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不可发其汗,何以故然此为荣气不足,血微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即反吐,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逆冷,欲得踡卧,不能自温。
诸脉数,动微弱,并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踡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谷不得前。
诸逆发汗,微者难愈,剧者言乱,晴眩者死,命将难全。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而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续自可,一日再三发,其脉微而恶寒,此为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复发其汗。咽干燥者,不可发汗。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额陷,脉上促急而紧,直视而不能瞤,不得眠。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可与禹余粮丸。
淋家,不可发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则痉。
冬时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厥逆冷。汗出多极,发其汗,亦坚。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其汗,必口伤烂赤。病人脉数,数为有热,当消谷引食。反吐者,医发其汗,阳微,膈气虚,脉则多数,数为客阳,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令吐也。
伤寒四、五日,其脉沉,烦而喘满。脉沉者,病为在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又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久则发咳唾。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痉。
伤寒脉弦细,头痛而反发热,此属少阳,少阳不可发其汗。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坚者,不可发其汗。
少阴病,咳而不利,谵语者,此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伤寒有五,皆热病之类也,同病异名,同脉异经。病虽俱伤于风,其人自有痼疾,则不得同法。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汗出谵言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善惊,目乱无精,治之复发其汗,如此者医杀之也。
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若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暍,如此者,死。医杀之也。
病可发汗证第二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絷絷一时间益佳,但不欲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坚耳。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此属阳明。脉浮虚者,当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汗即愈,属桂枝汤证。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坚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病,脉浮紧,发其汗,因衄,属麻黄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其汗则愈,属麻黄汤。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而发热,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候续在,此当发其汗,服汤微除。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其汗,属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小便反清,此为不在里故,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
下利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气上撞,可与桂枝汤,不撞,不可与之。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法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属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属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不呕者,属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属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属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麻黄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头痛,属大青龙汤。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之,服之则厥,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喝,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微喘,属小青龙汤。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者,此寒去为欲解,属小青龙汤证。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与麻黄汤。
不溺,腹满加哕,不治。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嗜卧,此为外解。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浮者,属麻黄汤。
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
伤寒四、五日身体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属小柴胡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徽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属小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大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而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汗出而不彻故也,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脉涩故以知之。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其汗,必吐下不止。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烦,不了了,此大便坚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其坚。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必当大便也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若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发其汗,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相搏在里,不解故也。
病人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属桂枝加附子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其形如疟,一日再三发,汗出便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属白虎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必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
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属桂枝汤。
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属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已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属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贲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腹胀满,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若大汗出,胃中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发汗已,脉浮而数,复烦渴者、属五苓散。
伤寒,汗出而渴,属五苓散;不渴,属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而动,振振欲擗地,属真武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利,属生姜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后,心中痞坚,呕而下利,属大柴胡汤。
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属承气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而恶寒,属四逆汤。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病不可吐证第四
太阳病,当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医吐之过也。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腹中饥,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医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者,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
病可吐证第五
大法,春宜吐。
凡服汤吐,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不痛,项不强,寸口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当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浊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可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当遂吐之。
宿食在上管,当吐之。
病者手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
病不可下证第六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喉燥鼻干,头眩心悸。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食不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反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浮冷,热汗自泄,欲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体急痛,复下利日十数行。
诸外实,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则厥,当脐握热。
诸虚,不可下,下之则渴,引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微则为咳,咳则吐涎沫。下之咳则止,而利不休,胸中如虫蔷,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牵,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躯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谷气多人,则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则为阳虚,数则为无血,浮则为虚,数则生热。浮则为虚,自汗而恶寒。数则为痛,振而寒栗。
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满汗流,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其形如疟。医反下之,令脉急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少腹甚坚,小便血出。
脉濡而紧,濡则阳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以为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气实为孤阳,当小便难,胞中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千烦不眠,血薄内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坚,气噫而除。何以言之?脾脉本缓,今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坚,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脉浮大,应发其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脉浮而大,心下反坚,有热属脏,攻之,不令发汗。属腑,溲数则坚,汗多即愈,汗少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欲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
结胸证,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之。
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勿下之。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病欲吐者,不可下之。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痞脉浮紧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坚。
本虚,攻其热必哕。
无阳,阴强而坚,下之必清谷而腹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伤寒,发热,但头痛,微汗出。发其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在腹满,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必衄。
伤寒,其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清谷,热多便脓血;熏之则发黄,熨之则咽燥。小便利者可救。难者必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下之目闭。
贪水者,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发其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下之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发其汗,口中伤,舌上苔滑,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复发其汗,小便即自利。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而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头坚后溏,未定成其坚,攻之必溏。当须小便利,定坚,乃可攻之。
脏结无阳证,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不可与。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少与小承气汤,腹中转矢气者,此为有燥屎,乃知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头坚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必复坚,以小承气汤和之。若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之。
阳明病,身汗色赤者,不可攻也。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当心下坚满,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下止者,死;止者愈。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其汗,小便自利,此为内竭,虽坚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以导。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属当归四逆汤。
病可下证第七
大法,秋宜下。
凡可下者,以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三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属大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属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属承气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属承气汤证。
