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苍烟落照醉离觞,入阵破阵是情怅 ——评觞离的《苍烟落...

在网络小说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各种题材的故事蜂涌而出的今天,令人可叹可悲的是,好的作品实在太少了。特别有很多作品,题材的选择以及立意都还是不错的,可惜一配上文字就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实在不能不让人感到扼腕叹息。不过,当竹子读到觞离的《苍烟落照》的时候,不由眼睛为之一亮,也因此一意孤行地将作品的评论换做了作品的赏析。

  首要要说明的是,竹子很喜欢文学,从古诗词到现代的散文诗歌都非常的喜欢(不过喜欢的现代诗歌却大多是五四前后的新诗,对于现在的所谓朦胧诗的“文字”,竹子实在不想去看,觉得有辱竹子的眼睛。),特别喜欢一遍有一遍地仔细品味其中的意境,因此在读小说的时候,对文笔好的文章都有所偏爱,所以如果对《苍烟落照》的评价过高,也不能怪我。

  觞离姑娘(姑且叫姑娘 罢,这是从姑娘的古词《诉衷情》:“夜深人寂揽轻霜,试画远山长。漆黑墨色笼处,如夜色,惹心伤。 收画卷,卸残妆,莫声张。寂寥花谢,怎惜流光,堪断人肠。”中一句“收画卷,卸残妆”总推论出来的。)之文,好处甚好,缺处也甚缺,是竹子少见的文胜质许多的作品。虽然是赏析,但是先抑后褒,夹抑夹褒都不是竹子的习惯,因此随性点至即评。

  首先可见觞离姑娘确实接触过不少中国文学,信手用来,文字之典雅规矩实在让人耳目一新,大大地增加文章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借助文字塑造的意境,每处虽然都是寥寥几笔,但是各处串联起来却让人不禁沉醉其中,当真是一言道尽千万语的效果。

  《苍烟落照》开篇就是金代词人元好问的著名小词《摸鱼儿》(竹子懒得去翻书查看,作者和作品名都是竹子凭着自己印象写的,希望没有记错),一下就让竹子陷入了那种优美的意境之中,因此也做好了心里准备。更由此可见,作者这篇小说中,很多故事和言辞都会为梦断魂伤爱情服务。而通篇看过之后,也的确是如此,不论是皇位之争还是法术武功的描写也是穿插在主角的爱情之中,可以说是为描写主角的爱情服务。

  主角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很有才貌的人,文才武功都是非常不错的。不过就现在的章节内容而言,主角朱高煦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而是将爱情放在江山之上的,为了见儿时的恋人(自己以为,但是女方却将之当做亲哥哥),不惜放弃了刺杀建文的计划,到后来为了觞离,甚至在父亲燕王朱棣大胜的时候提出要议和,反而让自己落入了困境。

  其中作者对场面和景物描写很细腻,感觉就仿佛一个清晰的画面正在上演。这也是一本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很轻易带入戏中,感同身受。其中主角的武功怎么样,在与敌人对决中有没有赢反而成为了一件次要的事情。

  以上一段就是《苍烟落照》给竹子的第一感觉:文字很好,故事也很流畅,让人不自觉地跟着故事的节奏走,情节的带入让读者会暂时忘记了其中一些缺点。

  总之,竹子觉得觞离在文字上的功力已到达写景由心的境界了。

  再说的确实一点,觞离在画面、声笑、台词的编排上,让竹子几乎挑不出毛病,读她的文章就有如看电影一样,她想传达什麽,读者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

  讲到这儿,竹子发现自己美言太多,所以举一个例子好了(免得被说是口说无凭):[再次见到她,已是九年之后他第三次回家。那天他正欲奔入城去,突闻身后一声轻笑,有人语道:“煦哥哥。”

  ??他闻言一惊,急转身回头四顾,杨柳长堤上,空有柳丝飘扬,并无半个人影。

  ??他摇头轻叹,以为是幻觉,迈步欲行。却又听“噗嗤”一笑,清脆的话声再次传来:“煦哥哥,我在这呢。”

