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下一主题 快乐成长
搜索

17K编辑新人指南序言

17K编辑新人指南序言  17K编辑新人指南(血酬著)


  序言


  自2004年底,我成为起-点中文网的网编至今,已有接近6个年头的时间。期间,在职务上,我经历了从网编到正式编辑的转变;在视野上,我经历了从读者、作者视角向编辑视角的转变;在工作历程上,我经历了从起-点中文网到中文在线的转变。


  自2006年3月,我加入中文在线参与创办17K文学网以来,已有4个完整的年头,对网站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以及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经验教训都比较了解。


  我提笔进行17K编辑新人指南,与《网络文学新人指南》的目的是一样的,希望我的经历,能够让新人们上路的时候多一点动力,少一点波折。毕竟,青春对谁都是有限的,年华对谁都不是能够挽回的。


  整篇指南,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介绍一些理念性的经验(之所以不讲实操的东西,一则是时过境迁,我当初的操作手法未必现在还管用,二则路子错了,能力越强越反动):


  第一,我会讲一下编辑职业人生的规划;


  第二,我会讲一下平台化战略;


  第三,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我们不会避讳别的平台做的好的地方,因为这可以给我们经验;我们也不讳言自己的平台做的不好的地方,因为这可以给我们教训。所有走过的一切,希望在我们的职业人生中,都不会白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快到达成功的顶点!
第一篇 我的职业人生
  一,为什么入行起点


  我毕业于武汉大学,第一份工作是律师助理,并且已经进入了公务员的序列。04年底,我成为起-点中文网的网编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我以后的职业道路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的家人同样没有预料到。所以05年,我告诉他们,我要去盛大工作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则盛大因为做传奇“诲人不倦”而在父母耳中声名狼藉,二则公务员毕竟是个铁饭碗。无论从哪个角度,成为一个网文编辑,对父母来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


  我的父亲告诉我,你哪里也不要去。我会去武汉找你。


  我告诉他,我已经在上海了。


  当时跳槽有这样几个考虑:第一,武汉确实不适合发展,上海、北京从地域上来讲,对人的发展机会更大;第二,从我那时的工作角度来说,一份每天看报喝茶拿工资的工作,是不会长久的,国家也不会一直这样养着不干活的公务员,如果几年后,我一旦被末位淘汰了,那么就彻底的变成一个废人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三点:我看到了文学的希望。


  我深信一点:没有人喜欢的文学,不是文学,不被大众接受的文学,同样也不是文学。


  这一套理论,来源于“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方针。


  那时候,整个文学市场,最繁荣的就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第一站,就是起-点中文网。


  当然,也有其他网站的工作人员找过我,但是我还是首选起点。因为我在做网编时的异常勤奋,所以顺利入职。


  起点对我来说,确实是职业人生的一个好起点。


  童总曾经讲过,要成功,就是三步:走对路,找对人,做对事。


  规划职业人生,对我们个人来说,首先就是要走对路。


  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除了自己的天资和努力,更重要的是有多大的平台,多大的空间供你发挥。


  要做,就一定要做最好的,追求卓越,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第一。


  从理想,从平台两方面,我都选择了起点。


  到盛大工作的第一天,培训师告诉每一个新人,什么是你的职业人生,你要怎样规划。


  对于懵懂的我来说,那一次突然开窍,自此学会了一个词:职业人生。


  我想了很久,觉得自己确实适合当网络编辑,是块干网文的料。


  当时,我的职业人生是这样规划的:做最好的签约编辑,当作者的保姆,最终成为最优秀的版权经纪人。


  如果没有06年的17K,我想,我会在起点一直按照这条路发展下去的。


  二,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起点给了我什么?


