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7月5日这一天,北京城外的卢沟桥,有两支军队交上了火。
一方,是北洋军阀段祺瑞手下干将曹锟率领的“讨逆军”第三师,另一方,其实也是北洋军,不过他们人人脑后留了一根辫子,统称为“辫子军”。
他们为什么要交火?
因为“辫子军”的统帅张勋,不久前刚在北京城请出了已经退位的清朝皇帝溥仪,宣布“中华民国”下课,“大清王朝”重新上台。
天下震怒。
“张勋复辟”这件事,在民国史上堪称一幕精彩绝伦却又荒诞不经的闹剧。但很多人记住了张勋的荒唐,却未必能回答一些问题:
为什么张勋有那么大的胆子复辟?
为什么张勋还真的就那么轻易复辟成功了?
为什么真的有这么些人愿意跟着张勋复辟?
为什么张勋好不容易复辟了,却一触即溃?
为什么闯了那么大祸,张勋还得了善终,而且风光下葬?
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很简单——了解张勋这个人就行。
张勋这个人啊,用五个字来形容他,不多不少,正好。
“勇”
第一个字,是“勇”。
张勋,字少轩,江西省奉新县罗塘乡赤田村人。1854年10月25日生人。
张勋的童年并不幸福,早年父母就双双离开人世,是跟着爷爷一起长大的。从小爷爷给他讲的,都是各种忠烈的故事。
1860年,太平军残部占领奉新县,张勋爷爷被杀,自此孤苦伶仃,被一许姓退休官员收留,在20岁的时候被推荐入伍。正所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当然,“书生”张勋是算不上的,他也只是陪许家少爷念了几年私塾,而且只是对忠烈故事留下深刻印象。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勋跟随湖南巡抚潘鼎新进入越南,阵前不慌,听令到位,颇受潘鼎新赏识(也有说照顾潘鼎新也颇为到位),升为六品管带。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张勋在东北率1000多名骑兵在大沙岭阻击日军,身先士卒,死战不退,激战三天后成功击退日军进攻,声名鹊起。“张勋的部队战斗力最强”的说法,开始渐渐被流传开来。
1895年10月,袁世凯受命组建“新军”,开始小站练兵,想起了有这么一个打仗不要命的张勋,于是将他招至麾下,给了个营长的职位。
自此,张勋开始进入了中国当时最大的军事集团——北洋军。
张勋到底有多勇?
1911年辛亥革命,全国革命党人群起响应,其他省份的清朝将领大多顺水推舟,宣布独立,但当时身为江南提督的张勋却死守南京,面对士气旺盛的革命军“江浙联军”,居然硬碰硬死扛了整整一个月,导致“南京战役”成了整个辛亥革命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所以说,有的人说张勋是平步青云,但一没文化,二没背景,三没钱财的张勋能后来爬那么高,哪有那么容易?
没有点拼命三郎的狠劲,张勋冒不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