阳明与少阳合病而利,脉不负者为顺,负者失也。互相克贼为负。
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伤寒后脉沉,沉为内实,下之解,属大柴胡汤证。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沉,必先振,汗出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属大柴胡汤证。
脉双弦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属承气汤证。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即和。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下之,属大柴胡汤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续在,其脉微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此热在下焦,少腹当坚而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属抵当汤。
太阳病,身黄,其脉沉结,少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属抵当汤证。
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此为血,当之下,属抵当丸证。
阳明病,发热而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但头汗出,其身无热,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属茵陈蒿汤。
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虽坚大便必黑,属抵当汤证。汗出而谵语,有躁屎在胃中,此风也。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坚耳,属承气汤证。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坚满,引胁下痛,呕则短气,汗出不恶寒,此为表解里未和,属十枣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属桃仁承气汤。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少腹微满,属茵陈蒿汤证。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属大柴胡汤证。
但结胸,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头微汗出,与大陷胸汤。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如石坚,与大陷胸汤。
阳明病,其人汗多,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坚,坚者必谵语,属承气汤证。
阳明病,不吐下而心烦者,可与承气汤。
阳明病,其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其体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如此者,其外为解,可攻其里。若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坚,属承气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满大而不大便者,属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下。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其脉滑疾,如此者,属承气汤。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复与一升;如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为里虚,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愈,属承气汤证。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属承气汤。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而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而与著复衣,冬月盛寒而与裸其体。所以然者,阴徽即恶寒,阴弱即发热,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与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与裸其体。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
太阳病三日,已发其汗,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
脉浮数,法当汗而愈,而下之,则身体重,心悸,不可发其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和,即自汗出愈。
凡病苦发汗,若吐,苦下,若亡血,无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愈。
大下后,发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夜,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下以后,复发其汗,必振寒,又其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其汗,表里俱虚,其人因冒。冒家当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然后下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再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胁下满。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与柴胡汤,后必下重,大渴饮水而呕,柴胡汤不复中与也。食谷者哕。
太阳病,二、三日,终不能卧,但欲起者,心下必结,其脉微弱者,此本寒也。而反下之,利止者,必结胸;未止者,四、五日复重下之。此挟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其脉浮者,必结胸;其脉紧者,必咽痛;其脉弦者,必两胁拘急;其脉细而数者,头痛未止;其脉沉而紧者,必欲呕;其脉沉而滑者,挟热利;其脉浮而滑者,必下血。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坚,下利不复止,水浆不肯下,其人必心烦。
脉浮紧,而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伤寒吐下、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坚,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阳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即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其腹满如故耳,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而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为医下之也。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也。
吐、下、发汗后,其人脉平,而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太阳病,医发其汗,遂发热而恶寒,复下之,则心下痞。此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烦,面色青黄,肤瞤,如此者,为难治。
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服桂枝汤,下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属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
太阳病,先发其汗,不解,而下之,其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解其外则愈,属桂枝汤。
下以后,复发其汗者,则昼日烦燥不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而无表证,其脉沉微,身无大热,属干姜附子汤。
伤寒吐、下、发汗后,心下逆满,气上撞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即动经,身为振摇,属茯苓桂枝术甘草汤。
发汗、吐、下以后,不解,烦燥,属茯苓四逆汤。
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
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塞者,属栀子汤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时自极吐下者,与承气汤。不尔者,不可与。欲呕,胸中痛,微溏,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太阳病,重发其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坚满而痛,不可近,属大陷胸汤。
伤寒五、六日,其人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此为未解,属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汗出,若吐下,解后,心中痞坚,噫气不除者,属旋复代赭汤。
大下以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其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当先解表,表解,乃攻其痞。解表属桂枝汤,攻痞属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属白虎汤。
伤寒吐下后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其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神之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属承气汤。若下者,勿复服。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属白虎汤证。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发其汗即躁,心愦愦而反谵语,加温针,心怵惕,又烦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属栀子汤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若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属栀子汤证。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满,头坚后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属承气汤证。
太阳病,吐下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坚,可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
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属四逆汤证。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胸满者,属桂枝去芍药汤。若微寒,属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属栀子汤证。
伤寒下后,烦而腹满,卧起不安,属栀子厚朴汤。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属栀子干姜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再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续在,先与小柴胡汤。呕止小安,其人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与大柴胡汤,下者止。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而微利,此本当柴胡汤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再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属柴胡加芒硝汤。
伤寒十三日,过经而谵语,内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小便利者,大便当坚,而反利,其脉调和者,知医以如药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属承气汤证。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不可转侧,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其表未解。医反下之,动数则迟,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坚,则为结胸,属大陷胸汤。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其余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不为逆也。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坚痛者,此为结胸,属大陷胸汤。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复不中与也。属半夏泻心汤。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之泻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不能得安。医见心下痞,为病不尽,复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之坚,属甘草泻心汤。
伤寒,服汤药,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坚,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属赤石脂禹余粮汤。若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不止,心下痞坚,表里不解,属桂枝人参汤。
伤寒吐后,腹满者,与承气汤。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下已,脉数不解,今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属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不止,必夹血,便脓血。
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为属太阴,属桂枝加芍药汤。
大实痛,属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属麻黄升麻汤。
伤寒,本自寒呕,医复吐之,寒格更遂吐,食入即出,属干姜黄苓黄连人参汤。
病可温证第九
大法,冬宜温热药及灸。
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
下利,腹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当温之,宜四逆汤。
下利,欲食者,就当温之。
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宜当归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温之。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宜温之,以四逆汤。
病不可炙证第十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当重而痹,此为火逆。若欲自解,当先烦,烦乃有汗,随汗出而解。何以知之?
脉浮,故知汗当解。
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唾血。
病可灸证第十一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不死。脉不足者,灸其少阴七壮。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温其上,灸之。
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壮,商邱、阴陵泉皆三壮。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为可灸少阴、厥阴,主逆。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大怒无刺,已刺无怒。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劳无刺,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无刺大惊,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身热甚,阴阳皆争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正衰,粗工逆此,谓之伐形。
[ 这个贴子最后由月夜寒枫在2005-1-3 19:43:08编辑过 ]
月夜寒枫
修为:合体期
魅力:102
金币:0
经验:57473
文章:1933
门派:洪荒
爱人:单身贵族
注册:04-04-01 12:33
发表: 2005-01-03 19:19:26 第12楼
病可刺证第十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腹满而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者,此为肝乘脾,名纵,当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欲饮酢浆者,其腹必满,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曰横,当刺期门。
