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
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
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主要记述了,作为王太子的罗摩被流放森林,王妃悉多公主陪着他,还有一个异母弟罗什曼那相随。不幸,悉多被十首魔王劫走。罗摩和罗什曼那兄弟多方寻找,在神猴哈奴曼的协助下,终于证实劫持悉多的魔王罗波那就住在椤伽岛上。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杀死魔王,救回悉多。这是《罗摩衍那》的核心故事。
我们中国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有的。《西游记》第六十八回到七十一回所写朱紫国国王的故事,就是一篇微型的罗摩失妻救妻的故事。只是因为《西游记》是许多故事联结而成的集合体,不可能让这个失妻救妻的故事形成长篇巨制。我们先来看看朱紫国国王的故事。
当朱紫国国王患了三年的病被孙悟空治好,盛情招待唐僧师徒四众,并说起致病原因时说:“寡人正宫称为金圣宫,东宫称为玉圣宫,西宫称为银圣宫。现今只有银、玉二后在宫”。行者道:“金圣宫为何不在宫中?”国王滴泪道:“不在已三年矣。”行者道:“向那厢去了?”国王道:“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忽然一阵风至,半空中现出一个妖精,自称赛太岁,说他在麒麟山獬豸洞居住,洞中少个夫人,访得我金圣宫生得貌美姿娇,要做个夫人,教朕快早送去,如若三声不献出来,就要先吃寡人,后吃众臣,将满城黎民,尽皆吃绝。那时节,朕却忧国忧民,无奈,将金圣宫推出海榴亭外,被那妖响一声摄将去了。寡人为此着了惊恐,苦疾三年……”。
这是书中交代的金圣宫王后被劫持的过程,被劫持以后呢?当孙行者将妖精派到朱紫国索取宫女的先锋打败后,到麒麟山去探索妖精的下落时,遇到下战书的小妖。孙行者听小妖自言自语后也化作小妖从那个小妖的口中探听到的虚实是:“我家大王,忒也心毒。三年前到朱紫国强夺了金圣皇后,一向无缘,未得沾身,只苦了要来的宫女顶缸。两个来弄杀了,四个来也弄杀了。前年要了,去年又要,今年又要;今年还要,却撞个对头来了。那个要宫女的先锋被个甚么孙行者打败了,不交宫女。我大王因此发怒,要与他国争持,教我去下甚么战书。……自前年摄得来,当时就有一个神仙,送一件五彩仙衣与金圣宫妆新,他自穿了那衣,就浑身上下都生了针刺,我大王摸也不敢摸他一摸。但挽着些儿,手心就痛,不知是甚缘故。自始至今,尚未沾身……。
这不是大体类似罗摩失妻的故事么?国王(或太子)的妻被妖精劫走充当夫人,遇到神猴来帮助。《罗摩衍那》中是哈奴曼,《西游记》中是孙悟空。
我们再进一步看这两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罗摩衍那》中罗摩的前生,毗湿奴大神得罪了那罗陀仙人,因为毗湿奴破坏了其婚姻,没有成其好事,受到他的诅咒,诅咒他转世后要承受离妻之苦。而《西游记》中,也正好追溯了以前的背景,那时朱紫国国王还是一个王子时,喜欢打猎。有一次,他率领人马,到森林里看到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二子,乃雌雄两个雀雏。王子用箭射伤了雄孔雀,那雌孔雀也带箭而归,佛母诅咒王子折凤三年,也即让他失妻三年。所以两个故事中的失妻之痛既是受到诅咒的结果,也是因果报应的必然。
