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幽默风趣的语言二十法
中学生作文语言,一般不太会关注写出幽默风趣的语言,然而,如果能适当地来点幽默,不仅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也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读后口角生香,笑语连连!本文不想多从理论上来论述,只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读者在范例中去感悟,去发现,在不觉中化为己用。当然,如要真正化为自己的技能,还有必要在平时的阅读中多去关注和发现新的幽默技巧!也就是说,在看到让你发笑的语言范例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这里是怎样做到让读者发笑的,我能学到这个绝妙的法宝吗?长期如此,你的语言表达水平,就在不觉中会幽默起来!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提高作文语言的幽默技巧呢?
一、错位反差出幽默:
1、古今反差。例:三国时东吴要周瑜当统帅,那时周瑜是个团员,老将不服,可打了胜仗。现在要周瑜当团中央委员,大家就不赞成。(毛泽东)
2、大小反差。例:我家的财政部长发了言。
3、身份反差。本应用于某身份人身上的挪用描述另一人物,或美化,或丑化,令人捧腹。例:此时不抄更待何时,我立即取出“工具”,开始“作案”,哈哈,真是“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经过漫长的一个小时痛苦思考及深刻反省之后,老师终于退回了“赃物”及“作案工具”。(郭杭《作弊》原载《作文通讯》)
4、感情色彩反差。即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例: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不隐讳地说出全篇的真理。(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诲人不倦”本是褒义词,文中却指连篇累牍、喋喋不休不厌其烦地兜售反动说教的艾奇逊。通过这一错位反差,人物的厚颜无耻更暴露无遗。
又比方说,在一对恩爱夫妻之间,有时妻子一句:“我恨死了你!”丈夫可千万别误会了太太的意思,她也许是在表达:“我爱死了你!”如果这时丈夫不识趣地暴跳如雷,那可大煞风景。
二、自我解嘲。
例1、林肯故事。有一次,林肯和他的大儿子罗伯特乘马车上街,街口被过路的军队堵住了,林肯开门伸出头问一位老乡:“这是什么?”意思是哪个部队,老乡以为他不认识军队,答道:“联邦的军队呗,你真是他妈的大笨蛋。”林肯说了声谢谢,关上车门,严肃地对儿子说:“有人在你面前说老实话,这是一种福气。我的确是一个他妈的大笨蛋。”我们真佩服林肯总统的大度与宽容。
例2、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姗蒂,是有名的泼妇,动不动就作河东狮子吼,而苏格拉底从不发火。他说,娶老婆有如驭马,驭马没什么可学,取个悍妇泼妇,于自己修身养性倒是大有好处。有一天,姗蒂在家里吵闹不休,苏格拉底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走到门口,老婆从楼上倒下一盆污水,淋在苏的头上。苏心平气和地说:“我早就晓得,雷霆过后必有甘霖。”一个自我解嘲,把一腔怒火冲个烟消云散。又迅速进入哲学思考。
例3、教师在教学时自己开自己一个玩笑,没有什么不好的。倒是常常能使自己放松、学生自在,师生间心理距离迅速拉近,为教师教学艺术发挥最高效能铺平道路。据说著名学者胡适曾应邀到某大学讲演,他引用了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并在黑板上写下:“孔说”、“孟说”和“孙说”。最后,他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紧接着郑重其事地写下“胡说”二字,使学生在大笑中分享他的自我调侃式幽默,并牢牢记住了他的“胡说”内容。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到安徽上示范课,由于听课的人特别多,学生们显得紧张、拘谨,很不利于把课上活。为了使教学别开生面,气氛活跃,钱老师一上课便先拿自己的名字开了个玩笑,说:“有个姓钱的,做梦都想乘龙,你们说他是谁呀?”学生们会心地笑了,马上解除了紧张的心情。师生的心灵得到了初步的沟通,课堂教学随即在宽松欢悦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三、巧作对比。
幽默思维所用的对比常表现为不对称的形式。不对称产生不和谐,不和谐便是笑料的来源。
例1、一个巨人站在一个小不点一起。一个大胖子站在一个瘦子一起。
例2、马戏团的丑角,穿的裤子一条长,一条短。一个裤管白,一个黑。走起路来,一条腿挺直,一条腿打弯。逗得观众暴笑不已,捧腹不止。
