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日尼科夫:论中国铁兵器的普及时间
去年11月底,在sonicBBS网站古代战争论坛的《古代欧洲的军队肯定不行嘛》一文的回应中 ,TIGERyj先生就中国与西方铁兵器的普及时间问题对史学界的普遍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中国的铁器普及远比西方来的迅速,”这令我惊讶。因为根据学术争鸣的惯例,非常的观点必须有非常的证据作为支持。而TIGERyj先生却始终没有就他这一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观点提出过哪怕是一个真正的证据,更不用说是足够支撑其观点的非常过硬的证据组合了。为了使大家能够了解关于中国铁兵器普及时间,史学界的普遍观点以及有关的古文及考古资料,我写成此文,对这一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作一简单的说明,介绍史学论著、古文资料、考古证据和有关技术,以澄清史实。笔者不是历史专业出身,才疏学浅,谬误之处一定不少,欢迎专业人士及广大网友指正。
关于中国铁兵器普及时间的一般观点
TIGERyj先生称:“ 如果随便找个历史学家写的什么论著就可以而不用以考古文物为实据的话,那我还可以说最早普及使用铁的是亚特兰帝斯人呢??因为古希腊的文学里称道过亚特兰帝斯的军队战力强大和铁装备的先进。反正有人写书说就是真的吗??”这句话反映了他史学著作阅读量的不足。事实上,关于中国铁兵器的普及时间,史学界早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
现摘录较常见的书籍的有关段落于下:
1。《中国军事史略》上册 高锐 主编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2年3月第一版 该书是中国军事史方面较权威的著作,编者高锐是研究先秦军事史的知名专家。
第五章 春秋军事 第三节 武器装备与作战方式的发展 第96页“刺杀格斗兵器。基本上仍是西周时期已有的戈、矛、戟、剑等。兵器材料仍以青铜为主,”第97页“矛 矛头,仍为青铜质。”“剑。。。剑质虽仍是青铜的但形制改进了,质量提高了。”第98-99页“箭镞虽仍为青铜质,但形制有了较大的改革,”
第六章 战国军事 第三节 铁兵器的使用与战术变化 第151页“春秋文献很少提及铁兵器及其运用,但战国文献提到铁兵器及其应用的情况就很普遍了。”“在已出土的上千件先秦铁器中,绝大部分是战国中晚期的。”第152页“战国出土兵器仍以铜兵器为多,”
2。《中国战争史(一)》武国卿 慕中岳 合著 金城出版社出版 1992年7月第一版
第一章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总论 第八节 七国军制装备与军事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 兵器装备的进步 第59页 一、兵器方面的发展 “春秋时期,战争使用的兵器有戈、矛、戟、剑、刀、弓矢等,一般用铜制造。进入战国时代、(该标点原文如此,应用逗号为妥——引者注)冶铁技术有显著进展,用于兵器的改革与制造,促进了兵器的发展。”
3。《中国军事经济史》 王其坤 主编 解放军出版社 1991年6月第一版 该书是有关中国古代军事经济的论著中比较好的一本,缺点是错别字较多,有前后矛盾的现象。
第二章 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春秋时期的军事经济 第三节 春秋时期冶金业的发展和军事生产 第34页“冶铁业是春秋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手工业。”第35-36页“春秋时期的兵器,大部分仍旧是铜制。”“春秋初、中期,冶铁业得到初步发展。但是,铁的产量少、质量差。生产出来的熟铁缺乏碳素,性柔软。生铁含碳素过多,性硬而脆,都不适应于制造兵器。因此,在相当一个时期,摒弃装备的主要原料是青铜。。。。可是到了春秋后期,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铁的质量大大提高。于是,铁运用于兵器生产。”
第三章 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期的军事经济 第二节 军事经济发展对战争规模和方式的影响 第45页“战国时期兵器生产有较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铜兵器生产为主转向以铁兵器为主。”“很多国家逐渐淘汰了铜兵器。”“铁兵器取代铜兵器,标志着我国军事手工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从以上看,似乎著者认为中国铁兵器取代铜兵器的时间是战国。但接下来,在第五章 西汉时期封建国家军事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节 西汉中期的对外战争和战时军事经济的迅猛发展 第106页又有如下语句:“西汉中期由于冶铁实行官营,促进了冶铁规模的扩大和冶炼技术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西汉中期的兵器制造已盛用铁,铁兵已基本取代铜兵而完全居于主导地位。”这里又以西汉中期为铁兵器基本取代铜兵器的时间了。
我认为,联系上下文来看,著者还是认为西汉是铁兵器取代铜兵器时间的。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行到图书馆阅读。
