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件的主体:主谓宾
动作执行者,产生动作,作用于动作对象,既主谓宾关系,构成事件的核心。
例如猫抓老鼠。“抓”是动作,“猫”是这个动作的执行者,而“老鼠”是这个动作的对象。
有些动作,不需要动作对象,只有主谓,没有宾。
例如:他摔倒。
代词的本质也是名词。
2.事件的状况:状语
动作执行者-动作-动作对象,构成一件事的核心。那就要说明这件事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条件、目的等状况,这就是状语。
3.名词的限定(修饰):定语
定语:定语修饰名词,其实就是限定名词。因为动作执行者(名词)范围不能太大,需要限定范围。例如猫抓老鼠。猫这个概念范围太大,谁知道是什么猫,需要用形容词(白色的)、数词(一只)、名词所有格(小明的)来具体限定,这只猫就明确了。
定语分为形容词、数词、名词所有格。
有时限定不是一个词语就能表达清楚的,要用一个句子来限定,就是定语从句。
定语顺序:名词所有格→数词→形容词。
形容词顺序:归属(我的)→描述(漂亮的)→程度(大的)→形状(方的)、年代新旧(新的)→颜色(棕色的)→地方(中国的)→材质(木质的)→用途(写字用的)→书桌(修饰的名词)。
4.动词的限定(修饰):副词
副词:用频度(经常)、程度(非常)、方式(用力的)、时间(昨天)、地点(这里)等副词来限定动作,为了把动作说的具体。
例如:猫经常用力地抓老鼠。“经常”和“用力地”把“抓”这个动作说清楚。
5.整个句子的结构
6.补充:宾语补足语和双宾语
宾语补足语:有些句子,主谓宾都齐全了,句子意义仍然不完整(感觉话没说完),需要补充一个宾语补足语,来解释宾语的状态,或谓语动词的意义。
例如“我把房间”,感觉话没说完,加上宾语补足语“弄乱了”,表示宾语房间的状态。
例如“我叫她”,感觉话没说完,加上宾语补足语“唱支歌”,表现谓语动词“叫”的意义是“唱支歌”。
双宾语:间接宾语:传给的人。直接宾语:传的东西。
例如:“我给她”,话没说完,应该说“我给她苹果”,“她”是间接宾语(传给的人),“苹果”是直接宾语(传的东西)。
7.表语:表语用于表明主语的身份、性质、状态
例如他是学生,他看起来疲惫,他变得忧伤。
主语的状态用表语,宾语的状态用宾语补足语。
8.五种基本句型
基本句型一:S +V (主+谓)
基本句型二:S +V +P (主+系+表)
基本句型三:S +V +O (主+谓+宾)
基本句型四:S +V +IO +O(主+谓+间宾+直宾)
基本句型五:S +V +O +C(主+谓+宾+宾补)
9.时态
时间分为现在、过去、未来。
一件事的状态,要么正在进行,要么已经完成。如果动作经常发生、不断重复,就不需要强调动作是正在进行还是已经完成,所以用一般时。例如不用说地球正在围绕太阳转。
时间(现在、过去、未来)和状态(一般、进行、完成)结合起来,就是时态。
一般时:经常发生、不断重复,所以不用强调事情正在进行还是已经完成。
进行时:事情正在发生。完成时:事情已经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