  05年的起点,团队气氛非常好,但是对新人的业务指导做的非常差。


  我的上司,并没有给我入门的指引,于是我的工作,全是在黑暗中自己摸索前行。


  现在一说起每周工作80小时,似乎是一个神话,但是在那个时候,我确实是每周工作6天,每天最晚一个下班。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勤奋工作的前提是业务不熟练。没有人说新人就一定要比熟练工差,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岗位,如果你做的不如老员工好,那么就需要你自己额外加班去弥补。


  入行时间短,上手速度慢,不是你的借口,而是你必须加倍努力的理由,如果没有这个意识,那么你永远都会比老员工差。


  很庆幸,在起初的三个月里,起点给了我非常宽松的环境,允许我签约了一些扑街书,允许我利用推荐和数据进行对比,并且非常积极的反聩各种建议。


  做工作出错是难免的,不能因为出错就变得畏手畏脚,你要深刻反省,但是也要保持工作的热情。你需要知道,只有什么事都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但是那对网站来讲,就是废柴一根。


  对于当时趋向成熟,正在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起点来说,在平台建设的以下几个方面做的非常好,这在以后我们建设17K编辑团队时,会成为我们的宝贵经验:


  (1)创始团队气氛良好,宽容,大气;


  (2)务实;


  (3)坚定的目标和平台战略;


  (4)商业化为核心,但是不走歪路;


  (5)不断尝试,会犯错,但是纠错能力很强。


  我们要提醒自己:永远不要拒绝向你的对手学习,否则你会多走很多弯路。在后面的篇幅里,我会在平台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对这些经验展开更为具体的陈述。


  三,为什么转投17K


  这是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在起点发展的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为什么会转投17K?


  原因有三个:


  1,盛大系领导对起点的漠视以及起点的志得意满。我曾不止一次地讲过两句话:第一句是盛大某高层的一句:起点算什么,我们随便一个游戏都比它赚钱;第二句是起点的高层讲的:我们今天已经占了90%的份额,哪怕我们都回去睡觉,三年内也不会有人超过我。


  这两个短视的言论,是我转投中文在线的主要原因;


  2,中文在线的独特优势。尽管中文在线有很多的不足,团队、资金等方面都有欠缺,但是中文在线只做一件事:数字出版。我相信专注的人最容易成功,我也相信,重视数字出版的人才会把网络文学做的最好;中文在线没有退路,要想成功,必须在平台战略上有所突破!


  3,我个人的发展前途堪忧。在起点,虽然我成为了第二编辑组的主编,负责起点三分之一的签约、三江阁,书评版,新作盟,几乎承担了起点编辑组二分之一的工作,但是,大批人员离职后的人心惶惶和猜忌,让我的个人发展遭遇天花板。我知道,起点再也找不回以前的融洽、和谐气氛了。也许一两句无心的话,就会让人心神不宁。


  于是,我离开了起点。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迎来了个人能力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期。


  人是懒惰的动物,有时候会勤奋,但是没有勤奋的目标和方向。


  在我看来,只有两种时候人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第一,工作岗位的变化,会让你着手新技能的培养,这是横向的扩张;


  第二,工作环境的变化,这会给你广阔的空间,能够让你发挥自己的能力;


  从2006年3月-5月,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在签约、平台建设上,我经历了一个网站从零开始的每一步。


  人只有拼命工作,才能迅速突破极限。


  原本不善言辞的我,在高强度连续签约了几十号作者后,已经能把中文在线的优势倒背如流了。尤其是连续48小时作战,谈下当时的网络第一热门作者云天空,让我对自己的信心有了一次巨大的提升。


  5月5日的内测开站,每一个人都分享到巨大的成就感。


  (以后我会谈及一个话题“单纯的爱和兴趣是不持久的,必须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和荣誉”,这里不展开。)


  7月以后,因为两名新编辑的入职,我的工作进行了第一次的调整,成为策划编辑,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的工作就因为其他同事的工作不力而在不断地变换。当时,我只是单纯的服从管理要求,并没有意识到工作的轮换,给我以后走上管理岗位做了多好的铺垫。


  四,标志性的事件


  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就是标志性事件。


  从我入职中文在线,为17K工作以来,能拿得出手的工作,大大小小如下:


  1,作为签约编辑。签下了包括云天空、酒徒在内的上百号作者;