4。《先秦军事研究》论文集 由军事科学院战略部 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室编 金盾出版社 1990年5月第一版 其中的《考古所见战国齐兵器种类及有关问题》(杜宇 孙敬明撰文)该文详论了战国时期齐国兵器出土发现的情况,但无一处讲到故齐地曾发现铁兵器。全文仅出现了一个“铁”字,并且与文章主体无关。《略论先秦时期兵种的变化及武器装备的发展》(何贤武 撰文)一文中则写道:“到战国时,虽然铁兵器尚未完全取代铜兵器,但已经充分显示了作为新的生产力代表的的优势,到了汉代就基本上取代了铜兵器,成为军队中的主要武器,”(这句话有问题,战国时的铁兵器与铜兵器之比到底怎样?如果仅仅是“尚未完全取代铜兵器”,那么又怎会迟到汉代才“基本取代铜兵器”?“汉代”的时间跨度很长,从上下文来看,这里的“汉代”当指“西汉”,文章却没有说明。另外,铁兵器也不是什么“新的生产力代表”,它仅仅是一种新式的武器,与生产力关系不大,生产力比战国、西汉时期的中国低得多的赫梯、亚述装备铁兵器的时间却比中国早得多。铁制农工具才真正是“新的生产力代表”。尽管有以上问题,但作者的基本观点还是清楚的。——引者注)
5。《战术史纲要》卢林 著 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 该书有的语句含义不太清晰。第73页“(中国)到了春秋末期,已开始用铁制造兵器了。”“到了战国时代,···从这时开始,我国的铁兵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兵器的地位。”(这里的含义就不清,到底作者认为中国的铁兵器何时取代了铜兵器?是战国时期就基本完成了兵器铁化的过程,还是这时才开始了兵器铁化的过程?由于在以后的篇幅里作者再未涉及这个问题,即使看完全书,读者仍然不知道作者的本意。——引者注)
6。《世界全史-新编世界军事史(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一版 该书是近年来比较著名的“大部头著作”,其中的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龙源 于可 著)第139页写道:“春秋兵器为青铜制造,大体可分三类。”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岳庆平 左芙蓉著)第135页写道:“秦汉时期的武器多为铁兵器、铜兵器已极少。”(这里也存在问题。众所周知,秦汉时期上至前221年,下至后221年,如不加详细说明,读者很难弄清作者的观点。至于对这个结论的看法,我下面还要提到——引者注)
7。《中国上古军事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著者为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高锐。在《中国军事史略》出版三年后,作者关于铁兵器普及时间的观点并没有变。因此这里略去该书第五章的有关内容。在第六章 战国军事史的第六节 战国时代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兵器的改进 第455页写道:“青铜兵器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制造技艺达到了古代的高峰。”“但战国前中期,格斗兵器仍沿袭春秋时代的,兵器质材仍是青铜,后期,铁兵器才用于装备军队。”第457页“不过,铁(钢)剑在战国时代兵器总量中还不占优势,青铜剑仍是战国剑的主流,”第458页“皮甲胄、铜甲胄是战国时代的主要防护兵器;铁甲胄虽已出现,但并不占主要地位。
8。《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谢国良 袁德金著 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该书也存在语焉不详,前后矛盾的情况。
关于铁兵器的普及时间,该书在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 第二节 军事概况中写到:“春秋战国,铁兵器的运用渐趋普遍,并取代了青铜兵器的地位。”第160页第六章 秦、汉时期军事思想 第二节 军事概况“这一时期(指秦、汉)铁兵器完全代替铜兵器。被看作兵器和生产工具铁器化的完成时期。”这些话的问题在于“取代了青铜兵器的地位”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上升,还是在军队中成为了好兵器的象征?或者是在数量上也超过了铜兵器?并且春秋战国的时间跨度很长,笼统的说意思不够明确。
9。《战国史》(增订本)杨宽 著 1955年9月第一版 1998年3月第3版第10次印刷。这本书是战国历史的最权威著作之一。该书第303页写道:“春秋时代武器都是铜制的”,“战国时代铜兵器有显著进步。”第304页“同时,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矛、戟、剑等武器逐渐改用铁制。”第308页“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开始制造铁胄、铁甲。”
10。《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由我国史学界的泰山北斗白寿彝同志任总主编,徐喜辰、斯维至、杨钊主编。上古时代(上册)第385页“春秋时期的兵器虽然仍用青铜铸造,而在农具、木工具方面已经采用铁制的了。”“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春秋时代的铁制工具出土数量毕竟很少,这表明当时铁制工具的使用还很不普遍”
