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上一主题 兵工厂
搜索
中共抗日根据地兵工厂

导言:

抗日时期, 中共在各沦陷区积极活动, 组织抗日游击队, 成立抗日根据地。 各基地使用的武器, 有的来自民间, 也有许多缴获自日军、 伪军及其他武装力量。 国民政府从抗战开始便无武器、 弹药供给中共, 中共中央指示各地要自力更生, 制造武器、 弹药。 因此各根据地中都设有兵工厂, 其规模及能力大小不等, 但是同样的都有原料来源的困难。

各根据地的主要产品是复装子弹、 手榴弹、 地雷、 黑火药等。 也有少量的步枪、 手枪、 机枪、 日式掷弹筒等的生产。 后期有些根据地可以自产无烟药、 自制子弹、 迫击炮和炮弹。

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以翻沙、 手工锻造, 配合小量机器加工。 大部份的原料来自沦陷区的铁轨, 因此品质的差异很大, 产量也不大。 后期因为自制枪械品质不佳, 大部份放弃, 专注于弹药的生产。 由于兵工生产集中了各区的技术人员, 因此各厂也同时多负责其他的民生生产任务, 例如生产肥皂、 火柴、 油墨, 管理锅炉发电等等。

从兵工发展的角度来看, 将这一页历史与19世纪中期对照, 有很大的进步。 从根本不晓得武器的原理、 制法、 好坏, 到了抗战期间, 由于机械工艺、 科技原理已经相当普及, 因此制造武器已经不是太难的事了, 工作的机器, 只要有适当的原料, 也可以生产。

把握了生产技术之后, 下一步便是要提高品质管制、 生产管理和生产效率。 这是过去50年来两岸都在努力, 尚未完全把握的科目。 若真正要放眼全球, 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北京的兵器工业出版社和国防工业出版社, 从80年代起, 出版了一系列的兵工史料书籍, 其中包括了10本的中共从红军到抗日根据地的军工史料、 一套四册从同治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 由以上四册资料整理而出的中国近代兵器工业: 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等, 为中国的近代兵工发展史, 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料。 在这一方面, 台湾则相形见绌, 相信有许多珍贵的资料都从未公布。

有点遗憾的是, 目前两岸都禁枪, 因此写作者大多不是玩枪、 爱枪者, 知识多来自书本, 因此会产生一些基本的错误。 例如将汉阳称为毛瑟、 连珠枪称为机关枪。 大部份时候, 中正式与捷克式不分, 汉阳与毛瑟不分。 细部资料欠缺, 例如枪械弹药的细节、 尺寸, 兵工厂的徽记等等。 这一方面, 仍有待大环境的改变及大家的努力。

以下是中共在抗日时期各根据地兵工事业的简介:

中共山东根据地兵工厂

对于兵工生产, 早在抗日战争初期, 山东的共党组织和山东纵队就十分重视。 山东各地抗日武装建立后, 一些小型分散的兵工厂也相继建立, 主要分布在胶东、 清河、 冀鲁边、 鲁中、 鲁南、 滨海6个根据地。

1938年春, 胶东抗日救国军三军三大队, 在黄县圈杨家村, 成立了山东的第一个人民兵工厂, 圈杨家村兵工厂。 机器来自没收的资本家工厂永源工厂, 员工100余人。 1938年5月, 仿造出七九步枪26枝, 该枪仿造自汉阳步枪, 枪管来自当地玲珑金矿凿岩用的六梭小孔钻钢。 6月生产50枝, 7月生产60枝。 当时技术人员较多, 质量较好。

1938年12月, 八路军山东纵队建立, 成立了胶东、 鲁中、 清河、 冀鲁边、 鲁南及滨海等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 因日军扫荡, 圈杨家村兵工厂全部迁出黄县, 机器人员损失极大。 改编为山纵队第五支队第一兵工厂。

1943年下半年, 山东的兵工生产已得到较大发展。全省已由1938年初创时的6个工厂、 600余工人, 发展到18个工厂、 近3,000工人。 产品的种类和产量也有较大增加。 弹药生产不仅能制造各种子弹, 还能制造各种炮弹和烈性炸药; 武器生产不仅能制造各种地雷、 手榴弹, 还能批量生产步枪、 机枪和大口径的迫击炮。 据1943年统计, 清河区兵工生产能力月生产炮弹1,500余发, 子弹6,000-8,000发, 炸药300余斤, 鲁南军区可月生产手榴弹7,000余枚, 爆炸率达90%以上。

从1944年初到1945年8月这一段时间, 山东的兵工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到1945年8月, 已发展到28个工厂, 6,000余名工人。 据1944年7月统计, 全区月生产步枪270支、 迫击炮1,000多发、 榴弹6.5万余枚, 制造子弹2,000余发, 复装子弹2万发, 地雷1,600余个。 滨海军区通过技术革新, 也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1945年全区兵工厂共生产子弹1.21万余发、 枪榴弹3.02万余发、 手榴弹28万余枚、 “五五”炮弹5,006发、 “八二”炮弹3,696发、 地雷3,978个、 “五五”手炮408门、 炸药8,688斤。

