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其他类
美国AC-130重型攻击机
AC-130重型攻击机,由洛克西德公司以美国空军C-130运输机为基础改进而来,人称“飞行炮艇”(Air Gunship)。AC-130最早出现在越南战场上,当时美军面对着大量缺乏防护但数量众多而零散的越南游击队、村庄、车队等目标,对付这些目标以各种口径的枪炮最为有效,且使用费用较为合理。因此美军需要一种火力强大、留空时间长的攻击机。美军很快便将C-47、C-119、C-130等运输机进行改装,在机门、机舱侧面等加装搜索瞄准装置和枪炮,增加武器挂架,形成了“飞行炮艇”。由于越南除重要城市外防空火力不强,这些原本生存能力较差的运输机也足以对付地面目标,给越南军队人员、车辆、物质造成了很大损伤。
点击查看AC-130视频资料:下载AEROPOWER介绍片
动力采用4台阿里讯(Allison)T56-A-15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单台推力4910马力。
AC-130初期型号上使用从7.62mm到20mm的各种机枪机炮;并携带大威力的重磅炸弹,如用于铲除大面积丛林的重型BLU-82炸弹。近期的H型使用一门105mm榴弹炮,改进自陆军的105炮,加装反后座装置;一门福博斯40mm机关炮;两门20mm M61 六管加特林炮;有时加装一些机枪。U型则将25mm炮换成了GAU-12 25mm五管加特林炮。上述武器均由先进的探测和火控装置控制,包括先进的多座火控雷达和热成像仪。右图中可以看到各种武器和巨大的光学和热成像观瞄吊舱。这些装置中包括侧视多模式攻击雷达,该雷达不但能够用于搜索瞄准目标,还能测算40mm和105mm炮弹的命中点,于瞄准点进行比较,随即同步对枪炮进行瞄准修正,提高命中率。
目前服役的AC-130有8架H型和13架U型,同为家族的第三代。72年投入现役的H型绰号“鬼性”(Spectre),95年服役的U型绰号“幽灵”(Spooky)。U型是最新型号,使用合成孔径雷达和新的导航系统,并能同时攻击相距一千米的两个不同目标,这一能力在对地攻击机中是独一无二的。以往的型号只有驾驶舱有增压设备,U型的整个机舱都具有增压能力。这使得AC-130U比以往的型号能飞得更高,从而减小了耗油量,增大了航程,并扩大了机上传感器的搜索范围。U型上配备更先进的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用于干扰防空火力。
由于有众多武器和电子设备,AC-130可能是除了预警机之外机组成员最多的军用飞机。H型上的成员包括:五名军官(驾驶员,副驾驶,领航员,火力控制军官,电子战军官)和九名专业成员(飞行工程师,电视操作手,红外传感操作手,装弹手,五名炮手)。U型上减少了一名炮手。
AC-130尽管略显笨重,且在防空严密的情况下的生存力低,但还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越战期间据美军统计AC-130累计摧毁了10000架卡车,支援了大量的救援行动。在83年入侵格林纳达的行动中成功压制了敌地面火力,在89年入侵巴拿马时更是轻松扫平了巴军指挥部和通信中心。近年来美军多次维和行动也动用了该机。
近年对AC-130的改进在不断的进行:AC-130部队换装了APQ-180攻击雷达,更新战术态势地图,改善机上航空电子、电子对抗、弹药和火控系统的软硬件。
不论初期型号还是经过改装的先进型号,AC-130都是一种挥弹如雨的攻击机。它一分钟内发射出的弹药,可以与一个步兵营在整个战役中使用的弹药量相比。
AC-130武器系列图片,其中第一幅就是重达数吨的BLU-82巨型炸弹,随后是GAU-12 25mm五管加特林炮、由陆军轻型榴弹炮改进来的105mm榴弹炮、40mm博福斯机关炮。BLU-82接近7吨重,只能由AC-130或MC-130伞降投掷。其威力巨大,越战期间常用于在丛林中开辟几个足球场大的空地。海湾战争期间BLU-82爆炸时掀起的小蘑菇云,令英军侦察兵误以为美军动用了小型核弹。
