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北洋工学院 (1937年-1945年)
第一节 西迁入陕,合组西安临时大学和易名西北联合大学
一、 天津失陷,北洋西迁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芦沟桥向中国军队挑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 日寇占领天津之前,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感到华北面临威胁,曾计划在西安购地建校,以备应急之用,但同民党当局不予批准。日寇占领天津后,侵占学院为兵营,仪器设备损失惨重。除事先抢运出寄存于英租界兴华公司的二百箱资料、仪器、实验药品外,其余图书、设施均被破坏。一些地质标本和珍贵仪器被劫往东京,北洋工学院有校难归,无书可教,无书可读,流离失所。
国难当头,学校破碎,北洋工学院和平津其它院校的爱国学者提出:"教育为民族复兴之基本"的口号,各校纷纷提出内迁的要求。在此情况下,教育当局才匆忙商议华北高校内迁事宜,准备在长沙和西安设立西南和西北两个临时大学。
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所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校务主持"由常务会议商决,系共同负责之合议制度。"筹备委员会下设秘书、教务、总务三处。全校设立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六个学院,共二十三个系。在津的师生设法通过日租界,经百般盘查进入法租界或英租界,然后乘英国客、货轮离开天津经大沽口入渤海,抵达山东的龙口或青岛,上岸后奔往西安。在各地的师生只能自行设法到达西安。许多师生几经周折来到临大时,囊中一贫如洗,至于图书资料绝少带出,仪器设备更谈不上。一时校址难于寻找,最后西临大学校分在三个地方,分别称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第一院在城隍庙后街4号,为校本部;第二院在小南门外东北大学(即今西北大学校址)为工学院和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体育系;第三院在北大街通济坊,为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教育系、生物系、地理系。学校教舍分散、狭小,没有图书馆、体育场,教学条件十分简陋。
临大筹备伊始,教育部规定三校学生自愿前往西安临大报到,开学日期为1937年11月1日,15日正式上课,学校规定1938年1月10日为学生到校的最后期限。为不影响教学计划完成,将该学期延至1938年2月底。春节寒假不放假也不补假。
二、 西安临大时期的北洋工学院
西安临大是临时联合性质的大学,开学之初,既发给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校徽,同时又发给三校各自的校徽。
临大工学院为六大学院之一,由北洋工学院和北平大学工学院联合组成。工学院下设6个系,系主任由北洋工学院教授和平大工学院教授分别担任。
临大工学院院长由校常委李书田(原北洋工学院院长)兼任。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矿冶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纺织工程系。
北洋工学院办学历史长,科系设置较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李书田兼任临大工学院院长,建校伊始,就主张按北洋"实事求是""以严治学"的校风办学,使北洋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工学院很快开课。新生入学后,即教唱北洋校歌。据1938年2月统计,工学院有学生386人,北洋三十八年班、三十九班学生共有200余人。
三、 临大南迁改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3月,山西临汾失陷,陕西门户潼关告急。日寇的侵略,全体师生义愤填膺,一些学生通过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奔往延安。
1938年3月,由"蒋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出面,命令西安临大向南迁往汉中。西安临大常务委员会为做好千余名师生的南迁工作,在迁校行军前,全校进行编队,按军训队原有大队编制,下分三个中队,再分为若干区队,若干分队。每中队约500~600人,中队为行军单位。
1938年3月16日开始迁校。按迁校行军办法,工学院为第二中队,下分五个区队,有学生和带队教师、服务员工共500余人。区队下每班为一分队,是最基本的活动单位。出发前学校按人配发干粮,乃陕西特产"大锅盔"(似饼的面食)和咸菜。乘火车到宝鸡后,步行500余里,翻山越岭到褒城。由于在汉中找房设校遇到困难,工学院师生在褒城待命近一个月。1938年4月10日,经校务委员会会议决定,将全校分置三县六处,即城固县、南郑县、勉县,工学院设在距城固县城南40里的古路坝。
1938年4月3日,学校师生南迁后刚刚安顿下来,教育部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合并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5月2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正式开学,当日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校常委陈剑翛在讲话中指出:"本校现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意义一方面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校合组而成。" 西北联大仍按西安临大旧制,仍为临时性的联合大学,联大不设校长,校内一切重大事项由校常委务委员会议决。
西北联大仍设六个学院,二十三个系。工学院仍由北洋工学院和平大工学院组成。此时,工学院共有教授22人,讲师、助教22人,学制仍为四年。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合大学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从此,工学院独立设校。
第二节 四校合组国立西北工学院
一、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建立
