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孙中山] 孙中山闹革命哪来的钱

孙中山闹革命哪来的钱?有哪些经费来源?

1907年初,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陷入空前困难。起义屡屡失败,经费捉襟见肘。在此危急时刻,潜伏北京的间谍忽然送来1万元巨款,同盟会暂解燃眉之急。然而,这笔革命经费的来源却令人大跌眼镜。

捐助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满清铁帽子王、肃亲王善耆(著名女间谍川岛芳子之父),还有满洲亲贵、陆军大臣铁良。

这二位都是宗社党铁杆,清朝灭亡后,多次组织复辟活动。他们居然出钱资助“反贼”孙文,实在不可理喻。

当然,大清亲王给同盟会捐款,也是有条件的——希望孙中山只搞“政治革命”,不要排满。

大厦将倾之际,统治集团给自己留条后路的做法,不算罕见。就连刺杀摄政王载沣的热血青年汪精卫,也在善耆等人宽待下免于一死,没能当上烈士——结果后来反倒成了汉奸。

不过,从组建兴中会到辛亥革命,孙中山从事革命近二十年,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策划十余次起义,不可能全靠清朝王爷赞助。那么,他的革命经费究竟从何处来呢?

兄弟同心,富商慷慨解囊

革命领袖的家人,往往都要做些牺牲,孙中山也不例外。孙家家境起初并不富裕,靠长兄孙眉垦荒和经营牧场,家计改善,孙中山才得以接受近代教育。

孙中山革命道路上最早的资助者之一,就是他的大哥。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孙眉就提供了许多资金。

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意气风发,准备到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结果搞了几个月宣传,响应者寥寥。

孙眉为帮助弟弟,低价出售自己农场的部分牲畜,加上其他会员捐助,总算凑到了6千多美元。这笔钱,就是亚洲第一共和国的“启动资金”。

其后,孙文的起义行动屡屡失败,多次由哥哥买单。到1904年濒临破产前,孙眉先后为弟弟的革命事业捐献了75万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907年镇南关起义前,革命党人募兵,标准为每人每月饷银20元。来自兄长的资金足够孙中山募集数万大军。看来,中华民国的诞生不仅依靠伟大的“国父”,还得益于一位有钱的“伯父”。

为孙中山革命事业倾家荡产的不止一位。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出身浙江富商之家,他和孙中山的小故事广为流传。

据说,二人相识于开往法国的轮船上,张静江对孙中山一见心折,慨然表示,孙如缺乏革命经费,发来字母“A”,即提供一万元,“B”为两万元,以此类推。

后来孙中山困顿时发了个“C”给张,果然收到三万元。张静江为赞助革命,甚至卖掉了自家的工厂。

还有香港富商李纪堂,旗下产业“益隆银号”,家资巨万,加入兴中会后,被孙中山任命为驻港财政主任,革命党在广东的活动,从此多仰仗这位财神爷供给。李纪堂前后为反清活动花费数十万元,最后家道中落,光荣破产。

投资理财,首选“革命债券”

除了依靠家人和富商赞助,革命党还有不少筹集资金的奇招。他们灵活运用了现代化的金融工具——发行公债。

早在1895年,香港兴中会章程就规定,其成员可购买价值10银元的股票。报酬优厚——待民国建立后偿还100元。

1904年,孙中山在夏威夷印刷了面额1元的公债券,郑重承诺建国成功后每券返本利10元。这个债券看起来是暴利,前提是孙大总统真能按期还钱。

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又抓住机会发售一批债券,这次售价为250元,革命成功后还本付息合计1000元。利率似乎低了,但同时给出明确期限,约定起事五年内还请。

孙中山对债券发售寄予厚望,希望能借此集资两百万元。不过事与愿违,尽管债券一直卖到印度,也只销售了135号,销量低迷。

虽然如此,发行债券仍不失为革命党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

1911年初,为了给黄花岗起义筹资,孙中山亲自出马,在旧金山印制了面额为10、100、1000美元的债券,这回他许诺,将来债券会成为共和国法定货币。

欧美华侨风气开明,踊跃赞助。温哥华致公堂带头买了1万港币。不少工人捐出整月的工资,还有的致公堂抵押会所筹款。加拿大华侨总共捐款超过7万港币。不过,驱动华侨出资的,恐怕不是什么精明的理财算计,而是渴望祖国富强的爱国之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