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起,到公元四世纪初,在一千几百年的过程中,大概有四十多位署名作者,和无数佚名、冒名作者,以及热心的编者,根据同一个神话传说编写了自己的续本。
这是围绕同一条故事主线和主题的神话故事。就像其他每一个传说那样,这个故事流传甚广,给苦难中的民众以希望,又给统治者以权柄——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有力,君主们总是会选一个神话来支持的。
漫长的一千多年里,人们不断丰满这个故事,根据需要增删修订——大致在公元前3世纪到2世纪期间,这个故事经过了一系列较大规模的集中编撰,并翻译成了希腊文,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培养了大量的粉丝群。
同时,比其他神话故事幸运的是,这个故事最终得到了强力统治者的支持。
继承罗马西部帝国的君士坦丁,在统一罗马的战争中得到了这个故事粉丝群体的拥护。这是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新生的大帝,作为回报,他先是颁布赦令,保护这个粉丝群体不再受到其他神话故事粉丝群体的攻击迫害。然后又意识到,让罗马民众相信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神话,信奉一大堆不知所谓互相乱搞的神灵,其实并不利于自身的统治,而这个只有一个神的故事则非常符合他的需要,可以帮助其巩固帝国的稳定。
好在,君士坦丁大帝并不是一个会用激烈手段禁锢思想的皇帝,虽然他斥责热爱其他神话故事的粉丝都是“迷信”,但也并未反过来迫害其他神话的粉丝群,只是给予了这个只有一个神的故事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
问题是,这个故事毕竟是在一千多年里慢慢编撰而得,自然还有若干细节不同的版本,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其粉丝群体经常为了版本问题和对故事不同理解而大打出手,甚至现在故事的核心主角都出现了分歧——本来说好的只有一个神,偏偏后来又冒出来个神的儿子,以后到底是双主角还是单主角呢?各执己见的粉丝们怒不可竭,大有分裂的趋势。
这自然不符合君士坦丁统一的本意,令这位杰出的皇帝陛下倍感头痛。于是他召开了一次粉丝研讨大会,把这个故事在全世界最有势力的300多位粉丝代表——同时也相当于编辑,聚集到了尼西亚城,命令他们解决版本分歧,统一认识。
公元325年,经过一番互相指责对方为异端的吵吵嚷嚷,齐聚一堂的编辑们在强势的皇帝指派人监督和干预下终于达成了一致,重新修订了这个故事的核心大纲,即“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
这份大纲主要解决了故事的主角问题——反正是神,无所不能的神出现什么状况都是合理的,只需要大家都同意就好。于是大家这样约定:神老子是存在的,神儿子也是存在的,他们的神格也是存在的,只不过老子和儿子其实是父子同体,就像一个人有双重人格一样。为什么无所不能的神会出现双重人格呢?那是神为了拯救世人而特意分裂的。神化身为人来到俗世地面上,传播神意并替人类赎罪,让人们最终能够得到救赎——父格子格加神格,三位一体,故事主角还是只有一个,大功告成。
自此,一个版本统一、主角明确、主线清晰,有七十多卷共计四百多万字的超长篇小说再版了。然后它统治了西方一千多年,直到现在仍然在全球范围畅销。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神作,这就是《圣经》。
《圣经》是世界上最牛逼的一部小说——虽然实际上里边包含了历史传记、诗歌书信、预言箴言,以及“福音”这一特殊文体,并不是一部单独的故事书,但它类似小说的叙事语言,以及各卷之间主题的统一性、主线情节的连续性,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小说来看。
《圣经》整本书其实只记叙表达了同一件事:创造这个世界的上帝,计划由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拯救世人。
苦难甚多的底层民众,是很容易被“有一个救世主正在计划拯救我们”这样的情节打动的。在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古代,手持经书识得文字的教会人士依靠传道来控制人心,比现在容易很多倍。要知道,即使是现代的基督徒,都还整天嚷嚷着“不同作者千年写成”的数十卷经书,却能保持“惊人的统一性和一致性”,除了“神本身的话借由先知的口说出”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才能解释这种“奇迹”呢?很显然,被洗脑的教徒们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编辑的生物,就是像我这样的。
