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关于“群岳”的写作

描写用语
描写用语: 自然世界 » 壮美山河 » 高山峰峦
描写分类: 对联诗歌曲词 
关于“群岳”的写作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水流的样子。斯:这。干:涧。这涧水潺潺流淌,终南山树木幽深。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中部。登上泰山便觉得天下很小。富有哲理。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战国?楚?屈原《九歌?山鬼》山中人:山鬼自称。杜若:香草名。山里人啊,象杜若一样芳香,生活在山泉和松柏的幽静地方。表现了山中女神的高洁芳馨和幽独。

  ●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凌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

  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积:重叠。负:恃。景:阳光。参差代雄:起伏的群山象在互相争霸逞雄。代,替代、竞争。陇:山岗。属:连。带:绕。有匝:一圈。穷:尽极状群山的多姿、高峻、起伏和延绵。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南朝?梁?吴均《与宋元思书》负:依、凭。轩:举、飞。邈:远。千百:形容群山之多。仅几句便把群峰争高比远的势态描绘出来,极有生气。

  ●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南朝?齐?孔稚圭《游太平山》山岩险峻,密林交枝,见不到天日的全貌。景奇意深,耐人寻味。

  ●疏峰时吐月,密树不开天。

  南朝?梁?吴均《登寿阳八公山》疏:稀疏。不开天:茂密的树木遮盖着天空。前句写远望八公山,后句则是从山中仰望,疏密隐现,境界各异。

  ●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北朝?北周?庾信《游山》涧:山间的小沟。山根:山脚。这是从高山俯视涧底山下繁花密雨的美景。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隋?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岫(xiù):有洞的山,这里泛指山峦。写山林景色的变幻,由暗至明,由闹至静。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唐?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山:秦岭主峰。阴岭:指山岭背阳的北侧。林表:树林表面。霁:雪后。镜头从山顶云端推称到树林再到城中。起句写山之秀,次句写山之高,第三句以霁色写余雪,收句写出余雪之神,谓雪景虽好,可是它把寒气带到城里,多少人又受到冻馁,寄感慨在于言外。层层推进,用意深长。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唐?王维《终南山》霭(a3i):云雾。入:靠近。回头看,飘散的白云聚合在一起,青色的云雾弥漫;近一看,什么也见不到。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空:空寂、幽静。返景:返照的夕阳。景,即阳光。上半部写不见人而闻人语,静中有动;下半部写见影之反照,动中有静。山林幽静,却有生意。写得雅淡自然,恰到好处。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唐?王维《山中》元:原,本来。山路上原本没有雨,可是松树荫浓,空翠欲滴,穿行其间,宛如湿衣。丰富的想象把山间翠色写得淋漓尽致。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唐?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嵯峨(cui2e2):高峻的样子。极状泰山云海的壮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看脚下的群山都显得渺小。这两句富有哲理,与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用意近似。但同中有异,王诗着重说明登高才能望远,而杜句则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化出。它是说,敢于攀登绝顶,不仅望得远,而且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无视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获得更大的胜利。王句语气平直自然,杜句强健有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唐?杜甫《望岳》造化:天地。钟:聚集。阴阳:山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昏晓:山阴处为昏,阳处为晓。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山南山北在同一时间变成白昼与昏暗。两句极言泰山的秀美和高峻。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秦岭:在今陕西省南部。蓝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描写山的高峻、寒冷。语意双关,作者既表自己被贬南行,归宿难料,马亦不前,也暗喻政治气候的恶劣和前程的艰难。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唐?崔颢《题潼关楼》潼关:是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西面是华山,南面是商岭,北面是黄河,东面是桃林,形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辅:本为西汉治理京城长安地区的三个职官,后泛指长安一带区域。九州:古代我国设置的九个州,后泛指中国。

