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操
最近,对曹操同志可以说是好评如潮,大有平反诏雪之势。然而不要忘记曹操性格中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曹操有其*诈残忍的一面。不过这点似乎不能影响曹操同志参与天下英雄的竞选活动。试问历朝历代,那一位成就帝王大业者,或明或暗,不带有*诈残忍的一面。就以刘邦和项羽为例,正因为项羽同志光明磊落,在鸿门宴上不愿或不忍使用卑鄙手段,才会丢了天下。只是因为曹操同志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过于直白,性格又过于张扬,才成为大*的代表。
得天下者,其实就是识人、用人和御人之道+愚民政策(得民心者得天下。)
个人认为曹操同志对文、武的重视程度是有区别的,曹操特别喜爱和重视武将,比如说关羽、赵云等,可以说是见一个爱一个。
而对文臣却是另一番眼光,好象可有可无,如许攸,破袁绍功劳最大,也是智力超群,被许褚杀了,曹操竞然默许。如果曹操真是象爱惜武将一样爱惜人才的话,决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再如徐庶,这样一位能人,虽然被曹操骗到手,曹操竞然不用,也不挖掘其潜力,听之任之。再如荀氏叔侄、跟曹操干了这么多年,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可见曹操对谋士的重视程度不是太高。难怪诸葛亮不去投曹操。因为即便是真心实意地跟曹操干,也不一定能得到重视。搞不好小聪明太多,容易步杨修的后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因为曹操本身就是三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无论是战略层面,或是战术层面,曹操都不输于手下任何一位谋士。甚至从史实的角度讲,曹操的军事造诣超过了诸葛亮。曹操的军事成就可谓最高,不但消灭了北方大小军阀,而且著有军事专著《孟德新书》。只是给文物古迹的破坏者张松给废了。
一般来说:“一个聪明人的手下,不需要太多的聪明人。一个自认为聪明人的手下,也不需要太多的聪明人。”
因此,曹操不需要太聪明的,也不喜欢太聪明的。所以对谋士的重视远不如武将。
在这一点上,孙权与曹操正好相反,总感觉在东吴,谋臣的地位要远高于武将。所以说东吴一直缺武力超群,像张辽、徐晃、关羽等能独挡一面的名将。
孙权喜欢文人,并不是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当然没有曹操聪明。(曹操的文学和军事能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能望毛泽东项背者。)总觉得孙权是附庸风雅。只要看看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江东的一帮人就知道了。江南重文轻武,好像流传了几千年,原来孙权是祸根。
二、刘备
刘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是太高,前期在战略层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在战术上也只是耍些小计策而已。因此,虽然与曹操同时起步,但一直没什么发展。不过刘备拉拢人才有他自己的一套,就是从感情入手。我个人觉得刘备在前期对谋士也是重视不够,否则以刘备的拉拢手段,为什么没拢住陈登,陈登虽不是大贤,但是在战术层上还是不错的。可以说陈登是倾向刘备的。但是终于失散,却没象关羽一样千里寻主,说明刘备下的功夫不够。
刘备开始重视谋士,是到荆州后经过反思来的。这时候诸葛亮闪亮登场,刘备的功夫又使出来了,什么“如鱼得水啊”。从此,刘备便有了战略,开始快速发展。
总觉刘备的手段,不像曹操那样,有王者之气。不过还是挺佩服刘备的识人。如果说曹操善于用人和御人的话,那么刘备是最能识人的了。像关羽和张飞,自然不用说了。在他们还没显示出任何本事的时候,刘备就能全力拉拢。再是赵云。看《三国志》好像说赵云是刘备在徐州时的马童。当阳一战,救了阿斗,而后受到重用。从马童到将军,也是刘备破格提拔。演义中更是在公孙瓒时,就使上功夫了。什么徐州相别,执手而泣了。
还有王平,大字不识一个的降将,受到刘备的重用。
还有魏延,刘备取汉中后,要一员“夏候渊级”的重将守汉中,众人都以为是张飞,张飞也自认为非自己莫属,结果却是魏延。我想魏延其人,一定是怀才不遇的主,而且自命不凡。诸葛亮评价他爱跳槽,这也难怪,据调查,有80%的人是因为受不到重视而跳槽的,而不是因为报酬。魏延在刘备手下,一定是嗷嗷叫地干,可是一到诸葛亮手下,就憋气。所以说聪明人只喜欢像赵云这样的执行者,不喜欢自己有头脑,有想法的。其实就是容不得不同见解。诸葛亮用魏延,不得已啊。这一点上,诸葛亮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孙策
一提起孙权,大家就说是“承父兄基业”。那么从父孙坚那里“承”来了什么?只有程普等几个老将而已,实际上是“承兄基业”。可以说东吴是孙策打下来的。且不论孙策的武艺,只说战略思想。我觉得三国中比较有战略思想的人并不多,举几个,不一定全面。
祖授:(四州论)、荀或(挟天子、深固本)、诸葛亮(隆中对)、鲁肃(榻上论)、周瑜(伐蜀论)、孙策(欲袭中原)。
