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美国空对空导弹  

  不死鸟AIM- 54A空空导弹

  “不死鸟”AIM- 54A是目前西方国家装备部队的重量最大、射程最远的空对空导弹之一。该弹于l962年开始研制,1972年装备部队,1980年停产。

  它主要配挂在美国海军的舰载机F- 14“雄猫”飞机上,一次可挂6枚。F-14的机载雷达具有制导多枚空对空导弹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该机曾在试验中用 6枚“不死鸟”击落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 6个目标,从而震惊了世界。

  “不死鸟”AIM- 54A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小展弦比、大后掠角的 4个弹翼均布于发动机舱的周围。弹翼的后方是4个矩形的舵翼。其动力装置为一台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该弹的一大特点是可以采用多种制导方式攻击目标。在拦截目标的过程中,它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主动雷达制导、半主动雷达制导以及干扰源寻的等制导方式。

  “不死鸟”导弹的弹头处装有一部主动雷达,这种弹上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 18千米左右。 AIM- 54A是一种大型空对空导弹,能使用它的飞机不多,该弹长 3.96 米,弹径0.381米,翼展0.914米,发射重量443千克,战斗部重60.3千克,射程 150千米左右,最大速度约等于 M数 5,允许发射过载 3-4g, 单轴最大过载17-22g,最大跟综角速度约15度。

  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IM—120A

  1981年研制,用于对付80年代已有的和90年代可能出现的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及巡航导弹。最大射程80公里,最小800米。使用高度20公里。拦射攻击。使用条件为全天候。弹长3.65米,弹径178毫米。弹翼翼展526毫米,舵翼翼展627毫米。弹重152公斤。惯性或指令制导+主动末制导。采用多普勒主动近炸引信。高能炸药预制破片定向战斗部,重23公斤,动力装置为双推力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概 述: 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IM—120A是一种全方向、全天候并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的空空导弹,其弹重约为150.5公斤(“麻雀”228公斤),直径17.8厘米(“麻雀”20厘米),弹长3.58米,翼展53.3厘米。射程可达48公里,速度为4马赫。

  AIM-120B 该导弹采用了一个新型的数字处理器,可擦可编程只读内存和5个主要的电子硬件单元的升级,并且降低了生产生本。

  AIM-120C 该型导弹可以说是AIM-120系列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和基型弹相比,其装有重新设计过的弹头和改进的火箭发动机、及改进的近炸引信等。这样的改动使AIM-120最终获得了对付巡航导弹的能力。为了便于F-22内部挂架携带,其外形也做了修改,采用更小的弹翼或可折叠的弹翼使尺寸更加缩小。

  主要性能:

  最大射程约64千米

  全弹质量157千克

  弹径0.178米

  全弹长3.65米。

  美国AMRAAM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

  美国空、海军研制的最新型拦截导弹,拟用来取代“麻雀”空对空导弹,1976年开始研制,现已服役,有10多个国家装备,载机为美国及北约的各种新型战斗机。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寻的末制导,动力装置为双推式无烟固体火箭发动机,配以高能炸药定向破片战斗部。具有“发射后不用管”、上射下射、攻击多目标、抗强电子干扰和全天候作战能力。

  性能数据:

  弹长:3.65米

  弹径:178毫米

  弹重:152公斤

  战斗部重:23公斤

  速度:4马赫

  射程:0.8-80公里

  AIM-9型响尾蛇导弹

  AIM-9型响尾蛇导弹是一种超音速、红外制导机载空对空导弹,配备高爆弹头和主动红外制导系统;响尾蛇导弹是美国海军研制的,由于舰队的防空,美国空军把该型导弹加以改进适合空军战斗机使用,这种导弹的早期型广泛应用于东南亚的军事冲突中。

  AIM-9型导弹为圆柱形弹体,配有防滚动的后尾翼,弹头后还配有可拆卸的双三角形控制面,这样可大大改善导弹的机动性。导弹的主要部件有:红外自动寻的系统、主动光学靶标探测器、高爆弹头和火箭发动机。

  红外制导弹头能使导弹自动追寻敌机尾气。红外制导器件比其他制导系统成本要低,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均可使用;在电子干扰的情况下也可使用。战斗机飞行员发射红外自动寻的导弹后,在导弹飞向敌机的瞬间,飞行员可逃离作战区域或采取躲避行动。

