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教派] 佛教名山

峨眉山

  到了报国寺,千万别忘了去看看寺前凤凰堡上的“圣积晚钟”。“圣积晚钟”亭,是这一景观的主要樗。这亭的平面布局呈依群而立的“人”字,告诉人人闪是历史活动的中心。亭系木构重檐阁楼,它以古老而又新颖的建筑形象展示在人们的眼前,青瓦、红檐深隐在苍楠古柏的林丛之中,高高的刹竿标出林丛之上。亭的周边施以朱红色的“醉杨妃”椅靠,汉白玉的横额“圣积晚钟”四字,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书。苍楠、翠柏、香樟、古榕混交而成林丛,和秦篆、汉隶、唐楷等一百多通碑刻组成的碑林,虽然有着自然和人文不同的概念,但在这里却和美地将钟亭紧紧地拥抱着。 “九老仙府”,缘于仙峰右侧悬岩之上,古来就有个“九老洞”。老洞位于九老峰下海拔1752米处。经过九莲池,前行约500米,穿过密密的杜鹃、箭竹林丛,便到了洞口。洞口高踞在仙峰岩,下临黑龙潭,有陡直的天然磴道通向洞中。磴道两侧有牢牢实实的石桩护栏,接连洞口,使人感到险而不危。进洞130米,洞中大如乌鸦的大蹄蝠、金丝燕,成群集队地向你扑来,使你冷汗如珠。

  万年寺在息心岭下,海拔1020米处。这天成的白水池在寺门左侧平坦坦的山坳之上,至今水清如镜。山影月色常常映入池中,水天一色,又名明月池,是唐诗人李白游鉴峨眉,长留寺中,与寺里的高僧广僧文浚抚琴和诗的地方,池边原有“唐李白听广浚禅师弹琴处”碑。 萝峰,在伏虎寺后大约1公里处。迤逦而下的伏虎岭,在这里却又小峰隆起,海拔不过七百来米。峰顶坦平如台,长宽二、三十丈。古松成林,树龄足有五百多年,数以百计,以龙爪松居多。古松老干如鳞,虬枝偃蹇,势如盘龙。枝柯交互穿插,松针蔽日遮天,常是露滴松梢,云雾空蒙。古有千鹤群居,白羽绿松俨如一幅“松鹤遐龄”的天然画卷。这充满春意的原野,安详地袒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随着浩荡的春风奔来眼底。故诗人谭钟岳先生名之为“萝峰晴云”。 站在清音阁的“双飞龙桥”之上,倾听桥下的流水之声是最美的。美在一年四季晴雨晨错变化多端,使你常听常新,有着享受不完的乐趣。

  山中主要的两条水系黑龙江和白龙江在这里汇合,水源分别来自相对高差千米的黑龙潭和长寿岩。河床坡比都在100:200以上,水流十分湍急。黑龙江流经多为玄武岩的层段,其色碧绿如黛,故以黑龙命名;白龙江流经多为白莹岩,水色呈乳白,故称白龙江。两面三刀江均有虹桥飞跨,故称“双飞龙桥”。汇流处有一巨石,状如莲蕾,俗称牛心石。其石磔柱中流水击牛心,浪花飞溅,宛如碎玉落珠。日照浪花,幻现出七色虹霓。

  九华山

  天台海拔1306米,是九华山的第二大主峰。天台顶上观日出有两处佳境:捧日亭和云峡。观日者夜宿天台寺或拜经台,在晨曦初露之前,赶到此处,但见晨星未去,东方地平线上泛着白光渐渐明亮,片刻间涌现金色光芒,天空云朵五彩缤纷,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霞光四射,色彩艳丽,气势磅薄。 九华山的东北麓,上、中、下三座莲花峰,连绵拔起。这三座山峰片石峭立,石色青紫,状如莲花。每当云涛涌现,仰首相望,见新莲亭亭飘浮,蕊瓣微微舒展,维妙维肖,令人赞叹。 天台景区有一奇石,酷似女像观音菩萨。峭立悬崖上,首披斗篷,胸脯微挺,襟带飘动,面朝东北而欲行,酷似女像观音菩萨。周围常常云海波涛,犹如观音菩萨航行于海上。

  五溪是九华山的北大门,由龙溪、缥溪、舒溪、曹溪、濂溪、五溪汇集于六泉口,经溪流横穿318国道,北流注入长江。立于五溪桥上,远眺九华山,秀峰叠翠,云烟缥缈。近观碧水溪流,山影倒映,风景幽绝,令人倾倒。元文宗皇帝路过山地,即兴赋诗:“当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今日五溪桥上望,画师犹自久功夫”。 天台峰东之花台,因盛产杜鹃等山花而得名。春和日丽季节,漫山绽红吐幽,清香飘溢,沁人心脾。红杜鹃绯如朝霞,白杜鹃雪肌玉容,黄杜鹃庄重典雅,紫杜鹃高洁俏丽,与众多奇峰怪石交相争秀,真乃花的海洋、“石雕”宝库,置身其中令人如痴如醉!

  东峰之巅,有一高10米、长20余米、宽10

  普陀山

  普陀山的寺庙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 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个弧形沙滩,长约3里,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海水浴场。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树木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大樟树沿有1000余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树围达6米,荫数亩,另外还有一株“鹅耳枥”,是我国少见的珍贵树种,列为国家二等保护植物。

  五台山

  显通寺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殿宇七座,无一协同。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铜殿三间,铸造精巧。柱额花纹,格扇棂花,全以铜铸钩勒而成。铜塔两座,高8米,形制秀美。门前钟楼,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击声可及全山。砖构无量殿,宽七间深四间,重檐檐山顶,规模宏伟,砖雕精致,内供无量寿佛,上部藻井,华严经字塔及各种供器,均为有价值的历史遗物。在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 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设廊屋,东列禅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塔引人神往,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殊像寺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始建于唐,元诞右年间重建,后毁于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山门,天王殿为前列,廊庑配殿为两翼,禅堂方丈室居后,正中建文殊阁五楹及钟鼓二楼。僧舍厩厨俱备。阁内塑像完成于弘治九年 (1946年), 明万历时曾局部修补。文殊阁宽五间,深四间,重檐九脊顶,檐下斗拱密致,檐上三彩琉璃剪边,阁内佛寺宽大,文殊驾驭于狮背, 高约9米。龛背而塑三世佛(药师,释迦,弥驼), 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全部塑像皆为明物,形象秀美,工艺精巧。佛像居于龛背面倒座之上,颇为特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