这些战略思想中,最终得以成功实施的,当推荀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深固本以争天下”和鲁肃的“榻上论”(最终得了荆州)。我认为从整个战略思想的层次上来说,荀或是最高明的,是站在政治角度提出的。其余皆以取地盘为主,是带有战略方向指导性的纲要。其他几个多是局部性。这些之中又以诸葛亮(隆中对)计划最为全面,但仍然是局部性的。而孙策的“欲袭中原”,是站在全国角度制定的大战略构思。可惜由于早死,未能实施。而被后人忽略。其实孙策是被人忽略的大战略家之一。就像张飞是被人误导的智将之一一样。
孙策的“欲袭中原”,绝对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预谋的,而且比后来的鲁肃和周瑜都高明的多。
开始时,孙策的力量比较弱,无法已曹操抗衡,因此两家联亲。后来有了时机,就是曹操和袁绍对峙,这时候最正确的战略当然是远交近攻了,因此孙策欲与袁绍夹攻曹操,为了找个借口,就上书求大司马之位(当时曹操是司空,袁绍是大将军),曹操不答应,正好有了借口,于是出兵,先过江取广陵(今扬州),可惜被暗杀,(有可能是曹操或郭嘉派人干的,怕名声不好,假托许贡门客。)一代英雄,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可叹。
顺便说一句,孙权比孙策,不是一个档次的,这个孙策临死时的一番话,说的最清楚。什么你不如我,我不如你,不过是客气罢了,其实就是说孙权不过是个守家的。孙权虽然从哥哥那里得了全套的家什,可是还是不尊重他。
四、孙权
孙权的战略不如其兄,就表现在其比较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而且对时机的把握也不行。
(1)孙权初继位,由于内部不稳,采用鲁肃的(榻上对)联合曹操,欲取荆州,没有继续贯彻孙策的战略,失去了最佳时机。
(2)赤壁之战以后,由于和刘备联合,没法全取荆州了,则鲁肃的战略不能实现,又改为取合肥,夺中原,可是此时曹操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又不是时机。而这种战略的后果是便宜了收渔翁之利的刘备,使其坐大。
(3)后来周瑜要去取川,孙权竟然也同意了,可见孙权的战略是前后矛盾,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不能一时按一个路子走下去。这就像下棋一样,要么取实地,要么取外势。取了一半的外势了,又去抢实地,非输不可。
_____________--
三国谋略
一.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二.金蝉脱壳——孙坚换帻脱险境
三.乘火打劫——袁绍诈取冀州城
四.连环计——王允巧使连环计
五.欲擒故纵——刘备三让徐州城
六.嫁祸于人——曹操借头息众怨
七.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
八.兵不厌诈——张飞诈醉擒刘岱
九.借刀杀人——曹操借刀杀祢衡
十.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
十一.隔岸观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十二.无中生有——程昱用计诳徐庶
十三.上楼抽梯——刘琦三求计
十四.虚虚实实——张飞沉着退敌兵
十五.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十六.反间计——周瑜假书赚蒋干
十七.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
十八.苦肉计——周瑜导演苦肉计
十九.美人计——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十.利而诱之——丁斐牛马救曹操
二一.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
二二.混水摸鱼——庞德设计下长安
二三.十面埋伏——孔明设伏擒张任
二四.出其不意——甘宁百骑劫魏营
二五.以逸待劳——黄忠疲敌定军山
二六.疑兵之计——孔明设疑胜曹操
二七.攻心为上——吕蒙攻心胜关羽
二八.将计就计——曹操盛葬关羽头
二九.火战计——陆逊火烧蜀连营
三十.各个击破——孔明安居平五路
三一.先发制人——司马懿出兵破孟达
三二.空城计——孔明智设空城计
三三.诱敌深入——木门道张郃中计
三四.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
三五.缓兵之计——司马懿缓战破辽东
三六.假痴不癫——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三七.背水一战——姜维背水破王经
三八.走为上——姜维求计避祸
三九.暗渡陈仓——邓艾奇兵度阴平
四十.一箭双雕——司马昭一石三鸟
四一.以柔克刚——羊祜怀柔服陆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国的十大系列 3
三国十咏
咏诸葛
高卧隆中天下忧,
三分筹划可安刘。
一生不肯兵行险,
空有烟香拜武侯。
咏刘备
贩履织席刘豫州,
凭何驱使众貔貅。
仁德占尽民心意,
更有枭雄把泪投。
咏关羽
傲骨铮铮志不休,
只因忠义照千秋。
绝尘一骑疾如电,
刀下不留上将头。
咏张飞
环目铁髯冲斗牛,
刚中也带二分柔。
当阳桥上一声吼,
今日犹看水倒流。
咏曹操
燕赵鲁齐谈笑收,
赋诗横槊唱风流。
生平素有投鞭志,
遗恨江东铁甲舟。
咏赵云
白马银枪玉兜鍪,
七出七进鬼神愁。
早知阿斗不思蜀,
何苦将军血染眸。
咏孙权
紫目红须发似虬,
少年意气拭吴钩。
八十三万敌何惧?
指点乾坤孙仲谋。
咏周瑜
试镜描眉斜月楼,
长河星落曲难讴。
东风赤壁灰飞处,
险让孟德作楚囚。
咏郭嘉
轻骑从军只运筹?