哈奴曼和孙悟空两个神猴的出场,为救回王后和王妃提供了可能性。我们可以设想,他们都没有和要寻找的王后和王妃谋过面,怎么能够分辨出来呢?何况他们作为神猴,形象与人还大有区别,王后或王妃如何才能信任他们呢?所以出自人之常情,他们都分别向王子和国王提出要带上信物的问题。结果,罗摩把自己的戒指给了哈奴曼,让他必要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出示给悉多。孙悟空呢?他对国王说:“那娘娘既无表记,他在宫内,可有什么心爱之物,与我一件也罢。那妖王实有神通。我见他放烟、放火、放沙,果是难收。纵收了,又恐娘娘见过面生,不肯跟我回国。须是得他平日心爱之物一件,他方信我,我好带他回来,为此故要带去。”于是国王将王后的一双黄金宝串给了孙悟空。哈奴曼和孙悟空都在必要时拿出信物,获得王妃和王后的信任,同时也给她们脱离魔宫苦海带来了希望。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无论是金圣宫娘娘还是悉多公主,都是忠于自己丈夫的贞洁妇女。她们陷入魔宫三年或十个月,她们精神上受的折磨是可想而知的,通过两个神猴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一切,证明王后和王妃对自己的丈夫忠心耿耿,而对劫持她们的魔王深恶痛绝。金圣宫娘娘由于有张紫阳真人给的一件仙衣,妖王不能近身,靠这维护了自己的贞操。而悉多呢?在十个月的时间里,十首王威胁利诱,妄想折服她的意志,始终一无所获。尽管十首王为此暴跳如雷,但没有对她施暴,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悉多不像金圣宫那样穿了仙衣而有了万无一失的护身符,悉多没有。主观上她处于没有防卫的地位,实际上她也有安全的屏障。在前世里,当十首王调戏一个名叫吠陀婆底的女苦行者时,她忿而自焚,死前她发出诅咒,若干年后她要向他报仇,而悉多正是女苦行者转世。另外,当十首王向自己的侄媳兰跋施暴后,其夫诅咒他今后若再对妇女施暴,他的头将立即粉碎。这样的条件维护了悉多的贞操。不然,十首王可不是一个讲文明的罗刹,何况他劫持悉多的目的就是要占有她!
我们可以略为推测金圣宫娘娘和悉多王妃两人的心情。金圣宫娘娘被劫持三年,她的心情当然是非常痛苦的,她盼不到有出头之日。她不知前因后果,不知道她三年的期限将满,她也想象不到有神通广大的猴子来搭救她。她想到国王丈夫,以及满朝文武大臣,个个都是凡夫俗子,岂是魔王的敌手!于是她心灰意懒,度日如年。当然她由于穿上仙衣,魔王不能近身,保护贞操的问题,天然地解决了。自己获救的问题会不会解决呢?悉多的处境要比金圣宫娘娘更险恶得多,她没有护身衣,也根本不知道因果报应,不知道十首王不对她施暴是受诅咒的约束,她内心总是惴惴不安,躲过了今天,能躲过明天吗?不过她是相信她的丈夫,罗摩太子和小叔子罗什曼那王子迟早是会来救她的,因为他们虽然是人,但不是凡夫俗子。她就这样等待着。十首王答应她考虑一年,一年过后他就决定要采取行动了,现在离一年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按理,当两个神猴分别通过信物和王后、王妃建立了信任关系后,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在神猴的帮助下逃出魔窟的问题。《西游记》的作者的想法可能是:金圣宫娘娘的贞操没有问题,已经被仙衣保护着,早几天晚几天救出来没有什么关系。至于生命的问题,更不值得多虑,三年中对她也没有采取什么有危险性的行动,也不在乎在魔宫中多呆几天了。《西游记》的作者让神猴孙悟空,通过与金圣宫娘娘多方配合夺取宝贝,假施情义,让魔王上当,最后达到制服魔王的目的。所以,拯救金圣宫娘娘是目的,降妖也是目的,是更深层次的目的。