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中毒是由于家畜在放牧过程中被毒蛇咬伤而引起。
病因 家畜于放牧时被毒蛇咬伤,马、牛及羊等附关节或球关节附近易被咬伤,而猪大多在四肢及鼻端。咬伤部位越接近中枢神经(如头面部咬伤)及血管丰富的部位其症状则越严重。猪由于皮肤厚及皮下脂肪丰富,毒素吸收缓慢,其中毒症状出现也慢。
发病机制 毒蛇和无毒蛇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毒蛇有毒牙和毒腺,而无毒蛇则没有毒牙和毒腺。毒牙:毒牙分为沟牙类和管牙类。沟牙类在上颌骨上生着沟牙一对到数对,各个沟牙的前面,都有一条纵沟和毒腺相连。当毒蛇咬动物时,由于张口而使上颌肌肉收缩压迫毒腺,排出毒液,通过牙管或牙沟注入机体,发生中毒。蛇毒进入机体后的散布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毒液直接随着血液散布,此种情况极为危险,极少量毒液注入机体血管后很快散布到全身,可使动物很快死亡;另一种是毒液随着淋巴循环散布,这是毒液散布的主要方式,无论毒牙咬得深浅,毒液总是随着淋巴流向皮下组织和肌肉的淋巴间隙内,散布速度缓慢,因此当被毒蛇咬后及时急救处理,能将毒液的大部分吸出,这样就可以减轻蛇毒引起的中毒症状。
神经毒:各种毒蛇的蛇毒中所含的神经毒的理化性质与作用都不同。银环蛇的蛇毒主要能干扰乙酰胆碱的释放与作用。眼镜蛇毒是对乙酰胆碱的合成有抑制作用,但二者都可阻断神经肌接头间的冲动传导,致使骨胳肌麻痹。眼镜蛇及银环蛇毒尚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中,抑制延脑呼吸中枢。
心脏毒:心脏毒主要作用于心脏,使心脏在短暂的兴奋后转入抑制,它的作用是使细胞膜去极化,直接损坏心肌,使心肌肿胀、变性、出血、坏死,引起心力衰竭。
酶:蛇毒中含有多种酶,其中与蛇毒毒性关系较大的有卵磷脂酶、蛋白分解酶和磷酸脂酶三种。
1.卵磷脂酶:卵磷脂酶分解成溶血卵磷脂酶后可使红细胞溶解,析出血红蛋白,侵犯毛细血管壁细胞引起出血;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缓动素等使毛细血管扩张,并增加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引起有效血容量不足使血压下降。
2.蛋白分解酶:可消化血红蛋白;破坏血管壁,引起出血及组织损伤,甚至导致大片的深部组织坏死。
3.磷酸脂酶:此酶可使体内三磷酸腺苷(ATP)水解增加,导致ATP缺乏;使乙酰胆碱的合成受障碍,因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不能很好完成;此外尚可引起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困难等。
症状 由于毒蛇的种类不同,毒液的成分各异,所以各种蛇伤的临床症状亦不一样,根据各种蛇毒的作用类型,大体上分为神经毒和血循毒两大类。
1.神经毒类:金环蛇、银环蛇均属神经毒类。
(1)局部症状:被神经毒的蛇类咬伤后,局部反应不明显,但被眼镜蛇咬伤后,局部组织坏死、溃烂,伤口长期不愈。
(2)全身症状:首先是四肢麻痹而无力,由于心脏、呼吸中枢以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遭致呼吸困难,脉搏不整,瞳孔散大,吞咽困难,最后全身抽搐,呼吸肌麻痹,血压下降,休克以至昏迷,常因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死亡。
2.血循毒类:竹叶青、龟壳花蛇、蝰蛇、五步蛇等均属这一类。常引起溶血、出血、凝血、毛细血管壁损伤及心肌损伤等毒性反应。
(1)局部症状:伤口及其周围很快出现肿胀、发硬、剧痛和灼热。并且不断蔓延,并有淋巴结肿大,压痛,皮下出血,有的发生水泡,血泡以至组织溃烂及坏死。
(2)全身症状:全身有战栗,继而发热,心动快速,脉搏加快。重症者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不能站立,最后倒地,由于心脏麻痹而死亡。
蝮蛇、眼镜蛇和眼镜王蛇等蛇毒中既含有神经毒,亦含有血循毒两类成分,故其中毒表现包括对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两个方面的损害,但以神经毒的症状为主。一般是先发生呼吸衰竭而后发生循环衰竭。
治疗 首先要防止蛇毒扩散,进一步进行排毒和解毒,并配合对症疗法。
1.防止蛇毒扩散:当被毒蛇咬伤后,早期结扎是减少蛇毒吸收,阻止蛇毒随淋巴液及血液运行到全身的一种方法。毒蛇咬伤后就地取材用绳子、野藤或将衣服撕下一条,扎在伤口的上方。结扎紧度以能阻断淋巴、静脉回流为限。但不能妨碍动脉血的供应,结扎后每隔一定时间放松一次,以免造成组织坏死。经排毒和服蛇药后结扎即可解除。
2.冲洗伤口:结扎后可用清水、冷开水,条件许可则用肥皂水、过氧化氢液或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伤口以清除伤口残留蛇毒及污物。
3.扩创排毒:经冲洗后,应用清洁的小刀或三棱针挑破伤口,使毒液外流,并检查伤口内有无毒牙,如有毒牙应取出。若肢体有肿胀时,经扩创后进行压挤排毒,也可用拔火罐等抽吸毒液。
在扩创的同时向创内或其周围局部点状注入1%高锰酸钾液、胃蛋白酶可破坏蛇毒。亦可用0.5%普鲁卡因液100一200m1进行局部封闭;
4.解毒:内服和外用季德胜蛇药片,及内服蛇药等。
预防 预防毒蛇咬伤家畜,首先要掌握毒蛇的规律和特性,采取措施加强预防。搞好畜舍卫生。蛇类喜欢盘踞洞穴,所以在畜舍周围有树洞,岩洞、墙洞应及时堵塞。草料堆、乱石堆等亦常有蛇,必须注意。同时畜舍内要经常灭鼠,这样可减少毒蛇因捕食老鼠而进入畜舍。掌握蛇的生活规律:在病因中已讲述其规律,掌握其规律性,则可预防毒蛇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