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九大奇技之散手八扑

芳菲世界凭谁赏?——九大奇技之散手八扑

  写在前面的题外话:我不喜欢黄易。因为不喜欢他的“通俗玄学”,不喜欢他的历史观,还有,不喜欢他的徒子徒孙们大量制造的垃圾。但是他的笔下,的确有真工夫在。从开始他默默无名,只能为了成名而在作品中大量加入商业化元素的阶段这一点就很明显。然而在这个阶段,书商令人反胃的炒作和对于司马对他创作的影响的掩盖使人很容易忽略这一点。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固执地无视于他的优点——那个程度大概比朱近墨老兄也不遑多让。但是《大唐双龙传》的出现改变了我的看法。已经成名的黄易终于得以不必以人为加入低俗元素来讨好市场。这使得我可以以比较客观的眼光来审视他的作品。

  在大唐中,黄对于历史的运用比起寻秦记或者覆雨翻云里的表现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覆雨翻云,简直是瞎胡闹……。但引起我注意的,更多的是在于武功描写上的变化。原本总是被黄易以“玄奥的曲线”、“似慢实快”一类套话虚写的高手(PS :这样的套话实际上也是司马首先开始使用,在古龙手上被推广。黄易使用这种套话的成功之处在于营造氛围……所谓的高手气势,他比司马,甚至比古龙写得更好。我有一个学弟就说,无上宗师令东来的“Cool”在武侠里面简直前无古人:P),在大唐里则得到了多次具体化的描写——无论井中八法、九字真言还是天刀诀甚至奇诡的不死印法,都不再是玄而又玄的抽象概念,而是生动活泼的意象。

  而这些当中,最令我激赏的,则是号称天下第一高手宁道奇的成名绝技,“散手八扑”。

  首先是这个名字。

  扑这个字,带来的是拍、击的动作感;力压、直冲的紧张感;同时,在扑通“仆”,有倾倒之意。而这样一来,这个“扑”字,除了限定这一套功夫以空手为主,且多用掌指而少拳肘之外就带上了一种在成败边缘行走的紧张感同时又保持着堂堂正正之气。

  八这个数字,在中文当中带有圆转如意,笼盖周及的味道。比如八卦,八极,八面,八风。与阳数之极的九或者阴数之至的六,孤奇的五(五行)与神秘的七(七曜)相比,八这个数字更加适合道门高手的身份。

  散手,在武术中首先是相对于套路而言,指的不成路数的独立招数——最有名的,可能就是据说传自南宋岳飞的岳家散手。同时,在太极中,散手又是和推手相对。不成套路,则无成规可言;而不贴身相拊,则招数开阖之间更见大气。而这个“散”字,一方面隐隐有出尘之意,一方面又有不在仙班,不离世间的影子。

  如此一来,这个名字在通过他人之口传达的同时,就开始为宁道奇在读者心目中打下了一个底子——所谓斯人斯疾,同样的,在武侠小说中,高手的形象(这里说的主要不是外部形象而是内在气质)通常都是和他的武功联系在一起的。暴戾凶狠的邪神,便有杀气冲天的“如来神掌”(这个名字可真是讽刺……);豪快无双的老班,方有天下莫敢直撄其锋的霸拳;心思细密的陆小凤,练的正是灵犀一指。反之亦然。而散手八扑这个名字,也就给它的主人蒙上了正大光明但又不惮于行险,出世而又不弃世的高人形象。相比之下,同为“三大宗师”,霸悍酷烈的毕玄刚极易折,步步算计的傅采林以人谋而逐天道,无形中已然逊了一筹。这位天下第一高手,人未出场,手未发招,已自是先声夺人矣。(行文至此,觉当为此佳名一酹:P)

  大唐出了一卷又一卷,但宁道奇就像一个大牌演员一样,迟迟没有露面。好不容易他老人家出来了一下,却根本没有正式拿出这散手来就把寇仲打得吐血。这样一来,身为读者的好奇心可说算是被吊到了顶点。按照黄易一向的路数,后面看来免不了一场大战来让他展示这散手了。

  作为天下一等一的武功,我想到了两个相近的例子。一个是《帝疆争雄录》里的修罗七绝,一个是《笑傲江湖》里的独孤九剑。

  修罗七绝成文最早,描述之中,未免含混之病。独孤九剑为金庸最为人称道的武功,但其描写根本自相矛盾——令狐冲等人物的形象掩盖了这一点。那么,这一个呢?

