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常举
常举是唐代科举形式的一种。常举每年定期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 算等,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 经典的记诵。唐玄宗以后进士科地位日益突出,逐渐成为科举的主要科目。
(2)制举 制举是唐代科举形式的一种,是由皇帝下诏举行的不定期的特别考试,以求非常之才。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可由吏部给予官职。
(3)永业田 永业田是唐代均田制授田的一种,是北朝桑田的更名,唐初称世业田,指受田者有权世袭并可变卖的田地。贵族官僚依爵位、品秩高低受永业田。丁男受永业田二十亩,占正丁受田数的十分之二, 妇女则不给田。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者,准卖永业田。身死后,永 业田可以传给后世子孙。这些规定表明前朝不准土地买卖的禁令在唐代已有所松动。
(4)大索貌阅 隋代搜刮人口并核实在籍人口的行动。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 585 年),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 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 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5)输籍法 隋文帝时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亦称输籍定样。即将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每年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这样就 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百姓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赋税比世 家大族对属民的剥削为轻,这样做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6)平章政事 唐以后多个王朝宰相群体的一员。唐时初为不是正式宰相的其他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名义职衔。逐渐演变为正式官名。唐中期后只有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者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宰相。宋朝宰相 亦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辽南面朝官中书省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有同政事门下平章事。金尚书省 置二员。元中书省、尚书省、诸行中书省置,为丞相副贰,丞相缺则为长官。此职明初始废。
(7)释褐试 唐代科举授官考试名目。唐科举及第者仅予出身,须再赴吏部考试,合格后方能授官。古时没有官职爵位的平民称布衣,一般穿粗布褐衣。当了官才能脱去褐(布)衣,穿上官服。故称赴吏部考试 为释褐试。
(8)律令格式 隋唐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律是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文。令是对国家典章制度的规定。格是政府以诏敕形式颁布的各种禁令,主要是对违法者的处罚,可看作对律的补充和变通条例。式是官府 机构的办事章程。律、令创始于秦,格、式创始于东魏、西魏,至隋并行,唐沿用而更加完备。四者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构成严密的统治制度和法典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
(9)勋格 唐高宗时修《姓氏录》,规定凡本朝官至五品以上均得列为士族,一些士卒因当兵有军功而官至五品者,也可进入士族行列。《姓氏录》遭到了旧士族的反对,称之为“勋格”,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 旧士族。
(10)水部式 《水部式》是唐代中央政府颁行的水利管理法规。现存《水部式》系在敦煌发现的残卷。内容包括农田水利管理,碾的设置及其用水量的规定,航运船闸和桥梁渡口的管理和维修,渔业管理以及城 市水道管理等内容。现存的法规中有关关中灌区的内容较多。此外,对于农业用水与航运和水力碾用 水之间的调节分配,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11)折冲府 唐代府兵基本单位名,由统军府改革而来,遍布全国各主要州,皆有名号,有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领所属备宿卫,出师则总领军器、粮草、物资、传点等事。以善骑射者为越骑,余为步兵。 属员废置略有变化。天宝中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停止上下鱼符及上番、发兵活动,天宝末虽保其官员和 兵额,已有名无实。
(12)耒耜经 书名。唐陆龟蒙撰。约成书于僖宗广明元年(公元 880 年)前后,早佚,仅存序一篇,正文一卷。对江东地区五种农具的结构与功能作了详细的描述,以曲辕犁为主。该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全长一 丈二尺,保存了中国古代结构完整的曲辕犁资料。
(13)飞钱 又称便换,是唐代私人创设的货币汇兑方式。初见于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因商品经济发展,铜钱缺不敷用,来京贸易之商贾,将销货款委托各道进奏院,诸军府、节度使或富家领取半联票券, 持券轻装趋四方,合券即可取款。此举可解除商旅长途携带钱帛及各地运输税钱入京之劳。后官府欲 独占飞钱之利,但因官营信用不固,虽免汇费,商人多不肯至,仍未取代民营。
