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仙武征文】杂谈:网络文学和武侠作品的那些事

30岁以下的人,有多少人坚持不看网文只看纸质书?有多少人没有看过网络小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太过于直白。

    不谈格调高低,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非常具有群众基础的文学平台。这个平台的出现,让所有人都能够零门槛地完成从爱好者到作者的转变。不论完成这种转变的动力具体为何,大批网络作家的诞生,催生并壮大了网络文学这个新生市场。

    有市场,就会有竞争。在网络文学这个市场上,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在互相竞争,每个类型的作者又在相互竞争。当我们在推荐榜单上看到某个类型的某一本新作大红大紫,不知道有多少同类型作品的作者在面对着自己的电脑屏幕流泪。算上网络传播速度快的特性,一个领先一个身位的作品往往会在群众力量的作用下被放大、拔高很夸张的倍数;同时一部有明显缺点的作品也会被愤怒的群众揪住一点猛拍致死。于是网络文学的生存状态存在两种极端:大热和大冷——正如龙空术语:敬之如仙草,或弃之如毒草。

    作为一个武侠小说爱好者,不难发现,21世纪的武侠小说在网络文学的平台上是非常悲剧的“大冷”状态。仅说我对于起点推荐和热门榜单的记忆里,就没看到过什么武侠作品。同时,在网络文学兴起的年代,通过网络传递使得知名度迅速攀升的一批新生代武侠作家也呈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有人减少产量,有人不再是单纯的写作者,有人尝试其他类型的作品……总之,他们的写作道路,不再以“武侠”作为主要标签。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疑惑:网络平台,真的是武侠杀手吗?


第一折
网络文学真热闹 武侠作品不讨好

    和许多美好的事物一样,网文平台也有它的共性和局限性。这些共性和局限性基本上是共生的关系。

    例如在当下网络文学的创作中有一个普遍共识:想成为网站红人,那么迎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远比展现作者自己的写作意识要重要。能够吸引更多读者的作者能更快获得网站的签约。随之而来的,除了作品知名度的大量提升,各种转发和推荐,自然也有作者收入的大幅度提升。

    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催生出了大批的“小白文”“爽文”。这种类型的作品中,总是包含了最普遍的价值取向:在更短的时间里变得更高更快更强。其普遍之处在于,你未必会把它树立成你的核心价值观,但你不会排斥这种价值观的存在——你不一定欣赏,但你可以接受。

    越极端的东西 ,拥有的人越少。如果我们假设这种“小白”价值取向本身是中性的,那么对这种价值取向爱到死和恨到死的人都是少数,剩下的大部分都属于“不排斥”的一类。在这大部分人中,“小白文”成为了一个格调低、受众面广的要素,遂被众多想要按照网络文学网站规则红起来的作者选择。

    (注:本段说明是提出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或者说模型,来阐述一个过程。在这个模型里,我们假设所有作者都是严格按照网站游戏规则来参与,并且每个人都足够理性,即“都想让自己的作品成功”。现实里其实已经有一些达到相当水准或影响力的网文作品可以作为反例,例如《甄嬛传》,但它们的成功借助了更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究其原因要复杂很多,故不列入讨论。)

    如此一来,结合现实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一篇网文具有极高的“流传度”和“热度”,它反而不会是一部追求文学质量的作品。这一共性不可避免地限制住了网络文学的整体质量,导致网络文学的大环境时刻保持高度商业化,缺乏文学性。

    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写作的作者,其写作手法和风格也难免陷入一种定式:为了让作品的第一印象足够吸引眼球,他需要在开头就放出猛料;为了让读者长期保持兴趣,他必须不断的加强或者颠覆已经刺激过读者的内容。当大量作者的手段都出现雷同的时候,作品也就同质化,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然而武侠小说作为通俗文学在中国独有的一个分支,其本身就在题材和背景上有很明显的限制。当创新的种子无法找到适合它的土壤时,武侠文学又如何能有发展呢?对作者写作意识的制约和对作者创新意识的遏制,便是网络文学平台对于武侠小说这一文体的最大桎梏。