  2,作为策划编辑。策划了17K第一次的网编团队;第一次的竞技征文,签约习惯呕吐等作者;


  3,作为出版编辑。审稿时预先全版买断《圣手风流》,并且原价卖给信昌出版;


  4,作为对外发言人。在龙空发出了5月5日的开站宣言,并且经过反复的论战,为17K招揽人才。帮云天空搜集证据,制造舆论,联系取证,打赢了官司,这是业界第一起原创作者起诉网站的案件,也是第一起胜诉的案件;


  5,作为历史军事主编,发掘以骁骑校为代表的新一代军史作者;


  6,作为高级策划编辑,对联盟网站进行梳理,以1人之力,打理20家以上的网站,并形成宝贵经验,传递给后来人;


  7,从09年4月以后的事情,大家都看的到,就不赘述了。


  写这些,并非是在炫耀,或者是拿微不足道的成绩来安慰自己。而是当我回顾过去四年的工作时,这些像珍珠一样的事件在提醒着我,我在成长,并且至今仍在激励着我前行。


  日常工作,只是基本的工作,如同平坦的土地一样,走着舒服,却不是风景。我们需要有高山,自然也有跌的非常惨的峡谷,你不要畏惧,因为这是你一定会经历过的。


  你的职业人生,需要有这些珍珠,一串串的串起来,才会散发璀璨的光辉。


  第一篇结束语:本篇的要点,在于选路。每个人面对未知的前途时,都不免会茫然。但是你要相信理论的力量,要善于从现实中去发掘事件成功的逻辑性。如果你觉得自己选择错了路,不要贪图安逸,请马上跳槽,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选错,就一定要坚定。在国外,有种10000小时理论,是说在一个行业内要想成功,成为专家,至少需要10000小时的积累。我为此而努力,并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这个高度。

第一篇 我的职业人生
  一,为什么入行起点


  我毕业于武汉大学,第一份工作是律师助理,并且已经进入了公务员的序列。04年底,我成为起-点中文网的网编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我以后的职业道路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的家人同样没有预料到。所以05年,我告诉他们,我要去盛大工作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则盛大因为做传奇“诲人不倦”而在父母耳中声名狼藉,二则公务员毕竟是个铁饭碗。无论从哪个角度,成为一个网文编辑,对父母来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


  我的父亲告诉我,你哪里也不要去。我会去武汉找你。


  我告诉他,我已经在上海了。


  当时跳槽有这样几个考虑:第一,武汉确实不适合发展,上海、北京从地域上来讲,对人的发展机会更大;第二,从我那时的工作角度来说,一份每天看报喝茶拿工资的工作,是不会长久的,国家也不会一直这样养着不干活的公务员,如果几年后,我一旦被末位淘汰了,那么就彻底的变成一个废人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三点:我看到了文学的希望。


  我深信一点:没有人喜欢的文学,不是文学,不被大众接受的文学,同样也不是文学。


  这一套理论,来源于“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方针。


  那时候,整个文学市场,最繁荣的就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第一站,就是起-点中文网。


  当然,也有其他网站的工作人员找过我,但是我还是首选起点。因为我在做网编时的异常勤奋,所以顺利入职。


  起点对我来说,确实是职业人生的一个好起点。


  童总曾经讲过,要成功,就是三步:走对路,找对人,做对事。


  规划职业人生,对我们个人来说,首先就是要走对路。


  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除了自己的天资和努力,更重要的是有多大的平台,多大的空间供你发挥。


  要做,就一定要做最好的,追求卓越,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第一。


  从理想,从平台两方面,我都选择了起点。


  到盛大工作的第一天,培训师告诉每一个新人,什么是你的职业人生,你要怎样规划。


  对于懵懂的我来说,那一次突然开窍,自此学会了一个词:职业人生。


  我想了很久,觉得自己确实适合当网络编辑,是块干网文的料。


  当时,我的职业人生是这样规划的:做最好的签约编辑,当作者的保姆,最终成为最优秀的版权经纪人。


  如果没有06年的17K,我想,我会在起点一直按照这条路发展下去的。


  二,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起点给了我什么?