  ●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

  唐?元稹《以洲宅夸于乐天》屏障:画有山水景物之屏风,此指群山四面围绕如屏障。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唐?岑参《火山云歌送别》火云:被火山蒸烤的云。凝:凝结。开:散开。火山四周可怖荒凉的景象写得十分生动。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

  唐?耿?《九日》过雨:即雨过,雨后。出:现。新霜:刚下过的霜。写群山旷野的深秋景象,虽霜雨萧瑟却清新、壮阔。

  ●试登山岳高,方见草木微。

  唐?孟郊《上河阳李大夫》登上高山,才见草木之微小。暗喻站得高,眼界才开阔。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唐?孟郊《游终南山》南山: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终南山之高峻宏大,大有充塞天地的感觉,日月也似乎从岩石上长出来。“塞”字精炼而生动。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唐?白居易《长恨歌》两句常用来比喻那些若真若假、虚幻缥缈的美好事物或仙境圣地。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宋?王禹?《村行》壑(hè):山沟,深谷。晚籁:傍晚从山谷发出的响声。籁,从箫孔发出的声音,这里泛指声音。“有声”和“无语”的对比极有意趣和情调。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宋?寇准《登华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华山的高峻雄伟。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林霏开:树林的雾气散开。云归:黄昏的烟云聚拢。岩穴暝:岩洞阴暗。晦:暗。这是描写滁州山林中的晨曦和黄昏的景色变化。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宋?朱熹《百丈山记》紫翠:铺满紫光的翠绿山峦。殚:尽。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宋?苏轼《游径山》用“骏马奔平川”喻山势雄伟、壮丽。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岭:延绵不断的开阔的山。峰:高峻挺拔的山。缘:因为。写庐山奇景,上联却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下联形象地说明“当局者迷”,观察事物,只有不受局限才能看清本质。语近情远,哲理高深,全诗以形象说理,挥洒自如,毫不费力。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这是作者重游赤壁所见景色。“水落石出”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水落而石出者”化出,后来作为成语,比喻事情的真相毕露。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宋?苏轼《石钟山记》大石侧立:指悬崖峭壁。森然:阴森可怕的样子。石钟山:在今江西省鄱阳湖东岸。描写岩石奇险,出神入化。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宋?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李思训:唐代画家,擅画山水树石。贾(gǔ)客:商人。“小姑”:指小孤山。“彭郎”:指澎浪矶,与小孤山相对岸,传说两者成了夫妻。作者巧用民间传说,把江山秀色赋予人性,玩味袅袅。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宋?张耒《初见嵩山》清瘦:形容雨小冲刷后的山峰的苍青峻拔。一“去”一“来”,写尽嵩山风吹雨过后的晴明清爽的景色。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宋?周邦彦《玉楼春》岫(xiù):山峦。烟雾之中排列着无数青峰绿嶂,飞雁背后夕阳放红,一片暮色。这是怀念情人之句,青山障目,不见伊人,雁度斜阳,不为传达室信,借景抒发其怅惆之情。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宋?辛弃疾《贺新郎》妩媚:神态美好。料:想。诗人把青山拟人化了。竟向它倾诉衷肠,写得有情有貌,物我两融。这并非无聊,说明他报国有心,而备受排斥,只能与青山为侣。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宋?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东:向东奔驰。诗人以马状山,以戎马生涯的战斗激情写重山叠嶂。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宋?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高人:德才皆高的人。万马:形容群峰欲奔的姿态。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宋?郭熙《山川训》淡冶:恬淡冶静。欲滴:形容植物碧绿的晶莹、滋润。妆:比喻秋山如化了妆一样。拟人手法,写山岳的四季变化。

  ●人间路到三峰尽,天下秋随一叶来。

  宋?钱昭度《华山》一个已尽,一个方来;人事有尽,世事无穷。意从景生,哲理颇深。

  ●周览诸山,或绀或苍,覆盂者,委弁者,蛟而跃者,兽而踞者,不可殚状。

  宋?邓牧《雪窦游志》或:有的。绀(gàn):稍带红的黑色。苍:青色。覆盂:倾覆的盆盂。委弁(biàn):弃置的帽子。蛟:龙。踞:蹲。殚状:全部描述出来。殚尽。生动地描述了群山的各种颜色、各种形态。

