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我眼中的通俗文学和纯文学》

《我眼中的通俗文学和纯文学》


  第一部分:从金庸先生说起。

  有人说,金庸先生的文章开头有的也很平淡,但我根本没资格跟金老先生去比。

  这个比,有几种含义。


  第一,是比较。如果拿我的文章跟金老先生的文章去比,当然没有资格。金庸是通俗文学领域、现阶段的、武侠文的大宗师。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前一段有个写武侠小说的女侠——步非烟,说是“要革金庸的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嘲笑,金庸不知在什么场合说过,“步非烟这个名字是古代妓女的名字”。

  如果从正面含义去理解,这个“革命”是很好的意思,是推陈出新,是后浪推前浪。不过步女侠的文章不行,有心革命,无力回天。

  不是说我的文章好,我就有资格去评金庸或者步非烟,我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哪怕我一个字不写,也不妨碍我评论的自由。这一点,是需要提前声明的。(包括下面评论任何人,都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的。)

  (顺便声明第二点,我没有读过任何“文学理论”专著,只是凭着我个人一点儿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心得。)

  刚才我描述金庸先生时,贴了三个标签。一,武侠领域的大宗师,这个没有争议。二,现阶段的,这个也没有争议。一般说起来,现阶段的武侠高手有五人:金,梁,古,温,黄。

  古龙的书器宇、格局不够,像是武侠小说中的浪子,很有个人魅力,但是难当大局。梁羽生先生的古典文化功底深厚,但是笔力不足,写得很枯涩。温瑞安前期凑合,中期不错,但后期灌水太严重,而且热衷于玩文字游戏——自得其乐且懵然不知。黄易先生的书看得不多,不便评论,个人觉得西化太严重。

  金庸先生是“武林盟主”,这个得益于他的天材。但金先生的十五部书,只有三分之一是佳作。三分之一平平,还有三分之一是凑数的。

  小时候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时,金庸在大陆的地位还没这么高,后来是让一些大学教授给捧起来的。我去人大听过讲金庸的课,没劲极了。

  也看过一些“金学”书藉,很无聊——就是把段落摘抄下来,然后逐一评述。

  金学的兴起以及步入殿堂,实际上是一种话语权的较量。跟流行歌曲、霹雳舞、流行服饰……等等一样,是反映群众在审美领域有所选择上的一种呼声。

  群众有权利去选择通俗,喜爱通俗,接触通俗。

  与通俗文学对应的,叫纯文学,或者称严肃文学、雅文学。


  通俗文学与纯文学有什么不同呢?在我个人理解(!)啊,有以下——

  一,通俗文学所反映的人性与情感,是在理想状态下完成的。

  比如侠义精神,或者意气风发……在生活中,用处并不大。

  怎么说呢,通俗文学所探讨的人性、情感……,是在一种理想状态下发生的。

  比如遇到歹徒,如果要照小说上描写的,那么就应该去英勇搏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英勇搏斗要考虑诸多因素。

  1.歹徒是不是有刀?如果打不过怎么办?

  这在武侠小说里很好解决,用武功的方式来解决。如果主角武功高,就打得很爽。如果主角武功低,那么在即使被打得很狼狈的情况下,主角也不会死——因为成书的需要。如果是配角遇到歹徒,打得过好说,打不过即使全家被杀了也没关系,因为这种“灭门惨案”只会被读者无情地当作线索、伏笔,而无法产生深刻的同情或体会。

  2.如果打不过要不要上?

  在小说中,配角可以跑,然后鄙视之。主角可以跑,但是会回来报仇,因为总能给主角报仇的机会。所以主角身上,永远有英武的光环,即便是一时之屈,也是作为缓兵之计而可以被理解。

  3.如果打死了怎么办?

  武侠书中,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在主角身上,尤其是第一主角。

  其余还有——4.旁边的群众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像现实中一样冷漠?5.主人公有没有父母?如果他死去了,父母会不会伤心?家庭会不会因此离散?6.在现实生活中,失手打死歹徒,会不会因此吃上官司?7.如果被捅伤了,救护车会不会及时到来?如果没有押金或者医保,是不是会得不到医治?……等等等等,这些问题会举出百十条。

  在通俗文学中,这种情感、人性被放在理想环境下去讨论、描述,那么必然会失去它的广度和深度。

  打个比喻,通俗文学不是观照自身——我亲自去出演一个节目——而是我按照我的形象,捏出个泥娃娃或者傀儡。我用我的娃娃,和你的娃娃,一起来做游戏。

  我的泥娃娃是什么?——是我经过挑选之后,美化过的一部分人性。

  你的泥娃娃是什么?——是你在特定状态下(舞台),所愿意付出的一部分人性。

  也就是说,在通俗文学这个舞台上,我们都是在做游戏。生、死、悲、哀、喜、怒、忧、思……我们都是用一种模拟的心态去体验它。

  所以这种体验,一来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指导价值;二来,它是一种模拟,没有人当真。某人即便看小说看得热血沸腾,但是第二天上班时遇到歹徒时,他首先会综合考虑自己的生活状况。第三,就是泥娃娃身上所体现的人性、情感……等等,远远不够。既不是作者的,也不是读者的全部。