而掌握了权力的统治阶级,即使并不真的相信这些神叨叨的故事,也不妨碍他们利用它。就像中国古代每当王朝要更迭,就会冒出各种神话新编出来,比如高祖斩白蛇啊,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啊,梦日入怀啊,大家的借口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而且,我们人类总是下意识想要找到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希望万事万物都有解释,才好面对这个充满残酷和随机性的世界,求得内心的平静。再没有比信仰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更容易做到这点的了。所以即使在科学精神已经崛起的今天,也仍然有人寻求宗教的安慰,更不用说贵族识字率都不高的古代。
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扶持下,《圣经》这部历经千年才最终定稿的“小说”,在不到一百年时间就让它的粉丝群体——基督徒迅速向全世界漫延开来,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宗教。罗马帝国所在之地,就是基督教所能影响的范围,而当时的罗马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地中海是它的内湖。
之后一百年,罗马帝国日渐衰亡,教会的政治势力却逐渐扩张,等到教皇掌握了世俗权力之后,以基督之名,十字军向异教徒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
《圣经》作为基督教唯一的经典,其中有平和温情教人爱人的一面,也着实包含了太多极端暴力的情节。这部伟大作品唯一的主角上帝,可不是一位只知道慈爱的神,《圣经》中有着大量上帝灭世屠城的故事,以及各种不遵从、不尊重、不信奉它和它的规矩就会遭到残杀的记述以及恐吓。
比如上帝因为觉得人类罪大恶极,后悔自己造了这么些个肮脏丑恶又不听话的玩意,就发了一回洪水格式化全盘,淹死了世界上所有生物,只保留了诺亚方舟这一个备份,然后重启这个世界。上帝为了给以色列人土地,派摩西对迦南人一路进行种族屠杀,不论男女老幼一概不留。为了惩罚赶走以色列人的埃及人,上帝不但降下瘟疫虫害,还在一夜之间杀掉了全埃及每一户人的长子,连头胎生的牲畜都不放过。
圣经中满篇血腥,上帝用各种神迹来表达,凡是得罪它的,违背它的,要降下火烧死、用石头打死,会直接倒地死去,甚至告诉信徒,如果你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让你们改信其它神,你也要动手杀掉他们。
一神教的极端性展露无遗。
顺便说,大家看出来单主角的重要性了吧,凡是多主角的多神教,都沦为异端邪说和封建迷信,甚至烟消云散了。只有我主我佛和真主这种用各种手段不惜发动战争也要坚持单主角的一神教,才能如此睥睨众生地漫步几千年来到今天,跟新生的科学打擂台。
非基督徒的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基督教需要为十字军东征暴行、宗教裁判所对异端的迫害、中世纪狩猎女巫的惨剧、反犹太主义、以及同性恋迫害负责。而另一大跟基督教同源的伊斯兰教,则还要为正在全球范围威胁世界安全的恐怖主义负责。正是人们从小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信奉这样充满极度排他的攻击性的教义,才会如此轻易为自己本性中潜藏的那只野兽找到释放依据。
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只怪兽,渴望冲破道德和理智的囚笼为所欲为。这来自人类的生物本性。从原始时代开始,千万年来为了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优势,人类一直在不断增强自己的破坏能力,我们的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都在进化过程中持续积累着攻击性。
而由作者们创作出来的那些表面无害的故事,则很可能蕴含着另外一头怪兽,它因为经过作者的提炼而更加强大,经过编者的美化而更加眩目,随着传播的过程吞噬人心所得的力量而活过来,发出君临天下的一声兽吼,试图唤醒我们心底的那一只呼应它。
故事是传承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首要载体,因为它在面向普通大众进行传播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诗歌虽然优美,但是篇幅太短信息量不足;一本正经讲道理的法律和哲学著作,又不适合大众普及。只有语言直白,情景生动的故事,才能让小孩子和文盲都能轻易听懂,受到教育。