  05年的起点,团队气氛非常好,但是对新人的业务指导做的非常差。


  我的上司,并没有给我入门的指引,于是我的工作,全是在黑暗中自己摸索前行。


  现在一说起每周工作80小时,似乎是一个神话,但是在那个时候,我确实是每周工作6天,每天最晚一个下班。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勤奋工作的前提是业务不熟练。没有人说新人就一定要比熟练工差,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岗位,如果你做的不如老员工好,那么就需要你自己额外加班去弥补。


  入行时间短,上手速度慢,不是你的借口,而是你必须加倍努力的理由,如果没有这个意识,那么你永远都会比老员工差。


  很庆幸,在起初的三个月里,起点给了我非常宽松的环境,允许我签约了一些扑街书,允许我利用推荐和数据进行对比,并且非常积极的反聩各种建议。


  做工作出错是难免的,不能因为出错就变得畏手畏脚,你要深刻反省,但是也要保持工作的热情。你需要知道,只有什么事都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但是那对网站来讲,就是废柴一根。


  对于当时趋向成熟,正在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的起点来说,在平台建设的以下几个方面做的非常好,这在以后我们建设17K编辑团队时,会成为我们的宝贵经验:


  (1)创始团队气氛良好,宽容,大气;


  (2)务实;


  (3)坚定的目标和平台战略;


  (4)商业化为核心,但是不走歪路;


  (5)不断尝试,会犯错,但是纠错能力很强。


  我们要提醒自己:永远不要拒绝向你的对手学习,否则你会多走很多弯路。在后面的篇幅里,我会在平台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对这些经验展开更为具体的陈述。


  三,为什么转投17K


  这是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在起点发展的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为什么会转投17K?


  原因有三个:


  1,盛大系领导对起点的漠视以及起点的志得意满。我曾不止一次地讲过两句话:第一句是盛大某高层的一句:起点算什么,我们随便一个游戏都比它赚钱;第二句是起点的高层讲的:我们今天已经占了90%的份额,哪怕我们都回去睡觉,三年内也不会有人超过我。


  这两个短视的言论,是我转投中文在线的主要原因;


  2,中文在线的独特优势。尽管中文在线有很多的不足,团队、资金等方面都有欠缺,但是中文在线只做一件事:数字出版。我相信专注的人最容易成功,我也相信,重视数字出版的人才会把网络文学做的最好;中文在线没有退路,要想成功,必须在平台战略上有所突破!


  3,我个人的发展前途堪忧。在起点,虽然我成为了第二编辑组的主编,负责起点三分之一的签约、三江阁,书评版,新作盟,几乎承担了起点编辑组二分之一的工作,但是,大批人员离职后的人心惶惶和猜忌,让我的个人发展遭遇天花板。我知道,起点再也找不回以前的融洽、和谐气氛了。也许一两句无心的话,就会让人心神不宁。


  于是,我离开了起点。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迎来了个人能力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期。


  人是懒惰的动物,有时候会勤奋,但是没有勤奋的目标和方向。


  在我看来,只有两种时候人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第一,工作岗位的变化,会让你着手新技能的培养,这是横向的扩张;


  第二,工作环境的变化,这会给你广阔的空间,能够让你发挥自己的能力;


  从2006年3月-5月,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在签约、平台建设上,我经历了一个网站从零开始的每一步。


  人只有拼命工作,才能迅速突破极限。


  原本不善言辞的我,在高强度连续签约了几十号作者后,已经能把中文在线的优势倒背如流了。尤其是连续48小时作战,谈下当时的网络第一热门作者云天空,让我对自己的信心有了一次巨大的提升。


  5月5日的内测开站,每一个人都分享到巨大的成就感。


  (以后我会谈及一个话题“单纯的爱和兴趣是不持久的,必须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和荣誉”,这里不展开。)


