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上一主题 死因征象
下一主题 招灵游戏
搜索
  《法医学》,乔世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9

  《法医病理学》,赵子琴,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7

  《法医病理学图鉴》,竞花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人体死后因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在尸体上发生各种变化称为死后变化。这些变化使尸体表面和内部器官组织呈现与活体不同的征象,故亦称尸体现象。

  早期死后变化:超生反应、肌肉松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冷、尸斑、内自溶等

  晚期死后变化:腐败霉尸、白骨化、木乃伊、尸蜡、泥炭鞣尸、古尸、浸软等

  超生反应

  生物个体死亡后,其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短时间内仍保持某些活动功能或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能力称为超生反应。其包括:

  (1)瞳孔反应:人死后约4小时内

  (2)断头后反应:十余分钟内

  (3)骨骼肌反应:一般在死后2小时内

  (4)肠蠕动:死后数小时内

  (5)发汗反应:死后约30分钟内

  (6)纤毛运动:死后10小时

  (7)精细胞活动:死后30小时

  肌肉松弛

  人死后肌张力消失,肌肉变软,称为肌肉松弛。表现为瞳孔散大、眼微睁,口微开,面部表情消失、沟纹变浅,肢体变软、关节易屈曲,括约肌松弛使大、小便和JY外溢。可推测人死后尸体的停放地点、姿势和是否被移尸。

  皮革样化

  尸表皮肤较薄的局部区域因水分迅速蒸发,干燥变硬,而呈蜡黄色、黄褐色或深褐色的羊皮纸样变化称为皮革样化。

  常见于:皮肤较薄的部位、皮肤皱褶处、损伤部位

  角膜混浊

  角膜的透明度减低,直至完全不能透视瞳孔,呈灰白色样外观,称角膜混浊。人死后不久,黏多糖和水的含量几乎未变化时,角膜清晰透明:随后因黏多糖的水合作用受阻,水分增加,角膜开始混浊,并随水分的增多而加重,直至完全不透明。眼睑遮盖的角膜易出现混浊。浑浊程度可作为推测死亡时间的参考。

  轻度浑浊:死后5——6小时,可出现白色小斑点:

  中度混浊:至10——12小时发展成云片状,15——24小时呈云雾状、半透明.

  高度混浊:48小时以后或更长时间,不能透视瞳孔。

  尸冷

  因新陈代谢停止、不再产生热量,尸体原有热量不断散发,使尸温逐渐下降至环境温度,或低于环境温度,称尸冷。有以下2个为影响尸冷的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春秋季室温到24小时,尸温与室温相等。死后10小时内平均每小时尸温下降1℃:此后下每小时下降0.5℃。

  (2)尸体本身的因素:与死者的年龄、体形胖瘦和死因等有关。通常以测直肠温度(肛温)或肝表面温度代表尸体体内温度。

  尸冷可推断死后经过时间的重要依据。

  尸斑

  尸体血液因重力而坠积于低下部位未受压迫的血管,并在该处皮肤呈现有色斑片,称为尸斑。由于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液因重力作用顺着血管流向尸体低下部位的血管网内,并使之扩张,红细胞沉积于最低部位,透过皮肤呈现出紫红色/暗红色的尸斑。

  (1)沉降期尸斑:死后12小时用手指按压尸斑可以暂时褪色,切开尸斑处的皮肤,可见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约6小时内,改变尸体的位置,则可逐渐消失,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尸斑,这种现象称为尸斑的转移。

  在死亡6小时以后再再改变尸体的体位时,则原有的尸斑不再完全消失,而在新的低下部位又可出现尸斑,此称两侧性尸斑。光镜下,真皮和皮下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充满红细胞:大部分红细胞外形完整,并黏着成团,少数红细胞可破坏,其外形不完整。

  (2)扩散期尸斑:死后12——24小时且织液渗透入血管内促进红细胞溶血,血浆渗出即为扩散期。用手指按压仅稍微褪色:改变尸体的体位后,原有尸斑不会消失、新的低下部位也不易形成尸斑:切开尸斑处皮肤,血滴缓慢流出,自组织间隙中有浅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滴出。光镜的红细胞仅残存外围的一圈脂膜。

  (3)浸润期尸斑:死亡24小时以后此期尸斑完全固定,切开尸斑处皮肤,切面呈暗紫色或紫红色。光镜下,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管腔内充满均质淡染的粉红色液体。有时可见残存的红细胞轮廓及蓝染的细菌菌落。

