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

  (1)读小说的契约关系

  由于武侠小说的发展有好一段历史:就我读到的理论,可以上溯到《水浒传》,所以人们在读武侠小说时,都有一个惯性的期望:“我读武侠小说就是要看到这样的!”而写武侠小说的作者写进去。可以说,当作者清楚地意识到我在写某类型的小说时,就等于跟读者定下一种契约:作者、读者心中都有一把尺,有若干无形的规则他们要遵守且习惯。

  奇幻小说,还有其他类型的小说也是同样道理。

  (2)器物成标志

  不知从何开始,器物成为小说人物的一种标志。如玄铁剑之于杨过、风华刀之于兰斯洛(原谅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例子>_<,不过这也很惊典啦~)唔……还有……光轮两千之于哈利波特·龙气剑之于素还真·井中月之于寇仲……圣衣之于圣斗士~~这个算吗?(例子真多,小叶子用msn跟网友讨论出不只这些)

  总之,以现况看来,角色们拿着名牌刀剑、魔法器具蔚为风行。(君不见那些什么东东,都是上古名剑啦~或者是那个铸剑大师制作的?)

  以上,虽然我把这个现象说成拜名牌,但以其作用来说,看到器物、听到器物的名称就想到器物的主人,真的是件方便的事。

  其他还有某角色特有的绝招,拥有的坐骑(赤兔马~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啊~~^O^)等,都会起同样作用。

  (3)创造环境

  个人理解,侠的行动要得以实行,必须要有个反抗的对象,甚至环境在,这样行侠才有理由──有理由使用暴力。就如同“师出无名”的道理一样,行侠如果没有正当(或者表面上理所当然)的理由,拿能称之为“行侠”?

  从这个观点来看,和《水浒》的“逼上梁山”来比对,可以发现这个“逼”字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小有高俅这位反派逼害忠良,大至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致。“落草为寇”本来是不合法,做的事也不是什么好事,但一经“反抗对象”的设置后,本来不好的事便变为想当然尔,甚至还可以树立“替天行道”的大旗。环境、反抗对象的设定得宜让本来负面的事(暴力、杀人越货等)有了变质,这一点和武侠的特色是相通的。(嗯……以奇幻来说,用魔法轰人也是暴力^^)

  总之,除非你以当奸人为宗旨,不需要使用暴力的理由外,角色的行动都要有合理的理由的。

  他为什么会这么做?逼不得以?为了自保?……其他如一些以收集美女为宗旨的小说的话,就可以换成:他为什么会打架?因为敌人抢他老婆、因为他看上了敌人的女人、因为要英雄救美钓mm……不安排一些会有mm出场的环境给这种角色的话,他就收集不到美女。这些都是同样道理。

  说到这里,我们下面讨论小说常见到的人物手法:

  (4)人物的对立

  这个道理很简单:有英雄就有奸雄、小人。有主角就有敌人。没有对立、冲突那来剧情?所以,如果要写一个侠客的英雄行为,要他们路见不平、为民出害,在武侠小说常见到的一种手法是,把敌人(不管是大条的还是杂卒……)尽量贬低,以突显英雄。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无恶不做的贵族高官(或恶霸)欺负主角……以奇幻小说最显着的例子,应该就是那什么代表邪恶的“大魔王”的存在吧?

  进阶一点,比较高级的:我个人认为是已经脱离了上一段强压落(欺负)的状况。可以设计一些立场不同啦、或关念不同之类的。如两人所效忠的主人不同、分属不同阵营,还有正邪之分等。这时就会出现差异,突显出主角的特色了。

  这些都是我的小见解。一家之言,不足尽信。如果有不足的,期望大家补上来吧!^^

  描写的技巧:你是在写照片还是在写剧情?

  我们经常看到一种写法,某某女角出场时,作者会用很多形容词套在她身上,什么眼若繁星、肤白胜雪,从头到脚洋洋洒洒两三百字,可是写完后我们什么都没看到,还是不明白到底这人长什么样子?