2002年,美国在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动中使用BLU-118B“温压弹”,由C-130系列飞机投掷,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军投放到阿富汗的“温压弹”采用了新型的爆炸填充物和先进引信。温压弹爆炸后能迅速耗尽山洞中的氧气,彻底窒息洞内人员,爆炸带来的冲击波席卷洞穴。去年冬天有十枚BLU-118B运往阿富汗战场,今年年初,美军第一次用其打击阿富汗的一处洞穴。BLU-118B使用了与BLU-109的2000磅炸弹相同的侵彻弹体,主要的区别在于用温压炸药取代高爆炸药。美国希望运用侵彻武器来摧毁深埋地下的目标,但是侵彻武器受到材料强度、引信效果以及投掷精度的局限,也并非十全十美。
2002年4月美空军开始考虑为AC-130改进火炮,并在中期和远期的改进使该机具有部署无人机系统的能力,或进一步以该机为基础产生新的火力/侦察概念平台。新的火炮将使用某些新改进弹药,采用改进的自卫概念和航电设备,改装发动机。新的自卫系统包括BAE系统公司的ALE-47对抗撒布系统、拖曳式诱饵、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直接红外对抗系统(DIRCM)。在打击塔利班期间,AC-130和无人机相结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火力持久、凶猛而低廉,能满足在偏远地区的反恐任务的需要。因此美空军认为有必要以此发展新的火力/侦察平台。此外,美国空军决定扩充目前8架AC-130H和13架AC-130U组成的空中炮艇部队。计划在2003财年和2006财年间,将其4架C-130H运输机改装成AC-130U型,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空军将在以后30个月以第一优先权进行这一项目,头18个月制造一架,后12个月再造3架。
今后AC-130U可能使用30mm机炮代替25mm加特林炮和40mm博福斯火炮,同时改用精度更好的新型105mm炮弹。30mm机炮可能采用A-10攻击机所使用的GAU-8加特林炮。这样可以使特种作战司令部(SOCOM)使用空军库存的标准30mm弹药。更长远的武器改进计划包括装备超高速火箭弹。除进行对AC-130武装运输机的近、中、远期改进计划制订外,美军还研究了机载激光、改装C-130或C-17、隐身垂直起降飞机或空间飞机的“空中炮艇”方案。
早期AC-130型号所采用的两门M61 20mm加特林机炮。留意涂装标志。
越战中被苏制SA-7单兵红外制导地空导弹命中的AC-130尾部。
下图是AC-130的剖析图:
基本技术数据
机长:29.8米
机高:11.7米
翼展:40.4米
最大速度:468千米/小时
最大航程:2340千米(无空中加油)
升限:7576米
最大起飞重量:69,750千克
造价:US$52,290,000(H型) US$81,100,000(U型,98年币值)
V-22“鱼鹰”
V-22“鱼鹰”是由达信贝尔直升机公司与波音公司联合研制的双发倾转旋翼机,是在贝尔301/XV-15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81年底美国政府提出“多军种先进垂直起落飞机”计划(JVX),1982年由美国陆军负责,1983年1月这项计划转交给美国海军,1985年1月正式命名为V-22“鱼鹰”。1988年5月首架原型机出厂,1989年3月首飞,1989年9月进行了从直升机飞行方式转换成定翼机飞行方式的首次飞行。主要型别有MV-22A,海军基本运输型,替代CH-46与CH-53,原计划需552架,现削减至425架,可在370千米活动半径内,以463千米/小时速度运送3名机组人员与24名全副武装士兵,预计1999年首次交付;HV-22A,美国海军战斗搜索和救援型,可执行特种作战和后勤支援任务,替代HH-3直升机,需48架,预计2010年首次交付;CV-22A,美国空军远程特殊作战型,可在964千米半径内,以463千米/小时速度运送12名士兵,预计2003年首次交付;SV-22A,美海军反潜型,用于替代固定翼飞机S-3。
