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技巧] 写的时候爽,自己后来再读的时候反而很平淡

  情绪的传递,出现了漏洞。

  写的时候爽,是因为作者通过思维视角,切实将故事剧情感受了一遍。

  可,写作相当于情感复述。

  在复述过程中,你的言语并没有精确地情绪传递出来。

  这个事情,香蕉大大的文章里讲过,可惜大大退乎了,文章找不到了。

  大体意思我下面说一下,夹杂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两个要素:思维+传递。

  文字是作者传递情绪的工具,作者需要掌握的发现情绪点,剥离情绪点,圆融情绪点,输出情绪点,这四步完整的流水线工程,才能够达到共鸣。

  提供了两个例子,大家可以都看一下,看看更能理解哪一个。

  写的时候爽,读起来就平淡,这是因为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信息差,作者的文字并没有填补这一差值。

  例如,作者是一位沉浸十余年的文物修复员,那么一件旷世文物摆在你面前,你会很兴奋。(发现情绪点)

  在费尽心力,耗时数个月修补之后,你会感到十分满足。

  这是因为,你知道文物修复的困难,其中经历的心酸,这些辛苦之后的成就感,就是最终的爽点爆发。(剥离情绪点)

  而这件事情,大多数读者是不能理解的。他们甚至不明白,一个破破烂烂的铁碗,你们天天守着修好几个月的目的。他们没有研究过这个行业,不知艰辛,就没办法产生共鸣。

  产生共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读者也经历一遍。没有什么比感同身受更有说服力。

  作者在写的时候,就要从头讲述,把这件文物的悠久历史,修复文物的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制作目的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进行整理,作为素材。(圆融情绪点)

  写出来之后,读者知道了其中的不容易,就能get到精髓,才能与作者的情绪达到共频。(输出情绪点)

  香蕉大大的《赘婿》,被书友评价“细节详实,润物无声”,这就是精准拿捏情绪,并且把完整的情绪链进行复述,使读者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

  如果上面的例子不够明显,再举个最简单的,“爷爷去世了”。(发现情绪点)

  单单写一句“爷爷去世了”,读者很麻木,因为“爷爷”这个人物他们不熟悉,完全陌生人,没有共鸣。

  作者首先要感动自己,这样才能找到情绪点。

  爷爷去世了,亲情的缺失,那个熟悉的人再也不存在的悲伤(剥离情绪点)。

  为了精确表达,作者需要用笔墨去赘述和“爷爷”之间发生的故事,来增加读者对于这个人物的熟悉感和亲切感。让读者也经历一遍,作者所经历的美好,然后在回归主题,达到渲染(圆融情绪点)。

  最后一步,就是把这些写出来。(输出情绪点)

  《雪中悍刀行》,“剑九黄战死武帝城”的片段,烽火大大就在徐凤年读信时,插入之前二人经历的种种磨难,读者也跟随着主角的视线一同经历了一次,最后情绪积累到“剑九六千里”时爆发。引起读者共鸣。

  这是我见过的,最自然的“思维+传递”,也就是爽点共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