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人血室。但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发,濈然汗出者则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其人谵语,此为热人血室,当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平病云: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三焦与此相反。岂谓药不谓针耶?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颈项强而眩,时如结胸,心下痞坚,当刺大椎第一间,肺输、肝输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谵语则脉弦。谵语五日不止,当刺期门。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不得小便,加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则愈。
伤寒,喉痹,刺手少阴。少阴在腕,当小指后动脉是也,针入三分,补之。
问曰:病有汗出而身热烦满,烦满不为汗解者何?对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也。太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治之,表里刺之,饮之汤。
热病三日,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各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项中各一,凡六痏;巅上一。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菌为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心也。
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安,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赤,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肝也。
热病而胸胁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针于四达。筋辟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肺也。
热病数惊,瘈疭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骨病食啮牙齿,耳清,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脾也。
热病,先身涩傍倚,烦闷,干唇嗌,取之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
热病,头痛,摄目脉紧,善衄,厥热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
寒热病。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输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
热病,侠脐痛急,胸胁支满,取之涌泉,与太阴、阳明,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大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者,取踝上横文以止之。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手太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手臂痛,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目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热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勿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尿,欲知之法,可与小承气汤。若腹中不转矢气者,此为但头坚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
阳明病,若胃中虚冷,其人不能食,饮水即哕。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当温之,与水即哕。
病在阳,当以汗解,而反以水噀之,若灌之,其热却不得去,益烦,皮上粟起,意欲饮水,反而不渴,宜文蛤散。若不差,与五苓散。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身热皮栗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噀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即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即无血,大即为寒,寒气相搏,即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
寸口脉濡而弱,濡即恶寒,弱即发热,濡弱相搏,脏气衰微,胸中苦烦,此非结热。而反薄居水渍布冷铫贴之,阳气遂微,诸腑无所依,阴脉凝聚,结在心下,而不肯移,胃中虚冷,水谷不化,小便纵通,复不能多,微则可救,聚寒心下,当奈何也。
病可水证第十五
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饮之即愈。
太阳病,寸口缓,关上小浮,尺中弱,其人发热而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为医下之也。若不下,其人复不恶寒而渴者,为转属阳明。
小便数者,大便即坚,不便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欲饮水者,但与之,当以法救之,宜五苓散。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荣气长,滑数则胃气实,荣长则阳盛。
怫郁不得出身,胃实则坚难,大便则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盛不周,复重下之,胃燥热畜,大便遂摈,小便不利,荣卫相搏,心烦发热,两眼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过经成坏病,针药所不能治。与水灌枯槁,阳气微散,身寒温衣覆,汗出表里通,然其病即除。形脉多不同,此愈非法治,但医所当慎,妄犯伤荣卫。
霍乱而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欲饮水,属五苓散。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必思水者,急与猪苓散。饮之水亦得也。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泆,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而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病,医发其汗,遂发热而恶寒,复下之,则心下痞,此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烦,面色青黄,肤瞤,如此者为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愈。
伤寒,加温针必惊。
阳脉浮,阴脉弱,则血虚,血虚则筋伤。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加烧针,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伤寒,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卧起不安,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问曰:得病十五、十六日,身体黄,下利,狂欲走。师脉之,言当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后如师言,何以知之?师曰:寸口脉阳浮阴濡弱,阳浮则为风,阴濡弱为少血,浮虚受风,少血发热,恶寒洒淅,项强头眩。医加火熏,郁令汗出,恶寒遂甚,客热因火而发,怫郁蒸肌肤,身目为黄,小便微难,短气,从鼻出血。而复下之。胃无津液,泄利遂不止,热瘀在膀胱,畜结成积聚,状如豚肝,当下未下,心乱迷愦,狂走赴水,不能自制。畜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医所为,无他祸患。微轻得愈,极者不治。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言。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有清血。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发其汗则躁,心愦愦而反谵语,加温针必怵惕,又烦躁不得眠。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出。
太阳病二日,而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胃中竭燥,必发谵语、十余日振而反汗出者,此为欲解。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其人欲小便反不得,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坚者,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多,便已,其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病可火证第十七
下利,谷道中痛,当温之以火,宜熬末盐熨之。一方灸枳实熨之。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问曰: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对曰:名曰阴阳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汗而热留者,寿可立而倾也。
夫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此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有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阳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也。
热病,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躁盛得汗者。生也。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肤刺,喘甚者,死。
热病,阴阳交者,死。
热病。烦已而汗,脉当静。
太阳病,脉反躁盛者,是阴阳交,死。复得汗,脉静者,生。
热病,阴阳交者,热烦身躁,太阴寸口脉两冲,尚躁盛,是阴阳交,死。
得汗脉静者,生。
热病,阳进阴退,头独汗出,死。阴进阳退,腰以下至足汗出,亦死。
阴阳俱进,汗出已热如故,亦死。阴阳俱退,汗出已寒栗不止,鼻口气冷,亦死。
热病,所谓并阴者,热病已得汗,因得泄,是谓并阴,故治。
热病,所谓并阳者,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大热,汗之,虽不汗出,若衄,是谓并阳,故治。
右热病并阴阳部
少阴病,恶寒,蜷而利,手足逆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其人吐利,躁逆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其脉不至,其人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其人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下利,若利止,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欲去其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服汤药,其脉暴出者,死。微细者,生。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厥逆,躁不能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厥不止者,死。
伤寒,厥逆,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者,生。其人汗出,利不止者,死。但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热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
热病在肾,令人渴,口干,舌焦黄赤,昼夜欲饮不止,腹大而胀,尚不厌饮,目无精光,死不治。
脾伤,即中风,阴阳气别离,阴不从阳,故以三分候其死生。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其人脉反实者,死。
病者胁下素有痞,而下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侠阴筋,此为脏结,死。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是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
若下利者,亦死。
结胸证悉具而烦躁者,死。
吐舌下卷者,死。唾如胶者,难解。舌头四边,徐有津液,此为欲解。
病则至经,上唇有色,脉自和,为欲解。色急者,来解。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问曰:何谓虚实?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重实者,内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问曰:经络俱实何如?对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内缓也。皆当俱治。故曰滑则顺,涩则逆。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寒气暴上,脉满实。实而滑,顺则生;实而涩,逆则死。形尽满,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顺则生,逆则死。所谓顺者,手足温;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问曰:何谓重虚?对曰: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也。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匡然也;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
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也。脉实满,手足寒,头热者,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热而尺寒,秋冬为逆,春夏为顺。
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寒涩,春夏死,秋冬生。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问曰:秋冬无极阴,春夏无极阳,何谓也?对曰:无极阳者,春夏无数虚阳明,阳明虚则狂;无极阴者,秋冬无数虚太阴,太阴虚则死。
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还心腹满者,死。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阳气上争,还得汗者生。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自己。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气内连肾。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自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喘,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下汗,四日死。
未曾汗,勿肤刺。
热病三、四日,脉不喘,其动均者,身虽烦热,今自得汗,生。传曰:始腑入脏,终阴复还阳,故得汗。
病热七、八日,脉不喘,其动均者,生。微热在阳不入阴,今自汗也。
热病七、八日,脉不喘,动数均者,病当喑。期三日不得汗,四日死。
热病,身面尽黄而肿,心热,口干,舌卷,焦黄黑,身麻臭,伏毒伤肺。
中脾者,死。
热病,瘈疭,狂言,不得汗,瘈疭不止,伏毒伤肝。中胆者,死。
热病,汗不出,出不至足,呕胆,吐血,善惊不得卧,伏毒在肝,腑足少阳者,死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腹满胀,身热者,不得大小便,脉涩小疾,一逆见,死。
热病,肠鸣腹满,四肢清泄注,脉浮大而洪不已,二逆见,死。
热病,大衄不止,腹中痛,脉浮大绝,喘而短气,三逆见,死。
热病,呕且便血,夺形肉,身热甚,脉绝动疾,四逆见,死。
热病,咳喘,悸眩,身热,脉小疾,夺形肉,五逆见,死。
热病,腹大而胀,四肢清,夺形肉,短气,六逆见,一旬内死。
热病,腹胀便血,脉大,时时小绝,汗出而喘,口干舌焦,视不见人,七逆见,一旬死。
热病,身热甚,脉转小,咳而便血,目眶陷,妄言,手循衣缝,口干,躁扰不得卧,八逆见,一时死。
热病,瘈疭,狂走,不能食,腹满胸痛,引腰脐背,呕血,九逆见,一时死。
热病,呕血,喘咳,烦满,身黄,其腹鼓胀,泄不止,脉绝,十逆见,一时死。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肺气绝,喘逆,咳唾血,手足腹肿,面黄,振栗不能言语,死。
魄与皮毛俱去,故肺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热病,脾气绝,头痛,呕宿汁,不得食,呕逆吐血,水浆不得入,狂言谵语,腹大满,四肢不收,意不乐,死。脉与肉气俱去,故脾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热病,心主气绝,烦满骨痛,嗌肿,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哭而笑,死。神与荣脉俱去,故心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热病,肝气绝,僵仆,足不安地,呕血,恐惧,酒淅恶寒,血妄去,遗屎溺,死。魂与筋血俱去,故肝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热病,肾气绝,喘悸,吐逆,踵疽,尻痈,目视不明,骨痛,短气,喘满,汗出如珠,死。精与骨髓俱去,故肾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故外见瞳子青小,爪甲枯,发堕,身涩,齿挺而垢,又皮面厚尘黑,咳而唾血,渴欲数饮,大满,此五脏绝表病也。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四至,三日死。脉四至者,平人一至,病人脉四至也。