  AIM-9型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参数表

  动力装置 大力神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器

  速度 2.5马赫

  飞行距离 根据不同高度,飞行10~18英里

  弹长 2.87米

  直径 0.13米

  尾翼翼尾 0.63米

  弹头 AIM-9H型25磅高爆炸药;AIM-9L/M型30磅高爆炸药

  发射重量 85.5公斤

  制导系统 固体红外制导系统

  研制日期 1956年

  每枚导弹造价 大约84000美元

  美国空对地导弹  

  AGM-65“小牛”空对地导弹

  “小牛”空对地导弹(AGM-65 Maverick)是由美国休斯公司和雷锡恩公司研制的一种防区外发射的空地导弹武器,它可精确打击点状目标。该弹有 7种改型,分别为“小牛”A型、B型、C型、D型、E型、F型、G型,其代号为AGM-65。该弹的弹体为圆柱型, 4个三角形弹翼与舵呈X型配置, 动力装置为双推力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 弹长2.64米,射程24千米,巡航速度略超过音速。

  这种导弹被装备在美国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及其它北约国家的多种战机上。它要求飞行员在发射导弹前目视捕获和锁定目标。幼畜导弹长2.5米,由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通过长弦三角翼和尾舵进行机动,采用光电、红外成像和激光红外寻的制导系统,能够捕获22公里外的目标。幼畜导弹在弹体中部装重57公斤的战斗部,由触发引信引爆。对付较大的硬目标,则采用重136公斤的战斗部,带延迟引信穿头。

  “小牛”各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导引头和战斗部不同。其中, AGM- 65A/B采用电视制导;AGM- 65D /F/G采用红外成像制导,可以昼夜使用;AGM- 65C/E采用半主动式激光制导,它们必须利用地面通用激光设备或机载激光系统进行激光指示。AGM-65A/B肥装有 56.75千克的聚能装药射流与 56.75千克的爆破战斗部,而AGM-65E/F/G 装有136.2千克高能炸药爆破杀伤战斗部。聚能装药射流与爆破战斗部主要用于攻击装甲车辆和其它的加固目标。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A--6、A-10、AV-8B、F-16、F-4G、F/A-18等飞机共发射了5000多枚“小牛”式空对地导弹,发射成功率约为80-90%,取得较好的战果。其中,飞机总共发射了4800枚“小牛”式导弹,共摧毁1000辆坦克、2000辆其它车辆、1300门火炮;F- 16战斗机发射了 450枚“小牛”式导弹,击毁伊军 360辆以上的装甲车。在发射的全部“小牛”式空对地导弹中,大约有2/3是红外成像制导型的AGM-65D,有30%是电视制导型的AGM-65B。用于打坦克的通常是红外成像制导型的 AGM-65D,这种导弹的单价仅 7万美元,而伊军的 T- 72坦克价值150万美元。一枚导弹换一辆坦克,这是使用灵巧武器影响大、经济效果好的范例。

  AGM-84“鱼叉”导弹

  AGM-84“鱼叉”导弹(AGM 84D Harpoon Missile)是一种空-舰(地)导弹,是美军目前主要的反舰武器之一,由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研制,1979年装备部队使用。这种高亚音速掠海反舰导弹有舰对舰和空对舰等型。其动力装置为一台涡喷发动机,因而它的射程较远,可达120千米。

  该弹长3.84米,弹径0.344米,发射重量为522千克。制导方式采用中段惯性制导和末段主动雷达制导。弹头处装有一台抗干扰性能较好的宽频带频率捷变主动雷达导引头。近年来,又为这种导弹研制了一种红外成像导引头,两种导引头可互换。“鱼叉”导弹发射前,由载机上的探测系统提供目标数据,然后输入导弹的计算机内。导弹发射后,迅速下降至60米左右的巡航高度,以0.75马赫数的速度飞行。在离目标一定距离时,导引头根据所选定的方式、开始搜索前方的区域。捕获到目标后,“鱼叉”导弹进一步下降高度,贴着海面飞行。接近敌舰时,导弹突然跃升,然后向目标俯冲,穿入甲板内部爆炸,以提高摧毁效果。