  我不敢说我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我们可以拿别人的作品来看看:

  ------

  只见一只白玉般的纤手掀开帷幕,走进一个少女来。那少女披着一袭轻纱般的白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了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是肌肤间少了一层血色,显得苍白异常。

  ------

  这段文字中,看不出来这少女长什么样子,眼大眼小、脸尖脸圆、身高体重胸围腰围都看不出来,只知道她穿着一件白纱,皮肤也白,长相好像有点漂亮。再过几段,我们看到这样的形容:

  ------

  只觉这少女清丽秀雅,莫可逼视,神色间却是冰冷淡漠,当真是洁若冰雪,也是冷若冰雪,实不知她是喜是怒,是愁是乐?

  ------

  好,我们还是不知道这少女长什么样子,不过我们却多了一个印象,这少女不太爱搭理人,脸上也冷冷的没什么表情,我认识的漂亮妹妹好像都是这样的(还是看到我才变这样?)。每个人多少都认识一两个会带给别人这种感觉的朋友吧?于是这少女的形象就慢慢浮现出来了。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知道这少女是谁了吧?后面的情节我就不再照章转贴了,简单的说,是一个小孩把他在外面受的委屈诉说出来,然后利用老女仆的热情以对反衬出这少女的冷眼旁观,而以这少女“说话斯文,但语气中自有一股威严,教人难以违抗。”点出她的身份气度,相信大家都会“看到”一名高贵、有教养的少女下令仆人把那突然闯入家里的野孩子送回去。以她的个性她的身份、当时的情况,不接受这野孩子留在家里也是可以谅解的。

  这个叫做剧情。

  看到没?我们还是不知道这少女眼大眼小、脸尖脸圆、身高体重胸围腰围,但一个鲜活的形象却直接从文字中浮现出来,每个人心目中的少女形象都不一样,但又何必一样?作者的工作,只是要告诉读者这个角色是这样的个性这样的想法,所以他或她遇到事情会有那样的反应、那样的处理。不同性格的人物交互参杂,遇到同一件事情时的情感差异,再以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这就是读小说的乐趣。

  与其花偌大功夫去描写角色的外表长相,让每个读者都看到一模一样的照片,倒不如以简单几笔勾勒出角色的线条,其余细节留给读者在自己的心里塑造,毕竟如果读者想看照片,直接拿张照片来看是不是比较快?

  人物的心理活动

  关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各家都有各家的写法,优裂难定。

  就我个人的看法,人物的心理活动大致有分“简”、“繁”(情状侧写)、“带入”、“台词”……当然这分法不见得够健全,不过就先请大家将就听我说说吧!

  简:就是把事实陈述出来而已。

  例:A感到很伤心,掩面而走。

  就这样,简简单单,我们只知道人物伤心,至于怎么个伤心法要让人去想像。

  繁:多作情状的叙述。一为在上头“简”文后面,加上一些侧写。二为纯侧写。

  例1:A感到很伤心,脸色突地煞白,身子抖了一下。接着他“哇”地一声,掩面而走。(形式1)

  例2:A的脸色突地煞白,身子抖了一下,接着他“哇”地一声,掩面而走。(形式2:纯侧写。没写出A很“伤心”,但看了行文后,读者大都能猜出他在伤心。)

  代入:我觉得这个分类会和“繁”部分,甚至“台词“重叠,不过还是把它分出来了,希望大家看了不要混乱。代入,就是说把人物的心理活动用语气的方式写出来。其方式有很多种:

  方式1:“可恶!被骗了!”A狠狠地把帽子一摔,猛地站起。

  方式2:可恶!被骗了!A狠狠地把帽子一摔,猛地站起。

  方式3:A狠狠地把帽子一摔,猛地站起,心中恶道:可恶!被骗了!