《罗摩衍那》的作者是怎么想的呢?哈奴曼很自然地提出救出悉多的问题,他提出把悉多驮走。如果真是这样,悉多得以“完璧归赵”,如果十首王不再纠缠,矛盾也就平息了,双方免动干戈,要降妖是降不尽的。出于读者的意外,悉多并不急于回去。她不同意哈奴曼驮她走,表面上是说,驮着她越过大海,一旦被十首王追上,葬身大海无疑。实际上是她不愿其他男子接触她的身体。不错,十首王劫持她来时是接触了她的身体,但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不是她主观上能够摆脱的。而今只要她不愿意,神猴哈奴曼绝不会采取把她背过大海的办法。所以她对哈奴曼说,要罗摩打败十首王,体体面面把她迎回去。
金圣宫娘娘没有被孙悟空驮回去,是她和孙悟空都没有想到呢?或者说是想到了,但是不可行呢?毫无疑问,孙悟空是有能为把金圣宫娘娘驮走的。但处于封建思想的影响下,男女授受不亲,怎么能考虑肌体的接触呢?同时由于《西游记》的作者采取断然办法,让金圣宫娘娘长了针刺,旁人不能近身。正因为这样,恐怕孙悟空除了驱使山神土地送走她外(就像让他们隐藏上千的小儿一样)也不能用身体驮走金圣宫娘娘。最后当魔王被制服后,金圣宫是如何被送回国的呢?是由孙悟空制了一条草龙,让她骑上,运用神通让草龙把她驮到国王的大殿上。我们不要忘记,她回去之后上演了杜绝以后产生任何流言蜚语的精彩的一幕:国王见到久别的妻子回来,高兴地上前去拉她的手,可是马上跌倒在地,大呼“手疼”、“手疼”!文武百官都看在眼里,并听孙悟空解释原因,这时那位赠仙衣的张紫阳真人也自天而降,收走了那件仙衣——棕衣,让娘娘恢复了本来的玉体。这样一来,金圣宫娘娘三年在魔窟的生活,特别是是不是失身于魔王的问题,就不会有人提及了。这不像悉多,悉多后来一次一次遇到麻烦,使她心力交瘁,最后投向了地母的怀抱。关于贞操问题,我们后面还要谈到,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大史诗《罗摩衍那》和《西游记》朱紫国遇魔所写的共同主题失妻救妻的对比似乎也该结束了。不过且慢,我们看看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中唐僧四众来到金兜山地区,看到有楼台房舍,孙悟空见那里“凶云隐隐、恶气纷纷”,说断不可入。唐僧道:“既不可入,我却着实饥了。”行者道:“师父果饥,且请下马,就在这平处坐下,待我别处化些斋来你吃。”三藏依言下马。八戒采定缰绳,沙僧放下行李,即去解开包裹,取出钵盂,递与行者。行者接钵盂在手,吩咐沙僧道:“贤弟,却不可前进,好生保护师父稳坐于此,待我化斋回来,再往西去。”沙僧领诺。行者又向三藏:“师父,这去处少吉多凶,切莫要动身别往。老孙化斋去也。”唐僧道:“不必多言,但要你快去快来,我在这里等你。”行者转身欲行,却又回来道:“师父,我知你没甚坐性,我与你个安身法儿”。即取金箍棒,幌了一幌,将那平地下周围画了一道圈子,请唐僧坐在中间;着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马与行李都放在近身。对唐僧合掌道:“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什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许你们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保你无虞;但若出了圈儿,定遭毒手。千万,千万!至嘱,至嘱!”三藏依言,师徒俱端然坐下。