  尸斑的颜色:冻死者因尸体在寒冷情况下组织内氧耗量减少,氧合血红蛋白不易解离,故尸斑呈氧合血红蛋白的鲜红色。如***中毒死者的尸体,由于血中氰化血红蛋自形成,尸斑也可呈鲜红色。一氧化碳中毒死者的尸体,因血液中有碳氧血红蛋白,尸斑呈较特殊的樱桃红色氯酸钾和亚硝酸盐等中毒死者,因形成正铁血红蛋白,所以尸斑呈灰褐色。硝基苯中毒尸体的尸斑为蓝绿色。

  尸斑是最早出现的死亡征象之一,可用来大致推测死亡时间并提示某些死因。

  内部器官血液坠积

  人死后,内部器官的血液因自身重力而坠积于这些器官的低下部位的血管内,称为内部器官血液坠积。以下为各器官的血液坠积详情:

  (1)颅脑:开颅时可见上矢状窦和横窦的后方充满血液或凝血块

  (2)肺:靠脊柱的背侧肺组织

  (3)胃:胃后壁和胃大弯处的黏膜下血管扩张

  (4)肠:各肠曲的下垂部

  尸僵

  人死后,各肌群发生僵硬并将关节固定的现象称为尸僵。

  尸僵发生和缓解的时间:死后1——3小时开始,4——6小时发展到全身,12——15小时达到高峰,24——48小时开始缓解,3——7天完全缓解。在尸僵的发展过程中,在死后4——6小时内,如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很快又可重新发生,这种现象称为再僵直,较原尸僵为弱。在死后6——8小时以后破坏尸僵,则不易形成新的尸僵。尸僵形成顺序为:小肌群出现早、大肌群出现较迟。

  尸体痉挛

  死后肌肉未经松弛阶段、立即发生僵硬,使尸体保持着死时的动作和姿态,称为尸体痉挛。分有局部和全身性尸体痉挛两种。由于尸体痉挛可保持着死者生前最后时刻全身或身体局部某些肌群的收缩状态,故对分析案情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自溶和自家消化

  人死后,组织、细胞因受细胞自身固有的各种酶的作用而发生结构破坏、溶解,使组织变软、甚至液化,称为自溶。由于胞浆中的溶酶体破裂,释放出所含的各种水解酶类,细菌可参与作用。含消化酶类的器官较其他器官自溶快,与外界相通的器自溶早:实质细胞的自溶较间质细胞早而重。

  (1)胰:是最早也最容易发生自溶的器官之一。饱餐后的猝死者自溶发生更快,多从腺上皮细胞开始,开始呈局灶性、多中心性,胰小灶性自溶多呈散在分布,境界较清楚。胰腺细胞内DNA含量一般在死后6小时尚无明显改变,至36——48小时后基本消失。有无炎症细胞浸润和脂肪坏死,以资鉴别。

  (2)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最先发生自溶,表现24小时,核染色质凝聚成小颗粒状,48小时后,核消失。肾小球发生自溶的时间与远曲小管相当,表现毛细血管丛内皮细胞和肾球囊上皮细胞的胞浆着色淡,部分细胞核周围出现空隙

  (3)肝、胆:死后12小时,红细胞开始溶解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自溶发生较快,36——48小时后,肝细胞索和肝小叶结构逐渐不清。胆囊组织的自溶发生较早,早期表现为上皮细胞肿胀、淡染,核固缩、溶解或消失

  (4)脾:脾自脾中间开始,红髓和白髓的界限模糊不清,患有瘀血和炎症病变的脾自溶较快。

  (5)肺: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最早发生自溶,肺泡上皮细胞约在24小时开始肿胀,36——48小时,核溶解:48小时后,肺泡结构可消失,可见一些蓝染的球菌或杆菌菌落,实际上已是腐败的开始。

  (6)脑: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和颗粒细胞自溶较早

  (7)肌肉:心肌自溶较骨骼肌早。骨骼肌自死后l8小时开始

  人死后,胃、肠壁组织因受消化液的作用而溶解液化,称为自家消化。表现为黏膜膨胀、松软、皱襞消失,颜色污垢,有的显示胃底部血管网。穿孔处的胃、肠壁形状不规则、边缘薄、无出血等生活反应:而溃疡病变形状规则,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等。

  尸体因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软组织和内部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晚期死后变化,使尸体可部分或完全破坏,这些变化称为毁坏型死后变化。