  二,通俗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和情感,比较粗糙。

  通俗文学是“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如果以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那么必然会淡化自我反省的深度。

  在武侠世界里(通俗文学以武侠文学来举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相对简单的,忠的忠,奸的奸,即使是黑白配,也是简单地去“丰富人的性格”。比如盗亦有道,坏蛋也很有魅力,坏蛋也有孝心,帮小孩子捡皮球、扶老人过马路等等……或者在临终前,忏悔自己的过失,其成长经历也有让人唏嘘的难处……等等。

  当这些“复杂”都变成模式之后,变成流程之后,只能说,是商业化的进步。

  又比如说,琼瑶是爱情文领域的“大师”,但是琼瑶的文字价值,只体现在肥皂剧里情节上的波动起伏上面。观者可能会跟着哭,跟着笑,但不会跟着学。

  也有跟着学的——比如举着花在楼下大喊我爱你云云(当然这个情节不见得是跟琼瑶学的),所以旁观者见到此情景会说:怎么跟电影里演的一样啊?怎么跟电视剧里一样啊?

  慢慢的,当这些变成常态之后,通俗文学对生活的影响就体现出来了。但是这些影响,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只能用生活情趣和品味来区分。当一个地区,越来越多的人,以粗劣文化来影响和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时,这个地区,就成了文化沙漠。


  三,……通俗文学还有好多问题,我想不起来了。大意如此。

  那么我们再看看所谓的纯文学是什么?

  “严肃文学即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人性的认知,希望通过文学来启示人类,改变人类命运,其思想影响深远,令读者读后涤荡心灵,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这几个帽子扣得一个比一个大,简直吓死人了!

  在讨论纯文学之前,我先说说我对小说的看法。我认为——

  小说就是描述“自我”与“世界”的对应关系。

  不管什么小说,都在这个范围内。

  首先这个“自我”,就是指作者。“世界”是指作者的认知。当“自我”与“认知”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小说。

  那么这个“自我”从哪里来?“认知”从哪里来?“对应关系”又是什么?

  我在某篇贴子里说过,每个人的认知,都要受到符号的制约。

  视觉符号——看到的各种颜色、各种形象……

  语言(文字)符号——听到的各种语言,以及被赋与的文字的意义……

  思想符号——前人传授的经验、传说……

  感触符号——就是触觉。另外还有嗅觉、味觉等等……

  当这些所有符号,经过自我的思考之后,形成了自我的认知。

  但是思考从哪里来?思考是从思考工具来。

  我们的思想,如果要清晰地表达给别人,必然要借助工具才能完成。比如我说“这杯水是凉的”,那么“这”“杯”“水”“是”“凉的”,每个字都有它传承下来的含义。也就是说,我的思考工具,是从前人中得来的,是从符号中得来的。

  当我们用被制约的符号,去表达思想,那么这个思想是不是更有其局限性了呢?

  所以,这个“认知”,很难向别人表达清楚,而且自己,对它也不满意。


  *

  我要说的,我能说的,我所说的——不是我想说的!

  *


  “为什么我所理解的世界不能让我理解?”——这就是“认知”与“自我”的冲突。想用文字来渲泻一番,就有了小说。

  再回到刚才,我说——小说描述是“自我”与“世界”的对应关系。

  这个“自我”是不是主观?“世界”是不是客观?

  不是。

  此世界是“我”感知的世界,与别人的都不一样,所以它是绝对主观的。用任何语言、用多少文字,也不能准确地描述我所看到的世界。

  “自我”也不是主观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天生的、很难改变的——“认知”是主观的,“认知”不被“自我”所接受,所以“自我”是客观的。

  这个客观的“自我”,是每个人的特性、个性,是独立的也是孤独的,因为是永远不能被别人所真正(!)理解的。

  “主观的世界”是自己通过大众符号来认知的,是广泛层面上的,是共性。

  所以小说(或者文学,或者说纯文学)的真正意义,是用“共性”来表达自己的“个性”——来产生共鸣。

  回到刚才那个大帽子定义——“严肃文学即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人性的认知,希望通过文学来启示人类,改变人类命运,其思想影响深远,令读者读后涤荡心灵,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严肃文学即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人性的认知”——

  文字——符号,是大众符号(比如中文范围内);

  表达——描述;

  人性——“自我”,个体。

  后面那一大段“通过文学来启示人类……感悟生命。”,这个,就是共鸣。

  所以文学的真正意义,就是解析自身,解剖自我,不必外求。

  当我把我的感悟,用我的文字来传达给你、让你有所感悟的时候,这就是文学的意义。

  *

  所以,通俗文学注重的是“共性”,比如一些用滥了的桥段,其实作者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但是在疏于思考的情况下,是乐于接受的。

  纯文学注重的是“个性”,就是我试图表达我的看法(而不是约定俗成的、公众的看法),来呈现给你看看,看你是不是也这样“孤独”?