书生上马也击酋。
锦囊遗计辽东定,
可惜先生志未酬。
咏吕布
一怒冲霄为好逑,
英雄气短也无由。
名污三姓浑不怕,
留与后人细细究。
三国十大冤魂
魏延: 只因脑后有反骨,便屡遭歧视。空有武力,却未有上将之位,死后更留下不忠不
义之名。
含冤指数:★★★★★
颜良: 堂堂河北名将,却因玄德一席话而命丧关羽刀下。论实力,他不在关羽之下。
含冤指数:★★★★★
甘宁: 若不是染病,休说一个沙摩柯,纵使三个沙摩柯也不是江东甘兴霸之敌手。
含冤指数:★★★★☆
张郃: “欲射一‘马’,误中一‘獐’”,拼了命替司马去送死,佩服佩服。
含冤指数:★★★★☆
吕蒙: 原本可继公瑾、子敬之志,大展宏图,却被关羽附体,七窍迸流而亡。
含冤指数:★★★★
杨修: 才高震主而不内敛,必遭其祸。古往今来,先例不少。
含冤指数:★★★☆
张飞: 燕人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可惜竟在睡梦中被枭首。
含冤指数:★★★☆
刘馥: 此君不解风情,不识时务。众人在饮酒作诗时出来败兴,却害了卿卿性命。
含冤指数:★★★
吕伯奢:“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能流传至今,恐怕就是其一家被杀的代价。
含冤指数:★★☆
张允、蔡瑁:蒋干的一席话,送了二人性命。虽说是无辜,但二人是谗佞之人,死得活该。
含冤指数:★★
其实,如孔融、华佗、祢衡等等死得也很冤,在此,不一一表述。
三国中的十大英年早逝名人
事先说明:英年早逝的评判标准,每个人都会不一样。我这里的一个硬性的标准,是40岁之前死的,属于英年早逝。在这样的标准下,很不幸的,太史慈(42岁)和吕蒙(42岁)都无缘入围。
1、郭嘉(170-207):在曹操庞大的谋臣集团中,郭嘉无疑属于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从征11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为曹操屡献奇谋,曹操对他的评价是“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尤其是“遗计定江东”的那一出绝唱,更让人为他的英年早逝不禁发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感慨。悲伤指数:★★★★★悲伤理由:可惜郭嘉和诸葛亮这两个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智者,竟没有同台较量的机会。
2、周瑜(175-210):“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这是周瑜和孙策兄弟关系的真实写照。20岁不到就和孙策一同平定江东半壁江山,少年俊杰,英姿勃发。赤壁一战,更加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地位。悲伤指数:★★★★★悲伤理由:对公瑾小乔这一对如璧佳人来说,12年的时间是不是太短了。
3、庞统(179—214):“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音犹在耳,一代奇才却已经陨落在西川落凤坡。悲伤指数:★★★★☆悲伤理由:他在三国历史上活跃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作为一个杰出的谋士,他为人称道的故事实在太少。
4、孙策(175-200):他父亲死的那一年,他才17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依仗着从各方募集到的五六千兵马,横扫江东,势如破竹,给世人留下了“假使老夫有子如孙郎,夫复何求”的艳羡和“狮儿难与争锋”的雄姿。悲伤指数:★★★★☆悲伤理由:威镇江东的“小霸王”,不是沙场染血、马革裹尸,却是死在几个匹夫之手,实在是身为一个武将的悲哀。
5、典韦(?-197):“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曾经有人说过,这位被誉为“古之恶来”的名将,已经达到了武将的极限,殊不为过。悲伤指数:★★★★悲伤理由:“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壮烈了!
6、曹彰(?-223):虽然很难考证曹彰的出生年,但从他的兄长曹丕(出生于187年)、弟弟曹植(出生于192年)来分析,曹彰死时当是三十二、三岁左右。他是兄弟之中战功最为卓著的一个,二十几岁时就统率大军平定了北疆少数民族的叛乱,是其父得力的左膀右臂。悲伤指数:★★★☆悲伤理由:又一个王权之争的牺牲品。
7、马良(187-222):“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是个从年轻起就名声在外的人。只可惜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他的表现都流于平庸,颇给我一种名不符实的感觉。尤其在彝陵之战中,如果他是刘备当时的主要谋士的话,那么他需要承担这次战败的很大一部分责任。悲伤指数:★★★悲伤理由:他用他的骸骨,殉葬了刘备的一世霸业。
8、祢衡(173-198):写到他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另外一个人——李敖。中国文人千古留下来的傲骨,不是黄祖的一柄钝刀所能够斩断的。悲伤指数:★★★悲伤理由:好想再听一遍《击鼓骂曹》。
9、李典(174-209):曹操军中的主要将领,史载他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和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悲伤指数:★★悲伤理由:他确实是一员非常不错的将领。
10、曹冲(196-208):一个聪明乖巧、聪察岐嶷的孩子,在13岁的那年离开了人世。只留下“神童称象”的美丽故事,和曹操“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的一声悲号。悲伤指数:★★悲伤理由:多好的孩子呀,死了可惜。
十大影响三国天下形势之谋略
dddzz
10——马谡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此言一出,定下蜀国平南方略,对蜀国的国家建设带来很大的益处,为孔明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9——钟会曰:"蜀若闻我兵大进,必求救于东吴也。故先布声势,作伐吴之状,吴必不敢妄动。一年之内,蜀已破,船已成,而伐吴,岂不顺乎?"
声东击西用在国与国征战的大方向上,天下一统,势不可挡。
8——曹丕曰:"不然。朕不助吴,亦不助蜀。待看吴、蜀交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那时除之,有何难哉?朕意已决,卿勿复言。"
机械套用卞庄射虎之计,错过了讨伐吴或蜀的最佳时机,使天下继续维持三分的状况。
7——方欲备船出走,满宠谏曰:"不可。山水骤至,岂能长存?不旬日即当自退。关公虽未攻城,已遣别将在郏下。其所以不敢轻进者,虑吾军袭其后也。今若弃城而去,黄河以南,非国家之有矣。"
若非此言,荆州之争结局改写矣。关公向宛洛,先主出秦川,可按当初设想实践隆中对之谋略,结果未可知也。
6——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
掀开了荆州风云的序幕。
5——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
劝服了犹豫的刘备,比较当初刘备同样犹豫取荆州时孔明的表现,可显庞统其人,更为果敢锋利。
4——(荀彧)书略曰: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
及时的书信,使曹操下定决心,死战官渡并最终获胜,开创了属于曹操的河北大场面。
3——朱治曰:"君何不告袁公路,借兵往江东,假名救吴景,实图大业,而乃久困于人之下乎?"