  ??他猛然转身,便看到绿杨柳中,万条纷扬的丝绦下,隐隐光芒一闪,一女子转出身来,容色俏丽,巧笑嫣然。

  ??“……离儿。”他愣了半晌,方叫出这句,声音微微颤抖。原来多年的思念,本就一刻也未曾断过。

  ??是她,是她!虽然时隔九年,但那眉眼,那神情,仍让他一眼就认出这日夜思念的人儿。只是她比小时候更加俏丽,以前那股怯生生的神情,早已被眉间一股英气笼罩。

  ??他欣喜欲呼,急欲上前与她相见,她却已凌空而起,呛啷啷抽出背后佩剑劈头斩来。

  ??他一呆,竟然没有闪避。女子惊呼一声,收住势头,娇嗔道:“煦哥哥,你怎么了?我们来比试比试啊。”

  ??他这才醒悟,赧然一笑,也抽出剑来。](第三章 回忆)

  这是《苍烟落照》的开头章节。

  在文字安排的次序,以及遣词造句上,可以发现觞离是有经过编排的。

  先是一声轻笑“煦哥哥”(引人遐思?),再写景,“杨柳长堤上,空有柳丝飘扬,并无半个人影。”呈现出电影、电视常见到的遇见美女的优美画面 (常见到吧?电视里不是常有男主角正在前面行走,后面忽然传来呼唤,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中女主角就要出现了?是不是很让人心动?至于具体的景象,参看《新白娘子传奇》之西湖相遇。呵呵,竹子正在看,所以就想到这画面了。) .声音、景象安排好後,觞离才将发声者的女子推出来。(在点出之前,就予以我们足够的想像空间和期待。光声音和景象就足够让人想像到将出现的是怎么样一个美好娉婷的好女子了),最後才下了一句 “他猛然转身,便看到绿杨柳中,万条纷扬的丝绦下,隐隐光芒一闪,一女子转出身来,容色俏丽,巧笑嫣然。” 的评断语,简短有力。同时让读者一同沉醉在女子出场的场面中去。

  好了,文章赏析到此为止。诸如此类的良好的文笔表现,文章中比比皆是,竹子不多说了。这部分竹子必予以高分!

  不过呢,缺点还是要指出来的。以下就是,觞离姑娘做好心理准备了!

  第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觞离姑娘用元好问的词,开始就错了,原词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结果出现在文中却变成了“恨人間,情是何物”。引文是千万不能出错的,不然就会贻笑大方。

  然后就是作者犯了跑到剧情里说话的毛病:[当时之世,建文帝重文轻武(这从年号建文就可看出),京城之内不尚武风。一帮王公贵族之子为图自保(其实也是新鲜贪玩),多和修道之士修习术法。](第一章 诡遇)

  在这里,圆括号里的文字就不必要了。

  [原来玉华山有三样镇山之宝,一为醉剑,一为纸鹤,第三样宝物好似无虚那老儿从未示人也未曾在人前提及,故而笔者也无从得知。](第二章 灵尊)

  这里就有问题了,这是在讲故事,前面都很好地让读者代入故事中了,但是[故而笔者也无从得知。]这句话却将整个气氛破坏无疑。还有这里的[好似]一词用错了,如果换成“好像”或者干脆删掉会更好。

  不过这些都是白璧微瑕,作者改了就好。

  文笔三十分,给个二十三分。


【剧情】

  老实说,竹子很想单纯以读者的身份,直接说一声“好”就带过去,打个好分数,但还是得下个评断。

  第一章诡遇就给予人一种悬念,和意外的转折。悬念者,以後事件的所有起因,让人不得不关注灵尊和二公子是谁?只有侧面介绍而没有正式出场的觞离更让人充满期待;二公子与觞离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过什麽事,为什么二公子会如此紧张觞离等等都会让读者想继续看下去。

  第一章的文笔也就不说了。

  [此时阵阵风起,女子衣袂飘飞,发丝飞扬,清丽不可方物,在夜空中美得那般脱俗,却也透着丝丝诡异。]这句话难道还不能让你产生奇异的联想,为那女子的风采所倾倒?诸如此类优美动人的句子在文章中比比皆是,以后竹子就不再举例了。

  转折,不只是第一章,其他章节也可见到转折。 以第一章为例:本来介绍了一大对觞离的优秀之处,忽然跳出了一个美丽之极的女子,大概都要以为就是觞离了,不料笔法一转,却换了个人:[“觞离!”少年一声惊呼,喜悦非常,抖手间回剑入鞘便待迎上前去,却被燕三一把拉住:“慢着!”

