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学堂第七讲:《如何在推理小说中设置“红鲱鱼”》
[作者:推理世界来源:推理世界
创作学堂第七讲
《如何在推理小说中设置“红鲱鱼”》
文/言桄
“红鲱鱼”(RedHerring)是推理小说创作上所应用的一种手法,它通常代表误导读者思路的诱饵,让读者在看到结局之前,误以为某人或某事件为凶手或破案关键,也就是中文中通常所谓的“障眼法”。
“红鲱鱼”被当成转移焦点的代名词有几种不同的起源。其中比较广泛的一种是认为当初西方反打猎人士为了混淆猎犬的嗅觉,在猎场中四处放置烟熏过的鲱鱼,借此转移猎犬的注意力;另外一种说法则认为是监狱逃犯为了诱骗追缉的警犬,在逃跑的路程外放置红鲱鱼,借此顺利逃脱。不管上述说法哪种更加准确,“红鲱鱼”在推理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推理小说的核心与最高要求就是“解谜”。就大部分推理小说来讲,其不仅要设置技术含量很高的诡计,还需要制造能够成功转移读者注意力的旁支线索,分散掉真凶身上的嫌疑。所以,如何设置“红鲱鱼”,是推理小说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推理小说写作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以下我就个人目前浅陋的经验和理解,谈一下推理小说中“红鲱鱼”的设置方法,以供各位推理爱好者参考。
一、利用读者的心理盲区设置“红鲱鱼”
去年爸爸的一位好友做完手术后我去探望,正遇到大夫给他做视力测验,最后打印出来的视野图中有两处黑色部分,医生告诉我们那就是他的视觉盲区。其实由于知识经验的有限积累,使得人心理上也常常存有这样的盲区。首先就是知识性盲区,这不是指发掘“隐学”等偏僻的知识点来不公平地教育读者,而是指在读者有该方面常识或者作者对于该知识在文中进行了透彻说明的前提下,继续给读者制造一块心理上不可能触及的区域来方便诡计的设计。比如,在某个叙述性诡计中,凶手在夏天将死者放到户外,误导了警方对死亡时间的判断。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夏天这个季节,读者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尸体会因为高温而提早死亡时间,因而怀疑在正常死亡时间之前没有足够不在场证明的嫌疑人。但是呢,最后作者道破玄机,其实凶案发生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那么真正的凶手则是在正常死亡事件之后没有不在场证明的人。
在上述诡计中,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北半球人们认为夏天就是酷暑炎炎的习惯性心理,将凶案移到与北半球季节温度相反的南半球去。同时反复强调夏天的事实,却减少关于温度和景物的描写,利用人们的心理盲区来达到叙述性诡计的目的。在这个诡计中,南北半球季节特征相反乃是众所周知的知识,但是出于生活习惯的一叶障目,读者一般很难联想到这一点,所以“夏天”就成为了这个诡计的一条“红鲱鱼”。
其次,作者可以巧妙利用各种方法,将真凶率先排除在外,而剩下的人却都与死者有这样那样的瓜葛,这就使得读者一开始便忽略掉真凶,从而把精力都倾注到其他嫌疑人身上去,这便是一种经验性盲区。
这种方法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中得到了极为普遍的应用,就像她笔下著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常说的――“你们每个人都有嫌疑!”而往往最后的真凶却不是明显的嫌疑人中的一分子。
如果想用这种方法来设置“红鲱鱼”,作者必须一开始就利用不在场证明、人物身份乃至凶器和谋杀手段给读者强烈的心理催眠,让读者形成真凶肯定与凶杀无关的判断。从此读者就随着情节的推动对其他“红鲱鱼”展开大量的推理,直到结尾当侦探指出凶手时才恍然大悟。
二、利用读者的同情心理设置“红鲱鱼”
由于人的“自然人”本性,所以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主观情绪。巧妙地引导读者的情绪,利用读者的同情和憎恶心来掩饰真凶的罪行,也是一种设置“红鲱鱼”的惯用方式。
比如,在一个案件中,继父被杀,丈夫涉嫌入狱,柔弱女子奔走求助,另一个富家子弟却处处阻挠。作为一个“心不是铁打”的读者,无论谁都会对这个柔弱女子产生莫大的同情心,对富家子弟产生厌恶和怀疑心理。但真相大白时读者才发现,富家子弟却是那条被冤枉的“红鲱鱼”,他之所以阻挠案件调查乃是害怕某桩丑闻的败露,而柔弱女子才是艳羡父、夫两家财产的谋财害命之徒。
三、利用文字的技巧设置“红鲱鱼”
好的推理小说是一篇能够让作者和读者公平竞赛的小说,亦即在作者给出全部线索后,理论上能让读者依据上述线索的总和来推断出事实真相。如何能既给出足够的线索,又能牵引读者走入误区,则是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在这里,利用文字性技巧,在对场景和人物心理的描写或分析中,不露痕迹地将读者的注意力从真实线索过渡到混淆线索上去,也是一种设置“红鲱鱼”的方法。
举例来说,在勘探现场时侦探发现了能引导出凶案真相的关键线索,这时一只猫跑了进来,撞倒了花瓶,露出了藏在花瓶下的凶器―匕首。对于读者来说,凶器是案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注意力就不自觉地随着文中出现的猫转移到凶器上去了。再加上随后作者对凶器的细腻描述,读者自然就完全遗忘了刚才交代的线索。在这里,凶器充当了那条“红鲱鱼”,而作者利用那只猫的文字描写,自然得体地将红鲱鱼“钓”了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文字描写,并不见得是着重对“红鲱鱼”进行大量文字铺陈,而对关键线索寥寥带过。真正的大师往往既能把关键线索毫不保留地反复抛掷给你,但你依然被一条条“红鲱鱼”引得团团乱转。约翰?狄克森?卡尔在密室名著《歪曲的枢纽》中,针对犯罪场景进行了多次解说,其中对于关键的提示性线索尤为反复提及,但是好多读者仍然不能抽丝剥茧、理清头绪。所以,利用文字技巧设置“红鲱鱼”,还需要我们加强对文字功力的锤炼和对情节安排的把握。
以上简单介绍了几点设置“红鲱鱼”的方法,对于推理小说的写作,我也处于琢磨阶段,所以这种介绍难免挂一漏万,权且算与各位推理爱好者做一些个人想法的交流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