热病,脉五至,一日死。时一大至,半日死。忽忽闷乱者,死。
热病,脉六至,半日死。忽急疾大至,有顷死。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
热病,脉四损,三日死。所谓四损者,平人四至,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
热病,脉五损,一日死。所谓五损者,平人五至,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
热病,脉六损,一时死。所谓六损者,平人六至,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若绝不至,或久乃至,立死。
[ 这个贴子最后由月夜寒枫在2005-1-3 19:44:12编辑过 ]
月夜寒枫
修为:合体期
魅力:102
金币:0
经验:57473
文章:1933
门派:洪荒
爱人:单身贵族
注册:04-04-01 12:33
发表: 2005-01-03 19:23:12 第13楼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寸口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于脏即死,入于腑即愈,此为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温和,汗自出,为入腑,而复自愈。
平痓湿暍脉证第二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者,名刚痓.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柔痓. 太阳病,发热,其脉沉而细者,为痓.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痓.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者,为痓.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
刚痓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其人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痓病,发其汗已,其脉浛浛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必痓. 脉来,按之筑筑而弦,直上下行。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夫风病,下之则痓. 复发其汗,必拘急。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此为痓,栝篓桂枝汤主之。
痓病有灸疮,难疗。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其汗,汗出则痓. 太阳病,关节疼烦,脉沉而缓者,为中湿。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即剧,此为风湿,汗出所致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熏黄也。
湿家之为病,其人但头汗出,而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吐,或胸满,小便利,舌上如胎,此为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饮而不能饮,则口燥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身体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师云此可发汗,而其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续在,是故不愈。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则风湿俱去也。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汤加术四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汤主之。
病人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即愈。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附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术附子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太阳中热,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白虎汤主之。
太阳中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中所致也,瓜蒂汤主之。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恶寒则甚;加温针,则发热益甚;数下之,淋复甚。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阳毒为病,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喉咽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有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升麻汤主之。
阴毒为病,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或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甘草汤主之。
百合之为病,其状常默默欲卧复不能卧,或如强健人,欲得出行而复不能行,意欲得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朝至口苦,小便赤黄,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脉一宗,悉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其病难治;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其病难治。
狐惑为病;其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狐惑之病,并不欲饮食,闻食臭,其面乍赤,乍白、乍黑。其毒蚀于上部则声喝,其毒蚀下部者,则咽干。蚀于上部,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苦参汤淹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其人脉数,无热,微烦,默默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得之七、八日,目四眦黄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膲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师曰:呕吐而利,此为霍乱。
问曰:病者发热,头痛,身体疼,恶寒,而复吐利,当属何病?师曰:当为霍乱。霍乱吐利止,而复发热也。伤寒,其脉微涩,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吐利。
转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鸡屎白散主之。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头痛脉滑者,中风,风脉虚弱也。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则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则重不胜;邪人于腑,则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吐于涎。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迟则为中风。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
寸口脉沉而弱,沉则主骨,弱则主筋;沉则为肾,弱则为肝。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乌头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问曰:血痹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起卧不时动摇,如被微风,遂得之。形如风状。但其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热,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足酸削不能行,少腹虚满。
人年五十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苦肠鸣马刀侠婴者,皆为劳得之。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出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其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时目瞑,此人喜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男子脉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通,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师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虚则卫气不足,迟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则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师曰:热在下焦则溺血,亦令人淋闭不通。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
寸口脉细而数,数则为热,细则为寒。数为强吐。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则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则数。
少阴脉数,妇人则阴中生疮,男子则气淋。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其人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体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癃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而反不痛,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痛,暮躁不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形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风水,其脉浮,浮为在表,其人能食,头痛汗出,表无他病,病者言但下重,故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而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师曰:里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则胸满短气。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热,迟脉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热,数脉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则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水不沾流,走在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师曰: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沉者与附子麻黄汤,浮者与杏子汤。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革,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永,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若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师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系不去,其病不除。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少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黄汗之病,身体洪肿,发热,汗出而咳,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其脉自沉。
问曰:黄汗之病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则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宽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能则身冷,阴气不能则骨疼;阳气前通则恶寒,阳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或枳实术汤主之。
[ 这个贴子最后由月夜寒枫在2005-1-3 19:45:13编辑过 ]
月夜寒枫
修为:合体期
魅力:102
金币:0
经验:57473
文章:1933
门派:洪荒
爱人:单身贵族
注册:04-04-01 12:33
发表: 2005-01-03 19:23:31 第14楼
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
凡黄候,其寸口脉近掌无脉,口鼻冷,并不可治。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发病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师曰: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为差,反剧为难治。
又曰: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发热也。
师曰: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耆汤。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小建中汤。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用大黄黄柏栀子芒消汤。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即愈。
酒疸色黄心下结实而烦。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韭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寸口脉微而弱,微则恶寒,弱则发热。当发不发,骨节疼痛;当烦不烦,而极汗出。趺阳脉缓而迟,胃气反强。少阴脉微,微则伤精,阴气寒冷,少阴不足。
谷气反强,饱则烦满,满则发热,客则消谷,发已复饥,热则腹满,微则伤精,谷强则瘦,名曰谷寒热。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师曰: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腹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则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夫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药,若脉紧数者,可发汗,针灸之。浮大者,吐之。脉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疟病结为症瘕,名曰疟母,鳖甲煎丸主之。
疟但见热者,温疟也,其脉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朝发暮解,暮发朝解,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疟多寒者,牡疟也,蜀漆散主之。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则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脉阴弦故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贲豚病者,从少腹起,上行咽喉,发作时欲死复止,皆从惊得。其气上冲,胸腹痛,及往来寒热,贲豚汤主之。
师曰:病有贲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趺阳脉紧而浮,紧则为痛,浮则为虚,虚则肠鸣,紧则坚满。
双脉弦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限也,可下之。
病腹中满痛,为实,当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
病腹满,发热十数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三物汤主之。
腹满痛,厚朴七物汤主之。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即为气,气寒相搏,转绞而痛。
寸口脉迟而涩,迟为寒,涩为无血。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寸口脉弦者,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趺阳脉缓而迟,缓则为寒,迟则为虚,虚寒相搏,则欲食温,假令食冷,则咽痛。
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则为寒,微则为虚,涩则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也。紧在中央,知寒尚在,此本寒气,何为发汗复下之耶?