  燕三语气严肃之极,少年不由愣住,任由燕三带着落到屋顶,不做任何动作。

  ??“她不是觞离。觞离姑娘,绝不会是她!”燕三冷冷地,一字一字地,说出这段话来。

  ??少年一惊,回头看向燕三。燕三至始至终都盯着那名骤然出现的女子,语气不容置疑:“虽然我从没见过觞离姑娘,但我敢肯定,她不是!”

  ??女子在半空中迎风而立,始终嘴角含笑,此时侧头看向燕三,妙目流转,像是等着他接着讲下去。

  ??燕三却苦笑一声,自嘲道:“只因这位姑娘,法力太过高强,远远超乎我们想像。就算是师父亲至,合我们三人之力,恐怕也远不是她的对手。”顿了顿,接着说道:“不过这般法力,凡人怕是无法拥有吧?”

  ??“不错,我的确不是凡人,也并不属于这里。”此时阵阵风起,女子衣袂飘飞,发丝飞扬,清丽不可方物,在夜空中美得那般脱俗,却也透着丝丝诡异。]这里不仅有了转折,还有悬念:这个如此出色的女子又是谁?

  第二章,灵尊答应带朱高煦去见觞离,大伙肯定都以为以灵尊的本事,这应该是很容易实现的,同时,神秘的觞离姑娘也会出现了。不料结果又是大出众人预料,不仅觞离没有出现, 朱高煦也终于没有见到梦中的人儿,反而引出燕王朱棣兵败的故事。

  以上都是转折的安排。竹子惟恐空口无凭,故举出以为例证,这样的地方还很多,这里竹子就不一一举出来了。

  剧情以全知的观点写,剧情切换配合事件的因果关系,因果支配时间描写。切换虽多,但恰到好处。竹子认为这不是生手写得来的。因为一直写到第二卷,觞离姑娘也始终没有把整体的平衡搞坏。

  另就剧情的推展进度审之,每次紧凑的戏演完後(如打斗戏),觞离就会写一些较舒缓的情节来缓合剧情步调,显示觞离对剧情的掌握和控制很有水准。

  这里,竹子大笔一挥,《苍烟落照》在剧情上五十分可得三十五分。

  在剧情方面有所缺陷的是,人物的形象的塑造,还有在一定程度上让历史改变了些,让人觉得美中不足。这在人物中会讲到。


【人物】

  通常文笔、剧情都没的挑的作品,就可以让竹子满意到忽略这一点。不过这部作品应要挑毛病的话,也只能从这点挑起了。

  人物的深度加深,跟剧情(作品)深度的加深息息相关。作品的深度可以用人物之间的矛盾设置──酝酿──激化来完成。这个手段通常跟人物的内心刻画有关系。不过这部分,在登场人物中不是很出色(除了朱高煦思念觞离的桥段,可以说其他基本上没有什么了)。

  同时,这不是一部架空历史的故事,那么,历史的东西就不能改变。就历史记载而言,燕王朱棣、建文帝以及朱高煦的性格都不是觞离所写得这样温和,虽然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更能够与作品的基调吻合,但是篡改历史始终让人感到别扭。

  同时,就历史背景而言,一个女子不可能担当书塾的夫子,不论她再出色,甚至是皇帝所喜欢的人,也无法在中国历史上担任这样的角色。

  比较能期待的可能是灵尊吧?(她到底将何去何从呢?)

  笔者想,如果作者行有余力,可以在主要角色上加强这些要素。

  这样,人物塑造二十分只有得十分了。
返回顶部