总体布局 旋转螺旋桨有3片桨叶,两副旋翼反向旋转,有动力折叠机构。可由前飞状态转换到倾斜的进近或悬停状态,发动机、传动系统和旋翼螺旋桨倾转97度30分。如果一台发动机停车,交叉梁可保证2副旋翼螺旋桨都转动。悬臂式上单翼,等剖面翼型,略前掠,可转动90度放置,以减少停放空间,便于在航空母舰上使用。液压操纵可收放的前三点式起落架。
动力装置 2台艾利逊T406-AD-400(501-M80C)涡轴发动机,单台起飞额定功率4586千瓦。
主要机载设备 通讯电台、敌我识别系统、AN/APQ-174地形跟踪雷达、全向无线电信标/红外干扰、雷达高度表、数字地图显示、夜视系统、集成头盔显示系统。
尺寸数据 旋翼直径11.58米,翼展(包括发动机短舱)15.52米,机宽(旋翼旋转)25.55米,旋翼中心距14.25米,机长(机翼收起、旋翼折叠)19.09米,机高(发动机短舱垂直)6.63米。
重量及载荷 空重14800千克,正常任务起飞重量(垂直起飞)21545千克,(短距起飞)24947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巡航速度(海平面、直升机状态)185千米/小时,(飞机状态)509千米/小时,最大垂直爬升率(海平面)5.5米/秒,实用升限7925千米,悬停高度(无地效)4331米,航程(两栖攻击任务)953千米,航程(短距起飞、总重27441千克)3892千米,航程(垂直起飞、总重21146千克、有效载荷5443千克)2224千米。
E-3“望楼”
E—3A是一种电子设备相当复杂、性能先进的电子飞机,具有下视能力,不但可搜索监视水上、陆地和空中目标,而且可以指挥引导己方飞机作战,因此,又称为空中预瞥和控制飞机.美国是一个预警机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1962年美国空军认为老的预警机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防空体系的需要,开始考虑研制新预瞥系统的可能性.
1963年美国空军防空司令部和战术空军司令部提出对空中警戒和控制系统的要求,1966年分别与彼音公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签订了飞机和雷达系统的研制合同。1970年和1973年他们的方案分别被选取,然后用波音707—320B改装两架试验机进行对比试飞,试验机编号为EC一137D。随后又以波音707为基础制造了三架原型机,这就是E—3的前身。1975年E—3的第一架原型机试飞,1977年第一架生产型交付使用。1978年5月已生产8架飞机,初步形成作战能力。到1984年6月,原订的34架E—3飞机全部交付完毕.按计划这些飞机中的1/3驻扎在国外,作为防空警戒与战术空军的空中指挥机;其余驻扎在美国本土,用于本土防空和作为后备力量。
E-3预警机已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采用。北约组织以20亿美元的费用引进了18架E—3,以组成该组织的防空颈警系统.但是,考虑到欧洲的具体情况,要求改装抗干扰系统、加大目标处理能力.此外,沙特阿拉伯订购了5架E—3A,已于1987年交付完毕.英国订购了6架,价格为2.06亿美元/架;法国订购了3架,价格为33亿美元/架,交货时间为1989年至1992年。英国订购了4架。
E一3的主要型别有E—3A、B、C,D四种。E—3A为美军的首批生产型。其机体与波音707—320B基本相同,但加强了机身,以便安装支持雷达天线的两根交往.发动机为4台普惠公司的TF33一PW一100/100A涡扇发动机,单台推为93.4千牛.机舱内作了很大的改动,改装后的机舱内可载乘员17名.其中机组4人,系统操纵人员12名,值勤官1名.系统操作人员分别负责操作通信设备、计算机、雷达和9个多用途控制台.机载设备可分成搜索雷达、敌我识别器、数据处理、通信、导航与导引、数据显示与控制等六个部分.雷达系统有威斯汀豪斯公司研制的AN/APY一1型S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条件把360度方位圆划分成32个扇形区,分别在每个扇形区内选用恰当的工作方式组合,排出雷达扫描工作程序,以适应下视、超地平线远程搜索、海上目标嫂索和干扰源方位测定等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雷达天线罩为椭圆截面,直径9.1米,厚1.8米,位于机背,非常醒目。敌我识别系统在一次扫描中能询问200个以上装有应答器的空中、海上和陆上目标,给指挥官以完整的陆海空力量配置情况.通信系统可确保E—3对空中、地面的通信联络。