  腐败

  蛋白质因腐败细菌的作用而逐渐分解和消失的过程称为腐败。包括酸败和酵解。

  (1)尸臭:人死后3-6小时,肠管内的腐败细菌开始产生以硫化氢和氨为主的腐败气体,并从口、鼻和肛门排出,具有特殊的腐败气味,称为尸臭。

  (2)腐败气体、气泡和腐败水泡:Welchii梭形芽孢杆菌,窜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腐败气体,形成大小不等的气泡,称为皮下腐败气泡。气泡最初是孤立和散在的,以后融合生成大的腐败气泡。当气泡内含有腐败液体时,称为腐败水泡。

  (3)尸绿:腐败气体中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生成硫化血红蛋白,透过皮肤呈绿色,称为尸绿。在死后24小时开始出现,最初多见于右下腹部。

  (4)腐败静脉网:尸体内部器官及血管中的血液受腐败气体的压迫,流向体表,使皮下静脉扩张,充满腐败血液,在体表呈现暗红色或污绿色树枝状血管网,称为腐败静脉网。一般在死后2——4天出现,早期多见于腹部和上胸部。

  (5)泡沫器官:因腐败气体使尸体发生腐败的器官形成大小不等的海绵样空泡,称为泡沫器官。

  (6)巨人观:尸体腐败扩展到全身时,尸体软组织内充满腐败气体使整个尸体膨胀,体积变大,面目全非,称为巨人观。有的手和足的皮肤可呈手套和袜套状脱落。

  (7)死后呕吐和口、鼻血性液体流出:死后胃内容物因受腐败气体的压迫,从食管经口、鼻排出,称为死后呕吐。

  (8)肛门、子宫.阴道脱垂和死后分娩:孕妇死后,胎儿因受腹腔内腐败气体压迫而被压出尸体外称为死后分娩。

  各器官腐败的顺序大致为肠、胃、胆囊、气管、肺、脾、肝、脑、心肌、肾、胰腺、膀胱、骨骼肌、ZG和QLX。

  霉尸

  尸体处于适宜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在裸露的局部或全身表面滋生出白色或灰绿色霉斑或霉丝,称为霉尸。多见于颜面部的眼、光镜下可见大量霉菌孢子。

  白骨化

  尸体的软组织经腐败后完全溶解消失,毛发、指(趾)甲脱落,最后仅剩下骨骼,称为白骨化。白骨化发展时间在夏季需2——4周或以上,春秋季为5——6周,埋于泥土一般3——4年发生白骨化。

  白骨化尸体可用来作为致伤工具推断与毒物中毒的化验检材。

  干尸(木乃伊)

  尸体处在千热或通风条件良好的环境中,水分迅速蒸发而不发生腐败,以千枯状态保存下来,称为干尸或称木乃伊。当尸体处于通风、干燥、温度较高的环境条件下,或是周围有吸水物或去水土壤存在时,体内水分易于蒸发而迅速减少,不适于腐败细菌滋长繁殖,变得干瘪、细小,形成干尸。

  尸蜡

  埋于湿土或浸于水中的尸体,皮下及脂肪组织因皂化或氢化作用,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蜡样物质而被保存,称为尸蜡。形成尸蜡的特定环境条件是尸体处于水或湿土中,腐败变慢或停止。皮下脂肪组织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因溶于水中而流失,部分溶于水的不饱和脂肪酸与水中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发生皂化作用形成皂化物。其余不饱和脂肪酸经氢化作用形成饱和脂肪酸,不溶于水的饱和脂肪酸沉积下来,共同形成尸蜡。局部3——4个月,全身需1——1.5年。

  尸蜡在镜检见皮下脂肪组织中有脂肪酸结晶。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

  泥炭鞣尸

  处于酸性土壤或泥炭沼泽中的尸体,因鞣酸和多种腐植酸等酸性物质的作用,腐败停止发展,皮肤鞣化,骨骼脱钙,变成体积小、重量轻、易弯曲的软尸,称为泥炭鞣尸。

  浸软

  妊娠8周以上的死胎,滞留于宫内不能完全被溶解吸收,而浸泡于无菌的羊水中,变得小而软,称为浸软。根据浸软的部位和范围分为三度:

  第一度浸软:浸软仅见于表皮层内,皮肤表层有黄色或黄褐色水疱形成。

  第二度浸软:浸软累及真皮层,表皮层的水疱破裂、或表皮剥脱,露出红棕色真皮。

  第三度浸软:浸软到达深部组织,呈血性胎儿外观:真皮呈暗红褐色,胸、腹腔含血性浆液,内部器官膨胀、软化,关节肌肉弛缓,胎盘肿胀、质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