于是行者驾云去化斋去了。他们三人耐不住,在八戒的调唆下他们三人先后走出圈外,结果遭了殃,这且不表。单说孙行者画圈儿保护他们三人的事,这一情节不是《罗摩衍那》中也有吗?当时的背景是:十首王采用调虎离山计,先后使罗摩和罗什曼那离开了悉多。原来十首王指使他手下的小妖化作金鹿,在罗摩一行面前跑过。悉多要罗摩为她捉小金鹿回来,罗摩离开了,把保护悉多的任务交给罗什曼那。不久,似乎传来了罗摩呼救的声音,悉多说了一席难听的话,谴责罗什曼那见死不救是让罗摩死后好娶她,迫使罗什曼那离开悉多去营救罗摩。有心计的罗什曼那在离开前,一面在她周围画了一个圆圈,对悉多说:“只要你留在这个有法力保护的圆圈之内,就没有灾殃会落在你头上。我求你,在我回来之前,别走出这个圈子。”罗什曼那于是向她行了礼,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她。不消说,所谓罗摩呼救是化作金鹿的小妖临死时的诡计,悉多孤身一人不听罗什曼那的警告,而听信化作苦行僧的罗波那的花言巧语,走出了圆圈,结果被罗波那劫持走了。
《西游记》的作者面对《罗摩衍那》中罗摩故事中这一生动情节,在朱紫国国王失妻的故事中安排不进去时,深为可惜,而把它改写在了这个在金兜山遇独角兕大王的故事里。读者也可能认为,用画一圆圈防妖魔鬼怪的作法也可能是《西游记》作者独自的创造,而不是借用人家的表现手法。这也是有可能的,我们不必忙于下结论。让我们继续往下看一些例子。比如想像要控制对方,或置对方于死地,最好能钻到对方的肚子里,则可以为所欲为。这种想像也可能是普遍性的,而不一定借用人家的或受人家的影响。
请看钻进对方肚子里的表现手法:罗摩一行三人在森林流浪,悉多被楞伽岛的十首妖王设计劫持,要她充当他的妻子。罗摩和罗什曼那兄弟在猴子国找到了盟友,为探寻悉多的下落和救回悉多而共同努力。神猴哈奴曼准备越过大海到楞伽岛去寻找悉多,在越过大海时他遇女妖西弥迦。这个吃人的女妖伸手抓住了哈奴曼的影子,哈奴曼发现了她。这个女罗刹张着血盆般的大口对着哈奴曼,哈奴曼立刻变得出奇地小,钻进了她张开着的大嘴。西弥迦很高兴,合上了她的巨嘴,以为把哈奴曼吃掉了。谁知哈奴曼钻到她的肚子里,用手把她的五脏撕得粉碎,断送了她的性命。然后在她的尸体中钻了一个洞,走了出来。
在《西游记》里钻到对方肚子里的写作手法有好几处,包括一次失败了的尝试,可见作者对这一表现手法的偏爱。在《西游记》第十六回、十七回中,唐僧师徒四众在黑风山遭遇熊罴怪。当时具体的背景是,他们来到一座观音禅院,由于显示他们的宝贝袈裟,使这件打开后红光满室、彩气盈庭的佛衣让禅院长老着迷,设法据为己有。在故意纵火的事件中惊动了黑风山的一个熊罴妖精,他乘机窃取了佛衣宝贝,并约请一妖道来共同庆贺。孙悟空借在观音禅院失去袈裟之故,请观音菩萨来降妖。他让观音化作妖道,将由他变化成的一粒仙丹,献给熊罴怪吞下。于是孙悟空进到了他的肚子里,“现了本相,理起四平,那妖滚倒在地。菩萨向妖取了佛衣,孙悟空这才从他的鼻孔中出来。”应该说,这是制服对方极厉害的一着。在肚子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破坏其内部各种可以致命的器官。《罗摩衍那》中哈奴曼就是用钻进女妖西弥迦的肚子里把她的种种内脏撕得粉碎,致女妖于死地。孙悟空没有要熊罴怪的命,只是因为他罪不当诛,留他一命,让观音菩萨收去看山。
《西游记》的第五十九回到六十一回写的是唐僧四众过火焰山时受阻的故事,为了灭火孙悟空最后从罗刹女铁扇公主那里借扇成功,煽灭了大火过了火焰山。向当年结拜兄弟牛魔王之妻借芭蕉扇的过程中,孙悟空也曾化作蟭蟟虫儿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具体的情况是:
“行者变作一个蟭蟟虫儿,从门隙处钻进。只见罗刹女叫道:“渴了,渴了,快拿茶来?”近侍女童,即将香茶一壶,沙沙的满斟一碗,冲起茶沫漕漕。行者见了欢喜,嘤的一翅,飞在茶沫之下,那罗刹渴极,接过茶,两三气都喝了。行者已到他肚腹之内,现原身厉声高叫道:“嫂嫂,借扇子我使使?”罗刹大惊失色。……行者却就把脚往下一登,那罗刹小腹之中,疼痛难禁,坐于地下叫苦。行者道:“嫂嫂休得推辞,我再送你个点心充饥!”又把头往上一顶。那罗刹心痛难禁,只在地上打滚,疼得她面黄唇白,只叫“孙叔叔饶命!”行者这才收了手脚道:“你才认得叔叔么?我看牛大哥情上,且饶你性命,快将扇子拿来我使使。”罗刹道:“叔叔,有扇,有扇!你出来拿了去!”行者道:“拿扇子我看了出来。”罗刹即叫女童拿一柄芭蕉扇,执在旁边。行者探到喉咙之上见了道:“嫂嫂,我既饶你性命,不在腰肋之下搠个窟窿出来,还自口出,你把口张三张儿:”那罗刹果张开口,行者还作个蟭蟟虫飞出来”。后借扇走了。
作者细致描写了孙行者的进入罗刹女肚中的过程和他据此施展动作,使罗刹女吃了亏,然后让她交出芭蕉扇。可惜孙行者不知芭蕉扇也有真假,他花力气第一次借走的却是假的,不起作用。后来的斗争更激烈,终于借得真扇,把火焰山的大火煽灭,师徒四众顺利过去了。
在《西游记》的第六十五、六十六回中,弥勒佛的司磐黄眉童儿,化作黄眉大王和设小雷音寺,用一个金铙和搭包儿两样法宝,使得孙悟空从各处搬请来的救兵无计可施,救不得被劫持的唐僧、八戒和沙僧,最后还是找来了其主人弥勒佛。弥勒佛让孙悟空变作一个瓜,自己变作种瓜的。先引黄眉大王和孙悟空交手,然后孙悟空逃至瓜田里变成熟瓜。当黄眉大王向种瓜人要瓜吃时,弥勒佛奉上孙悟空变的熟瓜。于是“黄眉大王张口便啃。那行者乘此机会,一毂辘钻入其咽喉之下,等不得好歹,就弄手脚。抓肠蒯腹,翻跟斗,竖蜻蜓,任他在里面摆布。那妖精疼得搓牙俫嘴,眼泪汪汪,把一块种瓜之地,滚得似个打麦之场,口中只叫:“罢了!罢了!谁人救我一救!”弥勒却现了本像,嘻嘻笑叫道:“孽畜,认得我么?”那妖抬头看见,慌忙跪倒在地,双手揉着肚子,磕头撞脑,只叫:“主人公,饶我命罢!饶我命罢!再不敢了!”弥勒上前,一把揪住,解了他的后天袋儿,夺了他的敲磐槌儿,叫:“孙悟空,看我面上,饶他命罢。”行者十分恨苦,却又左一拳,又一脚,在里面乱陶乱捣。那怪万分疼痛难忍,倒在地下。弥勒又道:“悟空,他也彀了,你饶他罢。”行者才叫:“你张大口,等老孙出来。”那怪虽是肚腹绞痛,还未伤心。俗语云:“人未伤心不得死,花残叶落是根枯”。他听见叫张口,即便忍着疼,把口大张。行者方才跳出。……结果,弥勒佛收他而去。
这一情节也写得较为细致,孙行者如何进入对方的肚子里,进入以后又施展了什么,最后达到目的后出来。进入到熊罴怪肚子里是孙悟空化作一粒仙丹,进入铁扇公主肚子里是化作小蟭蟟虫儿躲在茶碗的茶泡之中,让铁扇公主喝进肚子里,进入黄眉大王的肚子里是化作熟瓜。但三次使用这绝招时都未置对方于死地。我们再看看孙悟空第四次进入对手的肚子里的情况。
在第七十四回到七十七回中,唐僧四众遇到三个厉害的魔头,即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和大鹏雕。大魔头主动把孙行者吞进肚里,自以为得计,殊不知为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开头,他想把孙行者呕吐出来,慢慢的煎了下酒。可孙行者在里面一动不动,却又拦着喉咙,让老怪吐得头晕眼花,黄胆都破了,而孙悟空说里面暖和,等过冬了再出来。老魔说他一冬不吃东西,饿死孙悟空,孙悟空说,他有折迭锅儿,可在里面煮杂碎吃,要吃他的五脏六腑。还要用金箍棒往顶门里一搠,搠个窟窿,一则当天窗,二来当烟洞。接着老魔又喝药酒,想毒死孙悟空,不成,被孙悟空接喝了,在肚里撒起酒风来,不住的支架子,跌四平,踢飞脚,抓住肝花打秋千,竖蜻蜓,翻根头乱舞。那怪物疼痛难禁,倒在地下。无奈,只好哀告孙悟空求他出来,答应用轿送他师父过山。