孙策从此言,一举平定江东,奠定了江东与中原争雄的基础,包括后来的吴国,均始于此矣。
2——鲁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士民殷富。吾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刘备新败,肃请奉命往江夏吊丧,因说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备若喜而从命,则大事可定矣。"
曹操南征,江东荆州志士英雄所见略同,其中鲁肃此言眼光独到,计在人先,引发三分之势,选为代表。
1——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揭开三国时代的真正原因,当之无愧的NO.1。当时黄巾基本已平,董卓业已被诛;献帝虽小亦颇有胆识,朝中文武齐备,王允、吕布、马日磾、种拂、鲁馗、周奂、崔烈、王颀、朱儁等等各事其职,山东、西凉诸侯忠于汉室者也不在少数;几位将来的乱世枭雄也再无起兵的理由;这时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上表求赦虽然遭拒,但也并无反心,而是欲各自四散逃生。若非听取此言,李傕、郭汜起兵,天下再次大乱,吕布曹操袁绍等人得到机会再次兴兵,曹操更是得到天子,号令天下,东汉几乎迎来了一个中兴的契机。真可谓一言乱邦,得罪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国其他资料
三国人物,各有生肖,若汇集一堂,洋洋大观。
青梅煮酒,司马诸葛等等著名故事,以此群英生肖大拼图观之,不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因古籍多有以干支纪年月,故将干支也一并列出,方便比较。
因资料传抄,虚岁加减,下列生年可能有误差,希望发现者能指出疏漏之处,以及追加未录之帝王将相,以成完璧也。
姓名 生年 生肖
曹操 154年甲午 马
刘备 160年庚子 鼠 (223年癸卯,崩于白帝城)
孙权 181年辛酉 鸡 (赤壁之战208年戊子,才27岁)
刘禅 206年丙戌 狗 (263年癸未,蜀国灭亡)
司马懿 178年戊午 马 (其实才比诸葛老3岁)
诸葛亮 181年辛酉 鸡 (赤壁之战208年戊子,才27岁)
关羽 160年庚子 鼠 (219年己亥,水淹七军,失荆州,遇害)
周瑜 174年甲寅 虎
郭嘉 169年己酉 鸡 (207年丁亥病逝,终年38岁,仅为赤壁之战前一年)
张辽 168年戊申 猴
庞统 178年戊午 马
鲁肃 171年辛亥 猪
荀彧 162年壬寅 虎 (200年庚辰,官渡之战,向曹操献计)
姜维 201年辛巳 蛇 (264年甲申,与钟会一起被杀)
吕蒙 177年丁巳 蛇 (219年己亥,白衣渡江)
陆逊 182年壬戌 狗 (222年壬寅,阴历六月,击败刘备)
曹仁 167年丁未 羊 (223年癸卯卒)
马谡 189年己巳 蛇 (228年戊申,39岁,失街亭,被正法)
张昭 155年乙未 羊 (236年丙辰阴历三月卒,终年81岁)
钟会 225年乙巳 蛇 (破蜀为263年癸未,38岁,264年甲申,被杀)
马超 175年乙卯 兔 (222年壬寅卒,47岁)
诸葛瑾 173年癸丑 牛
诸葛瞻 226年丙午 马 (243癸亥,244甲子连升官,263年癸未兵败战死)
谯周 198年戊寅 虎 (270年庚寅,冬,卒。享年72岁)
邓艾 196年丙子 鼠 (破蜀为263年癸未,67岁,故以“老将”闻名)
法正 175年乙卯 兔 (220年庚子卒,故刘备221年攻吴,无此人出谋划策也)
关平 178年戊午 马 (219年己亥,与父一同被害)
曹髦 242年壬戌 鸡 (260年庚辰,五月初七被弑)
羊祜 220年庚子 鼠 (278年戊戌岁十一月庚寅卒,58岁)
孙坚 156年丙申 猴 (192年壬申,遇袭亡,37岁)
孙策 174年甲寅 虎 (200年庚辰亡,26岁)
孙亮 242年壬戌 狗
孙休 234年甲寅 虎
孙皓 241年辛酉 鸡 (亡国之君,和孙权年干支相同)
孙诩 182年壬戌 狗
孙韶 186年丙寅 虎
孙登 210年庚寅 虎
陆抗 224年甲辰 龙
陆机 260年庚辰 龙
陆凯 197年丁丑 牛
顾雍 167年丁未
刘繇 152年壬辰
太史慈 165年乙巳
张纮 150年庚寅
朱治 155年乙未
朱然 181年辛酉
朱桓 178年戊午
骆统 192年壬申
三国演义超一流武将
本文所论武将,只以演义为据,不正之处,只系一家之辞,望勿见怪。
九大天王名录:
吕布,字奉先,号“温候”,时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赵云,字子龙,号“常山赵子龙”,常胜将军;
张飞,字翼德,号“万人敌”,自古第一猛将;
马超,字孟起,号“锦马超”,勇武英俊冷血杀手;
关羽,字云长,号“关公”,后世称武神、关帝;
典韦,无字,号“恶来”,忠猛比恶来更恶;
许褚,字仲康,号“虎痴”,力压猛虎的横人;
孙策,字伯符,号“小霸王”,人称麒麟转世;
太史慈,字子义,号“东莱义士”,忠孝义三全。
吕布的武力与战绩当无人有所议,子龙的实力与战绩也不在其下,一部三国,真正的前三国看吕布,后三国说赵云,所以我认为二人为并列。吕布战三英六大将,虽败尤荣;子龙一生未尝一败,单挑斩将速度堪称第一,长坂坡大战七进七出即使温候也要汉颜(只是演义夸大事实)。只是演义中二人从未相遇,否则定可一分高下,以慰众三国迷之眼,愚以为二人武技与耐力子龙略胜一筹,力量上吕布更强。
张飞与马超分列三四,张飞的力量应数三国第一,丈八蛇矛舞得动的人恐怕不多,勇猛上二人与许褚典韦并列三国第一,即使吕布也要逊上一筹。马超与张飞虽战不分胜负,但在年龄上战了优势,所以我认为张飞应排第三,马超次之。
第五应数关羽了,虽然云长后称武神,然而其温酒斩华雄不过是出其不意而已,当然华雄就不是云长之敌手,不过逃命的本事应该还有;斩颜良诛文丑是其武力的巅峰,不过斩颜良更应说称为刺杀更准,真正的较量还未知鹿死谁手,文丑之死也是因其胆怯,而关公仗了赤兔之功。
第六第七当然轮到曹操的两大猛将了,其实二人的实力可能在演义中应只在吕布子龙之下,与关张马三人应大致相等,然而由于大家多数恨操贼只好曲就二人了。(声明:在下小时也有同感,因为少儿无知易被人言左右,然而长大后有了自己的观点,曹操其实也是英雄,作为政治家他的手段其实很正常)。许褚之所以排典韦之后,在于其酒后败给了张飞,其后再不见人(疑伤发而亡),而张飞虽也曾醉酒,然而吕布却奈何不了他,这也是张飞列第三的原因。
孙策与太史慈曾大战一场,未必胜负。这二人其实是许多人都看走了眼的猛将,江东诸将,人多看见甘宁百骑劫魏营,周泰血战护主,其实论武功伯符与太史慈才是江东诸将之冠。孙策收江东时,喝死一将,挟死一将,一时人称小霸王;而太史慈也是英雄一世,曾与张辽大战七八十合未分胜负,其实文远自知武力略逊,再战下去无益处,然而文远终竟是文武全才,所以太史慈才会中箭而亡。论战绩,孙策强过太史慈,所以我列孙策第八太史慈列其后。
其他诸将中,次一档的一流大将中,魏军还有两位夏候将军、张辽、张郃、庞德、徐晃,河北四名将中的颜良、文丑(张郃在前,高览则次),江东名将有孙坚、黄盖、甘宁、周泰;蜀国的黄忠、魏延,西凉的马腾;后三国中还有关兴、张苞、姜维、邓艾、夏候霸、王双、文鸯,以及后来的诸葛尚(孔明之孙)不知算否?
