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网站“网易”(www.163.com)于2000年开始进行《给网络文学一个定义》的调查,出现了建构派、证伪派、实践派等。目前存在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络文学指的是描写网络生活、网络文化的文学。另一种是:通过网络发表、出版和传播的文学。前一种是从“内容”来说,把网络文学定义为“写网络的文学”,和诸如军旅文学、校园文学等概念并列;后一种是从“形式”来说,把网络文学界定为“网络上的文学”,和诸如民间文学、沙龙文学、厕所文学等范畴对等。
李寻欢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准确的。第一种定义太“窄”了,目前网络文学的现实发展越来越宽泛,已经脱离了早期网络文学=网络爱情故事的阶段。第二种定义又太“宽”了,这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证伪:陈村先生的作品都在榕树下网站统一整理发布了,网友可以通过网络阅读这些作品。那么,难道这些作品就成了网络文学,陈先生也成了网络作家不成?显然,网络文学不是“写网络的文学”,也不等同于“网络上的文学”。他提出:网络文学的准确定义应该是“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学”。这个定义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网络文学的主体必须是“网人”,即网络的使用者;其二,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或者说主要的传播渠道)必须是网络;其三,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说,必须是为网上受众写作的。在李寻欢看来“在这三层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即可以认为我是从‘动机’或‘受众’这个角度来界定的,举例说,某人在BBS给网友的留言是网络文学,但他把出版过的书搬到网上来就不是,或者他给报纸写的约稿同时发在网上一份,这也不能算作网络文学。之所以如此强调‘动机’,是因为网络文学的若干特征都由此而来:篇幅,因为网络阅读的习惯,网文一般都短小精悍,少有长篇大作;体裁,多杂文、散文,小说和诗歌相对较少,其他文学体裁非常少见;内容,主要是讲述生活随感、爱情故事、时尚话题等;语言,比较活泼随意,幽默,有一些网络语言或社区典故等。”
重阳客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是网络文学流传最早和最广的公认经典,它与传统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要素:网上写作+网络内容为中心+网络传播为主。如果具体一些,作者蔡智恒系成大一名学生(理科),是普普通通的网民,不是作家记者学中文的,就连较规范定义上的未来作家也算不上(蔡智恒成名后接受采访时坦言他不喜欢看沉闷的文学名著……),故而谈不上专业性的文学创作,因而行文随意无拘,无心插柳柳成阴,《第一次亲密接触》顷刻之间风靡中文网路,名震INTERNET,谈及网络文学不能避开“痞子蔡”。言及于此,问题出现了:什么是网络文学?很遗憾的是,网络文学本身的概念同样争论得喋喋不休,随着网上作品的几何级丰富,网络文学的界定也异常复杂和模糊起来,我们不能不问:网络文学到底是什么?究竟偏重于网络还是文学?到这里,请大家不要笑话阿客用小学生的思维来分析“网络文学”:这是一个定语修饰主语的名词词组,核心是文学,网络是它的修饰,换个说法,网络是文学的载体,只是文学换了一种的文本方式,网络并未改变文学的本质。
南琛认为:“具体地给网络文学下定义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我坚持我的观点,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之外的文学,它覆盖所有的文学形式,包含文学的一切方面,我反对那种网络文学是写网络的文学,或者网络文学是写在网络上的文学的观点,包括李寻欢所说带有文字游戏性质的所谓‘网络文学是网人写在网络上的供网人看的文学’的观点。”
陈村则说:“我对许多的定义或口号没有兴趣,对打分没有兴趣。重要的是积累作品,尽可能写得更好,而不是标出一个名目。有人一口派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
正如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所写的那样:“什么是文学?什么不是文学?什么是文学的本质?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可是难得有明晰的解答。”所谓“网络文学”也正如“文学”一样,由于理论不同、方法不同,研究者、实践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不同的定义这是正常的。
对于写作者来说,《橄榄树》(http://www.wenxue.com)执行主编、侨居美国的作家马兰认为:“网络把文学的神圣性打破了,变成了大字报性质的自由张贴。像一种群众运动的写作,人人都可以写,也都可以找着读者,这里没有权威,没有版面的限制,没有时间的限制。让暂时不能被印刷体理解的作品绕过了出版的麻烦,得以见天日。”
因此,从网络文学在网络上诞生并在网络上生长、壮大、发展来考察,即从网络文学的本质属性来界定,我们提出如下的网络文学定义:
广义的网络文学:包括网络原创和非网络原创等所有经网络发表、刊载、出版和传播的文学。
狭义的网络文学:写作者使用电脑和网络发表、出版、传播并为网络读者阅读和使用的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