第二折 武侠创作路崎岖 新人下笔需理性
    说完环境,我们再来看看新一代武侠作家本身。我并不想把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作者提出来扫描点评一番,而是想从几个作品的角度来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武侠小说作者,我如何在网络文学的时代生存。

    很明确的是,作为一个武侠小说作者,我们首先要选择阵营(最近在打游戏……):用网文平台或是不用网文平台。这两种阵营对于作品的要求是不同的,于是相应的,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和值得最求的东西也是有区别的。

    如果你作为一个武侠小说的作者,选择不利用网络平台,坚定不移地走投稿连载的路线,那么首先我们要佩服你的勇气。现在传统出版业由于网络和盗版的冲击,变得脆弱不堪,各种正统的元素和网络元素对比以后陡然变成了劣势(成本,宣传渠道……)。那么作为出版方,他们只能选择绝对好的作品在重点宣传,也就是说他们会要求作者写一部水准之上的佳作出来。虽然摆脱了网络平台的桎梏,作者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作品悲剧的风险也会增加。

    对于刚加入写作行列的新人作者来说,有几个毛病是很难避免的。这些毛病聚集在一起,会让作品呈现出一种“不完整”的状态。具体来说有:故事节奏无法控制,故事人物缺乏根性。前者是对小说整体结构和思路的理解有误,后者是对人物表达方式的理解有误。

(一)故事

    故事一直是武侠小说的灵魂。就像你不可能走在路上突然拿起板砖拍人一样,武侠小说中的侠客武功再高、性格再怪,你都需要给他出手安排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就是一个故事的起因或者结尾。从这一点来看,武侠小说中的“武”一直都是一个点缀,其核心在于以“侠”或者“义”为内核的故事。当侠义故事线中安排的冲突爆发的时候,就要借助一些手段来解决矛盾,这时才是功夫招式的用武之地。

    当下新人作者写武侠类的作品,却常常本末倒置。似乎“一句话不和就开打”才是武者本性。“二话不说拔剑在手”确实够拉风,但话都不说了,哪里还有故事言,没有故事的小说还叫小说吗?

    如果说最后掀桌子掷板凳,刀光剑影你来我往,是作为一段故事的高潮,那么为了让这段高潮的效果最大化,前面至少需要三个阶段的铺垫(个人认为)。这三倍篇幅又有不同的要求,两两之间需要衔接。从最后动武的阶段往前逆推,这三个阶段可以和诗文中的“起、承、转”手法相对应。其中“转”是直接过渡到最后动武的,因此这一阶段的故事可以不需要太长篇幅,但一定要和前两个阶段构成矛盾和冲突。而“起”和“承”这两个阶段,是可以由作者自由调整篇幅的。如果要写三百万字的长篇,那么把这两个阶段拉长,人物增多,就可以成为一条故事主线;反之,则可以作为中短篇小说的主线。如果思路清晰,甚至可以让几条故事线前后错开一点,让不同部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繁而不乱的庞大结构。至于如何起头,如何铺陈和展开,则取决于作者个人风格和能力,最后的效果也因人而异,不属于架构和思路方面的问题,就不再讨论了。至于名家的范例,鉴于有 【书评】小析几部武侠小说中解决不可调和矛盾的方法 一文珠玉在前,我也就不举例说明了(其实就是偷懒啦~)。

(二)人物

    说到人物刻画,就不能不提金庸。金庸小说在故事模式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但是在人物塑造上确实风格万象,让人不得不叹服。我认为,塑造武侠小说的人物性格比一般通俗小说要难。因为武侠小说是一个限定了一部分时间、空间的故事,这个时空里的人又有一些属性是已经固定了的。因此,作者要用理性去创造感性的人物。对于那些构筑在历史故事基础上的武侠小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作为新人作者,很常见的失误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忘记了主要人物的根性。人物根性和人物的立场、态度是不同的,是一个人内心价值的取向所在。因此我觉得,在武侠小说,尤其是结合了历史故事的武侠小说中,配角应该由始自终保有一个根性不变,而主角的根性必须有,可变可不变。