综论三国,若论老子英雄儿好汉的,首推云长与翼德了,关兴张苞将门虎子,都不减其父之勇,即使义子关平也是智勇之将,夏候霸、徐质也不减其父之风,而“小赵云”文鸯则是青出于兰了,诸葛尚则是出其祖孔明意外了。然而若排座次,第一还是要算马腾马超父子了,第二则是文台伯符两爷子,真正的老子英雄儿子更了得。
以上谬论,止增笑耳,诸位看官若有异议请勿见怪只管批评,若有同感则是最好不过了。
三国口才第一人
依在下看来要论口才之第一,非一人莫属,那便是“大汉”丞相——曹操。且看孟德口才:
1,王允请客: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一句话把满朝公卿全部骂完,还叫别人有口难回,绝倒!
2,怀刀刺董:
“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行刺不成,董卓追问,进退两难之际,立马献刀,虽是急智,但也口快,口舌之功强矣!
3,说煞陈宫: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了老爹的结拜兄弟,在陈宫的质问下(在下比董卓的惊问更难堪),竟然能随口说出如此妙语,心黑脸厚口更绝! :icon38:
4,夺人妻子:
“真吾儿妇也?”——明明甄氏是袁绍的儿媳啊!儿子把别人老婆给霸占了,很尴尬。结果给他这么一句话,曹丕就名正言顺的接收了,好一个下台词。 :blink:
5,赤壁三笑:
“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连笑三回,连说三次诸葛周瑜XXX,超强!
6、我觉得最有王者霸气本能、最损最有杀伤力、但又巧妙给你留着后路就看你造化如何的,又符合“逆境下”这个条件的,是:
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无出其右耳。
三国人物结局诗
俗话说盖棺定论,其实看看这些大概可知老罗的立场,有趣的是最多的三个人恰恰是诸葛、关羽、曹操。另外有的为叹曰,有的是赞曰,还有仅一个曰的,这些其实颇可研究一翻。
周瑜:
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庞统:
后人有诗叹曰:“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先是东南有童谣云:“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孙策:
后人有诗赞曰:“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袁绍:
后人有诗曰:“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张任:
后人有诗赞曰:“烈士岂甘从二主,张君忠勇死犹生。高明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
关羽:
后人有诗叹曰:“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又有诗曰:“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显灵之后又有:后人题一联于其庙云:“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赵云:
后人有诗曰: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鄣。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曹操:
后人有《邺中歌》一篇叹曹操云:“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张飞:
后人有诗叹曰:“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 郃 定中州。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刘备:
后杜工部有诗叹曰:“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黄忠:
后人有诗叹曰:“老将说黄忠,收川立大功。重披金锁甲,双挽铁胎弓。胆气惊河北,威名镇蜀中。临亡头似雪,犹自显英雄。”
马谡:
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诸葛亮:
后杜工部有诗叹曰: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白乐天亦有诗曰: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杨修:
后人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郭嘉:
后人有诗赞曰:“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审配:
后人有诗叹曰:“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命因昏主丧,心与古人参。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临亡犹北面,降者尽羞惭。”
田丰:
后人有诗曰:“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
沮授:
后人有诗赞曰:“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
祢衡:
后人有诗叹曰:“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荀yu:
后人有诗叹曰:“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
本来还想多找些,结果找到夏侯渊时竟然是这个:后人有诗赞黄忠曰:“苍头临大敌,皓首逞神威。力趁雕弓发,风迎雪刃挥。雄声如虎吼,骏马似龙飞。献馘功勋重,开疆展帝畿。”狂晕,找得好累罢了罢了。
三国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比喻和会意,现将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收集如下: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三国时期的甲胄
铠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制成的护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级一点是鱼鳞铠,几千片铁片(基本是经过锻打的熟铁 偶尔有钢片的 那个太厉害了)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汉代士兵的最好装备,因为铁黑色,所以又叫“玄甲” 文学作品中有时也用做铠的代名词。还记得丞相破魏?玄甲数千是极大斩获,而且说明魏出动的是相当精锐的部队而且损失惨重。(铜甲在战争史上一闪而过,几乎没留啥痕迹)