夫脉浮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胁下偏痛,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紧则不欲食,弦紧相博,则为寒疝。
趺阳脉浮而迟,浮则为风虚,迟则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者,大乌头汤主之。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
寸口脉紧如转索,左右无常者,有宿食。
寸口脉紧,即头风寒,或腹中有宿食不化。
脉滑而数者,实也,有宿食,当下之。
下利,不欲饮食者,有宿食,当下之。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宿食在上管,当吐之。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病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病,按之则愈,愈复发为谷气。夫病已愈,不得复发,今病复发,即为谷气也。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积在背气街。
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皮肤寒,秋差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虫缘之状,甚者如针刺,时痒,其色白。
诊得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嗌干,心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主身瘈疭,主血厥,夏差冬剧,其色赤。
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汤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起,主肌肉损,其色黄。
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肿寒,胁痛引少腹,男子积疝,女子瘕淋,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春差秋剧,其色青。
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少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骨中寒,主髓厥,善忘,其色黑。
寸口脉沉而横者,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其脉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脉弦紧而微细者,症也。夫寒痹、症瘕、积聚之脉,皆弦紧。
若在心下,即寸弦紧;在胃管,即关弦紧;在脐下,即尺弦紧。
又脉症法,左手脉横,症在左,右手脉横,症在右;脉头大者,在上;头小者,在下。
又法:横脉见左,积在右;见右,积在左,偏得横实而滑,亦为积。弦紧亦为积,为寒痹,为疝痛。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诸不相应,为不治。
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右手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
脉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转也,必死不治。
脉来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
脉来小沉而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吐。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趺阳脉微而浮,浮则胃气虚,微则不能食,此恐惧之脉,忧迫所作也。
惊生病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
寸口脉紧,趺阳脉虚,胃气则虚。
寸口脉紧,寒之实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满而噫。胃气虚者,趺阳脉浮,少阳脉紧,心下必悸。何以言之?寒水相搏,二气相争,是以悸。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问曰:病衄连日不止,其脉何类?师曰:脉来轻轻在肌肉,尺中自溢,目睛晕黄,衄必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师曰:从春至夏发衄者,太阳;从秋至冬发衄者,阳明。
寸口脉微弱,尺脉涩弱,则发热,涩为无血,其人必厥,微呕。夫厥,当眩不眩,而反头痛,痛为实,下虚上实必衄也。
太阳脉而浮,必衄、吐血。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也。
衄家,不可发其汗,汗出必额上促急而紧,直视而不能瞤,不得眠。
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虚,男子则吐血,女子则下血。呕吐、汗出者,为可治。
趺阳脉微而弱,春以胃气为本。吐利者为可,不者,此为有水气,其腹必满,小便则难。
病人身热,脉小绝者,吐血,若下血,妇人亡经,此为寒。脉迟者,胸上有寒。噫气喜唾。
脉有阴阳,趺阳、少阴脉皆微,其人不吐下,必亡血。
脉沉为在里,荣卫内结,胸满,必吐血。
男子盛大,其脉手阳微,趺阳亦微,独少阴浮大,必便血而失精。设言淋者,当小便不利。
趺阳脉弦,必肠痔下血。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其人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当汗出不出,内结亦为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下血,先见血,后见便,此近血也;先见便,后见血,此远血也。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
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暖气在下,三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而死,宽缓即瘥。
夫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也。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
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
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之微涩也。
寸口脉紧而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其人则吐。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谷不得入也。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暮食朝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宿。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若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脉滑,按之虚绝者,其人必下利。
下利,有微热,其人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若微发热,汗自出者,自愈。设脉复紧,为未解。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清脓血。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基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脉数而浮者,今自愈。设不差,其人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其脏寒者,当温之。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
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其人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此为病不尽,当复下之。
下利而谵语者,为有躁屎也,宜下之。
下利而腹痛满,为寒实,当下之。
下利,腹中坚者,当下之。
下利后更烦,按其心下濡者,为虚烦也。
下利后,脉三部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
下利,脉浮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胃中寒实,而下利不止者,死。
夫风寒下者,不可下之。下之后,心下坚痛。脉迟者,为寒,但当温之。
脉沉紧,下之亦然。脉大浮弦,下之当已。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痰饮脉证第十五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数被駃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寸口脉不出,而反发汗,阳脉早索,阴脉不涩,三焦踟蹰,入而不出。
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吐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于津液。便如烂瓜,亦如豚脑,但坐发汗故也。
肺痿,其人欲咳不得咳,咳则出干沫,久久,小便不利,甚则脉浮弱。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其脏。师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饮水者,自愈。自张口者,短气也。
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为浮寒,非肺痿也。
问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也?师曰:此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则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
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脉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竟吐脓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
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寒,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寸口脉数,趺阳脉紧,寒热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阳脉浮缓,胃气如经,此为肺痈。
问曰:振寒发热,寸口脉滑而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病。医反不知,而以伤寒治之,应不愈也。何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知其处?
师曰:假令脓在胸中者,为肺痈。其人脉数,咳唾有脓血。设脓未成,其脉自紧数。紧去但数,脓为已成也。
夫病吐血,喘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上气躁而喘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极饮过度所致也。
咳家,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咳而脉浮,其人不咳不食,如是四十日乃已。咳而时发热,脉卒弦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咳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而无热乃可吐之。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不可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其脉沉者,有留饮。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大如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者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甘草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以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可与十枣汤。
膈上之病,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心下水停,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喜喘短气。
病人一臂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
其脉虚者为微劳,荣卫气不周故也,久久自差。
腹满,口苦干燥,此肠间有水气也。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水也,五苓散主之。
先渴却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水在心,心下坚,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脉数,身无热,内有痈也。薏苡附子败酱汤主之。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脉微而迟,必发热;弱而数,为振寒,当发痈肿。
脉浮而数,身体无热,其形嘿嘿,胸中微躁,不知痛之所在,此人当发痈肿。
脉滑而数,数则为热,滑则为实;滑则主荣,数则主卫,荣卫相逢,则结为痈。热之所过,则为脓也。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与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问曰:宫羽林妇病,医脉之,何以知妇人肠中有脓,为下之则愈?师曰: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浊败,少腹痞坚,小便或涩,或时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聚为瘀血,血下则愈。
