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由于中国历史上每一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的政治势力范围都不相同,因而每一次修筑的长城也都并不在一条线上,所以长城的起止和长度也都不一样,秦、汉、明、金等朝代的长城都达万里或万里以上。总共加起来,其长度在十万里以上,又因其方位或东或西或南或北,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公元前七世纪就开始建造用于军事目的的烽火台,春秋战国时将烽火台用城墙联结起来,各国之间的称“互防长城”,为抵御北方游牧人的称“拒胡长城”。秦统一中国,取结各国拒胡长城,“起临挑,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经汉代和明代维修增筑,留存至今。长城保证了中原的安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边关各族的交流。明代完善了长城防守制度,分全线为“九边十一镇”,镇下为“路”和“关”,直到每座敌台和烽火台,层层相属。镇和关都有城,设在沿线交通要道,著名者如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古北口、雁门关等

  春秋:远在秦始皇以前,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了;

  秦汉:秦始皇时代的万里长城,是在秦、赵、燕三国古长城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明:明王朝在它存在的二百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长城的修筑。

  长城修筑年表周 代

  前685年—645年之间 齐国筑长城防止楚国北上入侵。  齐桓公称霸中原,管仲改革。

  前656年 楚国筑“方城”

  前461年—409年 秦国筑长城

  前369年 中山国筑长城。

  前361年—358年 魏国筑河西长城。

  前355年  魏国筑河南长城。  郑国筑长城。

  前334年 燕国始筑南长城。

  前333年 赵国筑长城。

  前300年 赵国筑长城。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击东胡、筑长城。

  前272年 秦国筑长城防东胡一支义渠戎。

  前254年 燕国筑长城以防东胡。

  秦 代

  前214年   秦筑长城。  蒙恬北逐匈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

  汉 代

  前201年 汉高祖称帝二年,下令修缮长城。

  前130年 汉武帝大规模修缮长城。

  前127年 汉武帝下令修筑长城至酒泉。霍去病去退匈奴

  前111年 汉武帝下令修筑长城至酒泉玉门。  赵破奴击匈奴

  前102年 汉武帝下令修筑从玉门至  新疆罗布泊长城以保护丝绸之路。

  东汉

  公元36年 光武帝派人在北边筑亭,修烽燧。

  37年 修山西阳高—山西大同的内层防线

  光武帝派人堆石布土,筑起亭障

  38年 修筑长城内层防线,共四段:    山西离石—陕西成阳东     山西太原西南—河北井陉北    河北定县—河北临漳西南      陕西高陵西南—山西夏县西北  筑堡壁,起烽燧,十里一堆。

  45年 光武帝令重新修复长城。

  北 朝

  423年 北魏修长城以防北部柔然游牧民族扰掠

  446年 北魏修长城防契丹族。  北魏大武帝发10万人修“畿上塞围”。

  484年 北魏中书监高闾提出在六镇以北筑长城,未行。

  543年 东魏筑长城防西魏、柔然  北魏分裂

  552年 北齐修长城防突厥、契丹南下和北周西进。

  552年 北齐修长城。

  556年 北齐筑长城。

  557年 北齐筑重城(内长城)。

  563年 北朝北齐修长城防北周东侵。

  564年 北齐修长城,置戍五十余所

  568、575、576、577年先后修茸上述长城

  579年 北周修缮长城。

  隋 朝

  581年 隋朝修缮长城以拒突厥。

  585年 隋朝修缮长城。

  586年 隋朝修缮长城。

  587年 隋朝发丁男十余万修缮长城。

  605年 隋朝开挖壕堑保卫洛阳。  隋炀帝即位

  607年 隋炀帝为弦耀武威修筑长城。

  608年 隋炀帝为弦耀武威修筑长城。

  宋 朝

  988年 北宋开凿“水长城”。 其间设26座碉堡,125处军铺,兵船百艘。

  辽、金

  1058年 辽代修长城防女真人入侵。

  1148年 金代修长城

  1163年 金代修长城

  1181年 金代大规模兴筑长城。

  1190年——1195年 金代修筑长城防御蒙古。 ''''兀术长城''''或''''金源边堡''''或''''明昌

  旧城''''。 ''''金内长城''''或''''金濠堑''''、''''金界濠''''或''''明昌新城''''等

  1198年——1199年 金代为防蒙古人修缮“明昌新城”。

  明朝

  1368年 明代开始修缮、扩建长城。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1368年 明太祖派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地边墙。

  1371年 明代修缮、扩建长城。

  1399一1402年 重点修筑外边长城。

  1412年 进一步改建建文年间修建的长城。

  1413年 建成山西沿边的烽火台。

  1415年 建成关外各隘口的要塞  建成开平卫的烟墩

  开始修建辽河边墙。

  1436年 增置赤城等堡烟墩  修建宣府至大同一带的城堡

  设大同成远卫。

  1442年 修建辽西边墙

  1467—1469年 修建辽东边墙

  1471年 余子俊修黄甫川至定边营长城

  1479—1481年 修缮辽东边墙。

  1501—1507年 修嘉峪关。

  1568年  戚继光修蓟镇边墙。

  近现代

  1933年 长城抗战

  战国长城示意图

  战国长城修筑年表

  齐长城 前685年—645年之间

  楚长城 前656年始筑

  燕长城 前334年、前254年

  秦长城 前461年—409年、前272年

  赵长城 前333年、前300年

  魏长城 前361年—358年、前355年

  郑韩长城 前355年始筑

  中山长城 前369年始筑

  燕南界长城现状

  燕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姬姓,开国君主是召公奭,建都于蓟(今北京城西南隅)。燕昭王时又建新都于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是为下郡。燕国位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西端,幅员广阔,南与齐国、赵国相接,北与东胡等游牧民族毗邻。据历史文献记载,为了防御邻国的进攻,燕国共筑有两道长城,一道是南长城,一道是北。