说甲就不能不说盾,盾在当时更接近防御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橹大,都是一东西,一般是木制,出土的漆盾记得两厘米厚。蒙皮(记得公孙瓒军煮盾皮吃?)铁盾几乎不存在 太重。小盾也有,叫啥“钩镶”之类的,据说是前面带有钩子的小盾(因此得名?),能锁拿敌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击力。不过使用要相当技术才可以。环首刀配合钩镶就是长兵器的克星。不过想来这种兵也不容易训练。
至于大盾,是先秦时吴地的比较有名,所以也叫“吴科”,屈原楚辞里有句“……操吴戈”有人认为就是“吴科”之误。这就是不小一家伙。所以鲁肃射箭穿盾能吓着人。
刀剑说了两句,再补充下,环首刀的环是缠布绑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长环首刀越难使(也难造)。出土文物显示孙吴士兵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多CM。而蜀汉是120CM(大致数据,具体到个位不记得了)可见两国士兵战斗力和锻冶水平。(蒲元“神刀”的故事就不说了) 长刀外还有随身短刀,因为贴大腿挂叫“拍髀”应该算是长匕首吧。由于割取敌人耳朵,首级(关羽割颜良首级应该是环首刀或者排髀,而骑马时环首刀是主力兵器,所以俺倾向于用的是拍髀。),切肉吃(大汗……)
戟 三国的重头兵刃 长短都有 规格不同 步兵的一人高 骑兵的越长越厉害,不过也越不容易使。俺记忆中是两米七到三米二不等,至于丈八矛戟(近四米),就不是一般的武将能使的了。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横直)三国出现“雄戟” 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象“丫”字形,记得典韦死前发威使戟“一叉入 十余矛摧” 就是用的这种雄戟,因为可以利用其钩夺人长兵刃,因此感觉是种比较高的技术。但是一利一弊,这玩意老做出复杂动作所以不耐用 。另外注意没 ,三国人多以短戟护身,孙权投虎,刘备砸说赵云坏话的,董卓砸吕布,都是它,可见其广泛应用。曹操跑张让家里也是靠他逃命,没砸出去估计是就这么一家伙。(飞刀???)而且用短戟还是高超的武艺“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曹丕传》
矛槊,和戟长度啥的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种头……比较有名的公孙瓒的双头矛 张飞横矛据水。最长的矛是东夷传里记载的三丈(6米多-_-!!……)的矛,估计是用来破骑兵的(参见《勇敢的心》^^) 骑兵列阵平矛冲锋威不可当,散战戟有利。
弓弩,其实这个可以问茉莉老大或者龙翼前辈俩专家。总之呢,计量单位分斤(0。2228公斤) 钧(三十斤),石(120斤 与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级,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弩的地位相当重要 不多讲了。 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诸葛弩失传,大残念。骑兵也有专用弩,实物已经出土。记忆中后汉三国善于弩射的就陈王刘宠一个,好象还有啥失传秘法。(CS狙击手?刘宠流弩术书?)左右开弓的象董卓之类的也是猛人。便弓马的就忒多了。最重视造弩的当然是蜀汉(针对骑兵)连制造人都要刻上名字以追查责任。现放着高人,问茉莉老大他们吧(比如箭矢的分类,有效射程,最大射程 类似“三段击”的集团战术。弓弩的规格等)
至于剑当时基本不算兵器了,就是败家子或者无聊文人装风雅的东西(可能说过了),也就是曹丕,鲁肃有钱有闲的才练。至于练好了好象也是门技术。至于文艺创作,你可有兴趣可以为胃炎安排把贴身短剑(投掷用,60CM)作为看家本事,不过以你为他设置的身份,恐怕他没这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的局限与鲁肃的智慧
三国演义的夸张
《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诸葛亮,最令人钦佩的是他眼光远大、雄才大略而且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除了直接描述,罗贯中还以下列两点来衬托出诸葛亮空前 绝后的军事和政治天才:一、诸葛亮清高而有志气,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他为国为民,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曹操暴躁;司马懿多疑;周瑜心胸狭窄;鲁肃呆直;阿斗的无能和张飞的鲁莽等。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眼光远大和雄才大略,体现在他于“隆中对策”中分析鼎立三国,静观天下,然后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局势。不幸,关羽刚愎自用,挑战孙权而失荆州;刘备又因为轻敌而败在陆逊手下。这么一来,蜀汉陷入颓势,隆中对策,北伐中原的全盘计划于是遭破坏。马谡的轻浮;阿斗的无能以及蜀中将才的凋零,更使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而害得他鞠躬尽瘁,在五丈原以身殉国。
诸葛亮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的军事天才,体现在许许多多的章回里,其中包括: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摆空城计,木牛流马计败司马懿,最后死诸葛还能吓走活司马。
不幸曹操占尽天时;孙权占尽地利而诸葛亮只能靠人和。因为没有天时和地利,所以诸葛亮不能成功而成仁了。当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正史中的诸葛亮
司马光和陈寿都是帝制时代的儒生,他们同时具备儒生的长处和短处。儒生的长处是治史认真,叙述客观;儒生的短处是分析和评论历史时着重处世态度而不着重处事的方法。正史里对诸葛亮的赞扬,基本上是他处世的态度。
正史对诸葛亮的肯定,简单地说是他的清高、忧国、忧民、鞠躬尽瘁为国捐躯以及他治理四川的认真和严明。诸葛亮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的军事天才,在正史中却找不到!根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志》有关诸葛亮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的记载如下:
(1) 火烧博望坡没有记载;
(2)空城计没有记载;
(3)借东风、草船借箭、激将周瑜、三气周瑜,没有记载;
(4)看星象、卜未来和锦囊授计,没有记载;
(5)木牛流马的记载是:231年,诸葛亮自制了木牛,运输粮饷,使士兵都感到轻快如常。 特别应该提的是,正史中的曹操冷静而不急躁;司马懿谨慎而果断;周瑜有谋略;鲁肃处事以大局为重,大智若愚;张飞也不鲁莽!