(14)南衙北司之争 唐代朝官和宦官的冲突与斗争。唐制,朝官的衙门在皇城,宦官则居宫城,皇城在宦官衙门(在宫城)的南面,因此,便以南衙代指朝官,北司代指宦官。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军权后,地位更加巩 固,权势愈加膨胀,以至操纵官员的任命,掌握废立皇帝乃至生杀皇帝之大权,引起与朝臣官僚集团 的矛盾和冲突。其突出事件有“二王八司马”事件和“甘露之变”。
(15)甘露之变
唐南衙北司之争的代表性事件。文宗太和九年(公元 835 年),唐文宗任用李训为宰相,郑 注为凤翔节度使,准备内外合势消灭宦官集团。开始,斗争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李训争于建功,在 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十一月授意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卫大厅后的石榴树上降有甘露,以 引诱宦官,围而杀之。但被宦官仇士良现场看破,李训、郑注、韩约等均被杀,文宗被监视,朝廷大 权全归北司,史称“甘露之变”。
(16)二王八司马 唐永贞革新中官僚集团的核心人物。永贞元年,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淮、程异等进行改革。革除官吏在正税以外的进奉,罢去宦官扰 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并准备夺去宦官手中的兵权。可惜计划被视破,宦官首领俱文珍逼顺宗退位, 二王被贬逐,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革新失败。历史上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
(17)宫市 唐时宦官承办宫中用品,在市场以低价强购掠夺人民资财之方式。始见于天宝中。贞元时,宫市使置白望数百人于东西两市及要闹坊曲,凡见所需之物,倚势强令卖者送往皇宫,给价十不偿一。且 多以绢绫或红、紫色染旧衣、败缯,尺寸裂之以酬。每至宫门,尚强索门户钱、脚价银,稍不逊,有 殴打至流血者,至卖者重负入市,空手而归。每宦官出,沽浆卖饼之家皆撤肆塞门。顺宗即位,与五 坊小儿等同罢。
(18)白望 唐德宗时,由宫市使派往市场低价强购、攘夺人民资财的太监。人数达数百,于市场上左右张望,见有中意物品即强取而归。
(19)牛李党争 唐后期官僚集团间的朋党之争。从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他们各自结党、相互倾轧,为祸甚烈,史称“牛 李党争”。两集团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建树各有长短,但多各自交结宦官,党同伐异,作意气之争,使 国乏诤臣、朝政荒废,加速了唐之衰亡。
(20)节度使 唐睿宗时期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置的军事长官,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所辖区内的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本身并兼任所驻在州刺史。天宝年间在边境形成 10 个节度使,一 度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军事指挥和控制。但同时也形成了如安禄山一类的势力过分强大的军阀,为叛 乱埋下了隐患。安史乱后,内地亦多设立节度使,缘边节度使演变为天下节度林立。其中一批节度使 权力扩大,发动叛乱,形成唐代后期军阀割据。
(21)马嵬驿事变 唐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西逃过程中发生的事变。安禄山攻占东都洛阳,攻克潼关,直趋长安,唐玄宗仓惶西逃,行至马嵬驿,随行禁军将士在统治集团内一些人的谋划下哗变,杀宰相杨国忠,又逼玄宗缢死了杨贵妃,此次事变称为马嵬驿事变。接着,太子李享在一些大臣宦官的拥立下率部分禁 军北上,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22)官健 唐代后期职业军士的名称。唐代前期府兵制下边镇和各地有定额的防人或戍卒。番役期限,一般是三年或二年一代。后以府兵无力自备武器资粮,乃逐渐改用官给身粮、家粮或其他赐与的办法。开 元二十五年(公元 737 年)下令各军招募长期戍守的军防健儿,其家口愿同去的,各给田地屋宅,称 “长征健儿”。从此唐军士都是长期服役的职业兵。因资粮由自办而变为官给,故又称“官健”。
(23)牙军 唐朝后期节度使的亲兵名称。主将所居之城因建有牙旗,故称牙城。唐代节度使的官署称为使牙,节度使专门组织一支保护牙城与使牙的军队,叫做牙军,或称衙兵。他们有时也被派到外地作战。牙军 是藩镇中最精税的军队,由节度使派遣心腹将领统管,是他们对抗朝廷﹑进行割据的重要工具。由于牙 军在藩镇军队中地位重要,故所得赏赐极为优厚。他们往往父子相承,世代从军,姻族相连,形成桀骜不驯 的骄兵集团,有的节度使反而受到他们的控制。牙兵们稍不如意,就聚众闹事,废立主帅,有同儿戏。唐后 期不少节度使就是由牙军所废立的。
(24)神策军 唐代后期主要的中央禁军。本是陇右节度使所属驻守临洮城西的军队,安史之乱中,这支军队千余人奉调入援,后改编为皇帝禁军,并扩充发展成为兵力号称 15 万的最大的中央军。神策军后被宦 官控制,神策军的实际指挥官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均由宦官担任。宦官控制神策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 城及整个关中地区,从而造成宦官集团长期专权的局面,它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有重大影响。此军 唐亡始废。
(25)怛逻斯之战 唐与大食之间的一场战役。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 751 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中亚石国,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黑衣大食”)求 救。高仙芝率领唐及西域诸民族联军长途奔袭,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与大食军队遭遇。 高仙芝与大食相持数日后,因属下葛逻禄部落倒戈夹击,无力支撑而以大食军的胜利告终,唐三万余 士卒近乎全没,只有高仙芝率少数逃脱。怛罗斯之战是中世纪最发达的两大文明帝国间最大的一次正 面冲撞,唐在西域的扩张从此停止,大食此后也没有继续东扩。但这场规模不大的战争给世界带来了 一个战争之外的收获,由于大食俘虏的唐军中有许多工匠,包括唐朝的造纸工人,大食利用他们在撒 马尔罕设厂造纸,中国的造纸技术由此传到阿拉伯世界,后又西传到非洲、欧洲,这是对世界文明的 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