11。中国科技史话丛书之《古代兵器史话》杨泓 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年5月第一版 该书的水平较高,体系完整。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兵器,对于非专业的网友来说,看这本书已经足够了。关于中国铁兵器的普及时间,该书的叙述无疑带有很大的权威性。其第82页写道:“但是在战国晚期,钢铁兵器和防护装具大规模生产的条件还不成熟,”第84页“钢铁兵器成为战争的主要兵器是在汉代才实现的事。”第99页“这种变革的很关键的时期,是汉武帝时期,待到东汉时期,这个变革就完成了。”
12。《中国通史·第二册》范文澜 著 人民出版社 1978年6月第五版 关于范文澜同志在史学界的地位,我想用不着我来多嘴。人民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界的地位,当然也无需多说,该书是范文澜同志的代表作,以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见长。总体水平高于国内绝大多数史学著作。(包括近年来许多大部头著作)我建议每个历史爱好者都借来好好阅读一番。
该书第75页“战国时期,楚、韩等国的‘巧治’应用炼钢(刚铁)术制造某些兵器,但直到汉文帝时,兵器仍主要是铜制。汉武帝设铁官后,推广炼钢术,全国铁官都能炼钢造兵器···近年来辉县、长沙发掘西汉墓葬,证明自汉武帝时起,长铁剑及铁刀代替了铜兵器。炼钢成为普通的技术,正是官营冶铁的效果。”
13。青年文库之《中国古代史常识》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79年3月 为了尽快改变文革造成的青年文化知识缺乏的状况,国家对这套普及性的丛书予以了极大的关注。第一版印数即达20万之多,该丛书在当年几乎普及到了每一个青年。不过大概作者本人也未曾料到,24年后、文化发达的21世纪,依然需要这样过时的书来向一个大学生普及一个简单的历史常识!
该书第112页 汉代冶铁生产有哪些发展?中专门讲述了中国铁器普及的历史。“到了战国,使用铁器才比较普遍起来,形成冶铁生产的第一次大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尤其西汉中期以后,铁的生产量猛增,技术迅速发展,质量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古代冶铁业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汉代铁的应用比过去广泛。铁器逐步取代了铜器。以兵器为例,汉武帝前,铜铁兵器往往同时出土;武帝以后,铁兵器占了主要地位;东汉时期,主要兵器已全部为铁制。”(请注意这句话,在该丛书出版后的许多历史读物都原封不动的照抄了它,直到今天。——引者注)
我查阅的史学专著、通史、论文集、历史教材和普及性读物共计21种。在未提及的其他书籍中,除一种以外都无一例外的主张中国铁兵器基本普及是在西汉时期。唯一的例外是经济史学家陈振中所著《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陈振中先生认为中国铁兵器在战国后期就已经成为了主要的作战兵器。[见该书下编 铁器的使用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崩溃 第十三章 先秦铁器的使用二、战国时期钢铁器物的普遍使用和业铁技术的巨大发展(二)铁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铁兵器到战国晚期已成为主要的作战武器 一节]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原因在于:一、陈先生对古文的运用和解释似有偏向性。陈先生的古文资料并没有超出我收集到的范围,从原文看,根本都不能证明战国后期铁兵器已占主要地位。(可以参阅我下面的引文)而且,在抄录《史记·秦始皇本纪》时,不知是否疏忽,恰恰少抄录了关键的一句话:“以弱黔首之民”,如果当时铁兵器已占兵器的大部分,那么单单收缴铜兵器,又怎能“弱黔首之民”?二、考古表明,汉前期的铜兵器仍然是经常出土的,在西汉前期还往往在数量上超过同地出土的铁兵器。远不是在秦之后就“基本结束了”其历史。(这点在下面
到目前为止,支持陈振中先生的学者并不多。
综上所述,目前历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铁兵器基本取代铜兵器的时间是在西汉中期或以后,到东汉这一过程完成。分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1。战国后期铁兵器是否占据了主要地位?目前认为“没有”的学者人数较多,一些大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均持这一观点。2。中国铁工具和农具是什么时候占据主要地位的?有战国说和西汉说两种。这两个分歧都没有达到辩论的程度。关于这些分歧,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参阅我在文中列出的各种著作。
也就是说,中国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铁兵器取代铜兵器的进程是在耶元前2世纪后期开始-后1世纪初完成。
那么,欧洲的情况如何呢?