  关于燕南长城,见《史记.张仪列传》秦相张仪游说燕昭王时语。张仪说:"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所有也。"张仪所说的长城指的就是燕南长城。从上面引文推断,燕南长城修建时间,应在燕昭王以前。因为张仪说燕,当在燕昭王初年。燕南长城的走径,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记载,起于今河北省易县西北太行山下,经易县南境,入徐水、安新北境至雄县东北,折向南经文安至大城县西境,止于子牙河。

  燕国北长城修建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史记.匈奴列传》说:"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也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条长城就是燕国的北长城,筑于秦开归燕之后。以秦开与秦舞阳的祖孙关系,并以荆轲刺秦王的年代上推,燕筑北长城"不在燕王喜时,就在孝王末年。"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修的一道长城。至于长城的走向,据专家考察,西起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向东北行,进入内蒙古境多伦、独石,经河北省围场之北,东行,过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人辽宁省朝阳,越医无闾山,跨辽河,折而南至朝鲜清川江北岸。

  河南省南召楚长城遗址——金斗关

  楚长城史称万城,又称方城。楚国原是西周时建于荆山一带的小国,初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后迁都于郢(今湖北迁陵西北的纪王城)。楚经常与西周王朝进行战争。春秋初期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并打败了北面的一些姬姓小国,不断与晋国争霸。到了楚庄王时期,兵力最强,问鼎兴霸,土地最广。其疆域西北到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东南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到今河南南阳,南到洞庭湖以南。为控制中国,防备晋、齐的进攻,楚国开始在北方边境地区修筑一系列的城堡。

  据《水经注·汝水》条记载:"醴水迳叶县故城北,春秋成公十五年(前 576),许迁于叶者。楚盛周衰,[庄王]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叶县条也说:"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列城是依地形排列的防御性小城,以为屯兵警哨之所,是演变为长城的一种重要形式。叶县在今河南鲁山县与泌阳县之间。据专家考证,春秋时期楚国从今河南鲁山西南鲁阳关起,向东再折向东南,利用山岭、河堤和筑墙,将列城连接成矩形的防御体系,是名副其实的长城。

  战国时代,为了对付列强特别是秦国的进攻,楚国又不断将方城扩大,使之更加完整巩固。这时楚长城的起讫地点及走向,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引《括地志》所载,起于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今河南内乡县北),无土之处垒石为固。"其大致走向是从河南邓州市东北境开始,沿内乡、镇平县交界向北行,至湍河上游翼望山,然后转向东走,沿伏牛山经鲁山县南至叶县西境,再转而向东南连结泌阳县之中阳山而止,全长约500里。

  中山国又称鲜虞,春秋时代白狄别族所建,位于今河北正定东北。战国初期建都于顾(今河北正定县)。公元前406年为魏国所灭。不久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中山是处于赵国、燕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其疆土仅有灵寿、临城、唐县、新乐等地。战国时期对中山国最大的威胁是赵国。赵国一直视中山为心腹之患,必欲灭其国而后快,故屡次对其用兵。为了防御赵国的进攻,中山于赵成侯元年(前374年)开始修筑长城。这条长城的起讫地点,史无记载。但据中山所处位置推断,当在河北与山西的交界处。中山虽筑长城,但因国力实在太弱,终于在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

  位于内蒙古包头的赵长城遗址

  战国时代赵国所筑的长城。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为赵烈侯(名籍),是晋大夫衰的后代,和魏、韩一起,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前386年迁都邯郸(今属河北省)。疆域拥有今山西省中部、陕西省东北角、河北省西南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战争连年不断,加之赵国北方的东胡族势力逐强大,控制了赵、秦、燕三国边境地带。为了保卫边境的安全,赵国于肃侯在位时代开始修筑长城。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肃侯十七年为公元前333年,是年赵国因对魏、齐两国联合互尊为王一事不满,派军攻魏,包围魏北部军事重镇(河南内黄西),久攻不下,被迫撤军。为防御魏、齐两国的报复,赵在南、北边境、漳水和滏水之间修筑一道长城。漳水、滏水在今河北、河南省交界之地,从赵敬侯四年到肃侯十七年这五十一年间,赵、魏之间大小战争达13次之多,赵败了九次。这十三次战争都发生在漳水北岸,所以赵选择此处修筑长城,其目的是非常明显的。这道长城在今河北磁县、临漳一带,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除肃侯时所筑长城之外,赵武灵王在位时也筑了一道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继承王位之后,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一系列改革,"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按《史记。赵世家》所说,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攻打中山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二十七年(前299)武灵王把王位传给儿子,自号主父,身穿胡服,带领将士从云中、就原向南攻秦地。据此推断,赵武灵王筑长城的时间当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99年。这道长城的走向分南北两列,北列西起高阙,即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沿阴山南麓东去,经五原、固阳县北境,至呼和浩特西北大青山北麓:南列西起乌拉特前旗黄河东岸,傍大青山南麓逶迤东去,经包头、呼和浩特、卓资北境,向南折入察右前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