  “鱼叉”导弹可用于攻击大型水面舰只、巡逻快艇、水翼艇、商船和浮出水面的潜艇等,其单发命中概率为95%。

  AGM-88高效反雷达导弹

  AGM-88高效反雷达导弹(AGM 88 Harm Missile)用于探测、攻击和摧毁早期预警雷达、地空导弹雷达阵地和雷达指挥的防空炮兵,作战距离在48公里以上,属于中程反雷达导弹。它采用比例导引法,在导弹头部装有固定的天线和导引头,可以探测到敌方雷达发射的信号。该弹可由美国空军和海军的飞机载带,以三种模式作战:先发制人攻击,作为探测器使用和自我保护。先发制人攻击时,射程最远,可以允许导弹在锁定目标雷达前发射,这就要求在战斗出动前选择目标,或者由投弹的飞机或机上探测器提示目标。

  性能参数:

  导弹长度:4.17米

  弹体直径:25.4厘米

  翼展:1.13米发射重量:361公斤

  弹头:66公斤高爆炸药碎片杀伤效应弹头

  制导:被动雷达制导

  推进:固体推进剂

  射程:25公里

  制造数量:21,000枚

  美国地对空导弹  

  “爱国者”地对空导弹

  美国研制的一种机动式中远程、中高空对空导弹。具有全天候、全空域、多用途的作战能力。主要用于野战防空, 对付各种高性能飞机,拦截巡航导弹、战术弹道导弹等。导弹长5.31米,弹径0.41米,弹重1吨,最大飞行时速7344千米,最大射程80千米,射高0.3~80千米。主要由战斗部、制导系统、控制组件和发动机等组成。弹体为细长圆柱体,无弹翼。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型,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杀伤碎片达700多片,杀伤半径20米。

  此型地面设备有发射车、相控阵雷达、指挥控制中心和电源车等。发射车为拖车,车上装有4联装导弹发射架,可单射也可连射。指挥控制中心装在卡车工作间内,用于 控制导弹飞行。电源车装在6轮卡车上,负责为控制中心和雷达供电。

  “爱国者”导弹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飞行速度快,制导精度高,可同时对付5~8个目标,抗干扰能力强,系统可靠性好。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多次成功地拦截伊拉克的“飞毛脚”导弹,因而声名大振。。

  美国地对地导弹  

  “民兵”地对地洲际弹道导弹

  美国地对地洲际弹道导弹。有“民兵”Ⅰ、“民兵”Ⅱ、“民兵”Ⅲ三种型号。“民兵”Ⅰ于1960年开始开始研制,1965年服役。“民兵”Ⅲ为美军第三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1966年开始研制,1970年服役。共部署530枚,将服役到2010年。该型导弹为三级固体燃料分导式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弹长18.26米,弹径1.67米,起飞重量35.4吨,携带3个子弹头的分导式多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33.5万吨TNT当量,最大射程13000千米,命中精度166米。部署方式为地下井。

  美国潜对地导弹  

  三叉戟Ⅰ导弹(Trident Ⅰ missile)

  美国海军第三代潜地弹道导弹,代号VGM-96A,或称C4导弹。1971年10月起预研,1976年12月起投产,1977年1月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79年10月后装备12艘改装拉斐特级导弹核潜艇,每艇16枚三叉戟Ⅰ导弹;另一部分装备3艘新的俄亥俄级导弹核潜艇,每艇24枚,弹头为10弹头分导。美国海军装备总数240枚,每枚导弹的价格约为1393万美元(1983年美元值)。1983年美国海军把其中79枚导弹的第一级改换成新发动机。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

  全 长 10.4米 直 径 1.88米

  最大射程 7400公里 起飞重量 31.5吨

  制导方式 星光惯性制导 动力装置 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头重量 8-10枚×96公斤(投掷总重1315公斤)

  核弹当量 8-10枚×10万吨 命中精度 230-550米

  发射方式 核潜艇水下机动   

  美国其他类导弹  

  “战斧”(BGM-109)巡航导弹

  美国通用公司、波音公司研制的多用途巡航导弹,美军代号BGM-109。1972年开始研制,1976年3月首次试射,1982年服役,1991年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先后发展有BGM-109A、BGM-109B、BGM-109C、BGM-109D、BGM-109G五种型号。各型弹均装有一台F107-WR-402涡扇发动机,带助推固体燃料火箭,推力3.11千牛,弹重1587.6千克(带助推火箭),弹长6.25米,弹径0.52米,翼展2.67米,巡航速度610~920公里/小时,海面巡航高度7~15米,平地50米,丘陵和崎岖山区100米左右。