  (没办法,书上是这么分类的~~我照掰=_=)

  台词:还是会和上面的“代入”重叠。大家将就一看吧!(分类本来就不怎么好分了)台词就是用“……”(不管是说出来的话还是内心话)来表达内心活动。目前我见到的形式有两种:

  形式1:“奇怪,怎么会这样?难道是(以下省略)……?或者是(以下省略)……?”(←人物内心的思考)A想着想着走到湖边。

  这一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把人物的思考模式清楚的呈现出来,但坏处就是太白了。(我个人认为)人物的思考不见得每每都能用几句话一语道尽的。不过用来让人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确有其方便之处。

  形式2:

  A冷冷地瞪着B扬长而去,良久良久……

  “贼子赶尔!”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一种方式,人物讲出的话短短几句而已。不过如果能和当时的情境配合的话,也可以把人物的情绪表现出来。所谓“尽不在言中”,我个人把它戏称为“关键句”^_^

  好了,以上都是我粗略的分类。其实一部小说里,是不可能只采用上述单一类别的技巧的。上述的技巧可以交叉组合使用,至于怎么组合运用,这就看作者多功力了。

  不同写法的运用时机:文字的抑扬顿挫

  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除了题材与创意之外,如何善用文字的节奏表现出剧情的张力,才是作者的真功夫。也是在众多题材类似的小说当中杀出重围、突显自己的唯一方法。

  而语言与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题会文字的节奏,朗读作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常建议作者在写完稿子后拿起来念一遍,不但要念,还要念出声。我自己在校稿时也是边念边改,有时还要加上动作,俨然自己就是剧中人物一般,所以常常被人用奇怪的眼光“关切”。

  照章念稿,可以抓出字句不通顺处,也可以更体会出你笔下的人物在对话、动作方面是否合理连贯。能抓住节奏,读者在看文时不会那么累,自然就更能耐心的看完你的作品,也更能融入故事情节当中。

  举个例子:

  -----

  强龙站在门外,手上拿着地头蛇寄来的挑战书,心里感到十分激动,不由得大声说道:“可恶的东西!枉费我栽培你那么久,今天你不但不知感恩,反出我龙门帮不说,还敢指名跟我挑战?你是活腻了不成?来人啊!抬我的刀来!”

 -----

  这是很平舖直敍的写法,文字没有什么节奏,读来的口感也是一般。

 -----
   
    “可恶的东西!”

  强龙站在门外,手上拿着地头蛇寄来的挑战书,心里感到十分激动,不由得自言自语:“枉费我栽培你那么久,今天你不但不知感恩,反出我龙门帮不说,还敢指名跟我挑战?你是活腻了不成?”

  怒气难以抑制,强龙大声吩咐:“来人啊!抬我的刀来!”

  -----

  上面这段文字分成三段,情感也分成爆发->反抑->再爆发三阶段,节奏就出来了。

  -----

  强龙站在门外,手上拿着地头蛇寄来的信,心中微微感到好奇。

  “这家伙,既然已经反出龙门帮,还写信回来做什么?难道他又想回头吗?”

  带着一脸疑惑的神情,强龙拆信展读,越看越怒,眼睛渐渐睁得跟铜铃一般。

  好个地头蛇!枉费自己栽培他那么久,他不但不知感恩,居然还敢寄挑战书过来指名挑战!他是活腻了不成?

  强龙忍不住大喝:“来人啊!抬我的刀来!”

  -----

  这又是另外一种写法,虽然还是第三人称,但透过视角的转换,可以让读者的眼光跟着剧中人物的角度旋转,一面推演剧情一面引动读者跟着剧中人物行动思考,自然也就更能让读者产生身历其境的感觉。

  至于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其实没有一定的规范,我认为对于能让人产生代入感的主角不如多用第三种写法,把“作者第三人全知”的观点转成主角的视点,这样更能让读者有代入感,但不重要的配角或过场情节就以第一或第二种方式交代过即可,以免耗费太多篇幅而打乱了剧情的节奏。

  能利用文字的节奏加强剧情的节奏,对作品有加分的效果,再配合善用标点与分段,你在掌控文字这方面的基本功力就显现出来了,至于作品受不受欢迎,那就只剩下题材的问题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