例2、幽默大师卓别林的佳作《城市之光》,写一位市长为象征城市荣耀的“繁荣女神”雕像举行揭幕剪彩,当把幕布揭开时,在女神的膝盖上身躺着一个饥寒交迫的流浪汉,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个流浪汉狼狈逃窜。繁荣与饥寒对比中产生强烈反差,使人可笑。
四、谐音双关。
谐音,即利用汉语同音字的特点,巧妙组合语句,表达一种隐含的语义双关的意思。幽默思维正是利用这个特点。
例1、(妙老师):“同学们,你们这几天的作业做得好极了。不难看出,其中不少人是受过高等院校教育的。”停了停,他看看我们疑惑的眼神,绷紧了脸:“你看,作业做得一模一样,同对同错的同学,有哪个不是西安机械学院的毕业生?”(王科峰《数学老师撷趣》原载《作文通讯》)
例2、《文苑滑稽谈》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山东有一学官,在阅卷中发现一份考卷附有一张纸条,写道:“同乡某相国,学生童亲妻。”考生写这张纸条,是想让学官知道他是相国亲戚,从而另眼相看,破格录取。但这位学官为人刚正、主持公道,不肯开“后门”。尤其看到这位考生连“亲戚”的“戚”竟写成了“妻”字,足见学业之差。于是,便故意在卷子上批了一句:“该童生既系相国妻,本院断不敢娶(取)。”这位考生误“戚”为“妻”,令人可笑。这位学官将错就错,批语辛辣,更使人捧腹。
例3:
甲:汪师傅三次申请解决住房问题,为什么至今还不解决?
乙:听胡书记说,他每次都是无“礼”要求。
甲:小丁下半年才结婚,为什么上半年住房问题就解决了?
乙:那是胡书记见“机”行事吗。(家用电器)
五、韵语讽刺。
同样的讽刺内容,用韵语表达的更易产生幽默效应。因为韵语琅琅上口,富有美感,能给人以新异刺激,许多民谚民谣极具讽刺幽默意味,就是这个道理。
请看《废都》中那收破烂的老头儿唱的一段歌谣:“一类人是公仆,高高在上享清福。二类人做官倒,投机倒把有人保。三类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包销。四类人来租赁,坐在家里谋利润。五类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六类人手术刀,腰里揣的是红包。七类人是演员,扭扭屁股赚大钱。八类人搞宣传,隔三差五解解馋。九类人是教员,山珍海味认不全。十类人主人公,老老实实学雷峰。”读了这段歌谣,谁个不被它的幽默所打动,在开怀大笑之后,陷入深深的思考和忧虑。
六、歧义幽默。
歧义,指某些词语的多义性,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幽默思维就是对这种歧义巧妙利用。古代《笑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伙子是睁眼瞎(不识字),跟人打官司,他自称是瞎子。审判官问道:“你一双明亮的青白眼,怎么说是瞎子?”小伙子回答说:“老爷看小人是青白眼,小人看老爷是糊涂的。”这两句话的本意是:“你看我看得清,我看你看不清。但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你看,我是清白的;我看,你是糊涂的,这岂不成了绝妙的讽刺。
七、隐含暗示。
在有些特殊的语境里,需要把一些关键性词语隐藏起来,或换成暗示性的说法,让听者去揣摩弦外之音,隐语具有精微的内蕴和特殊的表达效果,常带有浓烈的幽默味儿。
据说,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对于没有创见的作品很讨厌,有位年轻的作曲家将自己的作品给罗西尼弹奏,想得到赏识。罗西尼一边听,一边不断地脱帽又戴帽。年轻的作曲家感到奇怪,问罗西尼是不是屋子里太热。罗西尼说:“不,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不断地碰到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致意。”这里的“熟人”,就是替代性的隐语。如果罗西尼采取正面批评的语言,那将是不愉快的事情。而对这种幽默表达,作曲家不得不默默接受。
八、自相矛盾。
在交际场合,有些提问毫无道理,但又不值得与之正面论辩,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以己之矛,戳己之盾”的方法,常能产生幽默的效果,又不破坏交际场合的气氛。
例1
在一次宴会上,达尔文恰好与一位美貌的少女坐在一起,这位少女带着戏谑的口吻向达尔文提出疑问:“听说你断言人类是猴子变来的,我也属于你的论断之列吗?”达尔文望了这少女一眼,彬彬有礼地答道:“不过你不是由普通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
例2、英国有位美貌风流的女演员,曾写信向肖伯纳求婚,信中写道:“咱们的后代有你的聪慧和我的外貌,那一定是十全十美的了。”
肖伯纳在给她的回信中说:“你的想象是很美妙的,不过,假如生下的孩子,外貌像我,而智慧又像你,那又该怎么办呢?”
