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上一主题 游击队歌
下一主题 杀人歌
搜索
在延安市北二道街原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上,开馆不久的抗大纪念馆特别引人注目。古色古香式的复原校门上方书写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字样,校门两边墙上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这种场景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半个

多世纪以前的延安岁月,使人们追忆起抗战时期的抗日军政大学。

    造就成千成万的铁的干部

    在延安抗大纪念馆里,有一幅复原的会场画面:会场上方悬挂着“造就成千成万的铁的干部”的横幅,毛泽东、朱德等党中央领导同志的塑像站在画面的中央。这是1939年6月1日抗大隆重举行纪念成立三周年庆祝活动时的一个感人场面。而“造就成千成万的铁的干部”正是党中央的伟大战略决策。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1936年6月1日,以西北红军大学为基础,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党中央要求各部队党委必须把选送干部到红大学习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为我党、我军培养军政人才。1937年1月19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并随党中央从瓦窑堡迁到延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延安成为全国人民抗战的中心,抗大也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抗战堡垒,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熔炉。一批又一批的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纷纷奔赴延安,报考延安各抗日院校。抗大每天都要接待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的新学员。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底,就有15000多名爱国青年涌入抗大学习。在投奔抗大的人流中,除了青年学生外,还有东北军张学良部和西北军杨虎城部的进步军官和抗日志士。

    延安抗大纪念馆负责人苏雅琳介绍说,抗战爆发后,抗大办学达到了高峰期,仅抗大第三期就培养了1000多名学员,第四期培养了3000多名学员,抗大举办的八期学员班和12个分校共为抗战培养了10万多名优秀指挥官和政工干部。1955年,在被共和国授予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59名少将中,就有7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47名中将和129名少将是曾在抗大工作、学习的干部和学员。

    气壮山河的大青山突围战

    “凡是抗大的学员,一提起大青山突围战,都会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也都会回想起抗战的艰难岁月。”目前已在兰州军区西安一家干休所休养的抗大总校学员郭智荣激动地对记者说。

    1941年,日寇多次对山东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当年10月,日军又纠集日伪军5万多人,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拉网清剿”等战术,对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大扫荡。当时,我党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115师机关等单位近两千人隐蔽在那里,抗大一分校校部和一分校五大队驻在山东费县境内的胡家庄和大古台一带。1941年11月30日拂晓,突围战在大青山西北角的胡家庄和大古台北山上打响,抗大一分校学员在校长周纯全指挥下,与敌军展开了浴血奋战。当时,抗大一分校五大队学员带枪的只有二三十人,大部分是短枪。

    在大青山突围战斗中,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陈明、115师敌工部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等优秀干部壮烈牺牲,被围困的我党政军民有近千人牺牲。其中抗大一分校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有297人,其中学员160多人。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军事历史与文化教研室主任杨玉玲说,大青山突围战是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投入战斗的。在这次突围战中,我掩护部队以其劣势的武器,抗击着武器装备优良的敌军,使日军在数小时内不能合围封口,为我突围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取得突围的重大胜利,保存了山东大批宝贵的革命骨干力量,在抗大校史上写下浓浓的一笔。

    军事教育的宝贵财富

    “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我们的作风;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是我们的传统。”当年,所有抗大学员都是唱着这首《抗大校歌》走进抗日军政大学校园的。如今,抗大的精神仍然在时时鼓舞和激励着人们。

    数十年来,抗大的教学传统仍是我国军事教育的传统,仍是军事教育的宝贵财富。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图书馆馆长敖海波说,抗大办学10年间,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实行“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学原则,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优秀指挥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这批干部像种子一样在各地生根发芽。1937年8月,红军改编时只有4.6万多人,到了1945年8月,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发展到260多万人。没有抗大培养的大批干部,就没有后来革命力量的发展。

    抗大的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事学院。延安抗大纪念馆负责人苏雅琳介绍说,“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边学习”,是抗大最为明显的办学特色。延安抗大纪念馆里的一幅画面就是对这一特色的诠释:在画面上,一队正在行军的抗大学员身背行装,为了不影响学习,每个学员的行装后还有一块小黑板,上边写着字,学员们边行军、边学习,既完成了军事任务,又学会了文化知识。

    “抗大为我国军事教育留下宝贵的财富”,西北大学马列理论教研部教授梁星亮说,从红军大学到抗大,从抗大到分校,都体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抗大之所以能成功地为中国革命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战局相结合、党和军队建设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也为新中国办学积累了经验。今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形成的优良作风,就是在大批抗大干部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军的经验也是从抗大学来的。(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