(26)经行记 唐代杜环所写的经历记录。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 751 年)唐朝跟大食爆发怛逻斯之战,唐朝战败,杜环成为唐军俘虏的一员。杜环在中亚、西亚及地中海等大食占据的地区停留十多年。更可能是 曾到达摩洛哥的中国人。公元 762 年杜环由海路返回中国,将他的游历见闻著作成书。书中提到唐朝 被俘流落在大食都城的中国的金银匠、画匠、织工、造纸匠等,反映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及造纸术的西传。
(27)《大唐西域记》 唐代佛教史传。略称《西域记》,别称《玄奘行传》。唐玄奘述,辩机编撰。12 卷。成书于贞观二十年(公元 646 年)。记叙玄奘西行求法所历西域 110 国及所闻的 28 国的气候地理、风土人情、历 史政治、神话传说。地域包括从伊朗和地中海东岸至新疆,从中亚直抵南亚的斯里兰卡,甚至含东南 亚广大地区。本书是研究古代印度、中亚史、南亚史、佛教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极受国际印度学、 佛教学学者推崇。
(28)鉴真 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 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唐宝应二年(公元 763 年,日 本天平宝字 7 年)五月初六日,鉴真卒于唐招提寺。弟子思托记述其六次东渡事迹、经日本著名文学 家真人元开润色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流传至今。
(29)阙特勤碑 阙特勤是唐时东突厥毗伽可汗之弟。姓阿史那氏。默啜时,曾出征黠戛斯、突骑施及西突厥诸部,悉平其国。开元四年(公元 716 年),默啜死,他拥立兄默棘连为可汗,自为突利设(左贤王),专掌 兵马与暾欲谷同心协力,主对唐和好。曾遣使入唐朝献、扈从东巡及互市。卒后唐遣使吊祭,为立祠 制碑,即《阙特勤碑》。《阙特勤碑》是现存最珍贵的突厥族文字和文化史料。碑铭是公元八世纪前半 期建立的,用散文书写,词藻华丽、名式整齐,还有对偶句,表现了一定的文学修养。
(30)参天可汗道 唐朝与草原各部的交通线。突厥被回纥汗国灭亡后,回纥汗国与唐王朝之间,在较长时间处于和平交往局面,回纪使者入朝中原,回纥及西方的商贩往来于内地与漠北之间也较频繁,于是回纥提议 将这条自漠北通往长安的回纥道称为参天可汗道。各部族称唐王朝皇帝为天可汗。参天可汗道自漠北 草原,经呼延谷(今包头市昆都仑沟)再渡过黄河,穿越沙漠,经麟州而进入长安城。此道使唐和西 域的交通在老的丝绸之路外又增加了一条新的跨越蒙古高原的重要路线。
(31)昭武九姓 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的泛称。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 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昭武九姓胡的活动特点使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之传入中原,中国丝绸、造纸技术之传到西方,昭武九姓胡无 疑是重要的媒介。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 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32)安西四镇 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贞观十四年(公元 640 年)八月唐灭高昌国,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 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 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 纪,它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 用。
(33)松赞干布 藏族吐蕃王国的创建者。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 629 年),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削平内乱,统一青藏高原,在大臣禄东赞协助下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他发 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 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 税制度,从中原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等地引进文化、技术,使吐蕃社会有了迅速发展。贞观 十五年(公元 641 年),松赞干布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结成和亲关系。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 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后又请蚕种及造酒、 碾硙、纸墨工匠,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