有关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资治通鉴》这般记载;
(6)207年,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策,提出鼎立三国的理论。从207年到234年的27年间,诸葛亮备受刘备和阿斗的重用。221年刘备自立为皇帝,即封诸葛亮为丞相,可见刘备器重诸葛亮的一斑。
(7)三国鼎立的理论是夺取四川和联吴抗魏,然后内部积极建设而外观局势的变化,等待时机,统一天下,完成霸业。在法正的协助下,刘备取得了四川。在联吴抗魏的实践上,刘备和诸葛亮都处理得不妥当。刘备借荆州,多次说还都没有还,刘备和诸葛亮都在这方面多次得罪孙权,使吴、蜀的关系闹得很僵。从209年到217年,幸亏吴国统帅鲁肃以大局为重,多次忍让,才能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鲁肃一死,孙权便遣派吕蒙白衣渡江,杀了关羽,夺回荆州;陆逊接着大败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便立刻动摇了。
(8)内部积极建设,外观时局的变化,等待时机完成霸业实践工作,诸葛亮也处理得不好。227年到234年,诸葛亮七年六出祁山,攻打兵力比他强的魏军。
第一次出祁山,诸葛亮败在张郃的手下。中间四次的战役,司马懿不愿意和诸葛亮对垒。每一回,诸葛亮在四、五个月内,军粮吃完了,便不得不退兵。最后一次,诸葛亮叫人送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要激怒司马懿出战,不成。月底,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蜀国衰亡。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是一个小心谨慎,处世和处事都非常注重儒家道德的读书人。在治理四川的工作上,诸葛亮亲力亲为,执法严明,把四川管理得很安宁是事实。
隆中对策,显示诸葛亮在理论上也相当强。
军事上,诸葛亮也是一个能力相当强的战术家。
但是这一切的总和都不足以推论诸葛亮是个大智大慧的人。单凭以上的素质,诸葛亮绝对不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典范!
诸葛亮有一个致命的弊病,那就是诸葛亮缺乏宏观智慧!宏观地批判诸葛亮,他犯了以下几个具体弊病:
一、宏观上的弊病
诸葛亮处事过于谨慎,凡事亲力亲为,而不能发挥属下的才能,因而不能充分发挥整体的力量。
诸葛亮经常亲自审阅薄书,223年主薄杨颙直接劝谏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体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权力。如今先生掌理朝政,亲自阅审薄书,流汗终日,难道不觉得辛苦吗?” 诸葛亮感谢他的提醒,后来杨禺颙死了,诸葛亮哭了三天。
然而,临死之前,诸葛亮仍然犯亲力亲为的老弊病!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坚持不出战。诸葛亮派人送妇人的衣服给司马懿,司马懿还是拒绝出战。
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军中探问,司马懿只是回问诸葛亮饮食、睡眠的琐事。使者回答:“诸葛亮每天都早起晚睡;并且处分在二十鞭以上,就要他亲自批示;所吃的饭菜还不到几升呢!”就在月底,诸葛亮死于军中。
诸葛亮不会栽培人才且不善用人:诸葛亮器重马谡;刘备临终前告诉诸葛亮说:“马谡言过 其实,不可大用,你要仔细观察他!”诸葛亮不以为然。228年,诸葛亮不用魏延出子午谷在前,马谡在后,结果被张郃大败于街亭。220年,诸葛亮顾虑刘备的义子刘封个性刚猛,担心往后不易控制,而叫刘备斩刘封。
诸葛亮掌权27年,特别是在223年刘备死后,不管朝中政事大小都交由诸葛亮判决。然而,二十多年中,诸葛亮并不能栽培出蜀国的人才来!蜀国人才凋零是很明显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主将仍然是老将赵云、黄忠等。连捧诸葛亮不留余力的《三国演义》都会露出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话来。栽培人才是领袖最重要的工作。
诸葛亮先求战而后求胜,以蜀国单薄的军力,从227年到2 34年,七年六出祁山,攻打强大的魏国。结果,司马懿轻轻松松的不战而屈服了蜀国的军队;诸葛亮却劳民伤财,而最后是人亡国衰。
二、诸葛亮的道德观不够宏观:
儒生所注重的道德是:
○治学要认真,要学好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处事要不怕艰难,鞠躬尽瘁,全力以赴,不能成功则成仁。
○处世要忧国忧民,忠君孝亲。
○道德准则是立功、立德、立言的……
以这个道德标准去衡量诸葛亮,未出祁山,他已达到了立功、立德的境界。加上出师表慷慨激昂地表明鞠躬尽瘁的决心而在祁山以身殉国,诸葛亮便完成了立言的伟业!所以从儒家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诸葛亮已是一个完人!
我却有几个问题要发问:诸葛亮以身殉国对蜀国有什么帮助呢?诸葛亮是否有把握击败魏军?为什么硬着头皮出祁山?诸葛亮当权27年为什么培养不出蜀国的人才来?假如诸葛亮宏观地一心一意为蜀国着想而不顾忌本身的道德形象,他应该怎么做?
解答这一个个疑问,我只要稍微详细一点叙述鲁肃的生平,和诸葛亮做一个比较,一切便一目了然了。
鲁肃的智慧
不细读历史,不会发觉鲁肃的智慧,因为写历史的儒生不可能领悟到鲁肃的智慧。三国演义里的鲁肃当然更是个呆直的老实人而已!其实,鲁肃一点也不呆直!赤壁之战胜利后,鲁肃从前方回来,孙权亲自去迎接他,然而鲁肃并不表现得特别高兴。这么一来,孙权便不高兴地责问他。鲁肃答道:“假如我北上平定了天下回来,才值得高兴啊! ”
吕蒙死,孙权与陆逊详论周瑜、鲁肃及哭吕蒙时,他也曾批评鲁肃好车大炮。光是这两点便已经很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抱负很大而一点也不呆直的人!