1944年除去南海厂无资料外, 共生产步枪441枝。

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对日军大反攻形势的需要, 各兵工厂认真贯彻执行了山东军区制定的, 以弹药生产为主的生产方针, 加强了对火药的研制与生产。 抗日战争胜利后, 由于收复了一些重要工业城市的工厂及矿山, 以及解放区面积的迅速扩大, 为山东的兵工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改善了生产条件, 提高了生产能力。 到1946年2月, 山东的兵工厂由原来的22个发展到27个, 拥有职工6,000余人。

1946年春, 鲁中兵工总厂, 接收日伪时期的军火厂-博山铁工厂,改名为颜山铁工厂。

根据胶东军区统计, 全区1946年共生产“100”式迫击炮19门、 迫击炮弹34,122发、 子弹931,658发、 掷弹筒弹70,506发、 各种炸药59,424斤。 1946年渤海各军分区兵工厂总计生产手榴弹525,000枚、 地雷3,800个、 炮弹3,000发、 子弹120,000发。 鲁中、 鲁南、 滨海3个区的兵工生产品种和能力也都有成倍增加。

1946年底至1947年初, 华中7个兵工厂(亦说8个)2500余人转移到鲁南、 滨海, 后又转移到渤海, 为这3个区的兵工生产增加了力量。 鲁南区由原来生产规模较小的7个兵工厂, 扩展为生产规模较大、 产品品种齐全的7个大厂, 滨海地区由原来的6个小兵工厂, 扩大到8个生产规模较大的兵工厂。

1946年, 中共中央提出扩大兵工生产, 支援前线, 决定把胶东民兵工厂合编到军区直属厂, 各地区民兵须有部份修械员, 自七月份开始到八月份共合并了五个分厂(环海铁工厂), 成立第六厂、 第七厂, 共增加人数786名。 这时总人数已由2,092增到2,878名。 第六厂以环海一分厂为基础, 七分厂以环海总厂为基础。 六分厂任务做七五、 八二迫击炮弹, 七分厂任务做十生地迫击炮弹, 并在烟台做炮弹皮, 每月约300-500发, 新转化任务、 新工人、 新的单位组成(虽然调去部份老工人), 他们的生产力量是很低的。

由于1947年国民党对山东实行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 迫使鲁南、 鲁中、 滨海以及后来胶东的一些兵工厂不得不停产转移。 在转移时, 由于掩埋机器设备, 致使有的锈蚀损坏, 工人无法生产, 因此, 武器弹药的生产出现滑坡, 生产规模缩小, 各种产品下降。

1947年二月胶东军区兵工会议。 为了扩大生产, 支援鲁南会战胜利, 军区与行署共同决定, 动员胶东党政军民, 有关单位出机器、 原料、 人员, 扩大兵工生产。 在三月份开始组织。 由东海军分区造枪厂、 原六分厂、 政府义丰工厂为基础, 合成新六分厂。 因胶东发展部队缺枪, 即确定造枪任务。 对党委大众工厂工人后勤生产科工厂为基础。 成立第八厂, 任务是造机枪。

1947年3月, 胶东军区要求六厂开始生产四五步枪。 六厂原是生产迫击炮的, 因此成立了五个制枪小组, 从头开始。 4月份便制出了100枝步枪。

“六厂步枪较东海(东海独立团修械股发展出来的三厂, 枪是仿自日式三八式步枪, 只有枪栓尾改捷克式), 较准确些。 但困难(是)新工具床子未做起来。 新工人太多。 其缺陷竟有如下之多:弹槽宽, 托子底不对样子。 还矮, 转机尾钩(保险)着机扶起栓来关栓, 簧发软。 托把板卸下来等等之毛病。 由于这样经常检查, 随时指导, 工人才知道做的质量不高, 所以对钻研技术改进上逐步的有些提高, 尤其是对检查员帮助教育更大。 过去检查只光知道看看数数或者量量。 并不知道那场有什么毛病, 只起了个数数作用。 经过领导深入查后, 经常指点, 进行实际教育, 检查员也学会了找毛病, 也明确了他自己的任务, 所以得到检查员的反映说领导上的检查对他帮助很大。 另外是来复线不匀, 筒不直。”

六厂在1947年共生产四五式步枪3,188枝、 六五口径步枪弹及刺刀。

1948年胶东军区生产2,103枝四五式65步枪。

1948年8月10日, 中共华东局指示, 枪炮停止生产。

四五式步枪现在北京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尚有实物展出。

资料来源: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四):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编, 1993, 兵器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10号。

山东根据地: 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0年8月, 主编: 薛幸福, 兵器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1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