(34)长庆会盟碑 在唐朝与吐蕃的多次友好会盟中,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 821 年),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长庆三年(公元 823 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 文字对照,树于拉萨大召寺门前。即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又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它是 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35)住蕃 唐代以前,泉州港已与国外通商贸易。唐代船舶逐渐大型化,远航南洋的人渐多。唐后期由海上与外国的交往进一步发展,不少人远洋谋生,有的留居国外,称“住蕃”,即华侨。这个词汇的出现 表明在开放的唐代中国,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定居国外的现象。唐末战乱中避难海外者更多。至今海外 称华侨为“唐人”,聚居区为“唐人街”,绝非偶然。
(36)留后 唐官名。唐代中后期,节度使临死或有特殊事故时,往往以子弟或亲信将吏代行其职务,称“节度留后”。也有掌权之将领于节度使出缺时自称“观察留后”者,事后多由朝廷予以追认。唐后期藩 镇往往因擅立留后而与朝廷发生争执甚至冲突,因此形成动荡割据局面。
(37)摩尼教 摩尼教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 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唐高宗、武后时期,摩尼教在中国 逐渐传播。当时,摩尼教流行的地区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摩尼教也有一 定势力。后由于回纥立其为国教,因回纥与唐的密切关系,该教在唐后期声势颇大,经会昌一劫,摩 尼教再不能在社会公开传教,转而在民间秘密流,并渐与其他宗教结合,历五代两宋仍不衰。
(38)刘晏 唐代著名理财家。任户部侍郎兼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后,先后进行了一系列财政方面的改革。疏浚远河河道,实现南粮北调。采用分段转运之法,岁运江淮粮食数十万石,以解决关中粮食。大力 改革盐政,行平准法,比旧额每年增收 10 倍以上。以经济手段管理常平仓,救灾救贫,稳定粮价, 稳定人心。十分重视经济信息和商业情报,他以各地的巡院为基地,创造了全国性的信息网,聘用精 英,掌握物价之情,及时上报朝廷。理财达 20 年之久,成就显著。后被杨炎诬陷致死。
(39)杨炎 唐代著名政治家、理财家。德宗时,累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中元年(780),他定议改革赋税制度,废除“以丁夫为本”的租庸调制,改行以资产多寡为标准的“两税法”。次年,为 庐杞陷害,贬谪崖州,赐死。
(40)李春 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也称安济桥),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比欧洲同类桥梁要早出现 700 多年,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我国桥梁技术的 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41)孙思邈 唐代著名医学家。他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 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 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30 卷和《千金翼方》30 卷。孙思邈对医 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
(42)僧一行 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开元九年(公元 721 年),据李淳 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 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43)古文运动 魏晋以来骈文盛行,只注重声韵词藻对偶,不能自由反映现实生活。初唐陈子昂开始用古代散文写文章,到中唐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提倡下,古文逐渐代替骈文,称为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个 改革文体文风运动。是唐代文字的一项重大成就。
(44)《史通》 唐刘知几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详细论述了史学源流及史官制度、历史编纂学、历史文献学等方面的内容。《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 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者。
(45)《通典》 1. 唐杜佑撰,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上古传说时代,止于唐天宝末,间及肃宗、
代宗、德宗三朝。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各冠总论,下系 子目。取材博综古今,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各典于历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 议论,参以己见,见其得失,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为中国典制文化专史的首 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甚巨。内容略古详今,唐代部分约居全书的四分之一,多属原始数 据,其价值不在《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之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