  大唐将近尾声,黄易终于不再吊人胃口,安排宋缺与宁道奇来了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斗。在这场精彩纷呈的生死较技中,散手八扑方才一一露面。

  第一扑:

  "铿"!
  天刀出鞘。天地立变,白石广场再非先前的白石广场,而是充满肃杀之气,天刀划上虚空,刀光闪闪,天地的生机死气全集中到刀锋处,天上星月立即黯然失色。这感觉奇怪诡异至极点,难以解释,不能形容。
  寇仲再看不到宋缺,眼所见是天刀破空而去,横过两丈空间,直击宁道奇。
  天刀没带起任何破风声,不觉半点刀气,可是在广场白石雕栏外的寇仲,却清楚把握到宋缺的刀笼天罩地,宁道奇除硬拼一途外,再无另一选择。
  这才是宋缺的真功夫。
  在天刀前攻的同一时间,宁道奇往前冲出,似扑非扑,若缓若快,只是其速度上的玄奥难测,可教人看得头痛欲裂,偏又是潇洒好看,忽然间宁道奇跃身半空,往下扑击。
  "蓬"!
  宁道奇袍袖鼓胀弯拱,硬挡宋缺夺天地造化的一刀。

  此一扑,就是一扑。平平淡淡,只是速度与时机的恰到好处,“三岁小儿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鸟巢斯言,正可状此。

  宋缺雄伟的身躯重现寇仲眼前,天刀像活过来般自具灵觉的寻找对手,绕一个充满线条美合乎天地之理的大弯,往宁道奇后背心刺去,而他的躯体完全由刀带动,既自然流畅,又若鸟飞鱼游,浑然无瑕,精采绝伦。
  寇仲瞧得心领神会,差点鼓掌喝采。
  舍刀之外,再无他物。
  更出乎他意料之外是宁道奇没有回头,右手虚按胸前,左手往后拂出,手从袍袖探出,掌变抓,抓变指,最后以拇指按正绞击而来的天刀锋尖,其变化之精妙,纯凭感觉判断刀势位置,令人叹为观止。
  指刀交锋,发出"波"一声劲气交击声,狂飙从交触处在四外狂卷横流,声势惊人。

  第二扑,不是一扑。是一指,又不是一指。幻化掌爪,而归于直指刀心。天龙一指差可拟此。

  宋缺刀势变化,紧裹全身,有若金光流转,教人无法把握天刀下一刻的位置。
  宋缺并没有夸口,交战至此他正施展第三刀,先前每一刀都教宁道奇不敢重施故技,只能以压箱底的另一方式应付。
  宋缺似进非进,似退非退时,宁道奇头下脚上的来到宋缺上方,钉子般下挫,撞入宋缺刀光中,竟是以头盖硬憧宋缺头盖,一派与敌偕亡的招数。
  如此奇招,寇仲想也没想过,但却感到正是应付宋缺无懈可击的刀法唯一的救命招数。
  宋缺刀光散去,左手疾拍宁道奇头顶天灵穴,宁道奇两手从侧疾刺归中,两手中指同时点中宋缺掌心。
  "噗"!
  宋缺风车般旋转,化去宁道奇无坚不摧的指气,宁道奇一个翻腾,回到原处,两手横放,指尖聚拢,形如向地鸟啄,油然面对宋缺往他遥指的刀锋,重成对峙之局。

  第三扑。兵行险着的招式果然出笼。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是必要的勇气。

  一切只能以一个快字去形容,发生在肉眼难看清楚的高速下,寇仲"感到"宋缺拔刀时,天刀早离鞘劈出,化作闪电般的长虹,划过两丈的虚空,劈向宁道奇。
  远在雕栏外的寇仲感到周遭所有的气流和生气都似被宋缺这惊天动地的一刀吸个一丝不剩,一派生机尽绝,死亡和肃杀的骇人味儿。

  应付如此一刀,仍只硬拼一途。

  宋缺正是要迫宁道奇以硬碰硬,即使高明如宁道奇亦别无选择。
  寇仲晓得这第五刀是紧接而来最后四刀的启端,绝不容宁道奇有喘息的机会,胜负可在任何一刻分出来。
  更使他震惊的是宋缺是毫无保留的全力出手,务要击垮对方。
  宁道奇蓦地挺直仙骨,全身袍袖无风自动,须眉瞩张,形态变得威猛无俦,与状比天神的宋缺相比毫不逊色,一拳击出,连续作出玄奥精奇至超乎任何形容的玄妙变化,却又是毫无伪借的一拳轰在天刀锋锐处。
  "轰!"
  劲气横流滚荡。
  两人触电般退开。

  第五扑。这一下正是力压而下,正面对敌。

  下面的第六扑却恰好相反:

  宋缺一个回旋,天刀平平无奇地再往迎回来的宁道奇横扫。
  这第六刀并不觉有任何不凡处,但却慢至不合常理。偏是作壁上观者却清楚掌握到宋缺此刀寓快于慢,大巧若拙,虽不见任何变化,但千变万化尽在其中,如天地之无穷,宇宙般没有尽极。
  宋缺未能在速度和内劲上压倒宁道奇,遂改以刀法取胜,应变之高妙。教他叹服。
  宁道奇却以千变万化的动作,似进似退、欲上欲下,双手施出玄奥莫测的手法,迎上宋缺浑然无隙,天马行空的一刀。
  寇仲暂忘可能发生的可怕后果,因已看得心神皆醉,宁道奇使的实是隔空遥制的神奇招数,仿似对宋缺不能做成任何威胁,实质上亦是没法影响改变宋缺一往无还的霸道刀势,但是每一个手法,均以炉火纯青、出神人化的先天气功,先一步隔远击中敌刃,织出无形而有实的气网,如蚕吐丝,而这真气的茧恰在与敌刃正面交锋的一刻积聚至爆发的巅峰,抵着宋缺必杀的一刀。

  个中神妙变化,双方的各出奇谋,施尽浑身解数。少点阻力也要看漏。

  "蓬"!
  宁道奇双掌近乎神迹般夹中宋缺刀锋,凭的非是双掌真力,而是往双掌心收拢合聚的气茧,恰恰抵消宋缺的刀气,达致如此骇人战果。

  这一下乃是以巧破力。积小成大,积少成多。故滴水可穿石,蝼蚁能破堤。

  宋缺一声长笑,天刀从宁道奇双掌间拔起,直至头顶上方笔直指向夜空的位置。改为双手握刀,闪电下劈。
  寇仲差些儿要闭上眼睛,不忍看宁道奇被劈成两半的可怖景象。因任宁道奇有通天砌地之能,在如此情况下,势难挡格宋缺此刀。
  天刀劈至宁道奇面门约尺许的当儿,教寇仲不敢相借的情况在毫无先兆下发生,宁道奇像变成一片羽毛般,不堪天刀带起的狂飚被刮得抛起飞退,以毫厘之差遗过刀锋,真个神奇至教人不敢相信,但确为事实。
  宁道奇在凌空飞瞩的当儿,仍从容笑道:"柔胜刚强,多谢宋兄以刀气相送,还有两刀。"
  宋缺虽徒劳无功,却没有丝毫气馁又或躁急之态,天刀来至与地面平行的当儿,倏地全速冲刺,直往前方三丈外的宁道奇箭矢般激射而去,朗声道:"道兄技穷矣!"
  寇仲终忍不住扑到白石雕栏处,事实上宁道奇确处于下风,其退虽妙绝天下,颇有乘云御气飞龙的逍遥妙况,却仍是不得不退,关键处非是他不及宋缺,而是欠缺宋缺与敌偕亡之心。否则适才趁宋缺举刀下劈的刹那,双掌前击,那宋缺虽能把他劈分两半,宋缺亦必死无疑。

  宋缺是拿自己的命来赌博,因看准宁道奇难开杀戒。

  刀锋笔直激射,迅速拉近与宁道奇的距离,刀气把对手完全锁紧笼罩,当宁道奇触地的一刻,恰是天刀临身的刹那,再没有人能改变这形势发展,包括宋缺和宁道奇两大宗师级高手在内。
  宁道奇突发一声长啸,在空中忽然凝定,钉子般疾落锥下,钉往地面,背后正是文殊菩萨骑狮铜像。际此面对宋缺能使风云色变的一刀,宁迫奇仍是神态闲雅,快速吟道:"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蓬"!
  宁道奇整个人弹上半空,双足重踏刀锋。
  宋缺往后飞退,宁道奇则在空中陀螺般旋转起来,缓缓降返地面。
  两人均处于动手时的原来位置,回复对峙之局。

  这最后两手联系甚紧。

  前者为一退。后者则根本就是“一足”。名之为扑,实之为退。貌似格突,然指指马马,一扑正可进亦可退。

  这一退虽然从容,但已是不得不退,失了先手——这里宁道奇因不杀而处于下风,似乎脱胎自笑傲江湖中方正与任我行的交锋。虽然后者在实利上得手,但观者而言,却未免觉得前者在境界上高出一筹了。而退后的这一“失足”,却正可以绝处逢生。