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现摘录西方史学家的观点于其下:
1. encyclopedia americana copyright (c) 1990 by Grolier Incorporated 在该书的IRON AGE 欧洲义项下写道:”在相同时期(约前十二世纪——引者注),铁的使用开始传入欧洲.主前十一世纪,希腊克里特岛的坟墓中已经放有铁器;约在主前900年铁器出现在意大利的villanovan族中,根据传说可能由来自小亚细亚的特洛依人(Etruscan)引进。约在主前700年,第一个大规模的铁器制造中心在现代奥地利的Hallstatt地方发展起来。当地含量很丰富的锰铁矿竟然不需要碳化。(此句意思不明,作者的本意大概是说用当地产的铁制造的铁兵器不需要一般制造铁兵器的碳硬化过程就足够坚硬了.---引者注)Hallstatt的铁制长剑,可能是凯尔特人崛起,并在以后几个世纪中统治中欧和西欧的主要原因.随着凯尔特人的扩张,铁的使用也遍及欧洲,许多地区结束了以青铜复制Hallstatt长剑的历史。···到了主前500年,铁和铁的生产在相当于现代的德国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已经很普遍。在不列颠,历史悠久的青铜制造业仍很重要,铁器制造业的引进因此较晚,但到了主前450年,铁也取代了青铜。···”在其他地区义项下明确写道:“铁的使用在主前六世纪才首次传入中国——比北欧还晚。”
2.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该书第三章 巨人时代 罗马的军事体制(主前220年以前)写道:”(罗马)每个士兵还配有用于刺杀的短剑,大约有1.2米长.””罗马的重标枪或标枪,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武器。这种标枪容易投掷,穿透力大,一半是金属杆,一半是木头制成,也就是将一根铁头插入木杆中。”在同一章 秦朝的军事体制 中,作者写道:“主前2—3世纪,中国看起来在武器设计方面已经远远的领先于西方,但在冶金术方面则明显的落后,中国在秦始皇时期才开始使用铁兵器,而且还仍然保留大量的青铜兵器。在此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地中海世界的军人们已经开始完全使用铁兵器了。另一方面,中国的铜兵器似乎非常尖锐,在硬度和韧性方面,可以与同时代西方的铁兵器相比。”
从这些话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呢?除了那些已经讲得很明白的话以外,还可以纠正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罗马的短剑并不真的“短”,事实上全世界最长的青铜剑是中国嬴政兵马俑坑中出土的94。8厘米剑,从青铜的特性来说,很难再超过这个长度。长达1。2米的剑,必是铁剑无疑。罗马短剑的长度有各种规格,最短的规格是两英尺长(约合66厘米)。仍比战国时期中国地区一般的铜剑长,而与同期的中国铁剑相当。所谓“短”,当是与投枪等长兵器相比较而言的。
当然,这段引文也有错误,就是关于中国铁兵器开始使用时间的说法。现在根据考古资料,可以肯定中国地区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兵器了。
3.<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中文版(在书店及图书馆未找到英文版——引者注)。缪吕肯 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吴象婴 梁赤民 译 P170“不过,这一阶段(指铁器时代——引者注)——在印度,大约是公元前800年;在中欧,是公元前750年;在中国,是公元前600年。”
4.在国内的世界史著作在这方面也是清楚的。《世界史·古代史》(主编 崔连仲 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1986年8月第四次印刷。)该书第五章 古代希腊 第二节 荷马时代 第203页“公元前两千年代末至一千年代初希腊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第204页 第三节 奴隶制城邦的形成 “公元前八至六世纪是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早期希腊。这时希腊各地社会生产力有新的增长。铁制工具逐渐普遍应用。装有铁铧的犁、铁锄和铁锹等农具的广泛应用,使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成片的得到开垦和深耕。”第七章 古罗马共和国 第一节 上古意大利和罗马的“王政”时代 第291页“发掘表明,约公元前一○○○-八○○年间意大利已经开始过渡到铁器时代。第295页“‘王政’时代的罗马,由于铁制工具的普遍运用,并在伊达特里亚和希腊文化的影响之下,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
尽管近年来狂热民族主义在中国史学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主要是“提前”中国科技发明、发现的时间直至中国文明本身的长度,夸大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等),但目前无论在中外史学界,关于中国与欧洲铁器普及时间的先后,意见仍然和过去一样完全一致——不是百分之九十九,而是百分之一百的肯定:中国晚于欧洲。
除列出了引文的书籍外,可供参考的书还有《中国小通史》(长城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和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国历史》--先秦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作者:张岂之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作者:张岂之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两书均为2002年5月出版),中国铁兵器普及时间在考试时可作为选择题,占1-2分
