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文笔手法
文笔手法: 人物描写

    一、  妙笔生花绘肖像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有人美丽,有人丑陋,有人脱俗,有人猥琐。千人千面,意趣横生。面对鲜活迥异的面孔,画家可以用颜料来画,摄影家可以用相机来拍,而我们则可以用手中的笔来描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肖像描写。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成功的外貌描写,能使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然而,不少同学在写人物外貌时,喜欢面面俱到,眉、眼、鼻、口、齿、耳以及头发、脸型一一写出,缺少千差万别的个性色彩,形成了雷同的脸谱式的外貌。如: 我的同桌圆脸,眉毛很浓,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高高的鼻子,大大的嘴巴,耳朵弯弯的。实际上,每个人的外貌都各具特征,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由于性别、年龄、生活环境和个性差异的不同,人物外貌不可能干人一面。说到周杰伦,我们会想起他那酷酷而忧郁的眼神;说到李宇春,我们会想起她那中性而潮人的打扮;说到央视主持人李咏,我们更不会忘记他那夸张的外表与帅气的发型。因此,肖像描写必须要抓住人物特征,以形传神。

    二、举手投足,尽收笔下

    还记得朱自清《背影》中写父亲过铁路买橘子的那段描写吗?“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寥寥数语,让人潸然泪下。由此看来,看似普普通通的动作,也是可以大作文章的。

    让描写呈现一定动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我们进行动作描写的目的所在。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我们在看电视转播体育比赛时,经常会有播音员配着慢镜头进行精彩解说,慢镜头将动作细化,带给我们无穷的视觉享受。因此,要让动作描写呈现动感,首先要学会分解动作,对动作进行细化;其次还要精选动词,一个动作应该用与之相匹配的动词来形容,否则动作描写就会不够传神。如《孔乙己》中,“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传神地写出了此时此地孔乙己内心的几分炫耀以及迂腐的性格。另外,还要注意,人物的动作有很多,要善于选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动作。

    三、让“说的比唱的好听”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的外壳,描写好人物语言,能起到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

   《红楼梦》第三回中,在王熙凤出场之时,人未露面,笑声先闻。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令黛玉感到纳闷:“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点睛之笔,不仅突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也显示出她在荣国府的特殊地位。《孔乙己》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窃书不能算偷!”、“多乎哉,不多也”等独特语言,时刻表明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见,成功的语言描写能突出人物的个性,无须赘言,就能让读者知晓人物的年龄、地位、职业、修养、经历和性格特征等。

    此外,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要注意语言符合人物身份,要写出个性,同时不要忘了写出说话人的神态、动作、表情来。

    四、走进人物心灵世界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们的心灵世界往往比我们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更细腻,更丰富多彩。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最后一课》)

    “这是怎么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有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皇帝的新装》)

    这两段文字之所以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作者成功的运用了心理描写。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为完整和真实。

    心理描写有两种:一是内心独白式,即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自己的心理活动,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欢乐和悲伤、矛盾和犹豫、忧虑和希望等,这是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二是通过人物其他方面(如神态、动作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即间接心理描写。

    社会是方大舞台,生旦净末丑都精彩。让我们都来借双慧眼,仔细观察生活,抓住人物特征,画肖像,写语言,描动作,绘心理,让我们笔下的人物鲜活、丰满起来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