九、实话实说。
坦诚相见,去粉饰,不做作,实话实说,往往会产生幽默的表达效果。
王蒙小说《青春万岁》写李春要讲演,她极力装得自然,甚至于冷淡,结果倒有些不自然。她愁眉苦脸地问同学:“真没办法,这怎么讲呀?”“用嘴讲!”同学们回答。大家一笑,李春开始讲了。“用嘴讲”是大实话,但用在这里颇值得玩味,有幽默感。
电影《牧马人》中许灵均当了20年老右,平反后补发了一笔钱。儿子看妈妈认真地数钱,天真地说:“爸爸怎么弄这么多钱财!”妈妈答:“当了20年‘老右’补发的!”儿子听了,神情严肃地说:“妈妈,长大了我也当‘老右’,挣好多好多钱!”这话是出自孩子口中的大实话,听了令人发笑,当然是充满辛酸的笑,足以震撼人心。
十、巧作比喻。
巧妙的比喻,是修辞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能使语言焕发光彩,而且富有幽默感。1982年在某地举行的一次修辞学会上,学会负责人第一个作学术报告。他在开场白中诙谐地把自己比作老猴,接着说:“先让我这个老猴来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小猴耍。我这老猴肯定耍得不如你们好,不过总得带个头吧!”代表们听了觉得很有意思。报告人年近古稀,是修辞学界的老前辈,跟到会的代表都很熟悉,把自己比作老猴,把人家比作中猴、小猴既得体;又幽默风趣。
十一、巧用拟人。
驴子下去检查工作,他对随行人员说:“这地方的问题够严重的。你们看,蜘蛛大白天空张着网,定是睡懒觉去了。
“蜜蜂成天泡在花丛里,已经腐化变质。”
“啄木鸟极端利己,从不关心集体,成天砍树,损公肥私……”
“我看就只有苍蝇表现积极,不怕脏、不怕臭,整天忙个不停,充分体现了敬业精神。”
十二、细节生动。
例1、生活中某些女人担心自己长胖,梁实秋说她们往往是“食无求饱,营养不良”;而到了冬天又怕穿多子显得臃肿,衣裳单薄往往以至于冷得“瑟瑟发抖”,小腿冻得如筛糠,上下牙齿打架……
例2、(老头)清晨有三声喷嚏,不只是清脆,而且宏亮,中气充沛。根据那声响,我揣测定有异物进入鼻孔,或是有人插入纸条,那声音撞击在脸盆上有金石声!随后是大排场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再随后是三餐的饱膈,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很畅通的样子。可惜隔墙看不见他剔牙,否则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钻探工程,场面也是极为壮观。
十三、语言活用。
幽默,来自语言活用。语言的约定俗成,决定了人们对其概念化地理解和接受,而适时地改造活用,则能赋予语言新的含义,产生幽默效应。
如社会生活中把一个行业方面的术语转用到其他方面,手机称为“大哥大”,解职冠以“炒鱿鱼”,玩笑过大称“国际玩笑”,政策不公开叫“暗箱操作”,股市上涨叫“牛市”,异军突起叫“黑马”等,都是语言活用的例子。
学校生活中也不乏语言活用产生的幽默:一些中学生将影视、歌曲名称套用在通俗语言中,把考一百分说成“千年等一回”,把放学说成“胜利大逃亡”,把老师家访说成“常回家看看”等。有的教师套用俗语、新词,称笔尖流出的废话为“语言垃圾”或“文章水肿病”,称老生常谈为“陈谷子、烂芝麻”,称逆向思维为“反弹瑟琶”,把具体细致的描写称为“细节膨化”等。
十四、语言谐趣。
幽默,来自语言谐趣。不少课文诙谐风趣,如毛泽东政论文、鲁迅的杂文、老舍的戏剧、契诃夫的小说等。
例1、于是之在《幼学纪事》中回忆他幼年家境贫困时写道:“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跟着寡居的祖母和母亲过日子……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书”。
例2、学生习作《向你介绍我》的习作写道:
大家对我的评价,文采好的叫我“重量级”,否则,就直言不讳地请我去减肥。我只好苦苦一笑,算是一种痛快的默认。体形不佳的我,到了夏天只好同裙子“拜拜”。朋友问起,就编上一大堆鬼才相信的理由。于是,天天穿个严严实实,还不时告诫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可不要成为别人“磨牙”的材料,成为当天的“头版头条”。然而,最大的折磨还是上体育课。不知从哪天起,跑道上最后一名成了我的专利。特别是做前滚翻动作,很容易使人想起动物园里的那位“国宝”。尽管如此,可我不愿节食,或者买什么减肥灵、苗条霜之类,因为向来乐观的我相信,生活给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个空间。
十五、谬述幽默。
幽默来自谬述。徐佐臣在《漫谈幽默》中说:“幽默是故意从道理上、逻辑上、规律上对某一事物进行谬述,造成不协调的语言环境,形成可笑味,使人觉得可笑。