  *

  所以,回到金庸,你可以分析金庸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性格,但是你永远不知道金庸是什么样子。而且所分析的作品中的那些人性、情感,没有典型意义,也没有指导意义。

  当然,有的人会说,通俗文学就是娱乐,要那么多意义干嘛?累不累?

  纯文学也不能让你“不累”,但可以让你知道,有许多人跟你“一样累”……

  当然,我们没必要赋予通俗文学太多的使命,它的使命就是娱乐,在这一点上,它已经在与时俱近了。



  第二部分:文学是不是娱乐?

  首先说,文学就是娱乐。

  看打打杀杀有意思,看情情爱爱也有意思。即便是看所谓的“纯文学”,也是因为有意思,有乐趣。

  不要信那些扯淡的“名著”,看名著的人,一部分是因为功利心而去附庸风雅,一部分也是享受其中的乐趣。

  比如说我们看卡夫卡,你真能从他的书里看出乐趣来吗?反正我没看出来。不管是《城堡》《变形记》还是《美国》,我看得都是了然无趣。我知道他在说人的异化、社会机器的压力……但是说得很难看啊。

  这里,“人的异化……等等”,就是我刚才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许多人感觉不到,他们所感觉的,只是别人赋予他们的感觉。别人说苹果是红的,他就认为是红的。实际上从一个白化病人的角度来看,苹果不见得是红的,也许是粉的。

  但是注意,这种粉的,在病人心目中就是“红的”这个概念。

  当我们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这就是通俗文学。当我们试图用自己的眼光来描述这个世界,就是纯文学。

  (在此说明一下,我无意去区分这两种文学谁高谁低,领域不同而已。)

  (我现在就正在为通俗领域里的“三俗”而奋斗。)

  在此,我想插一句话,就是,人,有没有“三俗”的权利?三俗是什么?庸俗、低俗、媚俗。

  庸俗是什么?——平庸、粗俗。

  如果万众一心,每个人都不会“三俗”,那么是不是“平庸”?

  有的人说当然不是,平庸是碌碌无为,我们一起过美好的新生活,是有为。

  那么这个“平庸”是谁来定义的?这个“粗俗”又是谁来定义的?

  比如说郭德纲的相声,有时候确实格调不高,但是格调不高又如何?格调不高的相声也是相声,而且每每能产生很好的效果。相声是要笑?还是要高尚?

  那么又有人说了,我们不能因为只顾发笑,而陷入低俗。

  也就是说,人的生活要讲品味?要讲情趣?要讲精神生活的品质?

  但是这些都是通过比较而得来的,比如一个山里农民,他的文化品味并不高,那又怎样?要每个人都高起来?问题是国家推行的文化品味,是不是就真是高品味呢?(真高也行啊。)


  *

  不说这个了,接着说文学是娱乐。

  娱乐是什么?有“娱”才有“乐”。

  我们看纯文学也好,通俗文学也好,都是在享受那个乐趣。聪明的乐趣、智慧的乐趣、洞察的乐趣、豁然开朗的乐趣……以至于悲痛的乐趣。

  不管任何文学体裁、文学形式,我们都要从其中得到乐趣。

  但是还有一种,无乐趣的“纯文学”——就是我干嘛要让你得到乐趣?我的“描述”,不见得要有乐趣。

  比如我将来写一篇纯文学的小说,就是描写一块石头,在火星上滚来滚去,描写一百章,然后这部书结束了。

  刘震云写过一本书《废话连篇》,很难看,有一半字数都是重复的。

  我有时候在想,他要说什么?他要读者在文字背后去寻找什么?

  比如我写石头在火星上滚了一百章,我要说什么?我即使什么也没说出来,你能不能体会到什么?

  所以这就是文学的丰富性。它不光是由作者来完成的,也是由读者来玩成的。

  比如像《指月录》那样,小说是手指头,它要告诉你的,是那个月亮。也许你没明白我指的是什么,甚至没看清楚我的指头,但你发现了那个月亮,我的小说的功用也就完结了。

  所以说,文学的意义不是娱乐,是发现。当然,也是在发现中体会乐趣,所以还是娱乐……

  (我自己都说乱套了……)



  第三部分:文学的使命是什么?

  “文以载道”“为天地立心”……等等,文学被赋予了太多的使命。

  首先,上面说的这些不是文学,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字。

  那么,文学是不是应该跟宗教产生关系?

  文学是不是必须得具有指导意义?

  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还是文学么?

  我写的仙侠小说,能体现出文学的什么功能和意义?

  通俗小说能不能荷载沉重的主题、教化的道理?

  这些留着以后再说吧,困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