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上一主题 零 起 式
下一主题 强铺垫
搜索

反应式

小说结构
小说结构: 结构

     在正常的生活进程中,小说主人公沿着业已习惯的生活轨迹生活着;可是有一天(或某一时期),小说主人公遇到来自外部的环境的突变或遭受某种突发力量的冲击(自然环境的或人世境遇的),从而打乱了他(她)或他们(她们)的正常生活,使他(她)或他们(她们)的心理、情绪、行为发生了较大或巨大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情绪和行为,恰恰反映了小说主人公思想、性格的另一个侧面,或者就是原本隐伏着的潜质得到了释放、爆发。这就好像平静的水中突然投入了某种化学剂,立刻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我们将这样的结构组织方式,称之为“反映式”。     

波兰著名作家显克维支有一篇名为《灯塔看守人》的短篇小说,其故事梗概为:一个流落国外的灯塔看守人,非常忠于职守。他日复一日地按时点燃灯塔,生活单调而平静。可是有一天,他偶然得到一本以他祖国的文字所写的书以后,他那平静的心被打乱了,平静的生活也被打破了。他的内心涌起了强烈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几乎使他不能自持,以致使他忘记了他从来都是按时点燃灯塔的职责。在这一作品中,那本用祖国文字所写的书就是一种外加的“药剂”,它投入到灯塔看守人的心中,引起了特殊的反应,从而扰乱了他贯常的生活和工作。这一“药剂”之所以能引起反映,不仅仅是“药剂”本身的作用,而且有埋藏在灯塔看守人内心情愫。“药剂”和“情愫”放在一起发生反应,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名作《最后一课》,也属于“反应式”。小说写道:我(一个贪玩而想逃学的孩子)在这天早晨上学又迟到了。但意外的是,这天教室里异常安静,一切都似乎很反常——不仅是老师穿起了特殊日子才的礼服,而且教室后边原本空着的条凳上竟然坐着许多村里人,其中还有老人。怎么回事呢?原来普法战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以后,法国的亚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了普鲁士了。土地被异国吞并,占领者当局将禁止教授法文。这节课,就是最后的一节法文课。禁授法文,是一个突变,也是一份“药剂”;“药剂”倒在水中,引起巨大反应——老师庄重授课、村民、老人都来听课,原本不愿念书的孩子也受到了感染和感动。     

以“反应式”来组织结构小说的作品很多。这些作品,大多将人物从惯常的环境中抛入特殊的、严峻的环境之中,使其显现潜藏的性格及为人本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