“等”。
17、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相混用
例:第一部拍摄的是喜剧片《李阿毛与唐小姐》,(唐小姐是李阿毛信箱中虚构的一个女秘书)由徐卓果编剧,张石川导演。
括号内容是注释唐小姐的,属于句内括号,括号前面的逗号应移到后括号的后面。
又如:人们阅读应用文时,一般不包括欣赏的因素(书信、日记有时被当作文学创作的形式,那是例外,不能看作一般应用文。)
这里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的,属句外括号,括号应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18、不是书名滥用书名号
例:《国际书法展览》,最近在郑州市河南省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刊物名等,“国际书法展览”是一个展览名称,不是书名,不能用书名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