孙悟空打算出来,二魔却暗地叫老魔等他出来时,把口咬啐他吞进肚里。孙悟空故意先把金箍棒伸出,那怪果往下一口,嘎喳一声,把个门牙都迸碎了。孙悟空指责老魔不念饶他性命答应出来之恩,反而要乘机加害他。后来三个魔头使用激将法,引他出来真枪真刀地战斗。悟空用绳儿栓住了老魔的心肝,用手窜着,自己则从其上腭往前爬,爬到老魔鼻孔里,老魔鼻子发痒,“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却迸出了他。最后是孙悟空请了如来佛,文殊、普贤两菩萨才收伏青毛狮子、黄牙老象和大鹏雕三怪。
这里顺便提一下孙悟空有一次想进入对方肚子里的尝试,却失败了,这说明是时机欠佳,故未取得成功,并不说明这一办法不奏效,所以再次尝试就成功了。事情发生在《西游记》第八十二、八十三回中。在陷空山无底洞,有一老鼠精,变化成妖艳的女子想和唐三藏成亲。她把唐三藏劫持在洞里。百般迷惑他。孙行者先变成苍蝇儿,飞到唐三藏头上。“三藏满眼垂泪道:“怎生是好?”行者道:“没事!没事!那妖精整治酒与你吃,没奈何,也吃他一锺,只要斟得急些儿,斟起一个喜花儿来,等我变作个蟭蟟虫儿,飞在酒泡之下,他把我一口吞下肚去,我就捻破他的心肝,扯断他的肺腑,弄死那妖精,你才得脱身出去。”三藏道:“徒弟,这等说,只是不当人子”。行者道:“只管行起善来,你命休矣。妖精乃害人之物,你惜他怎的!”
他们这样商议后,也是按计划行事的。“那师父没奈何,吃了酒,急将酒满斟一锺,回与妖怪,果然斟起有一个喜花儿。行者变作个蟭蟟虫儿,轻轻的飞入喜花之下。那妖精接在手,且不吃,把杯儿放住,与唐僧拜了两拜,口里娇娇怯怯,叙了几句情话。却才举杯,那花儿已散,就露出虫来。妖精也认不得是行者变的,只以为是虫儿,用小指挑起,往下一弹。”行者见事不谐,但不灰心。后来又和三藏计论。变作一个熟了的红桃子,在他们游花园时让妖精吃。“三藏伸手摘了红桃,妖精也去摘了一个青桃。三藏躬身将红桃奉与妖怪道:‘娘子,你爱色,请吃这个红桃,拿青的来我吃。’妖精真个换了。且暗喜道:‘好和尚啊!果是个真人!一日夫妻未做,却就有这般恩爱也。’”那妖精喜喜欢欢的,把唐僧亲敬。“这唐僧把青桃拿过来就吃,那妖精喜相陪,把红桃儿张口便咬。启朱唇,露银牙,未曾下口,原来孙行者十分性急,毂辘一个跟头,翻入他咽喉之下,径到肚腹之中。……行者在他肚里,复了本相。妖精慌了道:‘罢了,罢了!这猴头钻在我肚里,我是死也!孙行者,你千方百计的钻在我肚里怎的?’行者在里边恨道:‘也不怎的。只是吃了你的六叶连肝肺,三毛七孔心;五脏都淘净,弄做个梆子精!’便就抡拳跳脚,支架子,理四平,几乎把个皮袋儿捣破了,那妖精忍不得疼痛,倒在尘埃,半晌家不敢言语”。孙行者在老鼠精的肚子里为所欲为,迫使她把唐三藏交给了猪八戒、沙和尚,而自己则“把身一纵,跳出口外”。至此还没有最后降服白鼠精,而只是显示了采取钻进对方的肚子里的战术是成功的。
当我们读《西游记》第八十六回时,看到唐三藏被“隐雾山折岳连环洞的南山大王、花皮豹子精”摄走,魔王为了涣散其三个徒弟取经的决心,他故意让小妖抛出一个血淋淋的人头,说是唐僧已经被小妖们活生生啃吃了。这一着果然有效,他们三个师兄弟不辨真假,以为是真的,哭作一团。这个假人头的情节不是在《罗摩衍那》中出现过吗?具体的背景是罗摩率猴子大军渡过大海,在楞伽岛上已经登陆,并和十首王即将展开激战。十首王为了动摇悉多的决心,向她编了一套谎言,说猴子大军已经大败而归,罗摩被杀,并把一个血肉模糊的首级放在悉多面前,悉多失声痛哭。后来她才知道罗摩未死,当时战争还未打响呢!《西游记》中的血淋淋的首级也曾骗过唐僧的包括孙悟空在内的三个徒弟,他们哭着为唐僧营造坟墓。等到孙行者为了报仇打进妖精的洞穴,听到小妖的谈话,才知师父未死,特别是看到师父被捆绑在那里时才知道师父活着。后来他出来告诉了他的两个师弟,大家才破涕为笑。