导航与导引系统可达到综合导航精度不大于3.7公里.数据显示和控制系统主要由数据显示器、多用途控制台、电传打字机和辅助显示器组成.显示有正常与放大32倍两种倍率,后一种可用于监控和指挥多架战斗机的空中格斗。数据处理系统,能记录、存储和处理来自雷达、敌我识别器、通信、导航和引导系统以及其它机载数据搜集和显示系统的数据,主存储器容量为656千字.总之,E—3A是一个以脉冲多普勒雷达为核心的大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目标处理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据称能处理400个不同目标;为适应欧洲的需要,还要把容量加大到600个.如在9000米的高度上作值勤巡航时,能以不同雷达工作方式有效地探测半径370公里范围内的高空与低空空中目标、水上目标,并能通过舰船和车辆上的应答器获取已方陆、海军的展开情况,向空中指挥员显示完整的陆、海、空军态势,以便指挥己方的空中力量完成截击、格斗、对地/对海支援、遮断、空运、空中加油、救援等各种空中作战任务.难怪空中预警机人称“空中指挥所”。
此外还有E—3B和E—3c,E-3D三种型别。E—2B是美军用的头两架E一3改进发展的,与A型比提高了目标处理能力并具有嫂索海上舰艇的能力;E—3C和E-3D是给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及英国空军的型号,基本与E—3B相同,但为适应欧洲作战环境改装了抗干扰通信系统
动力装置 四台普.惠公司的TF33-PW-100/100A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93.4千牛,驾驶舱后上方有空中加油受油口。
主要机载设备 威斯汀豪斯公司的AN/APY-1型S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采用平板缝隙阵天线,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条件把360度方位圆分成32个扇形区,选用不同的工作方式组合,排出雷达扫描工作程序,以适应下视、超地平线远程搜索、海上目标搜索和干扰方位测定等不同作战任务。以AN/APX-103询问机为基础的高方向性敌我识别系统,可在一次扫描中询问200个以上的空中、海上或陆上目标。14种高频、甚高频、超高频通信设备,第三批飞机上还装有三军通用的时分式数字数据传输系统。两套轮盘木马IV惯导系统,ARN-99奥米加导航设备和APN-200多普勒导航仪。由数据显示控制器、多用途控制台、电传打字机和辅助显示器组成的数据显示和控制系统。IBM公司的4Pcci-1计算机为核心的数据处理系统。
尺寸数据 机长43.68米,机高12.6米,翼展39.27米,机翼面积282平方米,雷达天线罩直径9.1米,雷达天线罩厚度1.8米。
重量及载荷 空重78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4755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853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2200米,起飞距离3350米,值勤巡航速度MO.6,值勤巡航高度9140米。值勤持续时间(无空中加油,值勤站在起飞点)11.5小时,(值勤站距起飞点970千米)8小时,(值勤站距起飞点1600千米)6小时,值勤时间(空中加油)24小时。雷达有效探测半径(高度8850米,大型高空目标)667千米,(中型目标)445千米,(低空小目标)324千米。