  7月以后,因为两名新编辑的入职,我的工作进行了第一次的调整,成为策划编辑,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的工作就因为其他同事的工作不力而在不断地变换。当时,我只是单纯的服从管理要求,并没有意识到工作的轮换,给我以后走上管理岗位做了多好的铺垫。


  四,标志性的事件


  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就是标志性事件。


  从我入职中文在线,为17K工作以来,能拿得出手的工作,大大小小如下:


  1,作为签约编辑。签下了包括云天空、酒徒在内的上百号作者;


  2,作为策划编辑。策划了17K第一次的网编团队;第一次的竞技征文,签约习惯呕吐等作者;


  3,作为出版编辑。审稿时预先全版买断《圣手风流》,并且原价卖给信昌出版;


  4,作为对外发言人。在龙空发出了5月5日的开站宣言,并且经过反复的论战,为17K招揽人才。帮云天空搜集证据,制造舆论,联系取证,打赢了官司,这是业界第一起原创作者起诉网站的案件,也是第一起胜诉的案件;


  5,作为历史军事主编,发掘以骁骑校为代表的新一代军史作者;


  6,作为高级策划编辑,对联盟网站进行梳理,以1人之力,打理20家以上的网站,并形成宝贵经验,传递给后来人;


  7,从09年4月以后的事情,大家都看的到,就不赘述了。


  写这些,并非是在炫耀,或者是拿微不足道的成绩来安慰自己。而是当我回顾过去四年的工作时,这些像珍珠一样的事件在提醒着我,我在成长,并且至今仍在激励着我前行。


  日常工作,只是基本的工作,如同平坦的土地一样,走着舒服,却不是风景。我们需要有高山,自然也有跌的非常惨的峡谷,你不要畏惧,因为这是你一定会经历过的。


  你的职业人生,需要有这些珍珠,一串串的串起来,才会散发璀璨的光辉。


  第一篇结束语:本篇的要点,在于选路。每个人面对未知的前途时,都不免会茫然。但是你要相信理论的力量,要善于从现实中去发掘事件成功的逻辑性。如果你觉得自己选择错了路,不要贪图安逸,请马上跳槽,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选错,就一定要坚定。在国外,有种10000小时理论,是说在一个行业内要想成功,成为专家,至少需要10000小时的积累。我为此而努力,并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这个高度。

第三篇 网站平台是根本
  第三篇 网站平台是根本


  首先,讲一个工作的基本理念:不是没我不行,而是有我会更好!


  这个理念基于一个设定:你是平台的一分子。


  平台化排斥个人英雄主义,注重团队建设。


  因为我们已经远离了个人网站的时代,进入了商业化公司运营的阶段。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一个人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关注平台的发展。


  坚定不移地推进平台战略,乃是我们成功的唯一途径!


  下面,我将就平台战略展开来谈:


  就互联网书站来说,横向的平台建设包括合同管理、财务、技术、运营、编辑团队、销售团队、推广团队建设等几个主要方面。


  任何一个短板,都会让平台的发展遭遇瓶颈,这是早就证明的了。


  从纵向展开,平台和编辑相关的工作可做如下分解:


  1,考虑自己在平台上的位置,搞清楚上下游,做到纵向贯通;


  2,坚持平台的商业化,并且进行数据化运营;


  3,版权分销;


  第一项分解:虽然平台讲究流水线作业,但是,每个人都需要明白自己的上下游是谁。


  在一个企业里,只存在两种岗位,一种是管理岗,一种是业务岗。


  管理岗注重的是对人的管理,是能力的横向扩展,也即我们常说的,领导什么都知道一点;


  业务岗注重的是对事的管理,是能力的纵向扩展,也即我们常说的,员工能一条龙工作。


  你只有明白了从签约到销售这一连串过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过去,我们大都是被迫进行的,但是现在,我们经过常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具有了主动开拓的能力。


  贯穿上下游,对你的核心三能力的策划能力,有着绝大的作用,相当于贯穿了任督二脉;