中国古书中的资料
在研究中国铁兵器普及时间时,一个重要的途径是研究史料,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著作最完整、最丰富、最详尽、最可靠、水平最高的,这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即使是中国的史料也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在中国史书中,主要的问题是:
1。托古。在中国古代,托古著书的现象很突出。先秦著作大部分夹杂有后人的“私货”。显然,用后人的说法来证明当时的现状是不可靠的。
2。文言。中国使用的是象形文字,因此可以长期使用与口语脱节的文言文。在先秦,文言还是基本与口语相近的,但后来文言长期使用,渐渐脱离口语。一些用语从字面看上似乎并没有大的变化,但意思却完全不同。加之年代久远,因此先秦文献的翻译历来是见仁见智,难得统一。例如《墨经》中关于光学现象的一段话,就很难解释,至今都没有一个公认的译文。
3。文学化的弊病。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写什么文章都力图实现文学化,他们的著作中存在着大量的“艺术加工”。这样有利于吸引读者,但却不利于科技知识的保留。我们今天很难清楚到底先秦古文中的一些数字究竟是实指还是虚指,从古文中往往也很难了解某项技术的工艺流程。
4。专业不对口问题。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大部分是纯粹的书生,很少有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懂得科技的人就更少,一个外行人叙述技术问题,难免有偏差。
5。近年来狂热民族主义给历史学界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古文方面,主要的表现是任意解释古文和偏用古文,怎样解释对表现中国的“优点”和“长处”有利就怎样解释,哪段古文对“中国最好”的论点有利就摘用哪段,而对于相反的资料,无论意义如何,均一概略去不登。
因此在引用古文时,要注意鉴别。
目前有关先秦铁器使用情况的主要有如下几条资料:
一。最为经典的和最能说明春秋时期铁器使用情况的是《国语·齐语》中据说是管仲说的话:“美金以鋳劍戟試諸牛馬惡金以鑄(金且)夷斤(屬刂)試諸壌土。”尽管管仲有没有说过这话不清楚,但《国语》成书时间不晚于战国,这句话可以说是表明了早期铁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低下地位——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初遇铁时的如获至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注:“恶金”亦有说法认为也是青铜,不过是较劣的青铜。但现在普遍认为是指铁。
用书:(《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 1978年三月出版 第二百四十页)
二。《管子》的记载:在《管子·地数篇》中有“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零九”的记载。其海王篇说:“ 今鐵官之數曰一女必有一(金咸——古文中有不可用輸入法表現的字我只能用拚字的土辦法表現,下同)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鋸一錐一鑿若其事立不爾而成事者天下無有令(古本為‘今’)(金咸)之重加一三十(金咸)一人之籍也刀之重加六五六三十五刀一人之籍也耜鐵之重加七三耜鐵一人之籍也(注:此处之‘七’王引之认为应是‘十’)。” (用书:《管子轻重篇新诠》 马非百 编成 中华书局1979年12月 第二百零二页)
需要注意的是《管子》一书中文章的作者时间跨度从战国到秦汉都有,但以战国为主。而上面那条海王篇中的资料有“铁官”字样,而铁官是秦朝时才设立的,因此可以肯定海王篇的作者至少是秦时人,所以这条引文反映的应当是秦以后的情况。在第一条引文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铁器普及时期,人们已经知道了铁矿比铜矿多得多。
三。《韩非子·内储说上》有:“夫矢來有鄉(通“向”,下同)則積鐵以備一鄉矢來無鄉則為鐵室以盡備之”的话。“积铁”有两种解释:铁盾或铁甲。而“铁室”也有两种解释:防护全面的铁甲或铁屋子。我难以断定正确的解释。
用书:《韩非子集释》陈奇猷 校注 上海出版社1979年7月新一版 原版为中华书局出版。 摘第五百三十六页 卷九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四。《荀子》中有:“楚人鮫革犀兕以爲甲(革合)如金石宛鉅鐵釶慘如蜂虿轻利(亻票)(辶敕)卒如飄風。”的话。其中的鉅指大钢,釶指长矛。以今人的看法,并不觉得蜂蜇有什么惨的,可能古人的想法不同。(《荀子·议兵》卷十议兵篇第十五 第二百八十一页) 用书: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荀子集解》 清 王先谦 编 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一版
五。《孟子》中有著名的问句:“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用书:《孟子正义》清 焦循 撰 中华书局1988年10月第一版 摘该书第三百七十页 滕文公卷十一 孟子卷第五 滕文公章句上
