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在《成败之鉴》中说道:“开国需要军事,治国需要经济,孙中山是经济人才,而非军事人才,故不能统一中国,而蒋公是军事天才,而非经济长才,所以打下了天下而不能守之。”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蒋介石的治国本领。
日本投降后,行政院匆匆出台了《收复区各项紧急措施办法》,要点是迅速接收各项敌伪机关产业,恢复国民政府之地方行政、警察及财政金融机构,各项事业照常运营、恢复业务,安定都市社会秩序等。[1]
由于缺乏周密的计划和安排,致使接收工作混乱不堪。
那些在大后方过够了苦日子的国民党官员们,从远边山区回到富裕的收复区大都市,一下子被眼前的霓虹迷了眼,竟然公然抢占敌伪的房产和金银财宝,个个中饱私囊。
接收“既未先设整个统一之机构,亦无统一指挥接收之大员”;“特派员头衔者不知若干名,接收机关不下数十处,各不相谋,各自为政,明为接收,实为抢攘”[2]
官员们在接收中徇私舞弊,惊动了中央政府。蒋介石于9月25日,分电何应钦和北平行营参谋长王鸿韶,训以对接收人员“应即严加督饬,务须恪守纪律,以维令誉。如有不法行为,准予严究办,毋得宽假。”[3]
陆军总部进驻南京后,在一周内连续发布多份布告,下令不得擅自封占汉奸及日侨产业 、不得强占民房逆产或日侨住宅等。[4]
可是这许多通告和命令都成了一张废纸。京、沪、平、津当局先后发出了禁止接收人员以权谋私的通令,然正如张东荪对记者所言:“蒋主席的皇皇布告,虽然说杀无赦,而始终没有掉下一个头来。在公共场所百分之九十五谈起来没有不感喟的。”[5]
要知道接收大员们都是蒋介石的至亲嫡系,真犯了杀头的事,仁慈的老蒋也落不下刀子。正因为的蒋介石放纵手下为所欲为,让人民把国民政府看成一个抢夺财富的政府,让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瞬间滑落。
接下来事情,更让国民政府的声誉跌入谷底。
日本投降后,货币统一被提到首要议程。当年,日本占领中国后,日本在沦陷区以一万法币兑换一万块日本军用券的方式,推广使用军用券,一比一老百姓不吃亏,物价也相对稳定。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后发行伪币,为回收日本军用券,军用券与伪币的汇率为2:1,即一万块的军用券可以兑换五千块的伪币,虽说手上的钱贬值了一半,百姓总还能接受。
可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财政部为收回收复地区人民使用的法币,规定200元伪币兑换1法币(当时大后方与收复区的物价比例,法币与伪币的兑换比率最高不超过1:100)。
八年抗战已经让百姓手上财富射几乎全部湮灭,而今政府又只用很少的钱就收回了伪币,却全然不考虑老百姓的利益,打个比喻,抗战前有一万法币的普通百姓,经历了日军统治、汪伪政府和国民政府,手上的钱只剩下25元了,那9975元都到哪去了?
全都被政府吞了,填了财政的窟窿,让曾经有钱人都变成了穷人,让没有钱的人一无所有。试想,你曾经是一万元户,只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可是八年后,银行里的钱由一万变成了25块,这种崩溃和绝望换成任何人都想拼命!
老百姓是最现实的,你让他过得好,就赞同你,你夺取他财富,自然痛恨你。更过份的是,国民党接受大员们,还有大后方的投机商们,发现自己手上的法币在沦陷区竟然如此值钱,都蜂拥到沦陷区来抢购,被时人形容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多年战争令物资缺乏匮乏,这抢购风更让沦陷区的物价直冲云宵。
“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国民政府货币政策,被老百姓视成了“抢钱,搜刮收复区的财富,让国民党失尽了人心!”
事后,陈立夫认为这件事“弄得老百姓痛恨我们”。李宗仁认为,在“一纸令之下,收复区许多人民顿成赤贫,而携来大批法币的接收人员则立成暴富。政府在收复区失尽人心,莫此为甚。”[6]
大公报社评《收复失土不要失去人心》:“二十几天时间,几乎把京沪一带的人心丢光了。有早已埋伏在那里的(地下工作人员),也有由后方去的,只要人人有来头,就人人捷足先抢。”[7]
毁誉易,建誉难!国民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八年抗战胜利,让国民政府的声望达到了执政以来的最高峰,可接收之事却令民国政府的声望由高峰直落谷底。沦陷区的老百姓被搜刮财富,大后方的老百姓在民国政府的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下也过得很惨。
[1] 转引自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7编第1册,第382-402页
[2]《接收处理敌伪物资工作清查报告书》,二档,五三六一——56
[3] 转引自《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45年9月25日
[4] 转引自《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处理日本投降文件汇编》下卷,第206-210页
[5]《访问张东荪先生》,重庆《新民晚报刊》1945年11月29日
[6]陈立夫《成败之鉴》,(台湾)正中书局,1994版,337-338页
[7]重庆《大公报》,1945年9月14,2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