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场景环境
场景环境: 场景构建
写场景最厉害的作家有余华,莫言和村上。

初学写作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会写场景,不了解场景的意义所在。很多写手以为,只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自然会形成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

其实不然。

那么,一部小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答案是场景。

没错,一个接一个的场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J·P·莫雷尔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每个场景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变化,所有的场景共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些场景就像一部机器上的不同齿轮,他们目标一致,共同作用,才形成了精彩的故事。



探讨一下如何搭建场景来写出美妙的作品。


当我们构思一个故事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串珍珠项链,而每个场景就是一颗珍珠。那根把珍珠或者场景串起来的线,就是故事的主线。

如同故事一样,场景也有开头、中间和结尾。

我们先看一个场景的开头: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个场景立刻抓住了读者,怎么会这样?后来怎样了?


场景有几个主要作用:

丰富人物性格,强化戏剧化的瞬间,彰显主题,推动情节发展,以及连接前后两部分。场景是小说中最直接、最戏剧化地展现故事如何发生发展的部分。当写到人物出场,就像是演员走上了舞台。

看一个作家的写作功底,主要是看他写的场景如何。在莎士比亚写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前,该故事已在意大利坊间流传了很久,但莎士比亚把同一个故事推向了新的高度,并使它走向了世界。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好的场景带给读者一种亲切的真实感,给予人们读小说的吸引力和刺激,这吸引力还包含着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对抗和挣扎以及该出现的伏笔。

场景不仅暴露了人物的弱点和人性,而且描绘出故事发生变化的瞬间。村上是一个运用场景非常自如的作家,在《挪威的森林》中,那些生动的爱情场景也是故事中的私密空间,通过纳入情感因素,而使读者不由自主地移情于人物。

所以说,场景是我们重要的写作工具,也是写作需要掌握的利器,场景不仅讲述了发生在当下的事情,而且会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担忧。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场景的主要类型:

行动场景:并非所有的场景都是行动场景,有的场景用来引入接下来的场景;有的揭示人物或者解释故事背景,还有的用于在故事中人物的出场地点。行动场景用于满足读者对于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戏剧性事件的期待。

行动场景的开头一般会介绍特定的细节,描述出场人物的身体特征。这意味着作者要在开头花费一点时间,以便吸引读者更好地进入阅读状态。

村上在引出绿子出场时,已经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以至于很多人说,他们从一开始就喜欢上了绿子。

之后,随着冲突出现和不断加剧,句子和段落会变得越来越精炼,细节也会被缩减,只剩下最核心的内容。这一点是很多初学者最容易忽略的。大多数人不会运用写场景时的详略技巧,这也是我们和作家的重要区别。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马尔克斯这样写到:

“纳赛尔在被杀的那天,清晨五点就起床了,主教将乘船而来,他要前去迎候。夜里,他梦见自己冒着蒙蒙烟雨,穿过一片榕树,这短暂的梦境使他沉浸在幸福之中,但醒来时,仿佛觉得全身盖满了鸟粪。” 整篇文章已经有了基调。

定位球指的是小说中结果揭晓的那个重要场景,其发生带着某种必然性。当其迫近时,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前面所有的伏笔和铺垫都是为了最后的结局。村上笔下的人物自杀前也会让读者隐约感觉不安,彷佛那美好的爱情会随时消失一样。

这种场景在小说中出现时,必须提供那种美妙的期待感,不管是充满希望的还是恐惧担心的,这样才能保证读者继续读下去。

这类必要且有趣的场景是逐步形成的,并且起到了满足期待的效果。

后续结果:我们说行动场景是围绕冲突和目标展开的,而后续场景的跟进就是基于逻辑了。

后续结果可以是一种余波,展示场景的效果和影响。这是人物就其行为如何在情绪上和理智上进行反应的部分,然后会由此决定他的下一步,而这创造了另一个目标。

与场景不同,后续结果并不是基于冲突的,尽管它也可以用来展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有另一个人物对主人公表示同情或者厌恶。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这样用场景结尾:

“这时候雨点下来了,我赶紧往前奔跑过去。我看到了远处突然升起一片火光,越来越大的雨点与那片火纠缠起来,燃烧的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逐渐增大。就如不可阻挡的呼喊,在雨中脱颖而出,熊熊燃烧。”


“借着火光,我看到了那座通往南门的木桥,过去残留的记忆让我欣喜地感到,我已经回到了南门。我在雨中奔跑过去,一股热浪向我席卷而来,杂乱的人声也扑了过来。我接近村庄的时候,那片火光已经铺在地上燃烧,雨开始小下来。”




那么,如何描写场景?

分析一下你的故事,看看其中是否包含编剧们称之为“试金石场景”的部分。

如果你写了一个单人场景,那么这个场景的后续衍生需要直接影响到另一个人物。情绪是场景的心跳,应该能够被感知,要动人而真实。大部分场景都包含情绪的反转。比如一个关于初次约会的场景,可能人物开始满怀期待,却以失望收场。或者开始怕得要命,最后却怀念不已。

在场景的开始和结尾亮出你的真家伙。在买一本书之前,很多读者都会试读开篇的场景,以确保这个故事吸引人。而最好的结尾场景不仅需要对情节给出交代并收好各条线索,同时也要写出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反转和改变,这样,人物才会“萦绕”在读者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要避免写太多两个人物同时出现的场景。

他们在故事中很容易冲突起来。两人场景最适合的是短篇小说。多人场景通常出现在长篇小说中,需要深厚的写作功力去驾驭。

所以,在场景中时不时地加入其他人物,但要确保加进来的人物是对实现场景任务有用的。如果有可能的话,以悬而未决的形式结束某些场景。

不是每一幕的场景都需要结束得干净利落。有时候它也可以暗示接下去的某种行动或后果,而不需要耗干最后一点能量。这里我们需要学会藏锋或者留有空白。

我们看到《百年孤独》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门下溢出一股血,穿过客厅,流到街上,沿着凹凸不平的人行道前进,流下石阶,爬上街沿,顺着土耳其人街奔驰,往右一弯,然后朝左一拐,径直踅向布恩蒂亚的房子,在关着的房门下面挤了进去,绕过客厅,贴着墙壁(免得弄脏地毯),穿过起居室,在饭厅的食桌旁边画了条曲线,沿着秋海棠长廊婉蜒行进,悄悄地溜过阿玛兰塔的椅子下面(她正在教奥雷连诺·霍塞学习算术),穿过库房,进了厨房(乌苏拉正在那儿准备打碎三十六只鸡蛋来做面包)。”

这个场景把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可以以一种两难或悬而未决的状态结束,或者直接就此进入下一个场景。如果你选择在一章中写多个场景,那么在它们彼此有联系的情况下效果最好。同样能起到良好效果的做法是,把它们层层累积,在一章内达到故事的高潮。当然,这些技巧需要慢慢积累和磨练。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最后,老人拖着一架巨大的鱼骨像英雄般回到了村里。

场景也会体现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尤其开头部分,场景的描述直接为小说定出了基调。

其实,我们对场景是有些了解的,只是概念有些模糊。今天,场景介绍到此,我们头脑中有了一个基本原则和框架,在接下来的写作实践中,我们会把这些概念运用得越来越好。

关于学习场景的最好方法,就是仿写一个名人的短篇,仿写得多了,自然而然就对场景有了认识,写起来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