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坚持抗战的将帅名单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战斗在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一、二、四等三个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由于斗争形势的变化,先后离开各自的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踏上长征的道路。为坚持各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先后有近8万红军部队与地方武装留在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海南等14个省,开创了赣粤边、闽赣、闽西、闽中、闽北、闽东、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豫南、鄂豫陕边、皖西北、川陕边、川滇黔边、滇桂边、琼崖等21个游击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由于史学界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三年时间为准,加上这些游击区大部分在南方,故统称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实际上由于主客观环境不同,各游击区坚持斗争的时间也不同,应以其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的实际时间为准。
通常所说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指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坚持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粤边、闽北、闽东、皖浙赣边、浙南、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豫南、琼崖等8省14个游击区。实际上根据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及中央认定,还有闽中、鄂豫陕边、皖西北、川陕边、川滇黔边、黔东、滇桂边等7个游击区也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这21个游击区除川陕边、川黔边、黔东、皖西北游击区完全或基本上失败外,其他游击部队先后于1937年至1938年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与琼崖抗日游击总队,奔赴抗日战场。
1955年至1965年,首次授衔时,有17个游击区的109名当年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指战员被授予将帅军衔,其中,元帅1名、大将1名、上将3名、中将8名、少将96名,占授衔将帅的6.6%,现介绍如下:
一、赣粤边游击区
活动地域主要为赣南、粤北一带,由中央苏区突围的部分部队与当地游击武装组成,主要领导人为项英、陈毅,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二营时仅有300多人。授衔时共有5人被授予将帅军衔,他们是:
陈 毅 四川省乐至县人,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55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时被授予元帅军衔。
张日清 福建省长汀县人,曾任信康雄游击司令部支队政治委员。1955年任第十四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罗 斌 福建省武平县人,曾任赣南南雄南山游击队政治委员、队长。1962年任公安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康 林 江西省于都县人,曾任赣南游击队特务员。1961年任某军副军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曾如清 江西省吉安县人,曾任中共于都县谭头区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治委员。1955年任志愿军某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二、闽赣边游击区
活动地域为闽西、赣东一带,部队主要由钟得胜、彭胜标等领导的汀(长)、瑞(金)游击队组成,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第二营时共300多人。授衔时共有4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张开荆 江西省吉水县人,曾任游击纵队司令员。1955年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钟国楚 江西省兴国县人,曾任闽赣军区独立第八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1955年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黄玉庭 江西省万年县人,曾任游击大队长。1955年任空军第二航空预科部队总队长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彭胜标 福建省长汀县人,曾任兆征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55年任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三、闽西游击区
活动地域主要在闽西及闽西南地区。部队由闽西地方武装组成,主要领导人为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一、三营和第四团第一营时。有1200多人。授衔时共有13人被授予将军军衔,他们是:
黄火星 江西省乐安县人,曾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兼中央军委总直属队政治部主任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王 直 福建省上杭县人,曾任红军连政治指导员。1955年任福州军区公安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香雄 福建省上杭县人,曾任红军医生。1964年任空军某军军长时晋升为少将军衔。
刘永生 福建省上杭县人,三年游击战争时曾任永东游击队司令员。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闽西坚持斗争,曾任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1955年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何志远 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任闽西南中共区委书记、代县委书记。1955年任某军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邱相田 福建省上杭县人,曾任闽西南政委员会青年部副部长。1955年任济南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雍耿 福建省宁化县人,曾任闽西红军 永定大队大队长。1955年任空军某军副政治委员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