1938年7月27日,教育部长陈立夫发出汉教字第6074号训令,令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西北工学院,并附合组办法和筹备委员会简章规定各一份。规定院系编制设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六系,原有各学院各系分别并入上列六系。规定四学院原有教职人员,由西北工学院尽量聘用,学生完全并入西北工学院。原定校址在岷县或天水寻觅。令李书田为国立西北工学院筹备主任,负责筹建工作。
1938年8月,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在城固县组成,李书田、胡庶化、张北海(部派)、张贻惠(平工)、王文华(东工)、张清涟(焦工)、雷宝华等为委员。18日筹委员取得汉中地方支持,决定将学院设在城固县古路坝意大利天主教堂内。先借用教堂内东北部之女院和老汉院为校舍,教堂墙空地为体育场,后将其两百余间房屋全部无偿借用。在教堂附近加紧施工;新建教职员住宅25所,学生宿舍70间,食堂一处,添凿水井一眼。10月3日,开始在重庆、成都、西安等地招收新生。
1938年8月,东大工学院由四川三台,焦作工学院由甘肃天水陆续搬迁到古路坝。四校的溶合不是形式上的联合而是以新的办学实体出现在我国西北,成为抗战时期国家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材的重要基地。
东工及焦工两院的图书仪器构成了西北工学院的教学基础。同时,北洋"实事求是"、"以严治学"的优良校训校风,对西工办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11月12日举行开学典礼,12月12日正式上课。
二、 西北工学院
西北工学院筹建之初,按照教育部批准设六个系,后在筹备中又呈报教育部增设两个系,共设有八个系。即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纺织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矿冶工程系、水利工程系、航空工程系、筹备期间到校学生773人。
1939年2月,教育部下令:西北工学院筹备工作完竣,撤销筹备委员会。之后,李书田辞去筹委会主任一职,经行政院批准,派往西康另建新校。随即由教育部聘秦瑜(北洋毕业生)为西北工学院院长,秦瑜未到院之前,特聘赖琏代理。至7月,秦瑜留欧未返,教育部正式聘赖琏为院长。
1940年,在校学生927人。
1941年,在校学生910人。
1942年起增设工业管理学系,同时还招收大学先修班学生两个班。由于学系和班数增加,学校校舍紧张,故在七星寺扩建学生宿舍50余间、工厂10余间、教室8间,礼堂一座及洗漱室、厨房等,专供一年级新生和先修班学生使用,并在七里寺正式成立了西北工学院分院。1942年在校学生增至1018人。
1943年10月,赖琏辞去院长职务,潘承孝被教育部任命为院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西北工学院部分师生返津,回北洋大学天津西沽原址参加复校。 从1938年7月至1945年间,有三任院长对西工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李书田教授、赖琏教授、潘承孝教授。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泰顺北洋工学院和西京分院
一、 北洋校友的复校活动
北洋大学历史悠久,在海内外声誉颇高,抗战爆发后西迁入陕,合组西北工学院,海内外校友反响很大,非常关切北洋大学复校问题。北洋校友云集贵阳,1941年10月23日下午7时,由北洋同学会贵阳分会出面,在交通银行贵阳分行开会讨论,议案之一是"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随后,向各地发送了"私立北洋工学院筹备委员会筹集基金捐启。"的号召,随之各地校友会陆续建立,筹捐活动也进展很快。
二、 泰顺北洋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
(一) 泰顺北洋工学院
贵阳会议后,校友们积极着手筹建私立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历属国立,筹建私立北洋工学院使教育部甚感难堪。1942年12月,行政院决定,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代理工学院院长,落址于泰顺百丈口镇。在百丈口建校条件十分艰苦。
1943年夏,北洋工学院开始招收新生,招生消息登在报上,慕名报考者极为踊跃,参加考试者达一千多人。学校当时仅设土木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限于名额共录到新生120人。
1945年夏以前,共有学生421人,教师40人。在此期间,曾受到土匪袭扰及驻温州、窜入浙南日寇的威胁。
(二) 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
1943年12月,李书田被任命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泰岭以北陕甘等六省急需工程技术人才。李书田想在西安筹建一所工学院,受到当地人士的热烈欢迎。因北洋工学院已在泰顺复校,所以称为"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1944年春,经教育部批准,并拨款在西安筹建这所工科院校,由李书田任院长,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个系。同年9月,在西安和城固县古路坝举行西京分院招生考试,10月发榜录取新生108名,12月中旬正式上课,到校学生约100名。
李书田仍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学生使用的教材如微积分、物理等都是英文影印本。老师讲话半英语半汉语。课外习题很多,加上学习英语、德语,许多同学经年累月黎明起床刻苦读书,夜间自习直至深夜,奋发读书蔚成风气。
(三) 护校斗争
1945年6月教育部突然来电,严令北洋工学院(泰顺)并归英士大学,严令西京分院并入西北工学院,举校惶然,悲愤填膺。两校坚决请求教育部收回成命,学生激愤开展护校活动。各地校友也对教育部此一做法大为愤慨。纷纷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双方形成僵持局面。直至1946年北洋大学在津复校,茅以升任校长。李书田带领西京师生率先回到天津,在茅以升校长的协助下,泰顺的北洋学生9月底全部分批到达天津北洋大学。
三、 严字当头的教学制度
这期间,困难当头师生生活佶据,设备不全、房舍简陋,但严谨治学的作风没有丢,制订了严格的教学制度,如招生、学分制、考试、学籍管理、毕业制度和办法。如学习成绩规定:一门不及格准予补考,补考不及格者留级,补考后不及30分者退学;两门不及格者准予补考,补考不及格者留级,补考后不及40分者退学;三门不及格者留级;四门不及格者退学;三门不及50分者退学;二门不及40分者退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