例1、《纽约时报》曾刊登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道歉启事》:“日前敝人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再三考虑,觉得此话是不妥当,而且不合事实,故特登报声明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形式上道了歉,实则又一次痛快淋漓地谴责了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
例2、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谬述的幽默。请看对话:
儿子:妈妈,他们为什么叫你泼妇?
妈妈:那是表扬妈妈是位活泼可爱的妇女。
上述两例都是故意偷换概念出幽默。
十六、俏皮幽默。
幽默来自俏皮话。不少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俏皮语都十分风趣、诙谐。如谚语“死猪不怕开水烫”,“半斤鸭子四两嘴”;歇后语“吃剩饭长大的——一肚子馊主意”,“大肚子走钢丝——铤(挺)而走险”;惯用语“没头鹅”、“没嘴葫芦”等。一些学生一边体会生活中的幽默,一边灵活运用,语言中时吐幽默的清香。《荷花淀》中,几个青年妇女冒着生命危险去探望参军的丈夫未遇,“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教师让学生体会这“骂”与“狠心贼”所包含的感情,学生用一句俏皮话使问题豁然开朗:“打是亲,骂是爱!”于是,大家在幽默中领会了文字的蕴含。
十七、刻意精细法。
在教学中教师将通常模糊定性论述的东西,刻意地加以精细定量描述,可产生喜剧性的幽默效果。如有位教师在讲人生价值时这样描述人体的物质价值:“构成人体的水,足以装满一只容量为45升的水桶;人体里的脂肪,可以制造7条肥皂;人体中的碳,可以制造9 000支铅笔;人体中的磷,可制 2 200根火柴,人体中的铁,可造2根铁钉;人体中的石灰可足够刷两个鸡棚;还有少量的镁和硫……”教师“严肃认真”的精细论证,使人忍俊不禁。当提醒学生要珍惜时间,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时,教师一本正经地引用西方统计专家的数据①:“假如一个人的寿命为60岁,那么他总共有21 900天。一生时间的用途分别为:睡觉20年(7 300天);吃饭6年(2 190天);穿衣和梳洗5年(1825天);上下班和旅行5年(
1 825天);娱乐8年(2 920天);生病3年(1095天);等待3年(1 095天);打电话1年(365天);照镜子70天;擤鼻涕 10天。最后只剩下3 205天,即 8年零285天用来做有用的事情。”统计数据的“精细”程度,教师引证的良苦用心,不是很令同学们听后既享乐又得到教益吗?这也是语言出幽默的又一良方。
十八、巧用笑典法。
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精心设计或引用幽默谐趣的典故插曲,即可达到内容与笑典相映成趣的幽默效果,学生在作文时也可仿用。如有位教师讲《捕蛇者说》,讲至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让学生看课文底下对“人风”的注释:“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为了加深学生对“忌讳”的理解,教师便着意夹叙了一个笑话:我国古代对于地位或辈份比自己高的人,依礼不得直呼其名,连名字里的每一个字都不能念出口,谓之“忌讳”。五代时有个大官叫冯道。《籍川笑林》曾记载冯道的门客讲老子《道德经》的故事。《道德经》开卷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门客因讳冯道之名,不敢读出“道”字来,只得念:“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这一个笑话的使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忌讳”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课堂气氛的活跃或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如果作文里也适时地插入笑典,亦能使语言幽默风趣。
十九、故错解颐法