一旦你编造的故事落于笔端,无论它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只要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摆在了读者面前,阅读它的人们就会通过自身的诠释,让这个原本仅仅在天地中酝酿发酵的思维产物骤然成型,成为一个貌似有自己意识的独立个体,摆脱其原作者的控制,自行传播生长。
它们有的弱,有的强,有的友好温和,有的择人而噬。一旦我们对它们敞开信任,它们可以成为我们的导师、伙伴,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主宰。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二十世纪,此刻世界上有另一个影响力超大,破坏力超强的作者,满怀激情写下了自己的故事,然后直接导致了世界超过五千万人的死亡。
那是一个狂人的自传,叫做《我的奋斗》。
希特勒于1924年在巴伐利亚监狱中完成了这本自传。里面描写了他的自身经历,即“四年来同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想,“创建第三帝国”。 他在这本书中宣扬雅利安-日耳曼人纯种论,倾泻对犹太人、无神论者和马克思主义的憎恶和仇视,热血沸腾地幻想着复兴德国、令德国成为“地球主人”的计划。
他声称首先“必须对法国来一次最后的总算帐”,又表示德国人的生存空间只有在“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解决,“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向前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虽然元首的文笔真的是极差的,也许是因为口述的原因吧,整本书思路混乱,东拉西扯,但是胜在感情真挚强烈,而且多有豪言壮语。《我的奋斗》印刷了数百万册,在其影响下,德国走上了穷兵黩武的道路,最终悍然发动侵略、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暴虐原本不是美丽,屠杀也根本不是正义,但三观被毁得不轻德国青年显然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在二战中直接屠杀了超过600万的犹太人。
作者,并不是一种温和无害的生物,而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可以通过作品影响人的思想,并以此改变世界。
执政者和宗教领袖早就意识到了这个群体的力量,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或信众的信仰,禁止、焚毁不利己的文章书籍,追杀残害作者的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作为一个通俗小说作者,你尤其应该意识到自己作品可能蕴含的破坏力量。
心理学研究证明,观看暴力不但不能因为“宣泄”暴力欲望而变得平和,反而会让人受到刺激,出现更加严重的暴力倾向。
观看血腥暴力及色情内容,会降低人们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刚刚看完一部暴力电影的人,更倾向于对他人行为作出敌意性的解释。并且,这些充满暴力或情色的描述,不但向人们提供了行使暴力的范本,同时又因为文学作品对感受天然的美化和模糊性,降低了人们对伤害的预期,导致人们更容易在低估自己伤害行为后果的情况下向他人使用暴力。
文字虽然不像影视作品那样有声有色,做为一种专为表达而生的特殊图像符号,在数千年的积累沉淀中,它已经能够充分引起人们对记忆信息的固定反应,能够为态度、情绪、感受等主观经验提供信息和刺激,触发人们的喜悦或厌恶,唤醒激情或挫折,并且明确地增强有关爱憎和敌意,为其提供行为动机。
保护读者的心灵 。②
作为一个作者,你必须要考虑到你的受众的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应为了博得眼球故意采用过度刺激或严重扭曲的描写,避免滥用文字的力量给读者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小说故事的读者通常也不会带着严肃而警惕的心态阅读你的作品,很容易在刻意敞开精神世界时被你语言中隐含的价值判断所左右。我们应当坚守道德底线,尽力克制自己试图操纵读者的意识形态的冲动。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③
一个热爱、尊重自己读者、具备社会责任心的正直作者,也许他也记录描绘黑暗、扭曲和丑恶,但绝不应该为了与众不同去颂扬黑暗、扭曲和丑恶。
“一个作家应该具有两种品质,正义感和不会被任何震惊所摧垮的洞察生活的全部卑鄙龌龊的能力。”——海明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