P-3C反潜机
P-3C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在民用客机的基础上改进的反潜飞机,绰号为“猎户”。“猎户”诞生至今已经40年了。尽管已是一员老将,但是在海湾战争中,它还是披挂上阵,为多国部队提供了大量的情报。自第一架“猎户”诞生到现在,它已经过多次改进。其核心设备是一台电子计算机。它指挥着飞机上的所有电子设备,包括通信导航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敌我识别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反潜探测系统等等。可以说,“猎户”就是一架巨大的电子飞行平台。
“猎户”在执行猎潜任务时高度低,速度较慢,容易遭到敌方舰船的攻击。为了提高海上生存能力,它可以借助声纳浮标在高空监控。机上的声纳员可借助声纳浮标传回来的讯号判别在海中潜艇的方位及型号。“猎户”可以在空中进行长时间的飞行。它的最大活动半径达3835千米。
“猎户”有10个武器挂架,可以携载鱼雷、水雷、深水炸弹等多种武器。机翼下还可以挂两枚空对空导弹、“鱼叉”反舰导弹等。这些武器足以对付水下的潜艇。
性能数据
主要用途反潜战或对陆地和海面目标进行打击
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航空系统公司(日本川崎重工可按许可证限量生产)
采购单价3600万美元
动力装置4台阿里森公司T-65-A-14涡轮螺旋浆发动机(每台4900轴马力)
机长35.57米
翼展30.36米
机高10.27米
重量最大起飞重量63吨
航速最大航速745公里每小时;巡航速度644公里/小时
升限8625.84米
航程最大任务航程4410公里
机组11人
武器9吨挂载,包括:
AGM-84D鱼叉巡航导弹
AGM-84E斯拉姆导弹
AGM65小牛空地导弹
MK46/50鱼雷
火箭弹、水雷、深水炸弹和特种武器
部署时间1959年11月首飞;1962年8月P-3A交付使用;1969年8月P-3C交付使用
P-3C侦察机数据
除了反潜任务之外,P-3C侦察机的先进侦测系统和数据处理传输能力,使其能够有效执行海上监测和巡逻工作。
P-3C反潜机可以单独作业,也可支持水面舰队作战。在北约封锁南斯拉夫的行动中,P-3C反潜机除了提供实时的监测资料外,还发射了十四枚陆攻型鱼叉导弹(SLAM),充分展现P-3C反潜机的多用途战力。
P-3C反潜机翼展30.37米,全长35.61米,全高10.27米,巡航速度328节,最大作战半径2380海里,发动机是采用AllisonT56-A-14涡轮发动机,搭载机员为11人,最大起飞重量14.2万磅。
全球15国家装备P-3系列反潜机
目前(2001年年底)使用各型P-3系列反潜机的国家共有15国,包括美国、日本、挪威、荷兰、西班牙、纽西兰、澳洲和加拿大等。此外,美国和日本也将P-3反潜机改装为电子情报机。
其他国家或地区从美国获得P-3反潜机,均是从美国海军退役的157架P-3A和144架P-3B中,选择后期生产的机型来补充他们的需要。该处位于亚利桑那州戴维斯-蒙赞空军基地的的美国空军宇航维修和再生中心(AMARC)长期储存的飞机中,有70架P-3A/B只要通过整新就可以重新服役。
其中,澳大利亚空军有18架P-3C。另外,该国在1998年购买4架P-3B和3架改装成TAP-3用于机组培训和乘客运输,另外还要购买1架拆卸后用于提供备件。
新西兰空军有6架P-3K“奥利安”MPA,这些飞机从1966年开始使用至今。1994/1995年开始对机体进行结构修理和腐蚀修复。该国的P-3主要用于监视和反潜,没有反水面作战和搭载反舰导弹的要求。
韩国有8架P-3C。挪威空军有4架用于反潜的P-3C-III。
加拿大空军有18架CP-140(P-3C)反潜衍生型和3架仅用于监视的CP-140A。
西班牙空军有2架P-3A和5架后期型的P-3B。葡萄牙拥有6架P-3P。荷兰海军和英国海军也装备有多架此型飞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