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倒计时
倒计时与其说是一个爽文套路,不如说是一个通用套路。什么类型的文都可以用,而且在冒险类的作品里会更加常用一些。
倒计时就是在不影响情节的情况下,额外加入一些效果。
倒计时本身是一个有时间限制的事件,类似于十分钟之内你不到达哪里哪里,你的朋友就会死。或者这个擂台上三分钟没打倒对手,就算你输这种。倒计时增加的一般是紧迫感和时间感。不管是什么情节,你加入了倒计时都会有相似的效果。
有倒计时的事件,会让人感觉更加紧急,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没有倒计时的事件,可能读者并不会很注意时间的流逝。一个事情持续了多久,是没有很直观的认识的。但加入了倒计时之后,就会增强时间感。让读者更能注意到时间。
二,重点
倒计时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它的使用范围。理论上是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用的。但紧迫感是一种比较强烈的感觉,会给人带来焦虑,紧张和担忧。所以一旦放在轻松的场合,或者比较暧昧,愉快或者需要专注在别的情绪中的场合。用了的话,会把原先的氛围一扫而空。这个需要注意一下。
比如男主女主在一起吃饭,要谈谈诗词歌赋,谈谈人生理想。看雪看星星看月亮。推动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然后你现在告诉他们,必须要在十分钟之内吃完饭,不然整个餐厅就会被炸掉。那他们还谈个毛线的人生理想。
第二个重点,其实倒计时一般都是自带赌注的。不带赌注单纯计个时,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一般反派都会跟主角说,你一天之内到这里来,不来我就就干啥干啥,威胁之意满满。
不会说你一天之内到这里来,不来的话,也没什么所谓,那我就等等你。这样的倒计时也就不成立了,也就不存在什么紧迫感和时间感了。主角甚至可能会慢悠悠的吃完意大利面再出发。
第三个重点,倒计时会造就一个特别时刻,叫做“最后关头”。作为时间艺术,很重要的技巧就是,要留最佳到最后。要把这个套路的剩余价值都榨干,那就要把反转,或者特别重要的剧情放在最后说。比如主角一天之内要赶到这里。虽然路程可能只要十分钟,但他肯定不会在十分钟之内赶到。他一定要去做一堆周全的准备,然后在第二十三个小时五十九分钟,坏人都把枪举到女朋友的脸上,准备开枪的时候他才出现。
这也是戏剧化的一种手法。不过因为用得比较多,所以观众基本都已经看透了。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看透了这一点,但时间流逝,大家还是会下意识的跟着紧张的。所以这一招也还是屡试不爽。
三,电影手法
其实比起小说而言,在电影里面,会更经常见到倒计时这个套路。因为电影的时间流逝会更加直观,更加稳定。
从稳定的角度来说,电影不会像小说那样看快看慢都由读者把握。本来三分钟的事情,读者去煮个面再回来看,就硬生生拖了十几分钟。
而且电影也不会让一件事的时间流速和现实差别太大。在小说领域,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和阅读的时间是不成正比的。一般来说越重要的事情就会增添更多的描写,可能写个十几分钟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场景描写,实际时间只过了两分钟。
电影不一样,一般一分钟就是一分钟。时间流速更加稳定。
从直观的角度来说,电影可以通过在旁边放个秒表或者一些时间标记这种方式,让时间的流速更加直观。小说只能过一阵提醒一句,还剩多少多少时间,但电影就能一直的提醒观众,时间在飞速流逝。所以带来的紧迫感也就更明显。
所以电影经常会用到这个套路。而且我还会见到双重,甚至多重倒计时。
什么叫双重倒计时呢,我举个例子啊,比如碟中谍5里面,男主要去水下完成一个任务。第一个倒计时是他的憋气时间。如果这段时间之内,他回不到水面上来,那么他就要憋死了。
第二个倒计时,是他的朋友要进入一个秘密基地。如果他不完成任务,把朋友的身份认证换了。那他朋友就会被发现,然后当场被杀掉。
所以这是双重的倒计时。有可能完成一个,然后报废另一个。比如他回到水面上了,但是没完成任务。他活着,朋友就死了。或者他完成了任务,但没法回到水面上。那朋友就活了,他被淹死了。
也有可能或者都完成,都完不成这样。镜头一直在两边切,这就是双重倒计时带来的紧迫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