  这里,宋缺七次进攻,步步进逼,最后连宁道奇的不杀之心也利用上了,还是无法取得上风。甚至宁道奇还可以在这时以言语暗示宋缺。表面上看是平手,但是留给细心读者的印象,风范上宁却是高了一头——这不是说宋缺被写得实力不若,而是二者一从容一着紧的表现不同而已。

  且慢。次次都是防守,莫非这散手八扑,可以改叫护身八式不成?我们当然知道不会——既然只是意境,自然可以守亦可以攻。但不写出来,恐怕是不行的。前面我漏下的一回合就是这样攻防互易的一回合,也是这场决斗中最精彩的场面——所以特别放到后面来:

  寇仲看得大惑不解,自动手以来,宁道奇一直姿态闲适自然,忽然风格大改,两手箕张,手如鸟啄,摆出架式,虽然优美好看,终是落于有为,不合他老庄清净无为的风格,且主动请宋缺出招,更似有违他的作风。而出奇地宋缺不但没有再作操控全局似的抢攻,而是把遥指宁道奇的刀回收,横刀傲立。
  宋缺嘴角飘出一丝充盈信心的笑意,道:"道兄勿要客气礼让!"
  宁道奇哈哈笑道:"好一个宋缺!"
  倏地振衣瞩行,两手化成似两头嘻玩的小鸟,在前方闹斗追逐,你扑我啄,斗个不亦乐乎,往宋缺迫去。
  宋缺双目奇光大盛,目光深注的凝望幢在胸前的天刀,似如入定老僧,对宁道奇出人意表的手法和奇异的进攻方式不闻不同。
  寇仲却是倒抽一口凉气,心想若换自己下场,此刻必是手足无措。

  当日寇仲初遇宁道奇,对方诈作钓鱼,一切姿态做个十足,模仿得维肖维妙,令寇仲疑真似假,志气被夺,落在下风。此时始知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原来竟是八扑中的一扑。

  宁道奇脸上现出似孩童弄雀的天真神色,左顾右盼的瞧着两手虚拟的小鸟儿腾上跃下,追逐空中嘻玩的奇异情况,寇仲且感到有一株无形的树,而鸟儿则在树丫间活泼和充满生意的闹玩,所有动作似无意出之,却又一丝不苟,令他再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何为虚?何为实?
  忽然间两头小鸟儿多出个玩伴,就是宋缺天下无双的天刀。
  直至双雀临身的一刻,宋缺往横移开,拖刀疾扫,两鸟像惊觉有敌来袭般狠啄刀身,拉开激烈鏖战的序幕。
  两道人影在五百罗汉环伺的白石广场中追逐无定,兔起仍落的以惊人高速闪挪腾移,但双方姿态仍是那么不合乎战况的从容大度。
  宋缺的天刀每一部分均变成制敌化敌的工具,以刀柄、刀身、柄们,至乎任何令人想也没想过的方式,应付宁道奇发动的虚拟鸟击,两头小鸟活如真鸟般可钻进任何空档缝隙,对宋缺展开密如骤雨、无隙不入、水银泻地般的近身攻击。

  这一扑乃是宁道奇主攻,“虚实相生”并不出奇,这一下令人拍案的特出之处,乃在于以手化鸟。所谓的辗转牵引,颠倒梦想,庄生晓梦,原可如是幻化。而幻化之鸟自为其主,人反而成为附属,则是进一步的,因幻相而生本相,世间有为法与实相无为法不相违背了。这一双小鸟的活泼,纵是在这顷刻亡身的战场上也不减分毫,平添一股生趣——天地之大德曰生,安知这没有向对手暗示的意思在里面呢?

  这种写法在武侠小说中,可谓希有——至少以在下的见识而言,在此之前是没有的。倒是在漫画Jojo中,有过一段类似的情节——那情节当是从SF小说化出。而黄易的这一段是否另有所本,则非吾所知矣。

  遗憾的是,自始至终,我们还是没有看到这八记的名目究为何者。不过,无名无实,为天壤之根,倒过头来想想,或者这散手八扑,既然无固定形态,原本就不该有固定的名目可言?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罢。

  注:

  1、 标题来自宋词:“芳菲世界无人赏,都付与,莺和燕。”原本抒发破国之悲。借用来描摹武功,未免不伦不类。好在原本自娱自乐,姑且大胆一改,以去悲风而添清气。
  2、 当中引文来自旧雨楼OCR版本。本人对个别错别字作了一些校正。
  3、 行文中多处以禅语来诠释“道家”,或许不宜。然三教合流,原本就是中国玄学发展的大势。是所谓“将无同乎”,应该也还说得过去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