    这样设计的好处首先在于不会因为众多配角而使作品产生混乱。配角的登场时机和登场时间都是受到限制,如果这个配角每次登场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么主角的存在感立刻就会被削弱。展现人物性格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和不同性格的人站在一个台上演戏。为了让一个配角不停变化的性格出彩,要么你必须让他每次都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出现,要么你要让其他所有熟脸出现的时候都相应地变换性格。前面一种处理手法是时下诸多文章里人物越堆越多的重要原因,后一种处理手法更是可以直接导致一部作品废掉。

    需要强调的是,我并不是否定配角出彩这种写作风格,我不理解的是通过乱改人物性格来让配角抢戏。温瑞安的《说英雄,谁是英雄》就是一部各种配角抢戏的作品。如《温柔一刀》和《一怒拔剑》中,理论上的男一号都是王小石,结果每次配角出场都是一个个气场强大的角色:铁三角里的苏梦枕,白愁飞自然不必说,让人印象深刻的男配角还有六分半堂的狄飞惊。苏梦枕和白愁飞到死都没改变各自性格,一个孤傲一个狠毒;狄飞惊一直都是如深潭一般表面平静如水,内心难测。王小石贵为男主角,除了少年人的豪言壮语,在性格上并没有太突出的地方。也正是这样一个善良、温柔的大男孩,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衬托出各个重要配角的独特之处。

    类似的例子还有《射雕英雄传》。在这部作品中,男主角郭靖可以说从头到尾都没什么性格。但是跟随他的视角,读者和他一起邂逅了当世所有的绝顶高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不妨回想一下,五大高手每一次动手都是惊天动地,但是当他们选择不动手的时候,我们都可以通过主人公毫无任何特色的木讷了解到他们各不相同的性格。黄药师孤芳自赏,懒得理他眼中的各种废物,除了女儿和徒弟,其他人都不上心;欧阳锋手段毒辣,武功怪异,自重宗师身份,但为了亲人所好可以无所顾忌;段王爷身为出家人看破红尘(其实也没全看破),时刻自省,身怀神功却从不恃强凌弱;洪七公性格洒脱,不拘小结,最具侠义精神,也无门户之见;周伯通疯疯癫癫,更是和郭靖形成完全不一样的又一个极端。

    到了《神雕侠侣》,杨过被塑造成一个性格极其突出的人。那么配角的出场效果又变了。由于杨过个性极端,他可以和每一个主要性格突出的配角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这种冲突不仅成功地延续了《射雕英雄传》中旧人物特色,更使得杨过离经叛道的性格特点时刻得到展现。

    由此可见,配角可以用来衬托别人,也可以被别人衬托。但是每一个配角必须首先是一个明确的角色。在创作过程中,无论一个配角出场的作用是什么,他都应该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明确根性的个体。如果我们乱改配角的人物性格,只会不断搅乱读者在阅读时的感觉。

    对于主角,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处理方法。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把主角设定成一个性格不太突出的人,那么他可以衬托出各路配角的性格。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他成了一个线索人物,用来串联起各个势力的人物,展现一个完整的江湖。但这种写法其实对掌控能力的要求很高,因为主角一直出场而存在感太弱的话会直接导致故事的吸引力下降。于是郭靖的身边一直有黄蓉,王小石从登场到退场都没和温柔扯清楚。如果一个作者能够在主角个性不突出的情况下,依然让每个角色都完整、丰满,故事流畅进行,那么他一定具有相当的水准,也只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水准,才能写好这种不太符合常规的作品。

    因此,在武侠小说创作中,由于先天角色定位的优势,一个性格突出的主角会从头到尾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这也是创作小说最常见的路数之一。而武侠小说中,和这种设定搭配得最多的剧情模板就是“主角成长史”。主人公从小到大,从低手到高手,从平头百姓到传奇大侠,他做过的事情在小说里的时空成为了传奇,他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标识被刻在小说的故事背景里。这种故事模板下的主人公不可避免的要出现性格上的变动。纵观传统武侠小说的代表作,造成主人公性格变化的剧情要素可以粗略分为三类:重要人物的登场和退场;情感寄托的出现和消失;个人追求的顿悟和道义选择。

