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写作是一个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

读者在开篇的时候不会给予作者太多的耐性,他在寻找他需要的东西,并且他会随时抛弃他反感的东西,所以开篇形同相亲,你可以跟女孩子聊半个小时,表现得好,她会产生好感,表现一般般,她也许下次还会跟你约,如果你说了什么不得体的话,PASS掉你。

黄金三章只是表达一个开篇很重要的概念:你擅长什么,就扔出去什么,博人好感。你擅长做设定就做世界观,擅长构画人物就构画人物,但一般来说不能太绕,譬如说文章的后期当我们有稳定的读者,我需要用一个章节来表达极为深刻的情绪时,我会营造一个环境,那么,我可能会花很长时间去描写环境,开篇不能这样,读者不够信任你,你的任何一段,如果让读者误会你没有重点和中心,读者跑掉的概率会增加。

在我看来,开篇的最大作用是做暗示,传统文学中很少用这样的手法——我是指已经成为名著的那些——网文里却可以占很大的便宜。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擅长写女性,那么在第一章的结尾,甚至于开头,我们可以出现一个女性。

这个女性不用跟男主角发生交集,但是只要她出现,读者自然而然就会开始幻想,她必然是会跟主角发生交集的。读者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联想,因为他们看的其它的很多网文都是这样写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专注于刻画女性的坚强和讨喜的一面,而不用去写她跟主角交集的剧情,而读者会接受暗示,对于这样的暗示,基于他们的口味,他们会坚持看到十多张甚至更长,当然也有的会直接PASS,但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再例如,我们在第一章里详细描写主角很努力却家破人亡的过程。第一章写完,暗示也就做完了,读者会直接脑补之后的情节是复仇,基于他们的胃口,他们产生期待感——又或者产生厌恶感。对我而言,我会利用开篇最短的篇幅让读者产生最多的联想,归根结底,是给予读者一个感觉:这个情节是我需要的,后面会发生,所以我会留下来。

尽管我还没开始写这个情节。

也有不做暗示的作者,但无论如何,读者能够留下来,必定是找到了他需要的、想要的东西,又或是这类的错觉。

我们如何去满足读者,实际上是个伪概念,满足读者是不可能的,我们以自身为基点去理解与我们类似的人,我们写出自我需要的情节去满足与我们类似的人的需求,所谓黄金三章的开篇,就是这样一个相亲的过程。

人的需求有其共性,但又千变万化。理解自身然后理解他人,最终你将被他人所理解,如果只是去理解一个两个的公式和套路,最终是学不会写文的,用最短的篇幅,勾起他人的饥渴感,这实际上是一个理解自己的过程。

而对于题主的问题,又牵扯到一个相当普遍的作者的问题,那就是对于作者来说,一本书存在两种爽点,一种是读者看到的爽点,一种是作者幻想“我书写完之后多么牛逼”的爽点,新入门的作者容易将后者看做跟前者一样的东西,你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设定,你知道了整个故事的宏大和转折,你试图做出最大的铺垫,实际上读者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你花了三章的时间,把你认为该写的东西都写上,但在读者的视角,基于我对你的本身为零的了解,你从零开始提供的这一切信息,都让我找不到重点,觉得烦闷。你说“看到后面你会了解的”,我顺手点叉。

这就是别人说作者开头水,然后点叉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绝大多数作者容易犯的错误,他们无法把自己割裂成读者再去感受自己的文章。


*******************

    1、有人问作者如何割裂开自己,把自己代入到读者的位置上。这当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有意识地锻炼的过程。人类一切艺术的本质其实就是信息的传递,想象一下你跟他人的第一次见面,你对他的了解是零,他说出第一句话,就给你提供一条信息,而你对他的了解,仅只这条信息。当他说出第二句话,你收到第二条信息,你对他的观感,可能是两条信息做加法,又或者做乘法。每一句话都存在信息,都会引起观感的变化,哪怕是废话,废话会引起反感。一切文章的写作都遵循这种信息传递的过程,这是大的原则。

    写作者要主动去幻想这么一个过程,在生活中,主动去幻想,我跟人交往的过程里,我说出一句话,他会是怎样的反应,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去看一些让人感动的电影作品,主动地去拆分它,看它是如何精确地输出每一条信息的——经典电影在这方面是最具指向性的,它的每一条信息,最终都是为了情绪爆发而服务的。久而久之,对于自我的情绪把握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准确,对于文章里每一句话造成的效果,也就会了解得越来越好。

    2、有人认为普遍流传的理论是没有价值的,这是最大的错误。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武功秘籍,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三十岁过后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什么大概念上的新理论了,我们只是会在不断的探索过程里发现无数旧理论恰到好处的用法。

    举最简单的例子,经典作品在塑造人物上很用力,以至于文学评论家认为小说的核心就是塑造人物,关于人物的核心理论我们在小学初中就能听到,但大部分人不知其所以然,一部分作者——很多是我见过的传统文学的——以塑造人物为目标而塑造人物,最终令作品不知所云,在一段时间是让我觉得很困惑的,因为在我看来,文字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传递自己脑子里的信息,经典人物也是为了传递信息用的。

    快要完本的时候,我面对的是起承转合的收线问题,几百万字的完美收线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任务,它的脑力消耗呈几何级数上升。我过去以情绪、以表达情绪的故事为锚点——网文大部分也是以故事为锚点的——这样就出现了很多的冗余。当我要塑造一个圆融的故事情节的时候,故事情节为阶段性的震撼和触动服务,我会利用原本就有的一些人物来做故事,但如果有必要,我当然也会顺手加入新的人物,新人物加入之后,线条却越来越多,它会给我的收线增加更多的难度。但是,如果以塑造一个个完美的人物线为锚点,我就可以避免一部分的多余线条,一个人物的命运经过起承转合,走到尽头,这样显得干净利落。所以这些年,小学就接触过的最普遍的文学理论,又会以另一种方式让我再度思考它的内涵,我们并没有接触什么新理论,只是更加理解了什么时候用什么理论而已。

    3、以情绪为核心的写作


    东西其实就在那里,可以有启发,但在我看来没有捷径,我今天告诉你人物很重要,我的老师小学就告诉我人物很重要,我三十多岁,才在细节上明白了它如何重要,如何将这重要应用完全融入到写作里去,我举几个例子,也许能够节省一点时间,但真正开始写作必然需要长期的水磨工夫。

    有人说大神不需要黄金三章所以否认它。其实在广义的黄金三章概念下,我们需要的当然是黄金三百章,黄金每一章,只是开头最为特殊,因为你输入的信息还是零,所以你需要更加谨慎而且有章法、有效率地输入每一条信息,但并不代表后期就不需要谨慎,我写到八百章,仍然谨慎,读者心理其实就是简单的加分减分,你写个高潮,加二十分,一个词不合他们胃口,减一分,断更一个月,减三十分。

    但是很多人理解的黄金三章是在狭义上理解的,他们以为有个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套路。最简单的:主角出现,敌人打脸,主角反打,众人惊讶。这么一个固定情节他们觉得就是YY,其实固定的只是最后形成的那个爽的感觉,当你能够捕捉到这个感觉,你的YY一百分,别人YY三分,这就是区别,我们所否认的,也是这么一个狭义的黄金三章,其实如果你掌握了自己的情绪,你该追求的是黄金每一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