鲁肃胸怀大志,眼光远大,大智大勇,可以从资治通鉴的记载中看出来。
200年,鲁肃向孙权分析天下局势,和诸葛亮207年的隆中策一样,建议“曹操不能除,为今之计只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祸吧。如果北方多事,可除黄祖,进伐刘表,将长江一带占 为已有,这就是王业的基础了。”
208年,鲁肃听说刘表死,就向孙权建议要到荆州去说服刘备合作取荆州,共同对抗曹操。 曹操用兵神速,鲁肃只能在夏口合刘备的败兵。
鲁肃与刘备谈论天下形势,并说服刘备投靠孙权,接受孙权幕僚长的职务。
曹操从江陵顺着江东直追下来。诸葛亮对刘备说:“情况紧张,请让我向孙权求救。”于是与鲁肃来见孙权。诸葛亮激将孙权,过后便不再在赤壁之战中出现。其实直到210年周瑜病 死,诸葛亮都没有在《资治通鉴》里出现过。
208年张昭等吴国郡僚害怕曹操水军八十万压境而大多数都要投降。只有鲁肃反对,并建议叫周瑜回来商量。周瑜以三万水军击败曹军于赤壁。赤壁之战刚过,周瑜表奏将鲁肃的兵交给吕蒙统领。吕蒙称赞鲁肃:“鲁肃有才略,况且远近皆因仰慕他的威名前来,于大义上不可侵夺他的功劳。”
210年周瑜死前致信孙权推荐鲁肃:“鲁肃忠烈,处事谨慎,可以代瑜尽忠,如果将军能够采信臣的忠言,则死亦瞑目。”
孙权任命鲁肃代替周瑜领兵。鲁肃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两方联合,共同抗曹,孙权答应了,这促成了三国鼎立的 局面。
215年记载,最初,周瑜、甘宁屡劝孙权取蜀地,孙权问刘备反响。刘备认为这不是好计:“刘璋和我同一宗室,你如果真要攻取蜀地,我只好披发入山,以求不失信于天下。”并派大军 阻挡吴军。
刘备西攻刘璋时,孙权大骂:“狡猾的东西,竟然奸诈到这种地步!”等到刘备取得益州,孙权想讨回荆州,刘备不还,而说:“等到孙权凉州平定,我才把荆州全部归还。”刘备借荆州,有借没还,并多次欺骗孙权,使得吴、蜀两国闹得很僵。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维持的呢?当然是靠鲁肃了!
215年资治通鉴这么记载:刘备命关羽镇守江陵,鲁肃和关羽邻界,关羽屡次起疑心,鲁肃却时常以友好的态度安抚他。
217年鲁肃死。
表面上看来,鲁肃除了会车大炮,心胸宽大,以及吕蒙、周瑜看得起他以外,他似乎表现平平。确实,鲁肃没有象诸葛亮那般亲国亲为,鞠躬尽瘁;鲁肃也没有像诸葛亮写出师表那般慷慨言词;鲁肃更没有诸葛亮在临死前要求完成平天下的意愿。
鲁肃的平凡,正是鲁肃的伟大!鲁肃的大志是吴国有朝一日,平定天下。然而,鲁肃当权 的年代,魏国势力强大,曹操更是个才华盖世的领导人,面对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鲁肃应该怎么做呢?
鲁肃的策略是“先求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鲁肃看到,虽然吴国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然而由吴国单独与曹操抗衡还是很难抵挡曹操左路从合肥攻建业,右边从襄阳攻荆州的左 右夹攻的。即使是吴国守得住,肯定再也没有余力积极建设国家的经济和军力了。于是,鲁肃必须借重刘备的才华,驻守荆州,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鲁肃带兵17年,没有真正打过一场仗,他到底在搞什么鬼呢?
208年,吕蒙称赞鲁肃:“鲁肃有才略,况且远近皆因仰慕他威名前来。”这里头提出了一个答案:鲁肃在搞军事基础建设工作啊!
217年鲁肃死,219年吕蒙白衣渡江,杀了关羽;222年陆逊大败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瓦解。
在这里,我感兴趣的倒不是鲁肃制造三国鼎立局面的老话,我的兴趣是吴国那么强大的军力是哪里来的?我的答案是,当然是总司令鲁肃练出来的。
鲁肃和诸葛亮的作风不同。鲁肃选择由孙权右边守建业;刘备左边守荆州;自己却积极练兵。鲁肃的兵不是练来打蜀国的,而是要用来贯彻他平天下的大志的。不幸孙权和吕蒙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鲁肃,于是打了两场胜仗而输了整个天下!
219年,孙权与陆逊评鲁肃:“鲁肃谈帝王大略之业,这是他第一个长处。后来曹操趁着降刘琮的余威,声称要领数十万大军水陆路俱下。张昭、秦文说应该逆接曹操,鲁肃就反驳说 这样做不行,劝我赶紧召来周瑜,让他带军逆击曹操,这是他的第二项长处。后来劝我借荆州给刘备,这是他的一项短处。 ”
首两项是鲁肃的长处,最后一项其实更是鲁肃的长处啊!以积极的建设来制造一个更有利于完成理想的形势,而不重视本身的伟大形象,这是鲁肃的智;能克服自己,耐心地建设而不求出兵发挥本身的才华,这是鲁肃的勇。
孙武说,会用兵的人战胜而无盛名、无勇功,他所指的应该是鲁肃这一类的将军吧? 比起鲁肃来诸葛亮的道德实在是太个人化了,他的智慧也太微观了。
历史的借鉴
儒家的道德有两个毛病:
一、 不完整;
二、 以个人为出发点,于是最后便沦入立功、立德、立言的死胡同里去!
我对道德的看法是:治学要走出社会,然后从社会回头看自己,这样才能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学习建设社会的能力;
处事要宏观地了解和分析形势,尽力发挥整体的力量来制 造更有利的形势;
处世必须以整体的利益为前提,但求制造一个对建设民主人类社会更有利的形势而不求立德、立功、立言。
治国和用兵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除了要有社会道德也必须有解问题的方法。
宏观的方法基本上是要掌握整体的形势规律,发挥及培养群体的才华,建设制度和贯彻理想。通过积极的建设,你主动地加强了本身的力量,制造有利的形势。
最有效果的斗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消耗本身的实力而能保存本身高深莫测的形势。在被动情况下不得已而必须斗争,由必须先求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
诸葛亮在实践上表现出他并不能充分掌握整体的形势和规律,当然他最致命的缺点是不能发挥整体的才能。在民族英雄中,诸葛亮式的悲剧人物占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我不否认,诸葛亮不怕艰难、鞠躬尽瘁的果敢精神。但是,像诸葛亮治国二十余年,当国势衰微时则把责任往周围人和天命上推得一干二净,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我认为他们没有建设国家的宏观方法,而这正是民族当前的致命伤啊!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思想宏观,心胸宽大,眼光远大,以建国为抱负的人物,李世民、刘邦、鲁肃都是实例。这些人是否才应该是民族的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