看来,这种手法虽然不一定能持久,但仍可以迷惑人于一时。悉多哭得死去活来,又把罗什曼那谴责一通,并表示也要自杀追随罗摩于地下。而唐僧的三个徒弟也将“今日哭一日,明日再哭一日,后日复了三,好道回去。打听得他们散了啊,把唐僧拿出来,碎劖碎剁……”。两者的效果差不多。
我们从《西游记》的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中读到了人头落地,又重新长出来的情节。还不只这一回中有,在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也有这样的细节。我们还记得《罗摩衍那》中最后罗摩和罗波那决战时的场面。罗摩把罗波那的头砍下来了,可是罗波那的新头又重新从脖子里长了出来,再砍再长。这使罗摩无计可施,后来还是利用“大梵法宝”才砍下罗波那的头后不使其再生。这一表现手法在《西游记》中一再出现。唐僧师徒四众在车迟国,那里的国王正在兴道灭佛。国王有三位妖道国师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他们要和孙悟空斗法。虎力大仙要和孙行者赌赛砍了头又能安上。
“行者哈哈大笑道:“造化!造化!买卖上门了!”……他径至杀场里面,被刽子手挝住了,捆做一团。按在那土墩高处,只听喊一声“开刀”!飕的把个头砍将下来。又被刽子手一脚踢了去,好似滚西瓜一般,滚有三四十步远近。行者腔子中更不出血。只听得肚里叫声:“头来!”慌得鹿力大仙见有这般手段,即念咒语,教本坊土地神只:“将人头扯住,待我赢了和尚,奏了国王,与你把小祠堂盖作大庙宇,泥塑像改作正金身。”原来那些土地神只因他有五雷法,也服他使唤,暗中真个把行者头按住了。行者又叫声:“头来!”那头一似生根,莫想得动。行者心焦,念着拳,挣了挣,将捆的绳子就皆挣断,喝声:“长!”飕的腔子内长出一个头来。唬得那刽子手,个个心惊;羽林军,个个胆战。那监斩官急走入朝奏道:“万岁,那小和尚砍了头,又长出一颗来了。”
接着,轮到虎力大仙比试。他也被砍下头,他的头被孙行者拔下的毫毛变成的黄狗衔到河边,他的腔中长不出头来,连叫三声,人头不到,腔中血液喷出,死于非命,显出原形,原来是只老虎。
在《西游记》第六十一回中,牛魔王变成大白牛,与孙行者和托塔李大王、哪吒太子激烈地拼斗。“这太子即喝一声“变!”变得三头六臂,飞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斩妖剑望颈脖上一挥,不觉得把个牛头斩下。那牛王腔子里又钻出一个头来,口吐黑气,眼放金光。被哪吒又砍一剑,头落处,又钻出一个头来。一连砍了数十剑,随即长出数十个头。哪吒取出火轮儿挂在那老牛的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牛王烧得张狂哮吼,摇头摆尾。才要变化脱身,又被托塔天王将照妖镜照住本像,腾那不动,无计逃生,只叫“莫伤我命!情愿归顺佛家也!”……最后,牛魔王交出芭蕉扇,被李天王父子带往西天佛地。罗刹女后来也修成了正果。
牛魔王的头砍下又再长,再砍还再长,这个特点更接近《罗摩衍那》中的十首妖王的头那样,一再生长出来。所不同的是牛魔王最后的头没有被砍,因为他已经表示改邪归正归皈佛家了。而十首魔王最后也没有屈服,被“大梵法宝”把头根除了。毫无疑问,对这一特点的描绘,《西游记》的作者渲染得有声有色,和描绘钻进肚子里施展能为一样,成了小说中非常精彩的部分。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关于妇女的贞操问题,《罗摩衍那》和《西游记》中的国王(或太子)失妻救妻的故事不是出自幻想,?