老师在教学中有时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参与找错纠错的活动,可使学生获得“发现”的乐趣,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幽默艺术。我们学生在作文时也可以仿效移用过来。如有位教师为了打破课堂上的沉闷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记忆的轨迹,采用了“以错误引起发笑,以发笑引起注意,在轻松自如的笑声中传授知识,纠正错误”的做法。结果收到了从正面讲解所收不到的良好效果。一位老师的“有意错误”教学法,他一般用在两个环节上。一是用在学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的时候。二是用在学生易出错、易混淆的地方。比如原初中语文的《叔向贺贫》,文中有“今吾子有奕武之贫”一句,教师分析,学生对其中“吾子”很容易搞错,理解为“我的儿子”,于是他便根据可能出现的一种错误,有意解释为“现在我的儿子有奕武子一样的贫穷”,话音未落,不少学生扑地一声笑开了,不能这样讲,这样讲是骂人的话,“应该将‘吾子’解释成‘您’,‘吾子’是古时对人的尊称。”即使平时读书马虎的学生也被这笑声征服了,跟着开怀大笑。课后,独立作业检查,没有一个不正确,闹出“我的儿子”的笑话来。可见,“有意错误不错误,以错纠错防错。
二十、飞白幽默。
明知错误,故意仿效其错以达到滑稽、增趣目的的修辞手法叫“飞白”。飞白可以是记录或援用他人的语言错误,也可以是作者或说者自己有意识的写错或说错一些话,以求得幽默效果。就使用的语言因素而言,飞白又可分为语音飞白、文字飞白、词语飞白、语法飞白和逻辑飞白。
语音飞白利用的是各种不准确的语音,如口吃、咬舌、方言。
例1、“这这些些都是废话”,又有一个学者口吃的说,立即把鼻尖涨得通红,“你们是受了谣言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吗?”他说到这里,把两脚一蹬,显得非常用劲。
——鲁迅:《理水》
例2、宝玉黛玉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在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
——曹雪芹:《红楼梦》
前一例中的“这这些些”、“虫虫”、“鱼鱼”和“水水水”是摹写的一个学者的口吃;后例的“爱”则是“二”音咬舌的结果,若旁人听来,就很可笑。
如果诸种飞白综合出现,其喜剧效果更为显著。据传,三十年代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渠在齐鲁大学一次校庆大会上作过这样一篇“训辞”,其真伪固有待考证,然文辞之滑稽却是非常明显的:
例3,
诸位,各位: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有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吧!很好,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是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应该互相谅解,因为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都不懂。……你们是从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从炮筒里钻出的,今天到这里讲话,真是使我蓬壁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像……就像……对了,对牛弹琴。
今天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双手赞成,就是一条,“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太糊涂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
还有一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国人在北京东交民巷都建了大使馆,就缺我们中国的。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在那儿建个大使馆?说来说去,中国人真是太软弱了!
(韩进校时见学生在进行篮球赛,此时,他因此而痛斥总务处长)要不是你贪污了,那学校为什么这样穷酸?十来个人穿着裤衩抢一个球像什么样子,多不雅观!明天到我公馆再领笔钱,多买几个球,一人发一个,省得你争我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