肠痈之为病,其身体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
肠痈者,少腹肿,按之则痛,小便数如淋,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问曰:寸口脉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器所伤,亡血故也。
侵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之。
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
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此是血气和调,阳施阴化也。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少阴,心脉也,心主血脉。又肾名胞门子户,尺中肾脉也,尺中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左右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妊娠也。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
脉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脉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
妇人妊娠四月,欲如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俱疾为生二子。
又法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
又法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
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
又法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则女作男生。左右尺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男作女生也。
又法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
又法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
又法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
妇人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但离经者,不病也。
又法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妇人怀胎,一月之时,足厥阴脉养。二月,足少阳脉养。三月,手心主脉养。四月,手少阳脉养。五月,足太阴脉养。六月,足阳明脉养。七月,手太阴脉养。八月,手阳明脉养。九月,足少阴脉养。十月,足太阳脉养。
诸阴阳各养三十日活儿。手太阳、少阴不养者,下主月水,上为乳汁,活儿养母。怀娠者不可灸刺其经,必堕胎。
妇人怀娠三月而渴,其脉反迟者,欲为水分。复腹痛者,必堕胎。
脉浮汗出者,必闭。其脉数者,必发痈脓。五月、六月脉数者,必向坏。
脉紧者,必胞满。脉迟者,必腹满而喘。脉浮者,必水坏为肿。
问曰:有一妇人,年二十所,其脉浮数,发热呕咳,时下利,不欲食,脉复浮,经水绝,何也?师曰:法当有娠。何以故?此虚家法当微弱,而反浮数,此为戴阳。阴阳和合,法当有娠。到立秋,热当自去。何以知然?数则为热,热者是火,火是木之子,死于未。未为六月位,土王,火休废,阴气生,秋节气至,火气当罢,热自除去,其病即愈。
师曰:乳后三月有所见,后三月来,脉无所见,此便是躯。有儿者护之,恐病利也。何以故?怀妊阳气内养,乳中虚冷,故令儿利。
妇人怀娠六月、七月,脉弦,发热,其胎逾腹,腹痛恶寒,寒者小腹如扇之状,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妇人妊娠七月,脉实大牢强者生,沉细者死。
妇人妊娠八月,脉实大牢强弦紧者生,沉细者死。
妇人怀躯六月、七月,暴下斗余水,其胎必倚而堕,此非时,孤浆预下故也。
师曰:寸口脉洪而涩,洪则为气,涩则为血。气动丹田,其形即温。涩在于下,胎冷若冰。阳气胎活,阴气必终。欲别阴阳,其下必僵。假令阳终,畜然若杯。
问曰:妇人妊娠病,师脉之,何以知此妇人双胎,其一独死,其一独生,而为下其死者,其病即愈,然后竟免躯,其脉何类,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卫气平调,荣气缓舒。阳施阴化,精盛有余,阴阳俱盛,故知双躯。今少阴微紧,血即浊凝,营养不周,胎则偏夭。少腹冷满,膝膑疼痛,腰重起难,此为血痹,若不早去,害母失胎。
师曰:妇人有胎腹痛,其人不安,若胎病不长,欲知生死,令人摸之,如覆杯者则男,如肘头参差起者女也。冷在何面?冷者为死,温者为生。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中生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漏,胶艾汤主之。
妇人妊娠,经断三月,而得漏下,下血四五日不止,胎欲动,在于脐上,此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
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宜桂枝茯苓丸。
问曰:妇人病,经水断一、二月,而反经来,今脉反微涩,何也?师曰:此前月中,若当下利,故今妨经。利止,月经当自下,此非躯也。
妇人经自断而有躯,其脉反弦,恐其后必大下,不成躯也。
妇人怀躯七月而不可知,时时衄血而转筋者,此为躯也;衄时嚏而动者,非躯也。
脉来近去远,故曰反,以为有躯,而反断,此为有阳无阴故也。
妇人经月下,但为微少。师脉之,反言有躯,其后审然,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阴阳俱平,荣卫调和,按之滑,浮之则轻,阳明、少阴,各如经法,身反洒淅,不欲食饮,头痛心乱,呕哕欲吐,呼则微数,吸则不惊,阳多气溢,阴滑气盛,滑则多实,六经养成。所以月见,阴见阳精,汁凝胞散,散者损堕。设复阳盛,双妊二胎。今阳不足,故令激经也。
妇人妊娠,小便难,饮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妇人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洒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妇人妊娠,宜服当归散,即易产无疾苦。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自道经断不来。师言:一月为衃,二月为血,三月为居经。是定作躯也,或为血积,譬如鸡乳子,热者为禄,寒者为浊,且当须后月复来,经当入月几日来。假令以七日所来,因言且须后月十日所来相间。设其主复来者,因脉之,脉反沉而涩,因问曾经半生,若漏下亡血者,定为有躯。其人言实有是,宜当护之。今经微弱,恐复不安。设言当奈何?
当为合药以治之。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自道经断,脉之,师曰:一月血为闭,二月若有若无,三月为血积,譬如鸡伏子,中寒即浊,中热即禄。欲令胎寿,当治其母。侠寒怀子,命不寿也。譬如鸡伏子,试取鸡一毛拔去,覆子不遍,中寒者浊。今夫人有躯,小腹寒,手掌反逆,奈何得有躯?妇人因言:当奈何?
师曰:当与温经汤。设与夫家俱来者,有躯;与父母家俱来者,当言寒多,久不作躯。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因言阴阳俱和调,阳气长,阴气短,俱出不入,去近来远,故曰反。以为有躯,偏反血断,断来几日,假令审实者,因言急当治,恐经复下。设令宫中人,苦寡妇无夫,曾夜梦寐交通邪气,或怀久作症瘕,急当治下,服二汤。设复不愈,因言发汤当中。下胎而反不下,此何等意邪?可使且将视赤鸟。
师曰:若宫里张氏不差,复来相问。
师曰:脉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为躯,桂枝汤主之。法六十日当有娠,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方在《伤寒》中。
妇人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平而微实者,奄续法也。而反微涩,其人不亡血、下利,而反甚其脉虚,但坐乳大儿及乳小儿,此自其常,不能令甚虚竭,病与亡血虚等,必眩冒而短气也。
师曰:有一妇人好装衣来诊,而得脉涩,因问曾乳子、下利?乃当得此脉耳,曾半生、漏下者可;设不者,经断三月、六月。设乳子漏下,可为奄续,断小儿勿乳,须利止复来相问,脉之。
师曰:寸口脉微迟,迟徽于寸,寸迟为寒,在上焦,但当吐耳。今尺反虚,复为强下之,如此发胸满而痛者,必吐血;少腹痛、腰脊痛者,必下血。
师曰: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虚。若下血、呕吐、汗出者可;不者,趺阳脉微而弱。春以胃气为本,吐利者可;下者,此为水气,其腹必满,小便则难。
妇人常呕吐而胃反,若常喘,其经又断,设来者必少。
师曰:有一妇人,年六十所,经水常自下,设久得病利,少腹坚满者为难治。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言经水少,不如前者,何也?师曰:曾更下利,若汗出、小便利者可,何以故?师曰:亡其津液,故令经水少。设经下反多于前者,当所苦困。当言恐大便难,身无复汗也。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体肿。少阳脉革,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为血分。
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
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藏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问曰:病有血分,何谓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为难治。
问曰:病有水分,何谓也?师曰: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当下。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迟在上,紧在下。迟则为寒,名曰浑。
阳浊则湿,名曰雾。紧则阴气栗。脉反濡弱,濡则中湿,弱则中寒,寒湿相搏,名曰痹。腰脊骨节苦烦,肌为不仁,此当为痹,而反怀躯,迟归经。体重,以下脚为胕肿,按之没指,腰冷不仁,此为水怀。喘则倚息,小便不通,脉紧为呕,血气无余,此为水分,荣卫乖亡,此为非躯。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
师曰:新产亡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何故郁冒?师曰: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何故大便难?师曰: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但头汗出。所以生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其大便坚,若呕不能食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而更发热者,此为胃热气实,承气汤主之。方在《伤寒》中。
妇人产得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坚,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可与阳旦,方在《伤寒》中,桂枝是也。
妇人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妇人产后腹中疠痛,可与当归羊肉汤。
师曰:产妇腹痛,烦满不得卧,法当枳实芍药散主之。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与下瘀血汤。
妇人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四、五日,趺阳脉微实,再倍其人发热,日晡所烦躁者,不能食,谵语,利之则愈,宜承气汤。以热在里,结在膀胱也。方在《伤寒》中。
妇人产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妇人热利,重下,新产虚极,白头翁加甘草汤主之。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师曰:妇人带下、六极之病,脉浮则为肠鸣腹满,紧则为腹中痛,数则为阴中痒,洪则生疮,弦则阴疼掣痛。
师曰:带下有三门:一曰胞门,二曰龙门,三曰玉门。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女属玉门。
问曰:未出门女有三病,何谓也?师曰:一病者,经水初下,阴中热,或有当风,或有扇者。二病者,或有以寒水洗之。三病者,或见丹下,惊怖得病。属带下。
师曰:妇人带下,九实中事。假令得鼠乳之病,剧易。当剧有期。当庚辛为期。余皆仿此。
问曰:有一妇人,年五十所,病但苦背痛,时时腹中痛,少食多厌,喜胀,其脉阳微,关、尺小紧,形脉不相应,愿知所说?师曰:当问病者饮食何如?假令病者言,我不欲饮食,闻谷气臭者,病为在上焦。假令病者言,我少多为欲食,不食亦可,病为在中焦。假令病者言,我自饮食如故,病为在下焦,为病属带下。当以带下治之。
妇人带下,经水不利,腹满痛,经一月再见,土瓜根散主之。
妇人带下,脉浮,恶寒,漏下者,不治。
师曰:有一妇人将一女子年十五所来诊,言女子年十四时经水自下,今经反断,其母言恐怖。师曰:言此女为是夫人亲女非耶?若亲女者,当相为说之。妇人因答言:自是女尔。师曰:所以问者无他,夫人年十四时,亦以经水下?所以断此为避年,勿怪,后当自下。
妇人小腹冷,恶寒久,年少者得之,此为无子;年大者得之,绝产。
师曰:脉微弱而涩,年少得此为无子,中年得此为绝产。
师曰:少阴脉浮而紧,紧则疝瘕,腹中痛,半产而堕伤。浮则亡血,绝产、恶寒。
师曰:肥人脉细,胞有寒,故令少子。其色黄者,胸上有寒。
妇人小腹礘磊转痛,而复自解,发汗无常,经反断,膀胱中结坚急痛,下引阴中气冲者,久必两胁拘急。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则发热,小腹里急痛,腹满,手掌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中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与温经汤。
问曰:妇人病下利,而经水反断者,何也?师曰:但当止利,经自当下,勿怪。所以利不止而经断者,但下利亡津液,故经断。利止,津液复,经自当下。
妇人血下,咽干而不渴,其经必断,此荣不足,本自有微寒,故不引饮。
渴而引饮者,津液得通,荣卫自和,其经必复下。
师曰:寸口脉微而涩,微则卫气不足,涩则血气无余。卫不足其息短,其形燥;血不足其形逆,荣卫俱虚,言语谬误。趺阳脉微而涩,微则胃气虚,虚则短气,咽燥而口苦胃热,涩则失液。少阴脉微而迟,微则无精,迟则阴中寒,涩则血不来,此为居经,三月一来。
师曰:脉微血气俱虚,年少者亡血也。乳子下利为可,不者,此为居经,三月一来。
问曰:妇人妊娠三月,师脉之,言此妇人非躯,今月经当下。其脉何类?