西游记介绍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当中,「西游记」和水浒传、金瓶梅以及三国演义并列为明代的四大奇书,是一部流传民间已经有相当的时间,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杰作。西游记,是神话、寓言,再加上喜剧小说的结晶。它的故事主要是描述一群人格化的动物,护送一名佛教的高僧到西印度取经的故事,所已也带了一些童话的趣味。这些动物,都是具有法力的仙胎,为了护送取经者,周旋在神魔之间。
作者吴承恩笔下创造的这个幻想世界,在荒谬之中却显得栩栩如生,暗示人性的不同面貌。孙悟空原是一只石猴,有猴子的灵巧与顽皮,法术高强,擅降妖伏魔,而猪八戒有猪笨重和憨直的性格象徵,时常出丑,制造了很多的笑料。
由於取经人必须要通过八十一个难关,一一克服牛魔王、蜘蛛精、白骨精这些妖魔鬼怪的挑战,才能够完成取经的任务,这也象徵著每个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当中,必须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西游记能够受到古今读者的喜爱,主要在角色塑造的成功,读者除了可以从中享受到喜剧效果的趣味之外,更可以对人性和人生有深刻的体会。
从表面看来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怪小说,一般的读者都以为作者写作的目的只是在搏君一笑而已,其实作者写作的动机和目的绝对不是这样子的。有人以为西游记是一部阐扬佛学的宗教小说,这个说法也不能够完全概括。西游记应该是一部很有深度的讽刺小说,我们应该要从文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它,才能了解这本书真正的题意以及他的文学价值。
要了解一部文学作品,最好要从作者的生世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去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位读书很多,很有才华。但是他一生的际遇并不好,当时社会很腐败,考试也要贿赂。因为他没有钱财去贿赂学官,所以他履试不中,一直到四十多岁还是一名秀才。
有关西游记的历史背景,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正史当中有关唐僧的记载.在唐朝有一位玄奘法师,也就是三藏法师,他曾经穿越沙漠,远赴西印度取经,当时历时了十九年,总共带回来有六百多部佛经回到国内,这就是西游记故事的骨干。当然在西游记当中的主角唐三藏,也是作者迎合民间心理,另外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很难和正史当中的玄奘法师的丰功伟业联想在一起的。
唐三藏
因为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侯,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孙悟空
所以西游记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孙悟空。孙悟空本来是仙山上一块灵石,变化而成的猴子。因为胆识过人,受到群猴的推举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虽然在水帘洞中过著「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快乐生活,但是不能够天长地久。於是他抛下了一切,离家拜师学习仙道,从此就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作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八戒。可见他心思细密和不减顽皮的本性。
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笃实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对挑战。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充份显现了英雄的特质。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以及性急如火却是他的弱点。
猪八戒
而另外代表逸乐角色——猪八戒,虽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够三十六变,和悟空相比较就显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来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边挑拨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贪吃懒惰,又重视物质享受,遇到困难他就喊散夥,无法坚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银的诱惑,几乎抛下其他人而中断修行之路。没想到那却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的。这些出乖露丑的行为,在吴承恩笔下写来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讽。而猪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丑笑料当中,给予读者对人性贪欲的省思。
沙悟净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悟净,他则著墨较少,但是呈现的是刚毅木讷,沈默踏实的性格。
罗盘先生(作家):
历史上是真正有一位伟大的高僧到印度去取经。但是西游记的唐僧绝不等於真正的唐僧。真正的唐僧不但是学问好,而且非常有毅力及勇气。他遇到困难,他不害怕不退缩,一心一意的取得真经。但是在西游记当中的唐三藏,他遇到困难就胆小如鼠、个性儒弱,甚至从马上摔下来。西游记取经这一个小小的集团,其实代表的就是一个王国。唐三藏代表的胆小、儒弱、不明是非、不辨忠奸的昏君。
西游记的主题其实就是修心,因为这一趟到西方取经的过程,不就正象徵著我们人类不断地修正自己个性缺点的过程吗?而故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妖魔鬼怪,其实也就是人类各种欲念的化身。贪婪、懒惰、软弱、甚至愚昧,其实都是人类一直需要修正的一些特质。
同样的,善良、憨厚、和勇敢也是人类性格当中的宝石。这些特质就透过故事当中各个角色,还有跟神魔鬼怪之间的交战一一彰显出来。故事是告诉我们,生命是需要锻鍊的,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真、善、美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