  第二项分解:坚持平台的商业化,并且进行数据化运营。


  你必须要了解到,哪怕是最资深最能干的编辑,也是有自己的短板的。


  靠人的判断,始终不如靠平台保险。


  如果没有一个广泛大众的商业化平台,那么,我们承担的压力,就会非常的大。


  所有的一切判断,都靠编辑拍脑袋,这不是正常的举动。


  我们不想,也不愿意去扛这个压力,因为这对我们的事业,对我们的职业人生,不会有任何的好处。


  在平台弱小的时候,我们需要去扶正他/她,打击一切危害平台发展的歪风邪气。


  但是平台建立以后,我们需要主动的去维护平台的权威,不以自己的喜好为转移。


  一个不为平台健康发展考虑的编辑,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他必须被立刻清除出我们的队伍。


  对工作如何进行数据化运营,我的建议是按照编辑的三个核心要素划分,对自己涉及到这三方面能力的工作进行积累。


  其实不管是日报、周报还是季度、年度总结,都只是为了实现你个人的自我管理而采取的手段。


  你需要自己明白,你做了多少件事情,这样,你才能知道经过一年的发展,你成长了多少。


  有些东西,是可以量化的,你不要因为自己的习惯和懒惰,而去排斥它。


  第三项分解:版权分销。


  你知道,自己在做商业么?商业,就是低买高卖。你一切的价值,都体现在作品的销售上。


  如果不能给作者赚到钱,那么你自己,也是个赔钱货。


  一部作品,从你签约的时候,就要尝试着去理解,去积极的尝试了解:它能在哪些渠道上产生价值。


  否则,你凭什么给作者赚钱,又凭什么,养活自己呢?


  17K的互联网平台,不足以支撑我们庞大的架构,而为了发展,我们必须在其他销售渠道,尤其是大渠道上卖到好价钱。


  所以,从诞生的那天起,17K就不是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平台,因为它从没有一天靠自己的订阅养活过自己。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但是对编辑来说,这也开启了另一扇门,让我们提前进入了版权分销的时代。


  什么书该签,怎样签,成本怎样控制,怎样进行后续维护,收益如何分账等等,这些都是版权分销的应有之义。


  如果往后看十年,这项能力将成为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我会介绍一下编辑为维护和发展网站平台,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问题。

第四篇 编辑与作者打交道的基本原则
  第四篇 编辑与作者打交道的基本原则


  作为网站平台上,冲锋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编辑的素质,就代表了网站的运营水平。


  我们既要有仁慈的心,又要有坚决的意志,对符合平台发展的作者给予春风般的温暖,对破坏平台发展的作者干净利落的清理出去。


  从“破窗户”理论可以得知,如果我们不积极维护网站的正面形象,不对破坏规则的作者以坚决有力的打击,那么,我们的平台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会持续不断的有人来砸你的玻璃。


  根据我与作者打交道多年的经验,我觉得我们的编辑在和作者相处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原则问题:


  1,作者流动是常态。


  教父的一句口头禅是: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价钱。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你无可避免的会遇到其他网站的挖角,而对于作者来说,他们是聪明的自由人,对自己的前途和收益有一套清晰的计算方式。所以,我们对于作者的流失不必太在意,只要我们该说的说到,该做的做到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对其他作者来17K发展,除开那些明显不适合平台建设的作者以外,应报以支持和欢迎的态度,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潜在客户。


  2,钱是作者商业化创作的基本保证,没有绝对不行。


  商业化平台的运作,价值链是核心。或者通俗的讲,必须要让作者见到钱。这个是一个心里预期,如果长期不能获得符合其预期的收益,作者就会对你的平台感到失望。所以,如果这本书赚不到钱,就不要去惹作者,应该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不签。不要给他留下心理预期,而最终对我们的平台由怨生恨。


  3,不要靠自己的个人关系去孤军作战,记得你拥有一个完整的团队。


  不要因为作者和你的个人关系好,就让他承受损失。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应该把自己当成平台的一分子,让他对平台产生信任感,对我们的团队产生依赖感。不要把你的个人信誉胡乱的用掉,须知:平台好,你才真的好,你好,平台才能好。