  BGM-109A为海基对陆核攻击型,采用惯性+地型匹配制导,程射2400千米,命中精度30米,核战斗部威力为20万吨TNT当量;BGM-109B为海基反舰型,采用惯性+主动雷达末端制导,射程480千米,战斗部为454千克穿甲弹;BGM-109C和BGM-109D均为海基对陆常规攻击型,采用惯性+地形匹配+数字式景像相关匹配制导,水面舰射型射程1300公里,潜射型射程920公里,命中精度均在9米以内,C型战斗部为454千克高爆炸弹,D型战斗部为由166枚子弹头组成的子母弹。C型和D型的最新改进型为BlockⅢ型,它主要加装了GPS制导系统,射程1600公里,命中精度3米以内;BGM-109G为陆基核攻击型,采用惯性+地形匹配制导,程射2500千米,命中精度30米,战斗部为20万吨TNT当量核弹头。

  美国GBU-28“宝石路”Ⅲ激光制导炸弹

  .

  GBU-28属于美国“宝石路”Ⅲ激光制导炸弹系列。弹体分为3大部分——— 制导舱、战斗部舱、尾舱。其中,制导舱主要由激光导引头、探测器、计算机等组成。它和尾舱中的控制尾翼一起,共同控制炸弹命中目标。GBU-28全重达2. 3吨,最大直径约440毫米,长约5.84米,炸弹内装填了306公斤高爆炸药。

  GBU-28有智能化的引信。引信的核心部件是微型固态加速计。该加速计可随时将炸弹钻地过程中的有关数值与内装程序进行比较,以确定钻地深度。当炸弹碰到地下掩体时,会自动记录穿过的掩体层数,直到到达指定掩体层后才会爆炸。GBU-28能钻入地下6米深的加固混凝土建筑物或30米深的地下土层。

  GBU-28是海湾战争的“早产儿”。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北的地下指挥所等坚固目标进行反复轰炸,但效果甚微。当时,美国还没有进行GBU-28的早期论证。直到“沙漠风暴”行动开始一周后,美国空军才匆匆向国内军工企业提出了研制钻地武器的设想。为此,美国国内研究单位和企业紧急动员,匆忙设计了一种特殊炸弹,这就是GBU-28。1991年2月27日,由一架F-111 战斗轰炸机向巴格达以北数公里的空军基地地下综合设施投掷了首批两枚GBU-2 8炸弹,其中一枚准确命中目标。从飞机拍摄的公开电视录像来看,在炸弹击中目标后大约6秒,从炸弹钻入点冒出大量浓烟。在对海湾战争10周年回顾采访中,新华社记者曾实地考察,发现GBU-28可以对地下掩体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曾使掩体内近千名平民死亡。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共生产了30枚这种炸弹。后来,美军还专门拨出1840万美元,计划对其进行改进,并制造161枚这种硬目标钻地炸弹。1995年,改进后的炸弹被正式命名为GBU-28。

  截至阿富汗战争爆发,美军共装备了125枚这种炸弹。2001年10月10日,美军首次在阿富汗投下这种炸弹。如前所述,这种武器毕竟是一种“早产儿”,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一是其体积过大,无法装载在B-1、B-2远程隐形轰炸机上,也不能装载到航母的舰载机上,这就限制了该炸弹的广泛使用。二是该炸弹使用的GBU-27激光制导装置降低了飞机的生存能力。因为这种激光制导装置在使用时,必须由操作手用激光指示器指明目标,炸弹再沿着反射回来的光束飞向目标,这不仅增大了操作员的负担,而且还增加了飞机在目标上空滞留的时间。三是这种激光指示器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鉴于GBU-28上述3大缺点,美国已开始在GBU-28的基础上开发其改进型—— —GBU-37掩体穿透钻地弹。据说一枚GBU-37炸弹就可以摧毁经过高强度加固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而这类目标以前被认为只有核攻击才能摧毁。

  美军还设想将GBU-28改造为智能钻地弹,使其可以穿透至少3层钢筋混凝土或钢板。这种智能钻地弹有多级引信。炸弹触地后先钻入地下一定深度,由引信 A引爆,炸开一个洞,炸弹继续钻地;遇到混凝土结构时,引信B再引爆,炸开混凝土结构,并继续往下钻;遇到钢板加固工事时,引信C引爆;炸弹钻透钢板后进入掩体内部,弹体才最后爆炸。此外,美国还可能在GBU-28的基础上研制隐形钻地弹,以便与B-2、F-117A等隐形飞机相适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