    第一类剧情要素主要通过师徒或者挚友、亲人来体现。其中我所接触的作品,以师徒关系的出现居多。这一类要素其实非常容易被读者接受,本身毫无违和之处。毕竟师徒传承也继承了性格特点是很正常的。有些作者会设计一个不那么严格的师徒关系,例如互相遏制,或者名义上的师徒情分。那么这样的关系一旦崩溃消失,主人公的性格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也是理所当然。作者要做的是让这种性格变化和故事剧情的发展相匹配。有时候这种性格变化是暂时的或者间歇性的。例如年老的师父被仇杀或意外惨死,弟子对复仇的对象格外凶狠之类。挚友和亲人关系我现在立刻能想到的有《沧海》。谷缜在陆渐的帮助下逃出九幽绝狱,遂把他看做自己最重要的朋友,于是就有了“我唯独不和你争”的新原则。之后发现陆渐其实是自己的兄长,这种感情更近了一步。

    第二类剧情要素就是恋人了。常见的是恋人之死或者恋人的离开给主人公造成一定阴影,导致后面的剧情中碰到一些特定情况,行事风格与以往有所不同。在凤歌的另一部作品《昆仑》里,阿雪的死对于主角梁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直接导致了他精神失常了一段时间。在这部作品里梁萧有三个挚爱(……):一个香消玉殒,一个远走西域,一个最终和他厮守一生。其中第一个对他的直接冲击是最大的。(那啥二选一的剧情我真的是不能忍啊……)

    第三类剧情要素相对比较难把握。道义的选择导致性格转变通常是配合大的环境而产生的,作者可以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让人物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转变,或者是找到一个契机让人物下定决心。《天龙八部》中萧峰的个人抉择就是一个经典例子,他感恩于汉人养父母的抚养,汉人师父的栽培,同时接受自己契丹人的身份,就有了“不杀一个汉人”的誓言。这个誓言彻底激发了他天性中的刚正和忠义,也推动了他助族人赢胜仗不遗余力,为结拜兄弟深入虎穴义无反顾。在这部作品中,萧峰的性格变化可以看做是把他已经具有的突出个性进一步激发到极致。因此最后他在悬崖边自尽的情节让人扼腕,但不会突兀。

    而“顿悟”对于融合宗教内容的武侠小说来说,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因为最常见佛道两家都讲究“慧根”和“顿悟”。于是也就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圣人,和历经风雨破茧而出的神人。这方面的代表应该属黄易了。

    对于武侠作者来说,如何处理好一个主角性格的转变,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在凤歌的《昆仑》(对应《今古传奇·武侠版》连载和实体书第一版),他前后基本上用遍了三大类处理手法,把梁萧的成长历程完整的勾勒了出来。但是很遗憾的是,以当时凤歌的笔力和经验,在处理性格转变的文字上,其实是力有不逮的。于是梁萧这个人物的形象足够丰富,却不够饱满。同时,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致敬金庸,凤歌在这部小说中塞入了太多金庸使用过的精彩设定,例如耍宝团体(中条五宝—桃谷六仙),襄阳城攻防战等等。作品内容之丰富已经达到了极限,然而完整读下来,却不能时刻保持流畅,各个部分着墨的比重仍然大量调整的空间。而到了《沧海》,凤歌很明确的对两个主角采用的不同的成长首发,并且放弃追求主人公二人在个性上的重大转折。这一处理反而使得陆渐的老实个性和谷缜的聪明头脑时刻形成对比,极大加深了两个主角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配合二人之间的信任、扶持,后期揭示了两人的血缘关系,让他们二人成为全书最能吸引读者的人物形象。单从人物塑造的手段上,《沧海》就比《昆仑》上了一个档次,再加上对故事情节更精练有效的编排,使得《沧海》成为一部彻底超越《昆仑》的作品。
第三折
莫怪网文惹人恼 跳出牢笼自逍遥
    几年前,一部网络连载的武侠小说《蜀山少年的青春期》获得好评,后来更受邀在《今古传奇·武侠》上连载,通过改写和后续的发展,更名为《蜀山的少年》大获成功。这个例子首先说明了一点,虽然武侠小说在网络文学平台上呈现彻底的颓势,但是并不能否定网络平台是可以帮助推广武侠小说的。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站在武侠小说的角度,觉得网络平台不利于创造武侠小说,这本身是不是一个思维盲点呢?