六。《吕氏春秋》有一段话:“趙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穴鳥,一作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注:铁杖在考古中发现不多,尤其是古文中这种较大的铁杖,还没有实物发现。
用书:《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遹 编 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5月第一版 引文摘自卷二十一开春论第一
七。作为中国早期第一种信史,《史记》中的资料比较多。如:“昭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壯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吾恐楚之圖秦也”(卷七十九:范雎列传)“朱亥袖四十斤鐵錐錐殺晉鄙”(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在《苏秦列传》中,有“铁幕”字样,《索隐》对此的解释是“谓以铁为臂胫之衣”。在《秦始皇本纪》中,有张良命壮士使用巨大的铁锥投掷秦始皇车队的记载。
注:这种巨型的铁锥,在考古中也没有发现。
用书:《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 摘自第两千三百八十一页、两千四百一十八页。
在信史中基本上就是这些,如果加上近年来以不认为是史书的《战国策》,那么还有以下的情况:韩策一也讲到了“铁幕”,还有“陸斷牛馬水擊鹄雁當敵即斬”的话。
用书:《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版
注:《战国策》之所以不再被认为是可靠的史书,原因在于其史实差错太多。关于这点可以阅读近年来的研究文章和译本。
从总的情况看,汉代之前有关铁器的古文资料不仅少而分散,而且很少有关开矿、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段落,甚至西汉初期也很少,表明铁器的制造工艺中国地区的人们还不熟悉。我们还可以发现当时的铁工具和农具已经比较普遍了,在古文中有关的语句相对较多。而铁兵器很少,人们把它当作一种新式武器来加以描写。
相比之下有关铜兵器的资料就很多,而且在工艺流程方面有完善的记载。
一。《吕氏春秋·季春纪第三》“是月也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之量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幹脂膠丹漆無或不良百工咸理”。
请注意:在西汉之前,中国人对金属往往区分得不很清楚。将除铁之外的所有金属都称为“金”。这跟中国金银矿产较少,主要使用铜货币有关。
二。《荀子》“刑范正金锡美工治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己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疆国篇第十六 卷十一 第二百九十一页)
三。《周礼》“鄭之刀宋之斤魯之銷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爲良地氣然也燕之角荊之幹妢胡之(上竹下可)吳粵之斤錫此材之美者也”“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土直)之工二。···攻金之工築冶鳧栗段桃。···”“(火樂)金以爲刃”。
用书:《周礼》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5年2月第一版 摘录冬官考工纪第六 第四百一十九页 第四百二十页
在考工纪中还有一段著名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锺鼎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居二,谓之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转引自 第三异空间论坛-动漫讨论区 http://www.3magicspace.com/bbs/list.asp?boardid=2)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铜锡合金配方表,当然根据现代科学我们知道这份配方并不科学,因为古人无法分析合金成分,其中所称的“锡”实际上包含了青铜中所有的非铜成分,并且比例也不准确。但在古代,这份配方表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一份珍贵的文件。
注意:这里的资料表现了中国青铜时代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中国有丰富的锡矿,锡与铜的合金,只要其中的锡比例合适,就可以使青铜器得到人们想要的各种不同性能。而中国的锡矿丰富,可以使中国人有充裕的试验用品来慢慢摸索出较正确的青铜制造工艺,而锡矿较少的国家显然没有这种条件。
四。《史记》中有关铜兵器的段落也有很多。在《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摘录加以的话说:“太史公曰···秦王···墮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爲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秦始皇本纪第六 第二百八十一页)。这是有关当时铜兵器的很重要的一句话,它表明:即使在秦朝,只要收缴了铜兵器,就可以虚弱人民的武装。很显然,当时中国铁兵器的数量是微不足道的,即使不收缴也关系不大。
从其他方面看,《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以铁致富者有蜀之卓氏、宛之孔氏、鲁之曹邴氏等,他们都是在战国时才发展起来的。