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卫浮而大,荣反而弱,浮大则气强,反弱则少血,孤阳独呼,阴不能吸,二气不停,卫降荣竭,阴为积寒,阳为聚热,阳盛不润,经络不足,阴虚阳往,故令少血。时发洒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数,多唾涎沫,此令重虚,津液漏泄,故知非躯,畜烦满洫,月禀一经,三月一来,阴盛则泻,名曰居经。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一朝而清血,二、三日不止。何以治之?师曰:此妇人前绝生,经水不下,今反清血,此为居经,不须治,当自止。经水下常五日止者五日愈。
妇人月经一月再来者,经来,其脉欲自如常。而反微,不利,不汗出者,其经二月必来。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问曰:妇人经水适下,而发其汗,则郁冒不知人,何也?师曰:经水下,故为里虚,而发其汗,为表复虚,此为表里俱虚,故令郁冒也。
问曰:妇人病如癫疾郁冒,一日二十余发。师脉之,反言带下,皆如师言,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濡而紧,濡则阳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气虚,血竭凝寒,阴阳不和,邪气舍于荣卫,疾起少年时,经水来以合房室,移时过度,精感命门开,经下血虚,百脉皆张,中极感动阳动,微风激成寒,因虚舍荣卫,冷积于丹田,发动上冲,奔在胸膈,津液掩口入,涎唾涌溢出,眩冒状如厥,气冲髀里热,粗医名为癫,灸之,因大剧。
问曰:妇人病苦气上冲胸,眩冒,吐涎沫,髀里气冲热。师脉之,不名带下,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沉而微,沉则卫气伏,微则荣气绝,阳伏则为疹,阴绝则亡血。病当小便不利,津液闭塞,今反小便通,微汗出,沉变为寒,咳逆呕沫,其肺成痿,津液竭少,亡血损经络,因寒为血厥,手足苦痹,气从丹田起,上至胸胁,沉寒怫郁于上,胸中窒塞,气历阳部,面翕如醉,形体似肥,此乃浮虚,医反下之,长针,复重虚荣卫,久发眩冒,故知为血厥也。
问曰:五崩何等类?师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衃血也。
师曰:有一妇人来脉,反得微涩,法当吐若下利,而言不,因言夫人年几何?夫人年七七四十九,经水当断,反至今不止,以故致此虚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脉则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
妇人经水不利,抵当汤主之。方在《伤寒》中。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僻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方在《伤寒》中。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妇人咽中如有炙腐状,半夏厚朴汤主之。
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甘草小麦汤主之。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膈下满如结胸状,其人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有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在《伤寒》中。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了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若上二焦,必当自愈。
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则愈。
妇人小腹满如敦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大黄甘遂汤主之。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
妇人著坐药,强下其经,目眶为痛,足跟难以践地,心中状如悬。
问曰:有一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得病转胞,不得溺也。何以故?师曰:此人故肌盛,头举身满,今反羸瘦,头举中空感,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服肾气丸,此中有茯苓故也。方在《虚劳》中。
师曰:脉得浮紧,法当身躯疼痛,设不痛者,当射云何?因当射言。若肠中痛、腹中鸣、咳者,因失便,妇人得此脉者,法当阴吹。
师曰:寸口脉浮而弱,浮则为虚,弱则为无血,浮则短气,弱则有热,而自汗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气满,涩则有寒,喜噫吞酸。其气而下,少腹则寒。
少阴脉弱而微,微则少血,弱则生风,微弱相搏,阴中恶寒,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师曰:胃气下泄,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则生疮。
少阴脉数则气淋,阴中生疮。
妇人阴中蚀疮烂,狼牙汤洗之。
妇人脏肿如瓜,阴中疼引腰痛者,杏仁汤主之。
少阴脉弦者,白肠必挺核。
少阴脉浮而动,浮为虚,动为痛,妇人则脱下。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诊妇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
诊妇人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
诊妇人新生乳子,脉沉小滑者,生,实大坚弦急者,死。
诊妇人疝、瘕、积、聚,脉弦急者,生;虚弱小者,死。
诊妇人新生乳子,因得热病,其脉悬小,四肢温者,生;寒清者,死。
诊妇人生产,因中风、伤寒、热病,喘鸣而肩息,脉实大浮缓者,生;小急者,死。
诊妇人生产之后,寸口脉炎疾不调者,死;沉微附骨不绝者,生。
金疮在阴处,出血不绝,阴脉不能至阳者,死;接阳而复出者,生。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
诊小儿脉,多雀斗,要以三部脉为主,若紧为风痫,沉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气。
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者,脉乱无苦也。
小儿脉沉而数者,骨间有热,欲以腹按冷清也。
小儿大便赤,青瓣,飧泻,脉小,手足寒,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
小儿病困,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
小儿病,其头毛皆上逆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瘛痛。
小儿病而囱陷入,其口唇干,目皮反,口中出气冷,足与头相抵,卧不举身,手足四肢垂,其卧正直如得缚,其掌中冷,皆死。至十日,不可复治之。
手检图三十一部
经言:肺者,人之五脏华盖也,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四时,知五味。寸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浮、沉、结、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
歧伯曰:脉大而弱者,气实而血虚也;脉大而长者,病在下候;浮直上下交通者,阳脉也。坚在肾,急在肝,实在肺。前如外者足太阳也,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后如外者,足阳明也;后如外者,足少阳也。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后者,手太阴也。前如内者,足厥阴也;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后如内者,足少阴也。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从少阳之厥阴者,阴维也;从少阴之太阳者,阳维也。来大时小者,阴络也;来小时大者阳络也。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动,苦头、项、腰痛。浮为风,涩为寒热,紧为宿食。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动,苦目眩,头、颈、项、腰、背、强痛也。男子阴下湿,女子月水不利,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藏闭,浮为风,涩为寒血,滑为劳热,紧为宿食,针入九分却至六分。