    《蜀少》的成功,再次印证了“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一经典真理。翻看《蜀少》一书,你会发现这本小说从表面上看是武侠,但融合了许多现代元素。你可以说这是校园小说,也可以说是青春小说。如果一定要我给一个定义,我会说这是武侠题材的轻小说。它的遣词造句很简练,用一个又一个故事把人物串联起来,不追求诗意的文字而是用大量的动作描写和对话来展现画面。这部作品被改变成了漫画,也售出了动画版权(现在有拍出来吗?求解答),可以说是21世纪最成功的武侠小说之一了。

    为什么《蜀少》能够免遭网络平台的魔爪,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呢?对比前文对网文特点的杂谈,我们不难发现,《蜀少》从最初的网络版开始,就是抱着“一部好的网络小说”的目标去创作的,作者按照网文的要求写出了好的作品,自然在网络上会受到追捧。

    这部小说融合了穿越,校园,初恋等常见的流行元素,但是在一个架空的世界里,一个名为蜀山的“功夫学校”,一切都变得那么吸引人。主人公不再是天下无敌的绝顶高手,而是那些同样穿着布衣武功却不太够看的少男少女。毫无疑问的是,一些传统武侠小说的拥趸们不会接受这样一部武侠作品,但是这样一部作品却能吸引更年轻的新读者来尝试武侠小说。从这个角度来说,《蜀少》这种文体上的创新,对于武侠小说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另一方面,这种披着武侠外衣套用其他文体的方式,也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古龙当年的横空出世。古龙不正是用推理小说的布局方式来写武侠故事吗?于是我们可以把眼界放得更开阔一些,甚至不再执着于武侠的既定套路,重拾当年古龙有意求变的心态,应该能让武侠再次萌发创新的活力。在我的印象中,《今古传奇·武侠版》曾经登载过悬疑推理类的武侠作品,主人公是一个白衣公子,六识过人,整个系列的文笔弥漫着一种惊悚小说的氛围,让人眼前一亮。而方白羽的《千门系列》主人公不会武功,纯凭智谋取胜,那个独特的江湖也名噪一时。我们当然不能说这种创新是武侠小说以后的发展方向,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武侠小说再次到了一个需要主动求变的时刻了。作为推动变革发展的作者,不必过分指责网络文学平台的局限性,而可以试着顺应网络文学平台创造新的武侠文体。

    此外,如果你并不想让自己的作品受到太多的压力,还可以借助那些环境更宽松的网络文学交流平台来发布自己的作品。如沧月,小椴等如今已经获得一席之地的武侠作家,最初都是在文学网站发布自己的作品的。可能是“起点”为首的网络文学平台名声过于响亮,培养出了许多富翁级作者,博得了大多数新入行作者的眼球吧。但是如果你想实实在在的创作一部武侠作品,为何不避开这种纷扰之地,另觅一个好去处呢?有条件者,可以学学一些作者,架一个自己的网站,培养自己的阅读群体,更是逍遥自在。



(完)

后记:想了一下午,还是不要写成那种正儿八经的论述文比较好。原本我就不指望写成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大作,只想写一个普通武侠小说爱好者+严肃风格爱好者的个人感观。那么摒弃掉一些过于严肃的举例、数据、图标什么的,剩下自己短暂、片面的感想,权当抛砖引玉好了。感谢您看到最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