昭宣之世,全中国有郡国一百零二。其中设铁官者如下:京兆郑、沛郡沛、左冯翊夏阳、魏郡武安、右扶风雍、长山都乡、弘农郡、涿郡、弘农宜阳、蜀郡临邛、河南郡、犍为郡武阳、颖川阳城、犍为南安、汝南西平、琅琊郡(此两字的古代写法与现代正好相反,“琅”字有耳旁,“琊”字没有。)、南阳宛、庐江皖、山阳郡、河南郡、河东安邑、河东皮氏、河东绛、太原大陵、河内隆虑、千乘郡、千乘千乘、济南东平陵、泰山嬴、齐郡临淄、东莱东牟、辽东平郭、胶东国郁秩、东平国、楚国彭城、东海下邳、临淮盐渎、临淮堂邑、汉中沔阳、陇西郡、渔阳渔阳、右北平夕阳、中山国北平、成阳国莒、鲁国鲁、广陵国。但《汉书》称当时全国共有铁官四十九处,另三处的情况不详。这样,设铁官的郡国仅占当时全中国郡国数的二分之一。(见《汉书》卷二十八 地理志)
需要注意的是在四十六处铁官中,在江南的仅蜀郡临邛一处。是不是江南没有铁矿,因而不宜设立铁官呢?否。马鞍山、当涂、鄂东、鄂西,都是当今著名的铁矿。湖南、两广也有铁矿。那么是不是江南很太平,不需要大量铁兵器补充呢?否。前111年,汉灭南越,征服壮族/越族地区、前111年-110年,中国征服东越,同时侵入海南岛、前109年,中军又入侵西南各族地区,此后各族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各殖民地的中军都不得安宁。而到了昭宣之世,江南仍只有一处铁官!这种情况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在汉代,铁器逐渐普及,中国人的冶金知识也有了进步,因此,在《汉书·地理志》中有了如下的话:“巴蜀亦沃野地饒卮薑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浙江南則越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豫章出黃金長沙出連錫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蕘之所居···粵地···今之蒼梧桂林合浦···皆粵分也···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
(《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出版 第六册 卷二十八)在东汉,显然已经能够区分青铜和黄金了。“铜”也取代了“金”,成为铜的专用名词。但我认为在西汉一般所称的“黄金”当指黄铜,原因在于当时的文章提到的“黄金”,数量未免太大,动辄成千上万斤。而众所周知:中国不是一个盛产金的国家。
上面这条资料表明:到了汉代,青铜不再是包打一切的“金”了,人们必须想一个新名词来称呼它。从此铜被认为是金属的一种,与铁并列。铁直到这时才争得了平等地位,不再是劣于铜的“恶金”。
TIGERyj先生经常用到的一个词组是“考古资料”,但很遗憾,他并没有提供哪怕一个具体资料或资料索引。其实,有关铁兵器与铜兵器的考古资料,有很多很多。只是——用鲁迅先生的话说——看你肯不肯把睡懒觉、谈恋爱、玩网络游戏、在论坛上灌一些空洞无物的水的时间,分出一点来用在找资料上而已。以下是我找到的考古资料汇总:
1。河南上村岭虢国目的出土兵器中,出现了脊、茎、刃区分明显的柱脊铜剑,但最长的不过近40厘米。还出现了圭型锋的长胡二穿戈和三梭型锥体铜镞。上村岭墓地的年代为春秋晚期。(参见《上村岭虢国墓地》)
2。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该剑青铜质,全长55。7厘米。上有错金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越王勾践是春秋最后阶段的人,当时吴越的剑号称锋利,但最长的不过如此。(参见《文物》1966年第5期)
3。春秋时期的复合铜剑多有出土,这种剑的特点是脊部含锡量较低(约百分之十几),性坚韧而较软,两侧刃部含锡量较高(一般在百分之二十以上),性硬而脆。复合剑将高锡合金与低锡合金的优点合而为一,剑既锋利又不易折断。当时欧洲正在以铁兵器取代铜兵器,铜兵器基本上停止了发展,而中国铜兵器的发展却方兴未艾。(参见《中国古代冶金》 北京钢院 文物出版社 1978年12月 出版)
4。长沙春秋晚期墓中出土钢剑,由含碳0.59%的中碳钢制成,长38.4厘米,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块炼铁渗碳钢制造的兵器。而就世界范围而论,在前11世纪的凯美遗址之中,有残留的钢,但这一发现不能肯定。可以肯定的世界最早的钢器在印度,前六世纪冶炼。(参见《文物》1978年第10期)
5。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大量铜兵器和皮甲胄,有弓矢、戟(二果或三果)、矛、殳、戈,兵器柄多用“积竹”柄。出土髹漆皮甲胄、髹漆皮马甲。曾侯乙死于前433年或稍晚。(参见《文物》1979年第7期)
6。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车马坑中出土的驷马木战车的车舆上,装有青铜护板。年代为约前278~240年。(请那位说战国战车已经使用了铁护板的网友注意《文物》1984年第10期)
7。战国时期的青铜弩机,在湖南、四川、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均有发现。以1952年长沙南郊扫把塘138号墓出土的髹漆木臂最完整,弩机(牙、悬刀、牛)直接装入木臂槽内,无铜廓。同出弩箭带有装铁铤的三梭型铜箭镞。(参见《中国古兵器论丛》杨泓著 文物出版社 1980年第一版增订本于1985年出版)
8。目前战国铁兵器出土最多的是河北燕下都44号墓发现的战国晚期钢铁兵器群。有剑15件、矛19件、戟12件、小刀一件和匕首4件,铁尊11件。经检验有些剑、矛、戟是块炼铁渗碳制成的低碳钢制品,并经过淬火,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淬火产品。也有用块炼铁直接锻造的铁剑。还出土有一顶有铁甲片编成的兜鍪。该墓是一个乱葬坑,所埋葬的人系非正常死亡。具体情况如何至今不清楚。(参见《考古》1975年第4期)