  4,不要勉强自己,事有可为,也有不可为,要省下精力,要记得自己的初衷和使命。


  你在为一个只能赚3毛钱的作者花费3个小时的时间么?你在为自己手忙脚乱却没有成就感痛苦么?学着管理一下自己的时间吧,不要让公司为你的愚钝而浪费工钱。聪明的人,知道在哪些地方该花时间,在哪些作者身上值得投入精力。


  5,不要和作者有经济往来。


  这是一条铁律。你一定不要借给作者钱,也不要向作者借钱。除了自己可能有经济损失之外,对编辑团队的名誉,也会有侵害作用。别以为你干了一件很伟大的事,你其实已经给自己和你的同伴们埋下了祸根。


  6,不要相信作者的保证,只以客观实际情况为准;


  为了获得想要的利益,作者会和编辑说各种好话,做各种保证。你一定不要为作者的糖衣炮弹所击倒,你要知道,你手中掌控的是平台上的资源,如果你徇私舞弊,那么损害的是整个平台的利益。对作者,请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吧。


  7,作者的梯队建设是平台发展的必须。


  读书网站,是媒体型的。一部作品,面对着成百上千的读者。对于媒体型的网站来说,根据作品创造的价值,作者会产生自然的分级。编辑无法对全部的作者进行管理,这是没必要,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必须依靠作者群的自然分级,让作者来引导作者,这样才能让平台以最省力的办法崛起。


  8,第一梯队的作者,人品必须有保证。


  第一梯队的作者,不仅仅是看作品,更看人品。因为网站会在他们身上投射足够多的资源,那么作者的人品就非常重要。一定要让他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我们宁缺毋滥,不能够让一个人带坏一帮,也要坚决制止作者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从历史来看,这一类的小圈子百害而无一益。


  9,类型化发展是网文的潮流,我们应该保证在主要的领域都有至少1名拿的出手的作者。


  编辑,可以去预测,但是永远不要去背离潮流。类型化是网文发展的潮流之一,我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平台有足够的竞争力,必须要让每个大的类别拥有拿的出手的作品,这作品,可以吸引读者留在网站,并且转化为忠诚用户。但是,一个读者如果只看一部作品,也是无用的,必须让读者至少同时看两部作品,才能让他成为忠诚的读者。


  10,保证网站基本公平的氛围。


  不要因为作者的求情而软化你的态度,不要因为作者看起来可怜而违背网站设定的基本界限。做平台,最重要的就是做规矩,做原则,你制订了公平的制度,就是要让作者进行公平的竞争,这样平台才能发挥作用。所有编辑工作的第一条,就是要为网站的公平而奋斗。这公平,一定是真正的公平,而不是虚假的形式上的正义。


  11,作者不是你的核心资源,永远不要用这个来背离平台的发展。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前面我已经讲过,编辑的核心三要素,就是作者,作品,策划能力。这三要素的核心,是策划能力。你要知道,原创网文的作者资源,几乎是无可穷尽的,即便你现在可以和作者搞好关系,甚至在跳槽的时候,能带走他们,但是你依靠的是另一个平台的力量,而不是你的。对你来说,锻炼自己的策划能力,才是发展的核心。而一旦偏激到作者资源的积累,就会离金光大道越来越远。


  12,完整的商业价值链才产生价值,作者也好,编辑也好,不单独产生经济效益。


  编辑的工作,只因增值而产生价值。在完整的价值链条中,编辑处于中间一环,既不产生作品资源,也不能实现作品的销售。那么,我们需要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地位,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服务提供者的性质。不要当小作坊主,打造一条完整的流水线,才是我们做大的唯一途径。

新人指南后记:编辑之神  


  《17K编辑新人指南》共四篇,是09年3月我接管17K编辑部以后写的系列新人培训文章之一,应该代表了那时候我的编辑理念和基本水准。现在看起来,未免失之粗陋,但对新人入行来说,应该是够用了。


  秉善念而行正道,才是成就编辑之神的根本。


  我有一句座右铭:讲道义,守良心,立长志,做实事。


  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中,技法很容易成熟,信念却不容易。一时的勇气大家都会有,长期的坚持却少如凤毛麟角。