  ●山从飞鸟行边出,天向平芜尽处低。

  宋?陆游《游修觉寺》平芜:杂草茂密的原野。山峰从飞动的鸟群边出现;青天向着原野的尽处低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宋?杨万里《晓行望云山》长:变高长大。把彩云误当山峰,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

  ●锐者如簪,缺者如?,隆者如壁,圆者如璧。

  宋?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簪:别发髻用的簪子。?(jué):有缺口的玉块。隆:高耸。髻:妇女盘在头顶的发形。璧:圆形玉器。以几种饰物比喻东林山的群峰特点。

  ●好山常是被云遮。

  元?叶?《题幽居》美好的青山常常为云彩所遮蔽,喻好景不常或好人好事常被掩盖之意。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卷头词》几度:几次,这里作无数次解。世间人事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变幻无穷,只有那青山永恒,象那夕阳一度又一度的红了又红。

  ●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明?陈诚《火焰山》火焰山:在新疆吐鲁番县以东一带山脉,山呈赤色如火,故名,并非真有火焰。浑如夏:指夏季来得早,气候旱热。祝融:传说中的火神。作者出使西域,被富有神话色彩的火焰山吸引住。诗句形象、幽默。

  ●地拔双崖起,天余一线青。

  明?潘问奇《金棺峡》青:天。双崖拔地而起,倾刻出现一线天的奇景。“拔”字极有气势。

  ●偶然临险地,不信在人间。

  清?李念兹《登浮山》临:到。险地:险峻的高山。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清?陈恭尹《九日登镇海楼》镇海楼:在广州城北越秀山,建于明代。楼高五层,因又各五层楼。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庚岭,代指南岭山脉。九州:指中国。峰在地:山峰落在地面,形容山地低缓。水浮天:形容水天一色的大海。粤北高峻的五岭逶迤南下,逐渐低矮,到了广州一带成为小丘陵和平坦的珠江三角洲,再往南面就是水连天的浩瀚大海。清代诗人赵翼赞誉说:“切定地理,又能声出金石”,“虽少陵(杜甫)亦当视为畏友”。

  ●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

  清?骆绮兰《诗人远眺山顶上的白雪,想到世人头上的白发,感叹人生易老。比喻贴切,用语谐趣。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

  清?陈维崧《点绛唇?夜宿临?驿》晴髻:比喻山峰。离离:即历历,分明的样子。作者自北京南游,由临?关西望,太行山的走势象一个个蛰伏着的蝌蚪。比喻奇特。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清?龚自珍《夜坐》突起:高耸。妒:妒忌。万籁(lài):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帝坐:星座名,这里用其字面意义。以自然之物寓意社会现象,首句暗喻自己被庸俗之辈所妒忌,后句以夜空景象讽喻王朝死气沉沉的局面。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清?谭嗣同《崆峒》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尘寰:人世。首句写似海的云雾把崆峒山和人世隔开,后句写山岭对峙如门耸立于高空。以生动雄健的笔触写崆峒山景致,可见诗人的政治家气魄。

  ●万壑深松寒白日,三峰积雪照黄河。

  清?颜光敏《望华山》万壑之中古木森森,透过林莽枝干的日色也带几分寒意(王维有“日色冷青松”句)。山巅皑皑积雪映照着滚滚黄河。

  ●眼前已觉九霄近,足底忽送千峰来。

  清?王韬《独登杜拉山绝顶》杜拉山:英国山名。这是作者在旅英期间登上杜拉山的山顶时看到的奇异景象。

  ●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

  清?丘逢甲《山村即目》枫老柿热,万山红遍。这是一幅加了红镜拍摄的秋山图。诗词中用这种暖调子写群山,可谓凤毛麟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