9。嬴政陵墓著名的兵马俑出土数量众多的披铠甲陶俑,并出土有四马(陶马)木质战车和牵马的陶骑兵俑。同出兵器极多,青铜兵器即达近40000件,而同地出土的铁兵器不过4件(与铜镞相配的铁铤一件、铁镞两件、矛一件)。铜兵器的样式有:剑、戟、铍、殳、镞和装铜弩机的木弩。青铜兵器制作极其精密,铜剑表面无锈痕,镞表面有含铬约2%的致密氧化层,有人认为是用铬盐进行过表面处理,但未能证实。(《文物1975年第11期,及前面推荐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
10。前200年,在西汉都城长安建设了中央武器库——武库,一直使用到新朝,后在新末大战乱中毁弃。遗址在今西安大刘寨。1975年开始发掘,出土大量铁兵器,有刀、剑、戟、矛、斧和镞,以及大量的铁铠。仅铁镞即达1000余件。还有少量的铜兵器。说明在新朝末期,铁兵器已经基本上取代了铜兵器。(《考古》1978年第4期)
11。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早期墓出土陶俑群,所披黑色铠甲被认为是模拟铁甲,有步兵的带披膊的札甲和骑兵的不带披膊的札甲,并出现做工精细的鱼鳞甲。(《文物》1966年第3期、1977年第10期)
12。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大量铜铁兵器。有渗碳钢制的剑、块炼铁和低碳钢制的大量箭镞和铠甲片,出现了环首长刀和戟、以及由2859片甲片编成的鱼鳞甲。铜兵器有戈、矛、剑、匕首、弩机和镞。弩机已经有了铜廓,可以加强弩力。部分弩机的望山上有刻度,作用类似于今天步枪的表尺,增加了射击的准确度。刘胜死于前113年。(《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13。1959年~1960年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郊二十家子古城出土一领完整的西汉铁铠,是由大型长方形札甲片和中型圆角长方形甲片合编的实例,铠高64厘米,约用648片甲片,总重约1114克。(《考古》1975年第4期)
我还寻找了1982年全年和2002年1-5期的《考古》杂志,这11期中,涉及春秋至东汉兵器的遗址发掘报告共21份,其中,春秋之前遗址无一处有铁兵器;春秋时期同样如此;春末战初有铁兵器的遗址一处:当地出土的铜兵器数量多于铁兵器;战国有铁兵器的遗址一处,铜兵器多于铁兵器;西汉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共有七处遗址出土铁兵器,铜多于铁两处、铁多于铜两处、全铁四处、全铜三处,当时中国统治区出土的铁兵器数量多于当时外国外族的铁兵器,并明显的表现出西汉后期铁兵器多于前期的趋势;东汉出土兵器遗址三处,全为铁兵器。另外战国铁工具、农具出土两处,西汉铁农具、工具出土五处,铁工具、农具出土的数量明显大于铁兵器,并且有了大型的制造基地。以上这些都与史学界的主流观点相吻合。2002年的情况与1982年并没有大的变化,1982年至2002年间的其他各期《考古》以及中国考古学界另一本著名杂志《文物》情况大同小异,不再赘述。关于欧洲铁兵器普及时间和欧洲古代冶铁作坊(包括古希腊的冶铁作坊)的考古资料,可参看上面列出的西方史书的附录——这花不了多少时间。
本节附1:中国考古与历史杂志名录
《文物》 《文物》编辑部编 文物出版社 1959开始发行 广西图书馆索书号 K873/00272
《考古》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科学出版社 1959开始发行 广西图书馆索书号 K85/44400
这两本杂志是考古学界最有影响的杂志,史学论文几乎肯定会引用其中的报告。
《史学月刊》 史学月刊编辑部编 中国史学会湖南分会主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开始发行 广西图书馆索书号 K/50772
《军事历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3年开始发行 广西图书馆索书号 E29/37575
此外,《轻兵器》杂志有时会介绍古代兵器,也可以观看。(该刊由轻兵器编辑部编 1977年开始发行 广西图书馆索书号 TJ2/51726
至于西方比较有用的杂志有:
中图刊号:210MC058
中图刊号:210MC057
中图刊号:210B0117
中图刊号:210C0057
中图刊号:210E0072
< Greece & Rome〉中图刊号:420C0051
本节附2:《考古》杂志的有关文章推介
1982年第1期《云南铜柄铁剑及其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作者 张增祺 从该文中的考古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云南土著居民早在春秋末期就开始制作铁剑,并不比中原晚多少。
1982年第3期《咸阳市空心砖汉墓清理简报》 咸阳市文管会 咸阳市博物馆 编写 该文有助于了解西汉中后期到新朝铁器的普及情况。
同期《扬州东风砖瓦厂八、九号汉墓清理简报》扬州博物馆编 该文表明新朝铁兵器取代了铜兵器。
同期《河南镇平出土的汉代窖藏铁范和铁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镇平县文化馆 编 阅读该文可以了解西汉末至东汉中国铁工具的制造方法。
同期《湖南郴州市郊东汉墓发掘简报》湖南省博物馆 编 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铁兵器已经取代铜兵器。
1982年第4期《四川宝兴县汉代石棺墓》宝兴县文化馆 该文中的考古资料十分清楚的表现了西汉时期以铜兵器为主过渡到东汉以铁兵器为主的历史进程。
2002年第5期 《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三号墩的发掘》孔令远 陈永清 撰写 该墓是汉初铜兵器使用情况的缩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