  编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读者、编辑、导师、批评家这四套筛选体系应该是怎样界定、怎样配合、怎样相互启发的,都是我曾经或者是现在仍在探索的问题。


  我一直的梦想,就是当一个编辑。在做了好多年编辑之后,我对编辑的界定逐渐的清晰起来,并在工作中逐渐把网站编辑的工作分解为:签约编辑、责任编辑、内容运营编辑、作者顾问四个岗位,并且让大家既能专精业务、又能通力合作。


  在起点创始人团队离职之后,我曾写过两篇文章《资本的盛宴和文学的江湖》《落日余晖和旭日东升》。第一篇是讲行业发展和网站运营的,第二篇才是我的本行,讲编辑的变迁,因为可能会引起某些不良的反应,所以第二篇就没有公开发表,也许再过几年环境宽松了,可以分享出来。


  互联网的十年,相当于传统行业的几十年。每一年都在发生变化,每一年都有很多的编辑入行,很多的编辑跳槽,很多的编辑退出,从业者们多的在行业里干过十来年,少的可能才一两个月,我们在思考自己的命运,也在思考网络文学的命运。


  大神级别的作者很多,大神级别的编辑却很少,这个行业里,绝大多数的编辑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都是野路子。就像我一样,在黑暗里摸索了好几年,才好像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才积累了一点经验,这点经验薪火相传,也燃不起一个大一点的火堆。


  2006年17K一共才4个编辑,面对众多的作者,我们感觉有心无力。从北京回上海的路上,我想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需要编辑。这是我的一个思维方式:一切回归原点,只有从作者最根本的需求出发,才可能不把大厦建在沙子上。


  1, 编辑掌握作者的推荐资源;2,作者创作的疑问需要编辑帮忙解决;3,有问题作者更喜欢找编辑而不是客服去解决;4,作者需要认可;5,作者需要网上的朋友。


  作者确实很喜欢编辑,但只有四个编辑,怎么解决几百个签约作者的问题呢?更不要提还有几千上网的没签约作者呢。即便天天加班,也解决不了。


  当时有几个举措:


  第一个是为了解决很多通用、共性的问题,我们开始撰写包括《网络文学新人指南》在内的网站QA。其实编辑经常重复性的回答很多问题,因为很多人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有次我面试一个编辑的时候,他问我:血大,你当初写《新人指南》是为什么?我说:因为作者老问我相同的问题啊


  第二个是在我的建议下,17K开始做网编训练营。通过网编训练营对一批批网编的培训,我们不但发掘了不少的编辑人才,更是让作者的服务上了一个大的台阶。这算是17K对网文行业的一个贡献,时至今日,仍有上百出身于17k网编团队的编辑活跃于网文圈。


  作为网站的负责人,我也有竞争意识,但我更想看到整个行业的大繁荣,是作品的繁荣,作者的繁荣,更是编辑的繁荣。


  所以,我不揣浅薄,把自己写过的东西,逐渐的公开出来,希望对想入行的编辑朋友们会有帮助。未必我讲的就是对的,即使当时是对的,时过境迁,也可能是刻舟求剑。


  昨天有一个作者朋友和我讲,他喜欢17K是因为17K有人情味,这里像一个家,所以希望我们编辑也过的好,不要总是那么辛苦。今年我也和同事们讲,要让大家有尊严的活着。作者年会上,我说让作者朋友们能够衣食无忧、精神富足,自我实现,这同样也是对编辑朋友们的承诺。4月是个好季节,我们给编辑普调了薪资,5月也定了奖励,虽然不多,但是个好的开端。在个人的成长方面,我们希望锻造出真正的“编辑之神”。不是靠职位带来的威能,而是自身无比的强大。这需要一些时间,但我们从来不缺时间。因为:


  “网络文学注定会成就伟大,我们不怕困难,我们怕的是在它成就伟大的过程中,我们却毫无作为。”——血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