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动,苦头痛,面赤。微滑,苦大便不利,肠鸣,不能食,足胫痹。
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动,苦头痛,面赤热。浮微滑,苦大便不利,喜气满。滑者为饮,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胻痹,针入九分却至六分。
后如外者,足少阳也。动,苦、腰、背、胻、股节痛。
后如外者,足少阳也,浮为气涩,涩为风血,急为转筋,弦为劳。针入九分却至六分。
右足三阳脉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动,苦少腹痛,月经不利,子藏闭。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动,苦少腹痛,与腰相连,大便不利,小便难,茎中痛,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壅绝内,少腹急,男子疝气,两丸上入,淋也。针入六分,却至三分。
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动,苦胃中痛,食不下,咳唾有血,足胫寒,少气,身重,从腰上状如居水中。
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动,苦腹满,上管有寒,食不下,病以饮食得之,沉涩者,苦身重,四肢不动,食不化,烦满不能卧, 足胫痛苦寒,时咳血,泄利黄。针入六分,却至三分。
后如内者,足少阴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淋。从高堕下,伤于内,小便血。
后如内者,足少阴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淋,从高堕下,伤于尻内,便血里急,月水来, 上抢心,胸胁满拘急,股里急也,针入六分,却至三分。
右足三阴脉。
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苦腰背痛,微涩为风痫。取阳跷。
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苦腰痛,癫痫,恶风,偏枯,僵仆羊鸣,痹,皮肤身体强痹。直取阳跷,在外踝上三寸直绝骨是也。
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水不来,绝继复下止,阴辟寒,令人无子,男子苦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痫, 寒热,皮肤强痹。
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少腹痛,里急,腰及髋窌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
右阴跷,阳跷,带脉。
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动,苦心痛,微坚,腹胁急。实坚者,为感忤;纯虚者,为下利,肠鸣。滑者,为有娠, 女子阴中痒痛,痛出玉门上一分前。
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食苦,咽多,喜怒。微浮者,苦悲伤,恍惚不乐也。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捕之状也。时寒热,有血气。
中央直后者,手太阴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内风。紧涩者,胸中有积热,时咳血也,有沉热。
右手三阴脉。
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也,动,苦肌肉痹痒。
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也。动,苦癫,僵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癫疾,直取客主人,两阳维脉,在外踝绝骨下二寸。
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
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也。动,苦僵仆,失音,肌肉淫痒痹,汗出恶风。
脉来暂大暂小,是阴络也。动,苦肉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
脉来暂小暂大者,是阳络也。动,苦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也。
右阳维阴维阳络阴络脉。
前部横于寸口九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俯仰。
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也。动,苦胸中有寒疝。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动,苦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颠,小儿痫。
右任冲督三脉。
肺脉之来也,如循榆叶,曰平。如风吹毛,曰病。状如连珠者,死。期丙丁日,禺中、日中。
心脉之来也,如反笋莞大,曰平。如连珠,曰病。前曲后居如带钩者,死。期壬癸日,人定、夜半。
肝脉之来也,搏而弱,曰平,如张新弓弦,曰病。如鸡践地者,死。期庚辛日,晡时、 日入。
脾脉之来也,阿阿如缓,曰平。来如鸡举足,曰病。如鸟之啄,如水之漏者,死。期甲乙日,平旦、日出。
肾脉之来也,微细以长,曰平。来如弹石,曰病。去如解索者,死。期戊巳日,食时、日昳、黄昏、鸡鸣。
右平五藏脉。
寸口中脉躁,竟,尺关中无脉,应阳干阴也。动,苦腰、背、腹痛,阴中若伤,足寒,刺足太阳少阴,直绝骨,入九分,灸太阴五壮。
尺中脉坚实,竟,尺寸口无脉,应阴干阳也。动,苦两胫腰重,少腹痛,癫疾。刺足太阴踝上三寸,针入五分,又灸太阳、阳跷,在足外踝上三寸,直绝骨是也。
寸口脉紧,直至鱼际下,小按之,如持维干状,其病肠鸣,足痹痛酸,腹满不能食,得之寒湿。刺阳维,在外踝上三寸间也,入五分,此脉出鱼际。
寸口脉沉着骨,反仰其手乃得之,此肾脉也。动,苦少腹痛,腰体酸,癫疾。刺肾俞,入七分,又刺阴维,入五分。
初持寸口中脉,如细坚状,久按之大而深。动,苦心下有寒,胸胁苦痛,阴中痛,不欲近丈夫也,此阴逆。刺期门,入六分,又刺肾俞,入五分,可灸胃管七壮。
初持寸口中脉,如躁状,洪大,久按之,细而坚牢。动,苦腰腹相引痛,以下至足胻重也,不能食。刺肾俞,入四分,至五分,亦可灸胃管七壮。
尺寸俱沉,但有关上脉, 苦寒心下痛。
尺寸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尺寸俱数,有热;俱迟,有寒。
尺寸俱微,厥,血气不足,其人少气。
尺寸俱濡弱,发热,恶寒,汗出。
寸口沉,胸中痛引背。
关上沉,心痛,上吞酸。
尺中沉, 引背痛。
寸口伏,胸中有逆气。
关上伏,有水气,泄溏。
尺中伏,水谷不消。
寸口弦,胸中拘急。
关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
尺中弦,少腹、脐下拘急。
寸口紧,头痛,逆气。
关上紧,心下痛。
尺中紧,脐下少腹痛。
寸口涩,无阳,少气。
关上涩,无血,厥冷。
尺中涩,无阴,厥冷。
寸口微,无阳,外寒。
关上微,中实,能食,故里急。
尺中微,无阴,厥冷,腹中拘急。
寸口滑, 胸满、逆。
关上滑,中实,逆。
尺中滑,下利,少气。
寸口数,即吐。
关上数,胃中有热。
尺中数,恶寒,小便赤黄。
寸口实,即生热;虚,即生寒。
关上实,即痛;虚,即胀满。
尺中实,即小便难,少腹牢痛;虚,即闭涩。
寸口芤,吐血;微芤,衄血。
关上芤,胃中虚。
尺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
寸口浮,其人中风,发热,头痛。
关上浮, 腹痛,心下满。
尺中浮,小便难。
寸口迟,上焦有寒。
关上迟,胃有寒。
尺中迟,下焦有寒,背痛。
寸口濡,阳弱,自汗出。
关上濡,下重。
尺中濡,少血,发热,恶寒。
寸弱, 阳气少。
关弱,无胃气。
尺弱,少血。
右杂言三部,二十四种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